孔子說:“五十知天命”有誰知道“知天命”是什麼意思嗎?

城東斌哥


“知天命”這個“命”一指天地規律,二指生命軌跡:

孫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矩。這句話有兩種意義:

一是對“強”人說,十五歲那年我對天地運行、國家治理、人生意義等一切大事有了興趣,於是我就發下大志,一定要研究明白,從而去做大事,“平天下”,創造我的世界。到了三十歲,我有了理論基礎,於是就去實踐它。一邊實踐,一邊完善理論,到四十歲時,我建立了我的門派(事業),學子們都跟隨我學習,我只解惑,我當然很堅信我的信仰,絕對沒有遲疑或疑惑,一路向前進。到了五十歲時,我融會貫通,知道運用天地人際之間的規律,借用天時、地運和人脈之力,發揚光大我的理論(事業)。六十歲我順順當當,無需操心,然後一直隨心所欲,一生圓滿。

一是普通大眾,我們十五六歲時就要開始想我這輩子幹些什麼,然後開始這技能的學習,這期間因為年輕也走了些叉路。到了三十歲,上有老,下有小,就不能亂改變了。此時我們思維、人際、體力都是不錯的,通過努力工作並不斷提升,終於生活好了不少,於是四十歲時對我們生活狀態基本滿意。不過此時不能鬆懈,要經的住誘惑和打擊,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對各種天時地利關係要好好了解把握,爭取更上一層樓。慢慢人生百半,生存的意義已經基本完成,身體也不允許奮鬥,運氣也延伸不來了,一生也看到頭了,於是我們就放下積極的心態,悠哉悠哉吧。六十歲我就退休了,遠離俗世,耳朵也清淨了,思維也緩慢了,就這樣一直平平安安活到七十歲,不錯不錯也。

由此可知天命的“命”,可指天地間一切自然和社會規律,也可指某人的人生軌跡。戲言之。



木子晚齋


"五十而知天命",這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從某種意義上說,“知天命”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要到五十歲才知天命?這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即使在古代,對這六個字的理解,也是有不同的意見,我們不妨兼聽。關於天命,至少有如下幾種不同的理解。

一、天命:(客觀的)天道

之所以把(客觀的)三個字 打了括號,是因為古代肯定沒有“客觀”“主觀”這樣的詞,但是,這麼寫有助於今天的讀者更好的理解。

把天命看作是像物理、客觀規律,這主要是朱熹的意見。

朱熹曾說: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於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

他還引用程子的話說:知天命,窮理盡性也。

大意就是:天命,就是萬事萬物中蘊含的天道,就是萬事萬物的本質。這種看法特別像柏拉圖所說的ideal,比如,桌子的本質,就是“桌子之所以是桌子的那個東西”,我們認為一個東西是桌子不是椅子,肯定是因為兩者本質不同,這個本質的東西,就是天道,就是天命。

按照這一種觀點,知天命,就有點像物理學家,或是自然科學家,或是自然哲學家。

二、天命:叵測的命運

持這種觀點的古代人很少,但這卻是當代人常見的看法,一般人在說起知天命的時候,往往會認為,這是孔子知道命運的不可測。但其實,這種觀點很不靠譜,命運的轉折、發展,充滿著不確定性,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孔子作為一個聖哲,豈能連這點道理都不懂?

至於說他晚年始讀《易》,所以知天命就是算命的,這種觀點也不太值得關注。

三、天命:德命

要準確理解天命,就要通觀儒家經典裡,一些與知天命有關的話。比如:

《韓詩外傳》: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論語 述而》:天天生德予餘。

《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

綜合這些記錄,才能更好的理解 天命,其意思是,到了五十歲,在學習了《易》以後,才知道上天對自己是有所寄託的,自己修習道德,成為了一個哲人,從此意識到了自己具有一種德性上的使命。知天命,就是領悟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

所以,對於知天命的引申,有的觀點就會認為,這是孔<strong>子知道自己是“立法者”,為華夏文明立法,我們直到現在,我們的日用倫常,對待父母孩子朋友的準則,基本上都是從孔子 的時代逐漸形成的,一些本質性的原則,甚至幾千年 都沒有改變。比如“孝”,這個詞在拉丁文和希臘文裡是沒有的。

孟子曾說:天欲平治天下,捨我其誰?

這其實也是一種 知天命。

所以,知天命也並不是孔子的專利,甚至我們可以說,經過了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等一系列的過程後,我們作為普通人,在 晚年能能領悟到生之為生的意義。


danyboy


此句出自孔子的《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段話的意思是:人要在三十歲之前明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標,也就是自己的理想,給自己的人生確立努力的方向,從三十歲開始按著自己的人生目標奮鬥,努力十年之後就明白了生命的真正意義。到了四十之後,對自己生命的價值、意義不再迷惑、不再彷徨和猶豫。再繼續努力,奮鬥十年,就達到了“知天命”的五十歲。

人生到了五十歲,他就會知道他自己以後的人生應該怎麼樣過,也就是說他已經知道自己將來的人生結局了。這是因為古代的醫學、營養都比較差,平均年齡都比現代小很多。所以古代人認為人到50歲,基本就成定局了,不會再有什麼志向了,可以兒孫滿堂,安享天倫之樂了。

知天命就是開悟了,所以孔子是在五十歲開悟的。但是開悟之後還要繼續修啊,所以到六十歲就“耳順”了,無論你說他好還是壞,他都不在意,他安住在自己內在無比愉悅寧靜的心靈世界裡,不受外界的干擾和影響。所以孔聖人也是修了幾十年,道業才穩定的。





金魁星


知天命的意思是:當一個人活到五十歲時,對於自己的一生經歷總結、能悟出了很多的道理、有些的事看似簡單、但是當自己去做時,卻很難做到;曰:為之難者亦易矣、不為易者亦難矣。

有些事看上去很難、但是當自己去做時、卻成功了;這就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有時候人在走投無路時、命運卻出現了轉機、這並是"船到橋頭自然直、柳暗花明又一村"。


那時就體會到、人做事只能盡心盡力、"盡人事、聽天命",有時人是"爭為不爭、不爭為爭"。

有的人"苦盡甘來、先苦後甜",有的人是"先甜後苦",這又叫著"無名、或無常",佛言:"不可說",道家言:"天道無常、玄之又玄"。

人的命運,彷彿有一雙無形的大手掌握著、由不得自己控制。

每個人的命不同,人可修好運、但命已註定的。

有的人看上去很笨、在人生道路上卻順風順水;有的人很聰明、卻一事無成。

當一個人活到五十歲時、對於這些大道理通過自己的經歷與別人的人生經歷、都能總結出來了。所以在國學文化中、講的都是道理與人生感悟,人很多的事、必須自己經歷過才能夠懂,這些有些也就我們現在所說的"迷信",雖然人們不認可、不相信,到了最後卻由不得自己,也不得不信、這也就是命運。


武夷山獨行俠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此處的天命是規律,包括自然規律、社會規律、生命規律等。五十歲的人,經過幾十年的打拼,掌握自然規律,懂得按規律趨利避害,按規律安排生產、工作、生活(如春種、夏耪、秋收、冬藏)等。五十歲的人,經過幾十年的歷練,懂得世間人情冷暖,知道如何協調好人際關係,特別是家庭成員關係,儘可能使己、使人——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各擔其職,各負其責。五十歲的人,經過幾十年風霜雨雪磨礪,如長輩辭世、兒女完婚、孫輩出生等大悲大喜之事,更加懂得珍重生命、珍愛親人。個人觀點,供大家參考!!!


馬井山172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要先說一下什麼是“命”?我們經常問別人,你信命嗎?人有命嗎?回答是肯定的。命就是生命。是人生中不以自己意志為轉移的那一部分。你來到世上,是經過自己的同意而來的嗎?不是,那你為什麼來到世上?這就是命。因命得生,就是生命。故,命是不可改變的,可以改變的都不是命。我們平時所說的命,其實是“運”,生命的運轉,就是命運。命是先天的,運是後天的。所以,運是可以改變的。易經所說的“利見大人”,就是運,運氣好了,就會有貴人相助。

我們曾過說過,不要相信命運,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其實不是否認命的存在,還是說,不同出身不同性格的人,都可以有所作為,也就是說,人是可以憑藉自己的主觀努力改變運程。但改變的運,而不是命。所以,運又和時間空間相關聯,而稱為時運。一個人暫時的不走運,可能是時機沒到。時機來了,就會興旺發達,稱為走時運。所以,命運是人生中的一種客觀存在。而不是宿命論。宿命論是為維護現有的社會秩序麻痺人們思想的觀念。其目的是為了讓人們安於現狀,不為生命中所遇到的不公平不合理去鬥爭去反抗。

對待命運,中國傳統儒家的態度是,不怨天,不尤人。樂天知命。也就是說,人不要因為先天的條件比別人差而報怨。要隨時保持樂觀的心態和進取的精神。達則兼濟天下,也就是運氣好了,為世所用,為時所用,則造福天下百姓。運氣不好,沒有施展抱負的機會,也要樂觀向上。修養自身,達到人格的完善。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表達的是他自己對生命的感悟。也反映了大體的生命規律。他的原話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的“十五志於學”,不是現在所說的啟蒙教育。而是“在明明德”的大學之道。它指的是人格培養的開始。孔子這段話說明,人格修養是終生的事業。從十五開始,直到七十,才能達到至善之境。孔子的現實是,很少人能活到七十以上的,人到七十古來稀。也正因此,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達不到人格完善之境。

而立,是人能自立於社會。在修身上,表現在正確人生觀的建立。不惑是在正確的人生觀之上,不斷鞏固的階段。知天命,是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轉化的過程。知天命的外在表現,就是不怨天,不尤人。人生達此境界就可霍然開朗,洞達明悉了。通俗的說,就是活明白了。這個階段就是陶淵明說的,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不卑不亢,不埋怨父母,不羨慕別人。

在知天命之上,還有更高的境界。人到六十之時,就達到耳順之境。耳順之意是說,聽到任何不同的意見,都不會覺得不舒服。這是在生命的洞達之後產生的一種包容心態。有容乃大,無欲則剛。這個境界是對不同於自身的生命體驗的理解與尊重,霍達與包容。

在耳順之後,到七十的時候,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至善之境。所謂的“矩”,就是規矩,規矩的建立,是經驗的總結,是有益於人生,趨利避害的。人生到此境界,無論怎樣隨心所欲,都在規矩之內,都是有益的。這是人生至善之境。

孔子總結的這個人生修養的過程,其核心內容在於天命,它說明人生要達到至善之境,要把各人的先天條件和後天條件全部看透,之後才能洞達明悉,才能止於至善。

孔子的這個修養過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並不容易。現實中五十依然糊塗,七十還活不明白的人比比皆是。可見,聖人之言,看似簡單,要做到,沒那麼容易。


七月流火140400643


“五十知天命”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第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是孔子對自己一生修學之路的回顧與總結,也代表了一個人由生到死內在靈性成長的歷程。

但是這句話,有很多關鍵信息點在《論語》中都語焉不詳,這導致很多人對這句話的理解都有失偏頗。比如“五十知天命”中的“天命”為何物。現在悅哥試著從個人理解出發,來為題主提供一個求解思路。

01.

知命為君子

《論語》在最後一篇《堯曰》的最後一句中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在孔子的時代,君子的含義比今天要更深更廣,它不只是現在“正人君子”中暗藏的簡單的好人的意思,而是德行超卓,學識淵博的人。

德行好學識好的人很多,為什麼孔子要在《論語》的收尾特地強調:不知命,無以為君子?這裡面藏著《論語》未曾說明的儒家核心:人道意義上的學有所成德有所修,還不足以稱為完美的個人成就,由德入道,才是最重要的。

02.

率性之謂道

《論語》沒有回答的問題,在儒家另一本經典中給出了答案:《中庸》的開篇第一句就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這句話,不僅給出了什麼是天命,也給出了觸及天命的方法和路徑,那就是:率性,也就是道。修道才是儒家能夠入世修齊治平的基礎。那麼,道又是什麼?《中庸》在最後一句給出了回答: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03.

可道非常道

那什麼是上天之載,什麼又是無聲無臭?答案在《道德經》裡。《道德經》開知識性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什麼意思?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恆久不變的真道。

所以,上天之載,是恆久不變的天地運行之道,是清靜無為,是從容自然。是利而不害,是為而不爭。

話說到這裡,再繼續追問下去,就得進入《金剛經》和《心經》的領地,所以我們就此打住吧。總之一句話: 天命就是,上天賦予了我們每個人一縷真氣,我們的任務就是憑這一縷真氣,實現與天地的合一。

與天地合一,那是一種迴歸,也是一種圓滿。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追求的圓滿,不在外面的世界,就在我們心裡。這就是佛門所說的“萬法為心”,也是孔子所說的“一以貫之”,更是老子所說的“道生一”。


我是悅哥,我的夢想是“3+1”:讀懂《論語》+《金剛經》+《道德經》這3本書,成為1個像張慶祥講師那樣的開悟者和傳統文化傳播者。歡迎【關注】,一起成長。



被催更的牧羊悅


人過五十知天命,這話應源自孔子的《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話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身處世確定自己人生的處世原則與志向,到了四十歲心中下再懷疑自己的人生選擇,五十歲已基本知道認識自然法則這個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並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地說話做事,再不會逾規越矩了。

很明顯,這天命,是作自然法則,自然規律解。這自然法則自然規律,當然也包括了社會法則,社會規律等等,人的成長,人的際遇等等也盡在其中。天命難違,是自然規律法則不逆,不可違背,逆之背之無好結果,做人應認識瞭解天命,也即自然法則規律,好好順從利用之,而不是去逆背之。

這一句話,是說人成長成熟有個過程及人應該如何去做更好。人在年輕時就要立志於好好學習,有人生志向目標,不要虛度光陰,要成就一番事業。人是一步一步成長,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能做到老時不後悔就最好。年輕不懂事,做錯是難免,漸漸就會少犯錯了,人到四十已不再有什麼懷疑的了,到五十已基本瞭解自然規律法則了,不會再做錯事了。這是說的天命是自然法則規律,人是可以認識瞭解的,開可利用能動的,並非有些人說的天命那樣不可認識,神力無窮,不可改變。




樹德漢碩


⊙2019.01.09

什麼是天命?天命的釋義就是天道的意志;延伸含義就是"天道主宰眾生命運”。

本編則認為,天命其實就是“勢”,“五十知天命”貴在一個“知”,這個“知”就是明白的意義,通過五十年的風風雨雨,跌打拼摔,理解了人生的不易,失敗也好,成功也好,都成了教訓和經驗,不是再摸索的年齡了,應該順勢而為之。

“五十知天命“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夫子的話,原文見於《論語·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有所成就,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

這裡“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其義也就是要順勢而為。

順勢者則昌,逆勢者則亡。五十明白順勢而為則是大智慧也。

謝謝,順頌安康!

一一《養氣場》


每日養氣吧


“知天命”之說,是從孔子《論語》中摘錄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裡面重點是“五十而知天命”之語中的“知天命”。

這個“五十”年齡段定位“知天命”,是孔子對人生的感悟。

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人活到五十歲應該是較高的年齡段了,是很成熟,能“知天命”年齡段了。

“知天命”是什麼意思呢?知,是知道,知曉;天,是自然,規律;命,人生,命運。

“五十而知天命”解釋:人到了五十歲這個年齡段,應該知道自然規律,人生與社會的定律。換言之:人到了五十歲知道自己的人生不易,生活在大自然,社會規律之中,自己的命運也是有定律的,這都是五十歲所感所悟的經驗之談。

這是孔子對人到五十歲人生經驗的高度概括“五十而知天命”。也就是說,人到了五十歲要“知天命”, 隨遇而安,與世無爭。

這些經驗之談,孔子擴展到六十歲,七十歲。六十歲要“耳順”,不聽讒言和閒言碎語,一切順其自然;七十歲要“從心所欲”,要知足常樂;堅決“不逾矩”,就是人生是要有“規矩”的,而這個“規矩”是不可逾越的。

“知天命”,雖然是孔子那個年代提出的,人生環境不一樣,壽命也不如我們現在的人壽命長,但是,“知天命”這個道理含義深,有現實意義,與我們當今的人有直接的關係。

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理解,掌控好這一經典教誨。人,到了五十歲以後,做任何事情都要深思熟慮,憑藉自己“知天命”的經驗,來決定取捨,不能輕舉妄動。寧肯犯經驗主義的錯誤,也不能有盲目主義的惡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