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鮮花宴之醬料思考


雲南鮮花宴之醬料思考


滇菜歷史及鮮花入菜歷史探究

雲南菜系的構成歷史悠長,獨特,神秘。多元的民族文化,壯麗的自然景觀,豐富的物產資源,賦予了雲南永恆的魅力。雲南菜也稱滇菜,發展自楚國大將莊蹻入滇稱王建古滇國伊始,經過明末到清再到抗日戰爭,因為戰爭因素帶來的人口遷徙融入了宮廷菜、北方菜系、南方菜系的製作手法和口味逐漸豐滿成形。主要由三個自然形成區域的菜品小吃構成。滇東北地區:因接近內地,交通較為便利,與中原交往較多,與四川接壤,其烹調、口味與川菜相似。滇西和滇西南地區:因與西藏毗鄰以及與緬甸、老撾接壤,少數民族較多,其烹調特色受傣族、藏族、回族、寺院菜影響,各少數民族菜點是主體。滇南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然資源豐富,是雲南菜點的本體。選料廣,風味多,以烹製山珍、水鮮見長。其口味特點是鮮嫩、清香回甜,酸辣適中,偏酸辣微麻,講究本味和原汁原味,酥脆、糯、重油醇厚,熟而不爛,嫩而不生,點綴得當,造型逼真。昆明作為雲南省府和唯一的政治經濟中心,自然成為了滇菜的呈現中心。


雲南鮮花宴之醬料思考


屈原的“離騷”中就有記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隋唐時期“隋唐佳話錄”記載了武則天在花朝日(農曆二月十三日)遊園時,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搗碎,蒸製成百花糕,分賜臣下,自此興起鮮花入饌之風。中國古代寺廟、庵觀將四時鮮花采摘下來,用以製作素齋;取其芳香清雅芳。清代當時江南的一些寺院,如南京的雞鳴寺、鎮江的定慧寺、蘇州的寒山寺、杭州的煙霞洞等,素食中就有用菊花、玉蘭花、荷花等入饌的。由於花卉食品芳馨適口,雋永異常,所以有的花卉菜餚曾經傳入皇宮。《食在宮廷》一書中,就專門記述中國宮廷菜餚中專門有“花卉鮮果菜”一類。


雲南鮮花宴之醬料思考

鮮花餅


民間常見的花卉入菜也還有不少,油菜花、韭菜花、洋槐花等在一些地區還成為家常菜。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目前已知各族群眾常吃的花有一百多種。如杜鵑花,雲南有三百一十個品種或變種,目前已知其中十六種可食。除了以花作菜,花還可以當食品的原料和佐料,如清香的桂花、玫瑰花是糖果糕點的重要原料或佐料。目前玫瑰花烹製佳餚歷史基本都贅述始於屈原“朝飲木蘭之聚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佳句;古滇國創立者莊蹻與屈原同為楚國人,其中淵源不言而喻。我國食用花卉歷史悠久,早在唐代,人們就把桂花糕、菊花糕視為宴席珍品。清代《餐芳譜》中,也詳細敘述了20多種鮮花食品的製作方法;玫瑰花餅也叫花餅,玫瑰花餅的餡料,以鮮花瓣為主,加入糖、蜜餞,餅面上再撒些鮮花瓣。看上去,花瓣令人心醉;吃進去,花香沁人心脾, 由於乾隆皇帝喜歡吃玫瑰花餅,使之一躍成為宮廷御點。後來,乾隆皇帝還“特批”道:“以後祭神點心用玫瑰花餅不必再奏請朕。據載,慈禧太后就嗜花成癖,她把玫瑰花、茉莉花、野冬花曬乾,混在茶葉內一起飲用;她還常常命御膳房採花入饌,製成一道道美食。慈禧太后發明了一種用玫瑰花和糖製作而成的甜醬,其香味和滋味都十分美妙。


雲南鮮花宴之醬料思考


雲南食用玫瑰的種植和加工歷史悠遠。玫瑰糖是昆明人的最愛,家喻戶曉。上世紀70-80年代食用玫瑰的種植尚未形成規模,僅在昆明安寧八街等周邊地區有少量種植,農戶自用或企事業機關食堂用。2010年以後,食用玫瑰從昆明八街興起,迅速擴展至雲南省各地,種植面積發展到如今的五六萬畝,集中在大理、楚雄、玉溪、曲靖和昆明地區。

食用玫瑰花產業鏈發展方向多元,從餐飲業方面講述。鮮花宴10多年前在昆明就有社會餐飲企業開發推出過,當時食用玫瑰在消費者心目中是高端新穎食材,社會餐飲企業抓住了食材的新穎性為噱頭推出鮮花宴,由於社會餐飲企業菜品研發技術欠缺,只是用簡單技法把食用玫瑰花瓣用在裝盤點綴,套炸花瓣,放入湯水中添色增香等,對現代餐飲要求的色、香、味、情、景沒有進行系統開發研製。現代餐飲色、香、味、情、景中無論是按國際烹飪比賽規則還是消費者的需求;味都佔有很高比重,中式烹飪追求的最高境界更是強調食其味不見其形,食材有本味,加醬調味,醬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可以見得,食用玫瑰等食用花宴菜品社會餐飲菜品研發需要從味入手,有味則菜就有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