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認為人性本善,法家認為人性本惡。誰的說法更有道理?

嶺南人士葉生


任何說法都有背景,也就是緣起,也都有維度。

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就人性本善與惡觀點是完全的相反,兩種對立的學說直接帶來的治國之略就是仁治與法治的區別。

誰的說法更有道理,人民的眼光是雪亮的,看那種說法更具有生命力,更適合於廣大人民群眾就知道了。

善能化一切善,而惡只有更惡,也不能阻止善。所以,仁政最得民心,天下不是王者一人的,只是王暫時管理罷了。得天下者是民心所向,民為水,王為舟,順民心者水載舟,逆民心者水覆舟。

在中國這個國度,禮儀之邦,中庸之道,還是儒家思想更具有生命力。

而法家思想也有優點,特殊時期對中國的歷史也起了推動作用。當時局混亂時,確實需要更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來止爭息鬥,這時就需要法家思想。當國家已經統一了,戰爭後的勞民傷財與百廢待興,確實需要儒家的仁政來治理。

所以,那種思想更有道理,只能說在什麼情況下,什麼歷史時期,長久看還是眼前看。

但是,如果當年秦始皇能夠把法家與儒家柔和起來,說不定秦朝還能多統治個兩百年。


茶入真知


儒家認為人性本善。《三字經》中講得好:“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與專。”

孟子認為人有善的根,分別為仁、義、禮、智的惻隱之心、恭敬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四善端”,“四善端”與身俱來,皆為性本善的表現。

法家認為人性本惡。法家代表人物荀子對孟子的“性善論”給予批判:“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曰:其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在之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

儒家法家關於人性論述皆有道理。人性先天性善,受社會環境影響,人性後天性惡。人性好比一張白紙,近赤者赤,近墨者黑。

綜上所述,儒家認為人性本善的說法更切合實際,顯得更有道理。


英子1164


人只初性本善是對的,不論儒家的還是法家的都是為了封建社會的一種說教,但到了現代社會,拿到科學的角度來講,應當是人之初性本善,因為細細想來,人是和動物不一樣的,動物象狼它是吃肉的,當狼吃羊的時候,不論羊怎麼說教,狼還是要希死羊把它吃掉。但人就不一樣了,當最惡毒的人要殺人時,只要你苦苦訴說也許他就會放過你,這就是人有思想,有思想就和動物不一樣,就有善的一面,所以說人之初和人之後只要是人應當說人是善的,有很多人看到小動物受傷了都有救它的心理。


用戶94824430529


人性善惡,從古至今,都是人們爭論的一個話題,其實孔子沒有提出性善惡之分,他認為人性是相近的,孟子認為人性本善,為儒家理論進行了預設,既然人性是善的,那就可以通過教化去引導人們向善。

法家認為人性本惡,人有好惡,飢而求食,勞而求逸,死而求生,所以必須用殘酷的法制來約束人們。韓非子把法比作是火,因為火厲害,所以人們都不敢靠近。

荀子受法家影響,認為人性向惡,人性有惡的傾向,他在繼承儒家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隆禮重法的理論。

西方國家也普遍認為人性是惡的,要實行法治。現在我們國家繼承了傳統的思想,實行以德治國和以法治國相結合。可以關注、互粉交流。





鯉波說史關之必關


人性本來就是善的,儒家說的正確。人性雖然善良,但是如遇侵犯人權時可以隨緣對之,敵人來了有獵槍,朋友來了有美餐。


開心果165931305


謝謝提問。兩家說的都有道理。在此,切忌混淆了概念。儒家認為性本善,是說,人剛生下來,本性是善良的。而標題中的,法家認為性本惡,是說,人本性是惡的。並不是說,生下來就是惡的。故,兩家學派的治國思想是不一樣的。儒家主張,道德感化,以德仁治國。法家主張,富國強兵,依法治國。這也與新時代,黨中央的決策,相吻合。所以說,兩家的說法都有道理。愚見,笑納。


笑誹


(亂說的哈)管他儒法,金庸先生有本經典就說:有個叫韋小寶的傢伙說過一句話,管他哪個,只要是個好領導,咱就跟著唄!

儒法,沒道,行嗎?


夜梟守月


人本無善惡之分,後天使然!


用戶105179178149


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先天是善的,惡是後天形成的。善惡是在不同生長環境影響下逐步形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明外因對一個人善惡有影響,跟好人,學好人,佛語喚醒沉迷人。儒家與法家說法,各有各的道理,還是離不開法律去懲惡揚善。


14885143955


老子在道德經中曾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所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名,乃萬物之名稱,世上萬物本是沒有名稱的,之所以因為有了名稱,那是我們的認知加上去的稱呼。

善,是我們的認知,惡也是我們的認知,我們知道惡,那是因為有善,我們知道善,那是因為有惡,儒家和法家的善惡之爭都是拋棄事物的本源,為推行自己的學術主張而產生的。

人性之初,是混沌的,善惡之心,在於成長路上的外部影響,在於道德的教育,在於律法的威壓,封建王朝也好,現代社會也罷,不分國內國外,無一對於人性不是胡蘿蔔加大棒內外兼施的,道德觀念培養教化,法律法規約束懲罰,可見從古至今的管理者們都不相信什麼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王道加霸道,才是教育制約人性的法寶。

本善,本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社會正能量的培養教導,重要的是那高懸的寶劍,嚇阻你滑向惡的一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