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与神权之争:拜占庭圣象破坏运动的深层原因及深远影响

拜占庭帝国伊苏里亚王朝的建立者利奥三世及其子君士坦丁五世,以在伊斯兰大扩张的惊天危机中重创异教徒,保卫了君士坦丁堡的安全并逐步收复失地闻名,堪称罗马和基督教的救世主。但他们所发动的圣像破坏运动却广受非议。要了解其中的是非,我们必须弄清楚圣像破坏运动的全面背景,才能明白在当时的情况下发动这样一场运动实是拯救危难帝国的必须之举。

星月旗的狂潮

自悲惨的雅穆克河战役之后,拜占庭帝国在各个方向的战线上一溃千里。叙利亚、迦南和埃及快速沦陷,674年,拥有七大奇迹之一的罗德岛沦陷;697年,迦太基城沦陷;随后,整个北非都落入穆斯林之手。这些来自沙漠中的异教徒甚至在711年登陆了西班牙,从两个方向对欧洲发起进攻。


世俗与神权之争:拜占庭圣象破坏运动的深层原因及深远影响

718年,利奥三世经过一整年的苦战,依赖于精妙的战术,希腊火,以及保加利亚人的援军击破了阿拉伯人对君士坦丁堡的围攻,数万水陆大军葬身火海。但帝国三分之二的领土已经丧失了,一半以上人口沦为敌国的臣民,阿拉伯骑兵所过之处,城市和乡村也遭到致命的摧残。

有人认为,伊斯兰的胜利,源于他们拒绝崇拜偶像。按照摩西十诫的训导,基督教一开始也是不崇拜偶像的,但到当时,对于圣像的崇拜已经甚嚣尘上,并和拜占庭帝国的文化艺术体系结合在了一起。

从查士丁尼时代开始,东帝国的人民越来越对圣体、圣人遗物的神力的笃信不疑,强化了人们这样的一个信念:把圣灵、圣人具体形象化(图像化)就意味着可以与他们直接进行联系、沟通,这样就能获得他们的保佑和神奇的能力。


世俗与神权之争:拜占庭圣象破坏运动的深层原因及深远影响

表面上,利奥三世只是出于对偶像崇拜的激烈反对,才发动圣像破坏运动的。但事实上,圣像崇拜的根源在于世俗权力与教会权力的对抗,通过圣像破坏运动从教会手中争夺人口资源,实是在危难局势下的不得已之举。

膨胀的教会

希拉克略皇帝对抗波斯人时,教会曾经毁家纾难,捐献大量教产并召集狂信徒支持皇帝反击。但危机渡过之后,他们就凭借功劳索求更多的特权。结果没多久,更可怕的阿拉伯人又袭来了,教会的特权却依然如故。


世俗与神权之争:拜占庭圣象破坏运动的深层原因及深远影响

在帝国境内,教会拥有大量教堂和修道院,教会的庄园内包括农用耕地、房产、果园、橄榄园、葡萄园、山坡牧场、小型手工作坊、农户、畜群等,给教会带来了庞大的收入。教会所拥有之土地内税收及收益,无需缴纳给世俗王权,对于拜占庭帝国中枢的财政收入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大量青壮年出家成为修道士,既不利于皇帝征集兵源,也不利于农业活动的开展。

显然,表面上是反圣像崇拜,实际上是打击教会利益,背后是利奥三世皇帝有意为之的借题发挥。同时,东方与异教徒交界地区的军区领袖和军事贵族由于受到伊斯兰教影响,格外反感圣像崇拜。此外,他们也希望夺取军区内教会的土地,来扩大军方能控制的土地、人口和财富。由于东方军事贵族是帝国抵抗阿拉伯人的柱石,在皇权和军权的密切配合下,圣像破坏运动在整个帝国境内如火如荼的展开了。

运动的开展

公元726年,利奥三世颁布了《禁止崇拜偶像法令》,中止了君士坦丁堡及各省的一切关于偶像崇拜的活动,这是圣像破坏运动之始。圣像、遗迹、圣骨、法衣被集中销毁,大批教会的土地被充公,剩下的土地亦必须交税,教会被取缔,大批修士还俗并结婚。随后,利奥三世又宣布没收意大利南部的什一税。此前,什一税一直是由教会征收的。

730年,皇帝召开宗教会议,撤换了反对运动的大教长日耳曼努斯,代之以拥护运动的大教长阿纳斯塔西乌斯,并制定了有关的宗教法规,为此运动提供了神学理论方面的依据。


世俗与神权之争:拜占庭圣象破坏运动的深层原因及深远影响

但是,帝国内部并非铁盘一块。帝国亚洲部分的人民深切感受到伊斯兰入侵的威胁,并受到严格一神教伊斯兰教的影响,大多支持毁坏圣像运动。但在帝国的西部,运动却招致了不解的民众群起反抗,他们生活的地区,有着深厚偶像崇拜传统,比如以弗所的戴安娜女神崇拜,是当地民众热烈崇拜圣母玛利亚的渊源,对他们来说,圣象是基督教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他们维系宗教情感的重要载体。此外,他们对于东方的强敌也缺乏切肤之痛。

此时的希腊和意大利,暴动此起彼伏。在拉文纳的帝国总督遭到谋杀,罗马在教宗格列高利二世领导下,停止向拜占庭帝国缴纳税赋,这是教皇国独立之始。除了教皇国,帝国在意大利还损失了不少城市,这些城市有的甚至更愿意投靠伦巴第人。但在小亚细亚,用兵如神的利奥三世收复了不少被异教徒夺去的土地,渗入希腊腹地的斯拉夫人也被逐步驱逐或同化。

辉煌的军事成就

随着圣像破坏运动的开展,帝国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大为提升。在740年的阿克洛伊农战役,利奥三世布置的伏兵歼灭了包括阿拉伯人当时的名将巴塔尔在内的两万先头部队,从而彻底终结了阿拉伯人威胁帝国安全的时代。

随后的君士坦丁五世是更加激烈的圣像破坏主义者,其军事成就也很可观,通过圣像破坏运动获得充足土地财富的军区制越发展现出威力来。


世俗与神权之争:拜占庭圣象破坏运动的深层原因及深远影响

746年,君士坦丁五世夺取了叙利亚北部的盖马尼恰马卡亚。747年,入侵亚美尼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纵深地区。随后,君士坦丁五世又对保加利亚发起了长达数十年的猛烈进攻,为帝国收复了大片领土。

有人认为,如果君士坦丁五世不那么执着于毁坏圣像运动,他本可以趁着阿拔斯王朝取代倭马亚王朝的阿拉伯虚弱期,收复更多的土地。正因为叙利亚等沦陷区的基督徒中有许多圣像崇拜者,才导致这一可能性付之东流。

我们必须指出,首先,毁坏圣像得到小亚细亚东部和亚美尼亚地区的保罗派支持,对帝国收复小亚细亚东部领土起了很大积极作用。其次,君士坦丁五世在位期间大瘟疫的爆发导致了惨重的伤亡,人口的锐减使得缺乏充足的人力来收复更多的领土进行治理。若非如此,君士坦丁五世本可以从阿拉伯人手里收复更多地区。


世俗与神权之争:拜占庭圣象破坏运动的深层原因及深远影响

运动的负面影响

当然,这并不是说圣像破坏运动就没有负面影响。除了之前提到的教皇国的失控与众多意大利城市的丧失之外,圣像破坏运动对于拜占庭文化也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因为拜占庭文化早已和圣像崇拜紧密结合了。

由于大批知识分子因圣像崇拜遭到打击迫害,引起了教育事业的衰退。具备读写能力的人减少,公务人员素质下降,哲学与文学都被忽视,文艺事业随着圣像被摧毁而没落。帝国进入了一个长时期的文化荒漠时代。


世俗与神权之争:拜占庭圣象破坏运动的深层原因及深远影响

但除了圣像破坏运动之外,长期的战乱和瘟疫导致的损害也是文化衰退的重要原因,圣像破坏运动只是其中一部分的因素。何况在沧海横流的危急局面下,帝国进行军事化的运作,暂时搁置文化艺术事业来救亡图存,本就是无可厚非之举

不过,圣像崇拜毕竟在东罗马帝国已经根深蒂固。之后,伊琳娜女皇恢复圣像崇拜,打击圣像破坏主义者,结果她的大清洗反而损害了各军区的实力,帝国面对阿拉伯人、法兰克人和保加利亚人相继遭受惨败。

815年,利奥五世召开宗教会议,恢复圣像崇拜禁令。直至843年,米海尔三世登位,摄政皇后提奥多拉颁布反对破坏圣像的尼西亚法规,圣像破坏运动才走向终结。


世俗与神权之争:拜占庭圣象破坏运动的深层原因及深远影响

圣像破坏运动打击了教会实力,而强化了各军区的军事贵族,这有利有弊。在拜占庭帝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的大前提下,教会仍然大量使用奴隶和隶农劳动,将这些奴隶、隶农解放出来成为积极生产力当然是进步的。而地方的军事贵族也成为帝国反击异族收复失地的骨干力量。但军事贵族的强大也带来了离心倾向,随着后来帝国中枢的衰弱,地方的军事贵族造成了一次次变乱,最后将帝国带向末路,这就不是利奥三世和君士坦丁五世所能逆料的了。

小结

尽管圣像破坏运动毁誉参半,但如果没有这场运动,拜占庭帝国不见得能在阿拉伯人最为凶悍的百年间生存下来。通过剥夺教会财产强化起来的边区军事贵族,成为抵御阿拔斯王朝初期猛烈进攻的国之柱石。


世俗与神权之争:拜占庭圣象破坏运动的深层原因及深远影响

历史作家拉尔斯 布朗沃思在内的许多当代文化人士站在基督教和文化保护的角度,对圣像破坏运动过于苛责,这失去了研究史学的基本客观。有必要还原当时的局势,来肯定圣像破坏运动在艰难局面下救亡图存的巨大积极意义和进步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