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戰役取得勝利,在如今看來是不可思議的?

漢史趣聞



按照我們今天對國軍抗戰時期的表現的理解,淞滬會戰是一場應該打贏的戰役,而徐州會戰沒有什麼懸念就要輸。為什麼呢?因為淞滬會戰的參戰部隊,無論是中央軍還是地方部隊,都是精銳。而到徐州會戰的時候,其實已經沒有多少精銳部隊能夠參戰,也沒有特別明顯的戰鬥力出眾絕對主力部隊。

各地軍閥在抗戰時期如果擔任戰區軍事主官,一般都會以自己所統帥的地方部隊作為絕對主力。比如薛嶽在第九戰區,就始終把粵軍第四軍當作第九戰區的絕對主力使用。第二戰區就更不用說了,閻錫山的晉綏軍始終是第二戰區正面戰場的絕對主力部隊。餘漢謀在第七戰區更是完全依託粵軍部隊。


而李宗仁出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的時候,桂系部隊實際上已經在淞滬會戰中損失慘重,原本從廣西出發時帶來的三個軍,這個時候只剩下了一個軍,也就是46軍,而且戰鬥力嚴重減退,士氣也比較低落,早已經不復當年之勇。而在第五戰區先後參戰的部隊包括桂系部隊,西北軍,中央軍,滇軍,東北軍和川軍等部隊。46軍在其中既不是絕對主力,也不是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第五戰區這個時候所面臨的戰場局勢也極端惡劣,日軍已經突破了國軍在華北的防線,以及在佔領南京之後迅速轉兵北進,南北對進,兩面夾擊,企圖在徐州會師,將第五戰區的部隊圍殲在徐州一帶。而且相對進展比較快的南線日軍很快就向徐州以西的外圍地區包抄,企圖切斷徐州國軍的退路。這種局面對當時任何國軍高級將領來說都是極端危險的。


但在李宗仁的調遣指揮之下,國軍很快穩住了南線戰場的局面,和日軍隔淮河對峙,阻止了日軍的攻勢。同時,李宗仁又分別派孫連仲和龐炳勳駐守徐州以北的臨沂和臺兒莊,阻止北線日軍。並及時將才趕到戰場不久的五十九軍用來充當戰區的主要機動打擊兵團,先讓五十九軍增援南線,南線戰場穩住後,又迅速抽調北上增援北線戰場。

在李宗仁的運籌之下,在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兩次大潰敗之後,國軍能夠出人意料的在徐州會戰中在臨沂和臺兒莊兩次重創日軍,斃傷日軍兩萬多人,創造了抗戰軍興以來的第一次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對全國軍民堅持抗戰都是巨大的鼓舞。在當時那種局面下,李宗仁的這個戰績堪稱一個奇蹟。


蕭武


黃崖洞保衛戰,八路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以一個不滿編的團對抗5000全副武裝的日軍,並最終戰而勝之,傷亡比更是達到了從未有過的1比6.

說起抗戰期間八路軍的大捷,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定是諸如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等等,但其實還有一次大捷鮮為人知,那就是黃崖洞保衛戰。


抗戰爆發後,我八路軍揮師深入敵後,開闢抗日根據地。但由於武器匱乏,主力部隊一個班都只有三五支槍,部分戰士不得不用古老的大刀長矛作為武器,更不用說其他抗日武裝了。

為了解決我軍的武器裝備問題,1938年9月,八路軍總部在山西榆社縣韓莊村成立了總部修械所,初期僅能修理戰鬥中損壞的及繳獲的敵軍槍械,和製造簡單的地雷、手榴彈、步槍等,且產量非常有限,每月最高僅幾十支槍,遠遠不能滿足戰爭的需要。

黃崖洞兵工廠

在此背景下,建立具備一定生產能力的兵工廠就非常之有必要了。1939年7月,遵照朱德總司令和左權副參謀長的指示,在地形隱蔽的黃崖洞,正式建設我軍的兵工廠。從此,這裡成為我抗日根據地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兵工基地,年產的武器彈藥可裝備16個團,為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全中國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黃崖洞兵工廠的發展勢頭如此強勁,自然也令日軍感受到了空前的威脅。在兩次小規模的掃蕩失敗後,1941年11月,日軍36師團及獨立4旅,5000多人裝備精良的主力部隊,再次對我根據地發起大掃蕩,主要目標依舊是是黃崖洞兵工廠。

日軍大掃蕩

此次掃蕩,7000多氣焰囂張的日軍兵分多路,強攻我黃崖洞兵工廠。而八路軍守備力量只有不到一個團的兵力,敵我懸殊,武器裝備差距同樣巨大。但特務團的戰士們毫不畏懼,依靠有利地形及早就修建好的防禦工事英勇抗擊日軍,取得了驕人的戰績。

其中戰鬥最為激烈的黃崖洞水窯口陣地,日軍集中優勢兵力、火力,連噴火器和燃燒彈都用上了,依舊未能突破特務團戰士把守的陣地。經過4天的激戰,日軍傷亡近千,遺屍累累,水窯口陣地仍自巋然不動。

此戰歷經8個晝夜,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共殲敵1000餘人,自身傷亡160餘人,與日軍傷亡比達到了驚人的6:1 !“開創了中日戰況上敵我傷亡對比空前未有之紀錄”。


歷史痴


大清軍隊一敗再敗似乎無可救藥了,新來的將領巧施妙計立刻就取得一場不可思議的大勝,英艦隊司令差點兒喪命,傷亡慘重。

歷史上,每一場戰役的勝利,不管是以少勝多還是以弱勝強,看似不可思議,其實都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晚清政府給人的印象是昏聵、腐朽、無能,在對西方列強的侵略戰爭中屢戰屢敗,被迫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瞭解,清軍對驕橫強大的英法聯軍也曾經取得過一次很輝煌很解氣的勝利,這就是1859年6月的第二次大沽口戰役。

大沽口,是穿越天津的海河在渤海的入海口。大沽口是天津的門戶,天津又是京城北京的門戶。地位既然如此重要,清軍也不敢懈怠,在大沽口設置了眾多炮臺,重兵把守。

1857年,英法聯軍以種種藉口攻陷並佔領廣州,以此要挾清政府給予列強更多的利益,被咸豐皇帝言辭拒絕。1858年4月,英法艦隊北上進犯天津,和守衛大沽口的清軍發生激戰。英法聯軍憑藉堅船利炮僅兩小時就拿下大沽口並佔領天津,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天津條約》,並約定第二年正式換約。這是第一次大沽口戰役,以清軍的慘敗結束。。

西方強盜慾壑難填,感覺《天津條約》得到的利益太少了,決定借換約的機會北上繼續挑釁以武力向中國索取更多的利益。1859年6月,英法艦隊再次來到大沽口。

此時的大沽口已經不是彼時的大沽口。上次英法聯軍退走以後,蒙古親王曾格林沁被朝廷任命為欽差大臣,主持大沽口要塞的防務。他汲取第一次大沽口戰役失敗的教訓,在河岸兩側新增設了幾十門重炮並加固炮臺,炮臺四周挖壕溝釘木柵,沽口河面釘上上密密麻麻的木樁,用粗大的鐵鏈連接起來,形成三道攔阻索。同時,日夜訓練軍隊,嚴明軍紀,號行令止。

英艦隊司令賀布派出艦隻和人員拆除並撞毀河面上的障礙物,然後大搖大擺的開了進來,並向兩岸的炮臺進行炮擊挑釁。曾格林沁見敵艦進入火力射程,一聲令下,此前一直沉寂無聲的炮臺立刻炮聲隆隆,火光震天,一道道火舌直撲英法艦隊,洋鬼子猝不及防,被打的連連後退傷亡慘重,數艘軍艦被擊傷擊沉,只好舉起白旗詐降。

得到喘息機會以後,英法軍隊又重新組織進攻,在艦隊火力的掩護下,1000多名聯軍士兵登岸向炮臺發起進攻,企圖奪取炮臺。埋伏在炮臺四周的清軍用火器進行射殺,密集的火力讓洋鬼子寸步難行,只好狼狽地跑到蘆葦蕩裡躲藏。激戰持續了一天一夜,英艦隊司令賀布也身負重傷,在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下,英法聯軍見撈不到任何便宜,只好敗退。

第二次大沽口戰役,清軍在曾格林沁的指揮下勇猛作戰奮勇殺敵,擊沉擊傷英法艦隻十餘艘,打死打傷敵人近500人,自己僅陣亡30多人。此戰,是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對西方列強取得的最大的一次勝利


你瞅沙


1943年德軍指揮部極其秘密地把自己的部隊集結起來,以便發動第 五次攻勢。直到最後一刻,他們也沒有把這些措施通知其盟友意大利人。就是對游擊隊最高統帥部來說,第五次攻勢也是一大意 外。萊爾將軍在1943年5月6日才下達發動第五次攻勢的命令, 他當時估計,被包圍的游擊隊大約有一萬五千人,這個數字相當準確(主力作戰集群共有戰士一萬六千出頭一點,四千多名游擊隊員呆在中央醫院,他們是傷員,或者是傷寒病患者)。

呂特斯調集了大約七萬德軍(第一山地師、黨衛隊“歐根親王” 第七師、第•一百一十八阻擊師、第三百六十九阻擊師及第一百零四阻擊師的部分兵力以及勃蘭登堡團)。然後算上意大利的三個師: “陶裡嫩塞”師、“威尼斯”師和“費拉拉”師以及意大利的其他幾個 師的一小部分。帕韋利奇提供了手下的大約一萬一千人,而保加利亞國防大臣同意,可以在塞爾維亞的保加利亞佔領區之外,也即在 黑山地區動用保加利亞軍隊。這就是保加利亞的第六十一團,而 保加利亞還有一個團也準備參加這次戰役呂特斯總共有大約十三萬人參加第五次攻勢。預計空軍參加第五次攻勢的兵力要比參 如第四次攻勢多得多。

德軍和意大利軍隊在在皮瓦河和蘇捷斯卡河地區包圍了游擊隊 ,德軍和意軍一共打死了一千三百名游擊隊傷員,這是從戰後繳獲的德國和意大利的軍事文件中得知的。 游擊隊主力作戰集群的醫務工作人員也遭到了類似的命運。在蘇 捷斯卡戰役中犧牲了大約兩百名護士和三十名醫生,佔中央醫院技術幹部的一半。

游擊隊在蘇捷斯卡戰役中總共犧牲了六千多人。據估計,主力作戰集群的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戰士是在蘇捷斯卡戰役中喪生 的。

主力作戰集群突破敵人在蘇捷斯卡設的包圍圈之後,便馬上向亞霜里納和羅曼尼亞挺進,解放了漢皮耶薩克、弗拉塞尼察、德 里尼亞查、斯雷布雷尼察、克拉達尼和茲沃爾尼克。從敵人手裡繳 獲了一批武器。

德軍指揮部不得不承認,它在蘇捷斯卡戰役屮的目標沒有實現。萊爾將軍後來說:“使牽制在南斯拉夫的徳軍脫身並將其調往 東線這一原先確定的任務根本未完成,相反,戰役結束時反倒要德 軍派來新的部隊和指揮部。”

蘇捷斯卡戰役再一次證實:游擊隊的士氣和政治覺悟多麼重要。這次戰役也表明:戰士和指揮員的戰鬥素質及其作戰技術已 達到這樣的高度,能夠戰勝象德軍指揮官這樣訓練有素的指揮宮, 象德軍這樣經過良好訓練的軍隊。






石凡是也


1、鉅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數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2、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3、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4、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5、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薩爾滸之戰以明朝攻圍後金,後金防衛反擊的形式發生,在這次戰役中,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此戰役以明軍大敗而告終。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敲門磚是土做的


逍遙津

.

大雪節氣到安徽,

暖意融融在合肥。

幕名而去逍遙津,

東門渡口繞碧水。

.

論名將,話張遼,

孤軍奮戰保曹魏。

力克東吳樹軍威,

忠勇戰神美名垂!

.

逍遙津之戰,指的是公元215年,曹魏名將張遼以八百將士 硬擊東吳的十萬大軍,先後兩次大破東吳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戰役前期,張遼率領800將士衝擊東吳的十萬大軍,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 。東吳猛將陳武被斬殺 ,孫權丟掉主帥麾旗,逃跑到山冢,東吳軍隊全都披靡潰敗、望風而退、聞風喪膽 。

戰役後期,張遼率領追兵,再次擊破孫權、甘寧、淩統等人 。孫權蹴馬趨津,跳過斷橋,才免於被活捉。

此戰化解了合肥之圍,又稱逍遙津之戰,是三國時期合肥之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張遼止啼”也成為民間流傳的傳奇典故 ,甚至日本民間仍然流傳著“遼來來(遼來々)”的俗語。





經濟信息速遞


淝水之戰,前秦百萬大軍攜雷霆之勢進攻東晉,卻被東晉打得一敗塗地。但這個偶然中也有必然,因為前秦軍中內部派系林立,還沒有整合完畢,就貿然出擊,如果沒碰到逆境,尚可表現出表面的繁榮團結,但在逆境下則只能一觸即潰,分崩離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