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我冒昧,參加過北大清華的短期培訓班就可以說自己是北清人了嗎

恕我冒昧,參加過北大清華的短期培訓班就可以說自己是北清人了嗎

去年,律師圈一位女律師因為涉嫌炫富而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這位女律師自稱是北大畢業,隨即有網友質疑其學歷造假。

筆者的關注點在於:這位女律師之所以冒著學歷造假的風險稱自己是北大畢業的,側面上反映了法律這類傳統的精英行業非常注重學歷和學校出身。

我們從律所招聘普遍要求應聘者畢業於知名法學院和熱門法律類公務員招考要求211、985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學歷中,能夠看出一些端倪。

與“讀書無用論”、“能力與學歷無關”、“名校學生只是會讀書而已”等近年來甚囂塵上的一些輿論觀點相反,在客戶和招錄單位看來,學歷和畢業學校是法律工作者能力的重要體現,實際上,往往確實如此。

中國現行的教育評價方式或許不能讓一些在某方面具體有特殊技能的人才脫穎而出,但大致能夠保證名校畢業生智商和能力都在中等水平以上。

以律師行業為例,律師們可能是法律職業群體中最熱衷於提升學歷的一群人。本科畢業的律師多會選擇讀名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研究生畢業的律師不少會考慮讀名校的法學博士,還有一些事業有成的律師會選擇長江商學院和中歐商學院等商學院的MBA和EMBA。

對於多數律師而言,提升學歷最重要的不是學習,而是擁有名校畢業生的標籤和融入更高層次的人際圈子,以便開展相關業務。

以上都是常規操作,沒有什麼爭議。值得討論的問題是參加過某名校的非學歷培訓是否可以對外宣稱自己畢業於某名校。

市場上這類培訓班可謂是五花八門,價格普遍不低,但律師群體非常熱衷於讀這類培訓班。這類非學歷的培訓班頒發的是結業證書,而非學歷證書。

我們通常的理解是,畢業於某某學校意味著持有該校頒發的國家承認的畢業證書和學歷證書。

筆者注意到,有些律師參加過一些名校的短期培訓就對外宣稱自己畢業於該校,時常在朋友圈發佈與該校有關的動態和定位,甚至公然寫在簡歷上。

這種操作是可以理解的,但風險也是很大的。

不明真相的群眾可能會覺得很高端很牛逼,而懂行的內行人則會覺得此人非常浮誇,不值得信賴。

更為嚴重的是,當你因為某件事深陷新聞輿論的風口浪尖,網友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對你進行盡職調查。一旦被網友發現你在學歷上存在造假的嫌疑,原來高大上的人設就會瞬間崩塌。

實際上,真正有實力的人,往往是比較謙遜的。因為他們身邊都是這類強人,還有更多比他們優秀的人。在這樣的環境裡,他們懂得人有人有、天外有天。

從策略上來看,在畢業於名校這件事情上低調也是明智的。經常高調宣稱自己是某某名校畢業會讓別人產生高於常人的期待。同樣一件事情,公司或客戶普遍會期待名校畢業生做的更好。如果真實情況不是如此,那句“還是名校畢業生呢,做事就這樣啊”就會迴盪在你的耳畔。預期與結果的巨大差異會大大降低客戶與公司對你的評價。

小時候,村裡的老人經常說:

一個人吶,越是缺什麼,越是喜歡炫耀什麼。

對此,筆者在生活中頗有感觸。在一個朋友的聚會上,我曾將一位清華畢業的朋友介紹給自己的老朋友,並稱這是清華的高材生。飯後,這位朋友私下提醒我,稱老師經常教育她們在外要低調,不要動不動就說自己是清華畢業的。

筆者欣賞這種教育理念與為人處世的方式。

筆者真誠建議即將入行或已經入行的年輕律師,珍惜自己的羽毛,愛惜自己的名聲,切忌過於浮誇,很容易翻車的啊。

畢業於普通學校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市場經濟的評價方式是多元的,尤其對於律師這種職業,更為重要的是為人處世的能力。如果學歷真的沒有辦法改變,與其冒著翻車的風險造假,不如靠實力贏得客戶和他人的認可與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