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的衰落是發展的必然還是文化的不幸,還是別的什麼?

刺蝟七七


戲曲已衰落,衰落是必然。

戲曲的本質是文化的表現形式,不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表現形式的本質是方法,方法可以隨時變更,只要找到更合適的方法,原來的方法即被替換,這是人性的自然選擇,也是理所當然的選擇,戲曲的作用是表現文化的形式,當有更合適的形式出現,戲曲就完成了其歷史使命,不必神話其意義,不必勉強保護,當然再怎麼保護也註定徒勞無功。就如世上不會有長生不老的人,誰能逆反自然之力?

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靈魂,靈魂是永恆的,文化的載體永遠只有一個:文字。一切藝術形式都是依附於文字之上而發生,語言、書法、詩詞、繪畫、戲曲、禮儀、習俗等形式千姿百態,卻萬變不離其宗,都是演化文化內涵的方式,每種形式的出現和改變都與文明進程同步發生,是文明現狀的客觀反映。如果戲曲永不衰落,就表明社會文明進程一直停滯或倒退。而文明進程不逆反,一切藝術形式就必然被不斷更替。歷史上已消失的各種藝術形式不知凡幾,有必要全翻出來作為我們輝煌的證明嗎?

神化歷史、抱殘守缺是當今國人的病態,這是一種缺乏自信、缺乏探索未知的勇氣的表現。


旁敲側擊991


首先我覺得任何的文藝形式都會在歷史的長河中起起浮浮,並有可能創新發展,即使是老百姓喜歡的相聲小品。根據戲曲的現在,我覺得戲曲並沒衰落,依然活躍在中華大地上,活躍在老百姓的生活中。

戲曲在七八十年代很流行,基本上縣裡都有戲劇團,有影劇院,並且經常有戲劇上演。那個時候老百姓的娛樂形式很少,娛樂場所也少,隔一段時間能看到一齣戲就很不錯了,如果是能看到名角的演出更是令人興奮,就像現在的年輕人看到明星一樣。

隨著社會的發展,娛樂形式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再喜歡節奏緩慢的戲曲,看戲曲的人越來越少了,戲曲的演出也越來越少了,戲曲進入了低谷。但是並不代表戲曲的衰落,還有很多的戲曲工作者在堅守,還有很多的戲曲愛好者,這些年河南電視臺的《梨園春》一直火爆,也證明還是有很多人喜歡我們傳統的戲曲的。

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我國的傳統文化的熱度也越來越高,包括戲曲。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各種文藝形式的展示渠道也越來越多,目前的短視頻、直播等形式更是為戲曲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方便,很多的戲曲從業者和愛好者都在通過這些新的形式傳播著這種古老的傳統文化。

在城市裡的公園,你會經常看到自發的團隊,自帶樂器,在自娛自樂的同時,也在傳播著戲曲文化。在農村,有什麼大事,一般還是會請劇團來唱幾天大戲,戲曲在老百姓中還是很有基礎的。隨著我國的對外文化交流,越來越多的老外們也喜歡上了我們的傳統戲曲,傳統戲曲肯定會發揚光大的。


超哥說成語


有人說:“戲曲目前是在艱難中掙扎,困苦中前行,最大的功績就是使戲曲還沒有倒下去。”

時代在不斷的發展,戲曲的現狀的確不容樂觀,昔日的鼎盛與輝煌已經漸行漸遠。觀眾審美更加多元化,現在又是網絡佔盡風光的時代。戲曲這種規範、程式化極高的舞臺藝術,已經被逐漸邊緣化。

戲曲生不容易,死也不容易。

戲曲雖然是藝術瑰寶,但是如果把這個光環去掉的話,它就是一種供人們娛樂的方式,有一天沒有一個人需要這種方式的時候,也就是它徹底告別的時候。

任何一種東西都逃不過社會進步的車輪和時間的洗禮。

現在可以做的只有想辦法延長它的生命,提升它的價值。有很多聰明的人,有遠見的人,已經把流行音樂和古代戲曲結合起來,讓戲曲重新有了生命力,更容易被大家喜愛。因為它既有歷史積澱,又有現代先銳意識,這就是努力的過程。

秦腔,古時陝西、甘肅一帶屬秦國,所以稱之為“秦腔”。別稱“梆子腔”,是中國西北地區傳統戲劇,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秦腔的鼎盛時期在乾隆年間,這個時期,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僅西安一地共就有三十六個秦腔班社。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生旦淨醜,各有千秋。秦腔的角色體制有四生、六旦、二淨、一醜,共計十三門,又稱“十三頭網子”。其突出特點主要體現在演唱時,鬚生、青衣、老旦、花臉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唱亂彈”。

媽媽說,她們那個年代人們最期待的就是廟會和趕大集,買了自己需要的物品,吃到自己心心念唸的小吃後,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看大戲

戲臺下黑壓壓的全是人,即便如此人們還是想離戲臺再近一些,看的再清楚一些,這時為了安全,工作人員會拿一根長長的竹子敲打人們的頭頂,怕疼的她們會把木板凳頂在自己頭頂,嘻嘻哈哈的繼續看戲。

現在,老太太即使看到唱戲也只是遠遠的看一眼,回家戴著老花鏡,樂呵呵的刷視頻。

小時候,我雖然不喜歡看戲。但是每次路過戲臺,無論酷暑寒冬,都會有許多老人聚精會神的坐在戲臺下看得津津有味。嘴裡跟著臺上的人物煞有其事的哼唱著,腦袋左搖右晃,右手有節奏的在自己的腿上打著節拍,多麼的愜意。

以前很多村子都蓋有戲臺,戲臺的建築工藝非常講究,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戲臺是戲曲演出的專門場地,是戲曲完全成熟的重要標誌,現如今也都漸漸荒廢了。

老一輩人總喜歡說:“秦腔是在教化人。”但是戲曲大多都是老劇目,唱腔,唱功這些都是硬功夫必須要遵循傳統,但是傳統戲劇必須尋找突破,要在傳統和時代中找到平衡,這樣才能讓大眾想聽、愛聽。


超人小航航


小雪歷史微鑑:戲曲的衰落是發展的必然還是文化的不幸?首先可以告訴你,戲曲並沒有衰落!只是歷史上人們只有戲曲等一些娛樂活動,娛樂方法的多元化讓戲曲看似衰落,其實不然,下面,就以秦腔為例來說明,戲曲並沒有衰落。

西北五省根深蒂固,秦腔歷史悠久,不會沒落的

探其一點可窺全貌,就拿賈平凹老師所寫的《秦腔》來說,其實,秦腔屬於西北五省中人們非常喜歡的戲曲文化活動,歷史悠久,群眾基礎廣泛,在不同的省份,不同方言下,都有其特殊的歷史地位。

小雪是陝西寶雞人,也會一點秦腔,包括很多農村地區,都有舉辦廟會、戲曲晚會的習俗,從群眾的基礎性這一點來說,戲曲並沒有沒落,只是在城市裡見得少一些罷了。

西安易俗社,是秦腔最高的高等學府

如果說一門藝術離開了學校這個大籃子,將沒有任何的生命力,而陝西省在很多地方都設立了秦腔藝術大獎賽,包括電視臺在內通過很多方式,都會發揚傳統戲曲的魅力。

西安易俗社在歷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作為陝西最高的秦腔學府,很多著名的秦腔表演藝術家都是來自於西安易俗社。

歷史上“西安事變”時,楊虎城就曾經邀請南京大員在西安易俗社看戲,然後穩住後方,和張學良一起扣押了蔣介石。

綜上來說,以秦腔為例,地方戲曲其實並沒有衰落,只是在城市的表象之下看來,似乎地方戲曲有衰落的跡象,事實上地方戲曲有很好的傳承。

文/小雪歷史微鑑,古事新說,快意江湖!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中國戲曲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形式,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堪稱民族文化的瑰寶。近年來,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伴隨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我國戲曲藝術的振興曙光重現,在受新的文化樣式和傳播方式衝擊的同時,戲曲藝術生存發展遇到新的課題。如何克服困難,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推動戲曲藝術活起來、傳下去,成為擺在文藝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戲曲藝術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卻在全球化的今天日漸式微。那麼,戲曲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對此疑問,一般有五種看法,都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思考

1、題材內容與時代脫節?

有人認為戲曲主題多為忠孝節義,人物多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英雄好漢、太監宮女,同百姓生活距離較遠。這種觀點讓人產生疑問:《康熙王朝》 《漢武大帝》以及《霸王別姬》 《臥虎藏龍》等影視劇同樣講述歷史故事,為何能熱播、熱映,戲曲卻門庭冷落?戲曲題材也進行了改革,大量現代戲被編排出來,為何大都叫好不叫座,總體情況仍不容樂觀?

2、戲曲節奏太慢?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人們心態容易浮躁,心理、思維和情感節奏也隨生活節奏加快。有人認為緩慢的唱腔和舞蹈讓普通觀眾難以產生共鳴。然而, 《敖包相會》 《草原之夜》等歌曲以及華爾茲等慢舞的節奏也很慢,卻得到群眾的喜愛。可見,節奏快慢並非是戲曲藝術衰落的決定性因素。

3、現代傳媒技術迅速發展和娛樂多元化使戲曲衰落?

改革開放後,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影視和互聯網逐漸普及,娛樂生活更加豐富,戲曲觀眾被分流。令人深思的是:在傳媒更加發達、娛樂更加多元化的某些歐美國家裡,為何歌劇和音樂劇依然盛行?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區劇院林立,演出十分火爆。娛樂方式增多隻能說明戲曲的競爭對手增多了,它們同戲曲的關係並不是非此即彼。一個人既喜歡影視、保齡球、拉丁舞、唱歌,又對戲曲感興趣,理論上說完全可能。

4、“政治掛帥”造成戲曲衰落?

在很長一段時期,戲曲成為宣傳教育工具,體制確實要為其衰落承擔部分責任。但回顧戲曲史不難發現:戲曲在古代的作用也不僅僅是娛樂。戲曲形成後的一千年中,佛、道、儒三教都曾利用它宣揚思想、教化大眾,清末民初以及抗日戰爭時期都有戲曲藝人自發將其作為宣傳新文化、新思想和喚醒民眾、激發愛國情感的重要手段。然而,這些並未對戲曲的地位造成太大影響。影視、歌曲也曾有過“政治掛帥”的歷史,但並未走向衰落。改革開放後,文化領域相對寬鬆,戲曲觀眾卻變得越來越少。民間劇團的演出,即使沒有“政治掛帥” ,也仍然難出新人新作。

5、舞臺佈景的真實華麗對戲曲發展不利?

戲曲作為寫意藝術,其成功主要靠演員的虛擬化表演。因此,有人認為舞臺上一桌二椅足矣,舞臺越“貧困”對錶演越有利,佈景太真實會分散觀眾注意力,縮小表演空間,影響演員施展身段。傳統戲曲舞臺佈景簡單,是歷史造成的,戲曲演出的成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清代宮廷的舞臺條件十分優越,不但未對演出產生消極影響,還促進了京劇的繁榮和一大批著名演員的產生。這說明只要舞臺佈景設計合理、科學、巧妙,不喧賓奪主,還是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所以說,要想從根本上挖掘戲曲衰落的深層原因,還應緊緊圍繞觀眾需求進行分析。戲曲衰落的原因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然而其根本原因卻是觀眾審美需求的變化。

戲曲、話劇、電影、電視劇等藝術形式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去反映客觀世界,觀眾明明知道它們提供的其實都是假象。但影視、話劇同戲曲相比,在敘述故事時耗費的心理資源顯然更少,表現生活也更為直接,觀眾觀賞時得到的心理暗示往往是“這是真的”。這並未否定戲曲作為藝術形式的優秀性,它的誇大、變形仍然是一種美,只不過在追求“貼近生活真實”的觀眾面前顯得不易接受罷了。

“水上行船,有槳無船;陸上騎馬,有鞭無馬”仍是中國戲曲中極富特色的表現形式,“甩髮”“跪步”“翎子功”等虛擬性動作仍然是戲曲藝術的精華。我們無法指責觀眾“更貼近現實生活”的藝術追求,更無法要求觀眾應該欣賞什麼風格、不應該欣賞什麼風格。寫實的藝術形式更受歡迎,是因為觀眾審美取向發生了變化。

觀眾是戲曲藝術的衣食父母,觀眾的審美要求其實就是文藝工作者的努力方向,藝術的任務就是縮短與廣大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戲曲的創作和演出應以觀眾為中心,否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國家保護傳統文化遺產、發展文藝事業的有利環境中,戲曲工作者應從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出發,充分探索生存和發展空間,廣泛吸收其它藝術的精華,不斷豐富戲曲的表現力,在把握藝術規律的基礎上走出具有特色的創新之路來,以開放和包容的姿態使這門古老藝術在新時代充滿新的活力,並藉此獲得藝術競爭中的優勢,讓戲曲藝術這一民族瑰寶重新放出光芒。





國學紫薇


戲曲的衰落是發展的必然還是文化的不幸?首先可以告訴你,戲曲並沒有衰落!只是歷史上人們只有戲曲等一些娛樂活動,娛樂方法的多元化讓戲曲看似衰落,其實不然,下面,就以秦腔為例來說明,戲曲並沒有衰落。\r

探其一點可窺全貌,就拿賈平凹老師所寫的《秦腔》來說,其實,秦腔屬於西北五省中人們非常喜歡的戲曲文化活動,歷史悠久,群眾基礎廣泛,在不同的省份,不同方言下,都有其特殊的歷史地位。\r

小雪是陝西寶雞人,也會一點秦腔,包括很多農村地區,都有舉辦廟會、戲曲晚會的習俗,從群眾的基礎性這一點來說,戲曲並沒有沒落,只是在城市裡見得少一些罷了。\r

如果說一門藝術離開了學校這個大籃子,將沒有任何的生命力,而陝西省在很多地方都設立了秦腔藝術大獎賽,包括電視臺在內通過很多方式,都會發揚傳統戲曲的魅力。\r

西安易俗社在歷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作為陝西最高的秦腔學府,很多著名的秦腔表演藝術家都是來自於西安易俗社。


河南大戲


戲曲,如今以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淡寞了,原因並不是它平凡,而是在繁燥的生活中,為了生存的壓力太大了,每天的繁忙中,很難有那份靜觀細品的心情。

而戲曲本身,更是我們生活中高雅的藝術,其中不但需要很好唱功,而且有著自身獨特的,站,立,行等多種基本功。並且它還不是單一的,每個省,都有各自的戲種,如京劇,越劇,豫劇,黃梅戲等,大概360種之多。從而可以看出,戲曲呈經是早些年,人們業餘文化生活中,所站的地位是多麼重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業餘生活也己是單一化了,那就是手機的出現。手機可以幫我們完成一切所須。喜愛的歌曲,電影,查找知料,娛樂遊戲,等等。不需要專一抽時間去現場觀看了,所以,某些藝術的不景氣,與社會的發展有著秘切關聯。

雖說有多種原因,但我覺得,戲曲本身就是我們國家的國粹,在慢長的社會進步中,它本身享有著不可動搖的重要地位,我相信,它會在現代的影響下,一定會有它特有的路走下去!







2019時光記憶


我認為戲劇衰落是社會發展太快,以前沒有電腦,電視機,只能靠人去傳播戲曲文化,中國每一個省都有他們創作的居種,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對戲劇淡漠許多,年輕人就是去學戲不可能盡心盡力去完成學戲任務,看看現在年輕演員都是沒有創作能力,整天應付差事罷了。現在國家養活戲劇演員,他們不知足,還不給人們演好戲,年輕人幾乎沒人看戲,看看戲臺底下都是老年人,所以戲劇一代不如一代。

古代戲劇是個人團體演出,演員分散,不過戲臺非常精緻,又叫戲樓,後來演變成戲劇院,演員集中,演員分類,國家演員,省級演員,市級演員,縣級演員,演員演戲質量不同所以待遇不同,級別不同,分級是提高演員演技。

早年戲對人們來說是很重要,過年都會請戲班唱戲,戲班給有錢人唱堂會,早在民間戲是唯一娛樂方式,但是演員很低賤,沒有人去學戲,很多都是孤兒學戲,窮人家孩子學戲,所以戲發展很慢,明清時戲達到巔峰,熱鬧非凡。同時推出幾個好演員,民國時戲劇是成熟階段,現在人們對戲劇淡漠許多,因為有很多娛樂方式,比如電影,電視劇,電視機,電腦,手機等等,影響戲劇發展,所以戲劇慢慢的衰落。






rcy鄭州人家好


戲曲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國戲曲資源也非常的豐富,據文化部門的統計,大約有400多種。除了五大劇種京劇、豫劇、黃梅戲、越劇、評劇外還有曲劇、越調、山東梆子、川劇、秦腔、花鼓戲、道清戲等等地方劇種。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傳統劇種的發展出現了不小的問題,年輕人不喜歡聽戲,這著實讓人們著急。

戲曲的衰落問題到底出在呢?

過去傳統戲曲藝術的出現的首要目的就是為了娛樂,豐富老百姓的生活。在過去經濟水平不高,生產力不夠發達,人們除了勞動、一日三餐之外還有很多時間,人們就想到了各種娛樂方式,戲曲也就隨之產生。戲曲發展到今天,已經具備而完整的體系,不同劇種有著自己獨特的演唱方式,代表曲目,曲調、伴奏樂器等等,是一門成熟的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對於人們的精神需求也有著巨大的貢獻。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各種各樣的娛樂方式、新的藝術形式層出不窮,年輕人不再愛看傳統的戲曲藝術,甚至很多人都不瞭解戲曲文化,因此造成了戲曲的衰落。總結下來,戲曲衰落主要有三個主要的原因:



⑴傳統的戲曲藝術缺乏創新,戲曲作品,表演方式等等都需要創新。今天在國家的號召下各行各業都在創新,不創新就會衰落,就會被時代淘汰,戲曲也是這樣。就拿歌曲來說吧,今天的流行歌曲與八九十年代的歌曲存在著明顯的差別,不論是歌詞,還是曲子,伴奏方式都有差別,甚至是發行方式也有很大區別。過去歌曲大多數都是採用光盤,磁帶這些東西消費,不僅成本高,而且效果也不太好,而今天這樣的發行方式已經被淘汰,出現了網絡發行,這就是創新。戲曲作品應該符合新時代的時代特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貼近老百姓的生活,這樣的作品觀眾們會更容易的接受。

⑵傳統的戲曲需要大力宣傳,大力傳播。我們今天戲曲衰落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傳播力度不夠大,很多的年輕人平時根本接觸不到戲曲藝術,更別提了解戲曲藝術和喜歡戲曲藝術啦!網絡的出現為戲曲的發展傳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今天的今日頭條、百度視頻、抖音、快手等等這些平臺我們都可以利用,不管是專業演員還是票友,我們都可以通過直播,小視頻的方式去傳播戲曲知識,讓更多的人瞭解戲曲文化。

⑶隨著時代的發展,多種娛樂方式的衝擊。我們今天有著各種各樣的方式,年輕人都在刷抖音,看快手,很少有人可以有時間抽出一點時間去聽一段戲,主動地瞭解一些戲曲相關的知識。我認為這也是戲曲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轉載請註明來源。


精選曲藝


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發展的多元性,現代的文學藝術方面百花齊放,各種表演形式大多都是欣欣向榮的景象,很多人認為戲曲的觀眾越來越少,越來越沒有市場,戲曲是不是衰落了,其實不然。

大家還記得五年或者十年前嗎,那時候流行的電視劇是韓劇,流行的電影是美國大片,流行的音樂是港臺音樂,流行的服裝是韓版的西方樣式的。現在呢?這兩年流行的電視劇是國產劇,不管是古裝的,近代的,現代的,收視率都是非常的火爆;流行的電影也是國產大片,從葉問、藥神、泰囧、戰狼、紅海行動、流浪地球、中國機長、我和我的祖國等等,票房屢創新高,牢牢佔據各大排行版;音樂方面,國內歌手創作的歌曲紅遍全國,很多歌曲在國外也是非常的流行;服裝方面,越來越流行的中國風,還有很多人開始穿著漢服;相聲一度認為要失傳了,現在德雲社的紅火,很多相聲新人也嶄露頭角,收到廣大觀眾的喜愛。

列舉這些看似跟戲曲無關,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戲曲人應該借鑑其他行業的發展,推陳出新,跟更多的藝術結合,創作出更多的表現形式,比如跟流行歌曲的結合,跟小品的結合,跟相聲的結合,跟電視電影的結合,在一些大眾商品上面增添戲曲元素,這些都是可以將我們戲曲發揚光大的途徑。

戲曲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希望我們戲曲人能有更多的創新,將戲曲文化推向全國甚至全世界,衷心的祝願我們中國的戲曲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