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可以西化而清末西化卻舉步維艱?

funnyapp


原因很多:

1、歷史背景不同。自古以來,日本就不是世界的核心國家,誰強大日本就像誰學習。比如唐朝當時是世界第一強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都是世界領先的,這個時候日本就向唐朝學習,不斷派遣遣唐使來中國取經;到近代時,西方趕超了中國,並用大炮洞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個時候日本立馬倒向西方,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西化的歷史背景來至於此。而中國不同,中國長時間都是世界的中心,我們中國有燦爛的歷史文化,雖然近現代落後了,但中國想的是怎麼再一次領先世界,只會取長補短,在保留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所以中國只可能“師夷長技以制夷”,不會全面西化。

2、政治背景不同。如今的中國是五常之一,有全套的工業體系和相對獨立經濟體系,是政治巨人,是在世界上和美國、俄羅斯等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國,中國有自己獨立的外交權。中國是有實力和美國較量的世界力量,中國獨立自主性很強,中國不會甘於受美國擺佈,自然不會全面西化。而日本自二戰戰敗以後,就在美國的庇護之下,雖然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國際政治上基本沒有什麼話語權,他的政治環境只在美國政治的大環境下,這也是日本能全面西化的原因之一。

3、軍事背景不同。中國的軍事完全獨立,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一切服務於祖國和人民的利益。日本則不然,二戰後日本軍隊就被閹割,至今戰時指揮權仍然在美國手裡,日本自衛隊相當於美國的“日本軍區”,日本自衛隊的建設是圍繞美國的體系建設的,至今日本有相當數量的美軍基地和美軍駐紮。

4、人民心態不同。在五千年的文化背景下,我們中國自然相當世界第一,我們代表了東方文化,根深蒂固的華夏文明已融入我們的血液裡,我們現在可能看看好萊塢大片、看看日本動漫等,但我們絕不會全盤西化。試想,我們怎麼可能當別的國家的附庸?日本則不然,日本人不怎麼關心政治,全盤西化也無所謂。


秦小瘦Vlog


要說清日本西化的成功和清王朝維新變法的失敗,還得以唯物史觀的方法,從日本和清晚期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上分析,得出成功與失收的根源。十七世紀中葉,日本明治維新三雄:西鄉隆盛、太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共同努力推翻日本幕府制度。西鄉隆盛、太久保利通首先奠定了推翻幕府制度的基礎,伊藤博文開闢了明治維先河,實行君主立憲資本主義性質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日本天皇只是國家的象徵,沒有治理國家的實權,明治維新取得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成功。成功的主因,一是門日封建制度的封建文化的內核不夠深厚,二是日本資本主義發展有了較好的基礎,三是日本國土面積小,資源貧乏,發展經濟對外擴張思想在知識分子中間占主導地位;回過頭來剖析晚清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概況,首先,中國封建統治制變歷史攸久,積累了完整的封建制度理論體系,二是小農經濟制度占主導地位,資本主義萌芽得不到發展,三是孔孟封建禮制思想根深蒂固。光緒二十一年,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組織“公車上書”,開了中國歷史上具有啟蒙性質的維新運動,史稱“百日維新”,受到光緒為首的帝黨的支持。以茲禧太后為首後黨保守勢力握有實權,殘苦鎮壓了維新運動,維新領袖康梁外逃,維新“六君子”被殺,百日維新而告結束,經過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中華民族進一步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淵。根本不可能走上西方的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


李同民


其一,推動維新變革的力量不同。日本的維新力量是具有割據能力的實力派,在當時日本的緊要關頭,這些個日本實力大佬,更是一方面尋求外國列強的支持,另一方面團結起來,來了個地方挑戰中央,最終是通過武力這樣的強權打敗了幕府中央,並如願以償掌控了日本的中央權力。這樣一來,變法的各項的措施還不是從上到下一路政令通暢,維新行動自然是容易的多。反觀大清,推動維新的力量又是那麼的渺小。

雖然變革派有光緒皇帝的撐腰,但是誰人不知這個光緒皇帝僅僅是個木偶而已,在大事上是沒有什麼決策權的,毫無權力根基。至於下面的推動者,更是沒有什麼朝中重臣,除了湖南巡撫,剩下的僅僅是一些如康梁一般累死顧問職位這樣的毫無實權的文人罷了,更沒有所謂的軍權了。任何社會的大變革沒有軍隊這樣的強力作後盾,其執行的難度是相當巨大的。

其二,維新執行的措施科學程度不一樣。日本頒佈的措施,可以說是更符合他們國家當時的情況,決策者是經過認真學習和研究的,在執行層次也是頗贏得人心的。大清卻不一樣,首先來說制定者在制定層次就很有問題,一些措施僅僅是為了維新而維新,並沒有考慮實際情況。在執行層次,更是操之過急,導致很多政令根本就出不了衙門口,更甚者,這樣還招來了當時很多還處於觀望的督撫大員的反感。

其三,發起的維新的時代不同。日本維新當時正值全世界都在變革的大時代,維新在形式上說還是很符合時代背景的。反觀大清那會,全世界基本完成了自身的結構調整,甚至革命早已成為了時代的潮流,大清的自我變革已經阻擋不住後面的暴力革命了。


大浪淘沙1


清朝末期與同時期的日本同是閉關鎖國的國家,同樣面臨著淪為列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威脅。

1865年,大清學習西方而開展了洋務運動。

而日本,比清朝慢了半步,也於1868年開始了明治維新。

兩國差不多是同時期起步,且都是自上而下進行的改革,目標也都是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可為什麼日本在學習西方明治維新之後,能迅速崛起,而滿清,只能任人宰割呢?


首先,日本的明治維新推翻了之前的社會階級,並且推翻了封建分封制,創造了一個君主立憲式的國家,天皇並沒有多大的實權。

明治維新不僅僅倡導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還要從根本上進行西方式的政治改革。而日本能進行完全西方式的改革,與明治維新改變了整個日本的上層建築的有很大的關係。

當時的日本不再像大清學習,轉而向著更加先進發達的西方國家進行學習。

從政治制度再到生活習慣,方方面面都向著西方國家進行模仿,西餐西服咖啡成了日本上流社會追逐的時尚。

而洋務運動,則是三個口號“師夷長技以制夷”“求富”“自強”

出發點是好的,洋務派一致主張師夷長技以實現富國強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從而達到制衡抵抗西方的目的。

但由於封建勢力的強大,中國的洋務運動只是單純的進行技術上的引進,卻無法學習西方的近現代國家的政治制度。

中國後來到是也學習過西方的政治制度,也就是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

可戊戌變法的結果如何?倡導變法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殺的殺逃的逃。

歸根結低,還是維新變法觸碰了封建勢力的既得利益,而強大的封建勢力守舊派不滿利益的損失,自然會進行迅速強烈反撲。

而日本在明治維新前,日本的封建勢力代表幕府統治已經即將倒臺。

而中國的封建統治危機雖然十分嚴重,但威脅更多是來自外部,封建勢力對內部的控制依舊十分強大。

而當時西化的進程,必然要觸碰到封建勢力守舊派的既得利益,在中國資產階級過於弱小的情況下,想完成改革,必然會以失敗告終。

而變法與改革失敗的必然性,就導致了滿清只能學習先進西方火器的皮毛,內在的政治制度,是無法搬運過來的。


蟬鳴七月


洋務運動並非沒有成果,左宗棠收復新疆、李鴻章打造東亞第一水軍這都是成果,問題是日清戰爭中敗給國力不如清朝的日本,洋務運動的成果就被抹殺了。

清朝在甲午戰爭敗給了日本,其實並不能表明洋務運動就是失敗的。俄國後來在日俄戰爭中也大敗給日本,難道自彼得大帝以來的西化都是失敗的?但是當時那個時代,國家對外戰爭失利造成政權的威信受到損害,就容易給各路革命黨可乘之機。

戰爭本來就是具有非常大的偶然性的事情,並不是說國力強於對方就必然能贏得戰爭,特別是局部戰爭歷史上以弱勝強的例子數不勝數。日清戰爭在本質上還是兩個帝國為了爭奪東亞霸權而展開的戰爭,清朝是實力佔優的一方,洋務運動並非沒有增進清朝國力。

其實即使清朝戰敗失去了朝貢國朝鮮,割讓了臺灣並賠償大量白銀,但以清朝的基本盤猶在,如果能保持穩定而非像後來軍閥混戰,那麼日本縱然一時成為東亞霸主也不見得能比中國領先多少,以中國的體量隨時可能反超日本。

以日清戰爭的失敗而斷言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是不公允的。


我只愛豐乳肥臀


這個原因可多了。

最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日本高層真心實意的要改革,要擁抱現代化。

而清朝,看似洋務運動也如火如荼。但是既得利益階級並沒有那麼強的決心。他們只想得到西方的“器”,在即便在被痛擊後,考慮到了制不如人,清朝也還是沒有下定決心給自己來一刀疼的。

說到底就是改革力度不夠,決心不夠。


中庸之道需修煉


日本並不是長期一個統一的國家,相反是由多方軍閥割據勢力拼湊起來的。西化可以使他們更強大,所以他們的革新決心強,而且個個都是實力派,推行西化自然節奏快。

清朝是一個長期統一獨裁的王國,而且滿清皇帝長期高高在上並不認為自己落後,皇親國戚們壟斷了國家命脈。雖然後期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洋務運動”,但仍然是侷限在物資裝備上的更新換代,並沒有引進西方的紀念。況且在皇帝和太后看來,漢臣始終不是自己的心腹,難以觸及政治核心。西化的理念意味著分權,長期高高在上的滿清統治者,根本不願意接受西化。


讀書班


日本是從上至下的改革,清朝是從下至上的改革,兩者的改革難度能一樣嗎?所有的歷史都是人性的軌跡,看看兩國的歷史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