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是一場幻夢的圖騰

菲茨傑拉德是村上春樹最愛的三位作家之一,《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他的代表作,在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榜上高居第二位。

01. 經典傳世之作是一面鏡子

這本書的時代背景--二十世紀初美國的爵士時代,沉迷在追求物質享受中的迷茫的一代。這個時代有一個眾所周知的關鍵詞''美國夢''。

《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是一場幻夢的圖騰

當我們在閱讀時,把故事的悲劇歸咎於時代和社會背景,其實是一種傲慢。這種傲慢源自於事不關己的看客心態,和''五十步笑百步''的自命不凡。

在閱讀《了不起的蓋茨比》時,有人會幸災樂禍,認為蓋茨比的經歷是浮華奢靡的必然結果;有人會義憤填膺,認為黛西和湯姆是資本主義階級的腐朽代表。

而同樣的這群人,放下書本,回到生活中時,又會以所謂的夢想之名拼命努力,希望自己能擁有像蓋茨比、黛西和湯姆一樣富足和糜爛的物質享受。

經典的傳世之作是一面照妖鏡,照出我們自身的短視、矛盾和無知,照出人生的虛無本質,照出人性深處的齷齪和陰暗。

可惜大多數人錯把照妖鏡當成了顯示屏,以為那些只是別人的不幸,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和幸運不落窠臼。

如果我們在閱讀時足夠謙卑,足夠敏銳,就不難發現,蓋茨比,黛西和湯姆們,又何嘗不是''我們''?

從蓋茨比身上,我們能看到太多自己的影子。

《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是一場幻夢的圖騰

他在自我介紹時會小心謹慎地遣詞造句;他在和人對話時會盡量顯得善解人意;他西裝筆挺,頭髮梳得整整齊齊,鞋子一塵不染--他總是希望把完美的狀態展現在別人面前。

除了最後攤牌時的失控外,蓋茨比唯一的一次失態,是在尼克的小屋等待和黛西見面的時候:被雨淋溼的頭髮、不知該往哪兒放的雙手、語無倫次的對白。

從始至終,我們都能看出黛西在蓋茨比心中的地位,也能看出,黛西對蓋茨比來說,並不僅僅是愛情的對象。

《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是一場幻夢的圖騰

蓋茨比對黛西的慾望是不斷增長的。最開始,''他很可能只打算玩玩而已'',然後''他發現他已經把自己投身於追求一種理想'',再然後,''他吻上她了,她像鮮花一樣綻放,一個理想的化身就完成了''。

這個理想從表象來看,是窮小子通過努力逆襲贏取白富美的理想,是跨越階級鴻溝躋身上流社會的理想,從本質來看,是人性裡永不枯竭、永遠在膨脹的慾望。

黛西是蓋茨比慾望的對鏡,是理想的象徵,是幻夢的圖騰。

02. 真正的關鍵詞,不是''美國夢'',而是幻夢

幻夢裡有物質,有精神,有光鮮的愛侶,有完美的自我,有''宏大的、世俗的、華而不實的美'',是承載著所有慾望的地方。

黛西只是幻夢中的一部分。蓋茨比自己也知道:''黛西遠不如他夢想中的那麼好--這倒不是她本人的過錯,而是由於他的幻想過於精彩,這種幻想已經超越了她本身,超越了一切東西。''

《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是一場幻夢的圖騰

在長島西半島上每週舉辦盛大聚會的蓋茨比,並不只是想吸引黛西的注意力,這些豪宅和聚會所塑造的蓋茨比的形象,是他為自己營造的柏拉圖式理念的派生物。

這個派生物並非''美國夢''的產物,而是在所有時代都存在的,沉浸在痴念和貪慾的幻夢中的每個人,所共同凝望和追求的對象。

幻夢的詭譎之處在於,當費盡千辛萬苦,終於得到所求之物時,預期中的狂喜稍縱即逝,緊接著產生的,是不真實的虛幻感和求得之後的失落感。

比如我們所熟知的''綠燈''的意象。

綠燈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一共出現三次。第二次出現是在蓋茨比和黛西在尼克家見面後:

''蓋茨比突然想到那盞燈對他的巨大意義已經永遠消失了。與他跟黛西分開的遠距離相比較,那盞燈曾經離她那麼近,近的幾乎可以碰到她,就好像星星和月亮那樣近在咫尺。而現在它又變回了碼頭上的一盞綠燈。他為之神魂顛倒的寶物又減少了一樣。''

《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是一場幻夢的圖騰

求不得時,魂牽夢繞;求得之後,悵然若失,不得不做起新的夢,來填補人性裡的慾望空虛時發出的苛求。''他的內心一直處於躁動不安的狀態''--蓋茨比和大多數人一樣,在求不得和求得的無盡循環中,永遠沉浮在輪迴的苦海里。

03. 《了不起的蓋茨比》揭示人生無常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一部微型《紅樓夢》--眼看它起高樓,眼看它宴賓客,眼看它樓塌了。

總有人會想,如果蓋茨比沒有對黛西那麼痴情,或是黛西和湯姆沒有那麼自私麻木,是否故事會轉向美好的結局?

這就好比是研究紅樓的人們會想,如果賈府把那些做錯了的事糾正過來,是否就可以千秋萬代,矗立不倒?

並不可能。無論是《了不起的蓋茨比》還是《紅樓夢》,所要表達的都不是對特定人物或時代的惋惜和批判,而是面向整個人生的悲哀,這種悲哀源自於人類所無法改變的世界的本質特徵--無常。

《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是一場幻夢的圖騰

沒有什麼是恆長不變的。花易逝,情意盡,人易老。

生死無常,得失無常,聚散無常,世事無常。

無常在佛教裡,是核心理論--四法印之一,''諸行無常'',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

道家也講無常。《易傳》裡強調,宇宙萬物都處於不斷變化之中。

菲茨傑拉德在《了不起的蓋茨比》裡處處透露著對無常的嘆息:

''夜色依舊美好,花園依舊燈光璀璨,而歡聲笑語都已經逝去。一切突如其來的空虛似乎正從每一扇窗戶、每一扇門裡傾瀉出來。''

蓋茨比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對抗無常。他總是制定一些,這樣那樣的決心或處事原則,試圖在有跡可循的規則裡驅逐無常。他固執地讓黛西承認她沒有愛過湯姆,他想把被無常帶偏的人生軌道的一切都恢復原樣。可是,他得到的回應,卻是黛西的怒吼:''你的要求太過分了!''

我們都不喜歡無常。

我們只喜歡無常的一部分--那些按照我們心意變化的,能受我們主觀控制的那一部分。

可是,無常並不在意我們的喜好,它就在那裡,冷冷地輻射著萬物。

結語

《了不起的蓋茨比》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全書的最後一句:

''於是,我們努力向前劃,逆流而上的小舟,不停地被浪潮推回到過去。''

是的,努力且積極樂觀,努力得跑得更快,努力得把手伸得更遠,結果卻發現,小舟不進反退,我們和那個令人沉醉的未來,漸行漸遠。

為什麼會這樣?勵志雞湯不是總告訴我們,努力就能獲得成功嗎?

努力本身並沒有錯,努力的對鏡錯了。小舟所試圖划向的目標,是幻夢;小舟所環繞著的浪潮,是無常。

''這傢伙真他媽的可憐!''

這句話在書裡是對蓋茨比說的。可實際上,我們這些沉浸在對幻夢的執著裡,天真地試圖改變無常的人們,同樣可憐。

何去何從?

接受無常,思維痛苦。放下我執,脫離幻夢。這一切的前提,是認清我們所追求的與貪嗔痴有關的世俗目標,都只是幻夢。

一切有為法,如夢如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是一場幻夢的圖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