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故事:灌縣大煙館

當今民眾,一談起吸毒,個個都會咬牙切齒,恨之入骨。

清朝和民國時期,灌縣城區居民就深受鴉片和嗎啡的毒害,這是因為青藏高原的河谷地區以及小金一帶,種植罌粟製作鴉片和嗎啡的農戶不少。

每年冬天,是鴉片煙盛產的季節。

於是,駐灌縣的不少煙幫就空前地活躍起來,整裝待發,進山購物。

都江堰故事:灌縣大煙館

煙幫一般是十人以上組成,全副武裝押運,以防沿途土匪,軍警搶奪沒收。

回到灌縣後,在多個隱蔽處秘密交易。

多數大煙會被外地販子買走。

都江堰故事:灌縣大煙館

所以,灌縣就成了大煙土的集散地,又是吸毒者過把癮的好地方。

根據民國36年統計,每年從灌縣過境的煙土在十萬兩以上,而本地銷售量就有五萬兩之多。

城關有煙土加工,製造嗎啡的場所七十多家,全縣吸毒者近萬人,佔當時全縣人口的三十分之一左右。

許多來灌縣做生意的人,跑山貨的人,因染上了毒癮,傾家蕩產。

都江堰故事:灌縣大煙館

年年在南橋河,外江一帶,都有毒癮發作而無錢大煙、抽大煙傾家蕩產走投無路等投河自盡的人。

白果巷一個川劇戲團子,在舞臺上扮演"三孃教子“(扮演兒子),當戲演到高潮時,這個兒子突然倒在舞臺上,臺下觀眾立即響起激烈的掌聲,以為這個不孝之子受到感化而真實動情的舉動。

誰知這個演員半天沒有爬起來,繼而渾身抽搐,口吐白沫,原來是毒癮發作。

劇團見勢不好,只得關幕向觀眾道歉。

還有的吸毒者,將自己的兒女賣給外地人帶走,演繹出人生悲歡離合的慘劇。

灌縣年過80的劉么娘回憶說,她年輕時常在東門口一的煙館外擺賣烤肉棕子。

她曾見過這樣一件事:1946年夏天,金馬場舵把子曾子光帶著小老婆在城裡兜圈子(逛街)。

下午時分,兩人毒癮發作,城裡幾個大煙館裡的房間都住滿了煙客,他們只得到獨市壩一家小煙館過癮。

都江堰故事:灌縣大煙館

保鏢找好一個房間,將一位袍哥轟走。

曾子光和小老婆躲進去剛抽了幾口,眼前突然出現了兩個穿制服的丘八兒(兵),因房間裡䵥默黑,丘八沒看清是曾舵爺,或許也認不得,舉槍就喊:“懂道 的,拿話來說!”意思就是我們收保護費來了。

曾子光沒有思想準備,見到黑洞洞的槍口,以為今天遇上了搶劫的棒客棒老二(土匪),一下子竟嚇瓜了,周身抖麻。

都江堰故事:灌縣大煙館

兩個保鏢住在隔壁,聽到曾舵爺房間傳來異常響動,知道大事不好,出事了,便立即掏出20響德國造駁殼槍朝天放了三槍,大喊:”那是曾舵爺,你們不想要命了嗦,敢在太歲頭上動土!“

那兩個土匪才他才知道遇上的是比自己狠多了的曾舵爺曾舵把子,知道闖下大禍了,趕緊開溜,拔腳朝外跑去,二人年輕力壯,道路熟悉,等兩個保鏢追出來,早已逃得不見蹤影。

曾舵把子有驚無險,後來他將此事告訴灌縣城防隊隊長,兩個打劫的士兵被查出來,各自捱了十大板子。

都江堰故事:灌縣大煙館

本文配圖僅供欣賞 如有涉權請聯繫刪除

解放後,灌縣開始全面禁毒運動,並登記查勘毒犯,一經發現就送戒毒所強制戒毒,1952年時,縣城大小煙館銷聲匿跡,橫行害人多年,屢禁不絕的鴉片、馬啡等毒品終於被徹底清除,煙販和吸毒者都沒有了生存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