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能五年复辽的基本条件有些什么?

用户6502379185851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为何袁崇焕要提出五年平辽。

袁崇焕自万历十七年,也就是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使自己得以在辽东任职并得到了当时辽东督师的欣赏,被派往镇守宁远,也就是在这个期间他先后取得宁远、宁錦大捷,但之后因为魏忠贤的原因辞官回家了。

崇祯帝继位后,重新启用袁崇焕后,在一次朝会期间袁崇焕说出了五年平辽的话。

这话把当时的大臣们可吓得不轻,因为当初魏忠贤给袁崇焕筹集了十五万大军最后被六万人打的愣是城门没敢出,所以说现代的历史学家认为袁崇焕是在说大话。

一是袁崇焕有可能见崇祯帝年轻,便大胆提出五年复辽,二是怕朝中有人对自己不利,说出这话来稳定崇祯,至少在五年内崇祯不敢动自己,三是吹牛话,但是话以出,不得不做。

袁崇焕向崇祯提出了什么要求?

袁崇焕对崇祯说:五年平辽不易,不过陛下既然交给我,臣一定不敢推辞,以后请户部、工部、吏部、兵部在军饷、器械、用人方面给予便利。

又得到了崇祯赐予的尚方宝剑,确保权力。蟒袍玉带增加身份,太子太保增加爵位,然后把全国所有资源通通优先运给辽东。

当然袁崇焕还是有本事的,不然也打不出宁远和宁锦之战的胜利,而且在当时后金的生产力十分低下,由于小冰河造成的天灾,不少后金将领纷纷投降明朝,这也是袁崇焕敢说大话的底气之一。

不过由于山西商人为了利益出卖国家,亲自引清军绕道蒙古攻进了内地,打到了北京城前,掠夺的物资足够后金挺过灾关。不然袁崇焕还真有可能实现。


调侃历史


我们先来看一下历史上的“平台召对”

袁崇焕锐然以五年复辽成功自许,慷慨请兵械、转饷,凡吏部用人、兵部指挥、户部措饷、言路持论,俱与边臣想呼应,始可成功。

崇祯当即“饬四部臣至,如其言。”也就是说崇祯对其言听计从,当即让吏、户、兵、工四部大臣鼎力支持。

所以说,第一点便是五年内不以边军作战失利而进行言论攻击。坚定不移地相信袁崇焕!

第二点,自己有官员任命权,裁撤权,保障足粮足响,武器装备还要到位!

当时的后金确实是明朝的心腹大患,明朝用于防范后金的进攻在边疆陈列了大量的士兵,也意味着大量的粮饷装备的付出,而明朝内有流贼匪患,天灾人祸,贪污腐败!土地兼并!士绅阶级的压迫剥削,而士大夫阶级忙着争权夺利,党争厉害!举国上下没有重视放下局势!亦或者回天无力药石无灵吧!没有集中力量逐个解决问题!崇祯皇帝杀了自己的皇后和公主,避免让贼侮辱!而后自己自缢!的举动确实践行了明朝的宗旨(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不割地)高呼: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大李十八子


崇祯元年(1628年),在家呆着的袁崇焕被坐上皇位不久的朱由检封为督师,于是掌管蓟、辽、天津和登莱军务的任务便落到他的头上。当年七月,朱由检在平台召见匆忙进京的袁崇焕,朱由检忧心忡忡地问:‘’老袁啊,朕对辽东的事情闹心巴拉的,你看辽东的问题啥时候能解决啊 ?‘’袁崇焕略微想了想,牛皮大话就从他的嘴里飘了出来:‘’啊皇上,这事儿简单,只要给臣一些方便,五年足矣!‘’ 旁边陪同的给事中许誉卿没差点吓趴下,‘’什么,五年复辽?这,这怎么可能?袁崇焕这家伙也太能吹了吧!‘’

明史是这样记载的:

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日:“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日:“复辽,朕不吝封侯赏。”



袁崇焕也觉得牛皮吹的有些过了,只好向朱由检提条件: ‘’皇上,那啥,如果让辽东顺利回到大明,最好让户部、工部、兵部、吏部等部门全力配合我,还有就是……。‘’朱由检急忙承诺: ‘’老袁尽管放心,这都不是事儿,朕答应你就是了。‘’袁崇焕又有点担心地说: ‘’皇上啊,臣在辽东与满鞑子死磕,不怕别的,就怕嫉贤妒能的小人在您面前进谗言打臣的‘小报告’,如果皇上那啥那臣收复辽东的努力可能就白费了!‘’朱由检忙说: ‘’老袁放心,朕还是非常信任你滴,一定为你撑腰滴,绝不会偏听偏信滴,另外,朕再赐你一把尚方宝剑,这回你该放心了吧!‘’

其实呢,袁崇焕并不是完全吹牛,多少还是有些底气的,因为“平台奏对”的时候,皇太极的地盘上早已出现了灾荒,天启七年到崇祯二年这段时间尤为严重,当时的情况非常糟糕,与此同时后金的邻国朝鲜也出现了灾荒,使朝鲜无法对后金进行有效的真正支持,即使后来的“松锦之战”结束时,皇太极的地盘上也极为萧条,粮食物资紧缺。这种情况下 ,皇太极的地盘上出现了崩溃的兆头,经常有八旗士兵逃到锦州向明军投降,求口饭吃。

然而,皇太极不愧是雄才大略,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进行了一次军事冒险,于崇祯二年十月二十七日破关喜峰口,攻克遵化,皇太极逆袭成功,形势迅速得到好转,这就是著名的“己巳之变”。

袁崇焕注定是个“杯具”人物,不但错杀了毛文龙,而且还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于是多疑的朱由检也真对得起袁崇焕,把平台奏对时对袁崇焕的承诺完全抛在了脑后。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的时候,京师百姓争食其肉令人唏嘘不已。吹了牛皮的袁崇焕最终没能实现“五年复辽”的承诺!


徐国后裔


袁崇焕说“五年复辽”能实现么?如果要达到“五年复辽”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呢?我来分析一下。

呃,字儿写冒了……希望大家有时间的话看完吧。


说之前,先简单说说什么是袁崇焕的“五年复辽”。

(袁崇焕雕像)


崇祯皇帝即位后,元年(1628年)七月

崇焕入都……帝召见……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这就是袁崇焕说的“五年复辽”。皇帝一听高兴啊,说好好,我肯定不抠儿门儿,只要你解决了这个问题,赏赐大大的。等皇帝出去歇会儿,估计是上厕所什么的吧。这时候给事中许誉卿就趁这个空闲问袁崇焕,说袁大人,您打算具体用啥方法复辽啊?

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怃然自失。

什么意思?!就是皇上他老人家也够烦的了,我就随口一说,逗个闷子。

结果许誉卿问他,那到了五年,皇上要考核你结果可怎么办啊?袁崇焕这一想,才傻眼了。

所以,袁崇焕随口一说,咱就随便遐想一下吧。

(崇祯皇帝与袁崇焕)


那么对于“五年复辽”,袁崇焕认为有啥基本条件呢?他跟皇帝说

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

同时,他还要了尚方宝剑和全部的指挥权。这些就是袁崇焕认为的基本条件。

抛开对袁崇焕个人的褒贬评价及其被杀的因素。如需达成“五年复辽”这一目标,需要综合考量战场上的博弈双方,也就是大明和后金的情况,而不是仅仅把目光停留在辽地。我认为要具备瓦解后金、充实羽翼、足兵足饷这三个条件。否则是不易达成的。

下面就逐一来聊聊的:



瓦解后金

为啥先说瓦解后金呢?我们知道明朝的覆灭是不可逆的,实话说,袁崇焕不被杀,袁崇焕不杀毛文龙能解决明朝的问题么?其实还是解决不了明朝日益衰弱、后金日益强盛的大趋势。

但为什么还把这一条放在前面呢?是因为,宁远一战,努尔哈赤被炸身亡,天命十一年(天启六年 1626年)皇太极继位。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驾崩,同年崇祯皇帝继位,第二年改元崇祯。袁崇焕提出“五年复辽”时,皇太极也是继位不久,汗位不稳。所以,他的建议也不能说就全是信口开河。

(《雍正王朝》里的八王议政)


后金的体制与明是不一样的。努尔哈赤在杀掉长子褚英,废掉汗位继承人代善之后,在其天命七年(天启二年 1622年),建立了“八王共议制”,也就是咱们在《雍正王朝》里听八王爷逼宫时提的那个。只不过,此时的八王是努尔哈赤的八个子侄。这个制度表明,后金大汗的汗位是由八王共同通过的,大汗如果无德,或者不胜任,八王有权共议罢免大汗。这其中的四大贝勒(王)是更具权力的,这就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

虽然,根据《清史稿》和《清实录》记载,都说皇太极是受大家拥立为汗的。但根据后金的《满文旧档》记载,其实,另三大贝勒与皇太极矛盾却也不小。代善作为“废太子”就别说了,谁能心甘情愿呢?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他爸爸舒尔哈齐就时常想单飞,被努尔哈赤所惩罚。阿敏也和他爸爸一样,希望另立门户,在拥立皇太极的时候,就曾派人跟皇太极说,我拥立你为汗,你让我“出居外藩”吧。而后,他率军攻打朝鲜时,也曾动过在朝鲜自立为王的念头。而莽古尔泰呢,虽然没啥政治野心,但是脾气暴躁,动不动就跟皇太极直接掏刀子。

(四大贝勒)


而且,努尔哈赤刚死,皇太极继位之初,后金的形势还是比较危急的。当时后金军队刚刚在宁远战败,且大汗因此死去。而且自后金与明朝开战之后,边境贸易已然没有,如何维持国家和军队的生计就是个大问题了。所以日本人稻叶君山所写的《清朝全史》就说:

太祖之宁远败绩,已有末路之势,如永远继续,则金国命运,或即衰亡,亦未可知……

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就遣使找袁崇焕媾和示弱,以拖延时间。所以,袁崇焕后来进京面圣时说“五年复辽”可能也是以此为据。

反观明朝,在后金汗位交替之时,乃至袁崇焕面圣前,后金第一次出兵朝鲜的时候,就应该有所举动,一是采取军事主动,打击后金有生力量。二是利用四大贝勒之间的矛盾以利诱之,瓦解分化后金。如果这么做的话,“五年复辽”并非不可能的事儿。因为到天聪四年(崇祯三年,1630年),皇太极才将阿敏治罪,天聪九年(崇祯八年,1635年)才收拾的莽古尔泰,只剩大贝勒代善一人,也就没法兴风作浪了。在这个时间段内,还不是皇太极“乾纲独断”,还有对后金各派势力瓦解的机会。



充实羽翼

所谓“羽翼”说的是内蒙古诸部与朝鲜。

争取后金以西的内蒙古诸部尤为重要。后金很早就已经降服了科尔沁蒙古,与喀尔喀蒙古也曾会盟,但喀尔喀蒙古基本上摇摆于后金与明之间。在努尔哈赤,皇太极积极处理蒙古关系时,明朝为了抗击后金,只是每年给察哈尔蒙古的林丹汗钱,换取他的支持。但林丹汗的志向确是统一蒙古,只是因为后金是他统一蒙古的绊脚石,他才会与明朝暂时联合,做做表面功夫。

(林丹汗)


而其他内蒙古诸部,在林丹汗的攻击下,倒向了后金,天聪二年(崇祯元年,1628年),内蒙古诸部与后金在喀喇沁会盟,共同对付林丹汗。同时,在天聪三年(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包围北京的时候,《清实录》也记载了:

喀喇沁台吉布尔哈图,曾受赏于明,以熟识路径,命为向导。

说明内蒙古部族已经为后金所用,打击明朝。

天聪五年(崇祯四年,1631年),林丹汗和后金交战失败,整个部众向西遁逃,林丹汗病死。后金持续攻击林丹汗余部,最终于天聪九年(崇祯八年,1635年)降服了林丹汗部众,得到了传国玉玺,彻底平定内蒙古。

可是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明军一直处于龟缩防守的状态。并没有趁后金收服蒙古诸部的时候出兵支援林丹汗,也没有在这期间,趁后金国中空虚发动进攻。


(丙子虏乱)


后金的东南,是中央王朝历来最忠诚的属国朝鲜。二三十年前,万历朝鲜战争,明朝刚刚救了朝鲜。因此,朝鲜一开始也是忠心站在明朝这边。在皇太极上台后,两次攻打朝鲜。第一次就是上边提到的以阿敏统兵的那次,为了解除后金的危机,正好也是趁着朝鲜内乱,皇太极刚继位就决定兵发朝鲜,当然了,朝鲜肯定打不过后金的,最后只得赔了不少钱给后金,但是对于后金提出的改变两国平等关系,成为君臣关系的要求予以回绝。即使是到崇德元年年(崇祯九年,1636年)清朝第二次攻打朝鲜(丙子虏乱)时,明知不敌清朝的朝鲜群臣,仍然纷纷上疏表示拼死抵抗。

洪翼汉(瞅这名字,就很政治正确)说:

臣自堕地之初,只闻有大明天子……臣自闻僭帝之说,胆欲裂,气欲断……

尹集也说:

天朝之于我国,父母也,奴贼(清),即父母之仇也,人臣岂有与父母之仇约为兄弟,而置父母于相忘之域,恬然不以为耻者!

朝鲜被迫投降后,清朝要求朝鲜将主战派的“三学士”洪翼汉、尹集、吴达济押到盛京(沈阳)斩首。

而明朝不在朝鲜危亡时再度支援朝鲜,立刻就受到了惩罚,平定朝鲜后,皇太极让新投降的汉军和朝鲜军队攻占皮岛,先后在此杀死明朝军民四五万人。朝鲜也算是给大清朝缴上了投名状。

如果崇祯皇帝上台后,能够对林丹汗为主的内蒙古诸部和朝鲜大加笼络和支持,促使他们不断袭扰削弱后金。或许“五年复辽”还是有可为的。



足兵足饷

当然,军粮与军饷的问题,包括军械、军马等等,没钱没粮谈什么“五年复辽”啊。我看很多朋友都做了分析,我就不多说,就简单补充一点儿吧。首先,按《明史·袁崇焕传》里说的,

崇焕在辽,……岁费度支四百八十余万,减旧一百二十余万。帝嘉奖之。

说明他在辽东驻守,一年支出480万两,比以前减少了120万两,皇帝还嘉奖了他,可见以往每年军费要600万两左右。

其他地方的记录也记载了从万历四十六年至天启七年(1618-1627)前后十年间对后金的军费用银6000多万两,每年600多万两。仅朝廷对辽饷这一项的征收,经过数次加派,已经达到了最高每年730万两!而明末每年太仓(国库)入库才400多万两,平均每年因辽饷出现的赤字就达到了200多万两,因此边地饷银长期拖欠。就在袁崇焕向皇上保证“五年复辽”的几乎同一时间,

“川、湖兵戍宁远者,以缺饷四月大噪,余十三营起应之”

这些士兵把巡抚都抓起来作为人质了。

崇祯这一朝确实是天灾人祸,真正是一个王朝要灭亡的征兆,又有小冰期所带来的灾荒、又有农民因为负担太重的起义,再加上和后金的战争,实在是疲于应付了。

所以都不用提兵足的问题了,现在的兵就养不动!万历年间,辽地军队就因为欠饷哗变过,这又哗变。因此,“五年复辽”基本条件中的足兵足饷实际上也是镜花水月。



综上所述,“五年复辽”虽然可以列出基本条件,不过这些条件,放在现实里,大半不好实现,因为不管是足兵足饷的充实边军,还是收买察哈尔林丹汗,支援朝鲜对抗后金,都需要真金白银,而明朝政府缺的就是钱。但是有一条,不一定需要多花钱,这就是趁皇太极政权不稳去挑唆后金内乱。只可惜,不论是崇祯皇帝,还是袁崇焕,都没想到尝试这个办法。

反观后金/清朝,在皇太极上台后,

  1. 立刻出兵朝鲜、降服内蒙古诸部,断明朝羽翼;


  2. 不断入塞掠取京畿、山西等地获得大量财物、人口,充实自己,削弱明朝;

  3. 对内削除其他贝勒势力,稳固统治,对明实施反间计杀掉袁崇焕。

(袁崇焕临刑口占)


虽然在此期间输掉宁锦之战,但却最终赢得天下,皇太极与崇祯、袁崇焕战略眼光的对比,高下立判。


恬然说历史


袁崇焕在重新启用后,曾经两此向崇祯要条件,当然前提是“五年平辽”。

第一次袁崇焕启奏的是:“五年复辽的计划不容易完成,陛下既然委托给臣,臣怎麽敢推辞这艰难的任务。但是五年内,户部转运军饷,工部供应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必须朝廷内外事事配合,才能有所成功。”

第二次袁崇焕对崇祯启奏的是:“恢复辽地的计策,不外乎臣往年所提出的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防守是正规的策略,攻战是变通的策略,和议是辅助策略的说法。执法在循序渐进而不在突变猛进,在追求实效而不在贪图虚名。这是臣与诸边防官员所能做到的。至於选择用人的入,与被人用的人,都是皇上掌握其中的关键。怎麽才能用人而不三心二意,相信而不怀疑?因为驾驭边防大臣与朝廷大臣不同,军中可惊可疑的事特别多,只应当谈论成败的大局,不必摘取一言一行的细小过失。事情的责任既然重大,招致怨恨实在多。各种有利於边疆的事情,都是不利於自身的。况且谋取敌人急,敌人亦从而离间,因此作边疆的大臣很难。陛下爱护臣了解臣,臣何必过於疑虑惧怕,但心中有所危惧,不敢不告诉。”

其实,袁崇焕两此启奏对崇祯说的都是同样的事情,就是需要朝廷事事配合,不要对自己有所掣肘。总结来说,袁崇焕“五年平辽”的条件是:

  1. 粮饷充足。辽东的战乱已经非常久了,皇太极部扎根40多年,不易攻取,所以想要打仗必须钱粮供足。

  2. 马匹和武器充足。辽东的蒙古和女真部落兵强马壮,所以工部必须准备最精良的马匹和兵器,才能平定。


  3. 人事任用权要完全下放的袁崇焕手中。京官离战场远,不知道战况,经常乱安排人事任免,所以想要平定辽东,必须要让每个将士都由自己安排,不要朝廷里面随便指派。

  4. 崇祯用人不疑。因为前车之鉴,经常有外出打仗的将军被京官迫害,所以皇上不能听信小人谗言。

其实,这些条件崇祯是尽力希望满足的,但实际上不可能满足。西北和西南连年旱灾,无法对东南沿海征税,这直接导致朝廷缺钱,也就不可能满足袁崇焕的粮饷和武器要求,人事任用权虽然在袁崇焕手中但也无济于事,崇祯也不可能不受文官言论操纵。最终结果是袁崇焕希望“五年平辽”,但是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因为皇太极打到北京城下而身首异处了。


物质文化史


袁崇焕中进士后,在福建邵武做知县。当时,袁崇焕官职虽为知县,却非常关心辽东的战况,常 常和一些曾经在辽东当过兵的退役将士一起讨论辽东的地理情况,和一些防御措施等,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前往辽东抗敌。

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袁崇焕进京面圣,被御史侯恂推荐为后部职方主事,负责镇守山海关,不久,他又先后升任山东按察司佥事和山海监军,成为明末安边靖国的一名勇将。


不久,在兵部尚书孙承宪的大力支持下,袁崇焕在辽东修筑宁远城,恢复锦州,右屯等军事重镇,使明边防向前推进了两百里,基本上收复了天启初年的失地。在此期间,他又采取了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的政策,鼓励百姓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同时还注意整肃军纪,号令严明,让军队战斗力有所提升。由于治边有度,天启三年(1623年),袁崇焕被升任兵备副使,不久又被升为右参政。

天启五年十月,孙承宪因被魏忠贤排挤离职,继任者高第实行收缩战略,将明朝在山海关以外的人众,器械等都撤入山海关,要求袁崇焕也退出宁远和前屯震,但是袁崇焕拒不执行。


后金得知后,认为宁远孤悬一线于山海关外,有机可乘,天启六年和开启七年两次向宁远发动进攻。但袁崇焕坚守宁远,将后金的两次进攻都击退了。袁崇焕因此成了明朝晚期的中流砥柱,而后金军队的锐气则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从此,锦宁防线巍然矗立在山海关外,牢不可破,令后金军队望而止步。

后金为了避免这种局面长久僵持下去,皇太极决定避实击虚,绕开锦州、宁远,从山海关以西挥师入关,然后再见机行事。袁崇焕镇守的边关,让皇太极改变了入关路线。


袁崇焕一介书生,却敢于努尔哈赤较量,这样的袁崇焕很有英雄气概。在动荡的年代里保住大明,一直将自己所认为对的事情坚持到底而已,所以自己的人生已悲剧收尾时,他依旧在坚持着。


悠然读史


“五年复辽”即明朝末年,时任蓟辽总督袁崇焕对崇祯皇帝许下的五年收复辽东的承诺。为实现这一目的,袁崇焕向崇祯帝申请了相应权利,也就是“五年复辽”的基本条件。

“五年复辽”的基本条件:

五年内,户部转运军饷,工部供应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必须朝廷内外事事配合,才能有所成功。

以上便是袁崇焕在五年之内收复辽东的基本条件,且袁崇焕在前往边关之后,又向崇祯帝陈说心意,于是崇祯赐他尚方宝剑,有生杀之权。

至此,整个朝廷都围绕着袁崇焕进行运作,围绕着那个虚无缥缈的“五年复辽”的计划运作。崇祯给了袁崇焕极大的信任,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袁崇焕能够“五年复辽”的基础之上的。


因口出狂言而丧命

袁崇焕后期惨死的原因在很大一方面与这个“五年复辽”的计划是有关的,在这件事情上,袁崇焕辜负了皇帝的信任,愚弄了皇帝的感情,最后落得一个凌迟的下场。

袁崇焕是文人出身,虽是文人,但袁崇焕是有很高的军事才能的。当时尚在福建邵武任知县时,每每遇见北方边疆回来的老兵时,袁崇焕就会与其讨论边塞军事,其也自认为有很高的军事才能。

第一次口出狂言是在天启二年,刚刚调往兵部任职的袁崇焕上书称:“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

  • 天启二年正月,朝觐在都,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明史·袁崇焕传》

袁崇焕展现了他的军事天赋,宁远与宁锦的两场大胜使他成为了明末最杰出的将领之一。虽然常发狂言,但袁崇焕确实有这个能力,但这第二次却难以实现了,习惯性的大言不惭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袁崇焕因宦党乱朝而愤而辞官,直到崇祯帝即位,魏忠贤势力被铲除后,袁崇焕才被重新起用。崇祯帝给予了袁崇焕极大的信任,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而且掌管包括蓟辽在内的四地军务。

于是袁崇焕又浮躁起来,他向崇祯许下了“五年复辽”的承诺。


结束语

明末名仕张岱这样评价过袁崇焕:“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极躁暴。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五年灭寇,寇不能灭,而自灭之矣。”

袁崇焕“五年复辽”的策略是不错的,崇祯帝也给予了他极大的信任与支持,但崇祯万万没想到的是,袁崇焕说这些只是为了安慰他。而袁崇焕看到皇帝如此支持,也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在赴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無古無今


崇祯帝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动,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项。

一是逮捕了被称为“九千九百岁”的大太监魏忠贤,铲除了魏忠贤余党。

二是重新起用曾经被魏忠贤打压的名将袁崇焕,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玖柒先生


08:39

第一章 五年复辽的战略战术篇

袁崇焕所制订的五年复辽计划,其战略战术由以下要素组成:

1.以坚城重炮的屯田堡为基本作战单元

2.以屯田堡蚕食后金领土,削弱后金国力,使后金永远不具备围困坚城的能力为战术目的.

3.以蚕食后金领土屯田养民,不断壮大己方削弱敌方,最终迫使后金投降以实现五年复辽计划为战略目标.

为了便于阐述,老夫将袁崇焕复辽战略战术的基本思想列举如下.

1.1 宁远、宁锦两场战役带来的启发

在切入袁崇焕复辽战术之前,有必要重温一下让袁崇焕成名的这两场著名战役,因为正是这两战带来的胜利让袁崇焕产生了五年复辽的计划并付诸实施。这里我们有必要提出这三个问题:

1) 为什么宁远、宁锦战役袁崇焕能打赢,这两场战争有没有什么共同的规律?

2) 后金军有什么样的弱点,如何利用这种弱点产生克敌战术?

3) 后金在失败后,会不会创新,找到反制之术?

毕竟今天的人无法完全准确把握古人的处境和状态,我们也只能凭借十分有限的资料和考古来推断古代大致发生了哪些事件。

1.1.1 袁崇焕防守战术的成功

宁远、宁锦战役的共同特点都是明军凭坚城用大炮防守成功的,由于佩备了较为先进的火器,使得后金军在攻城中蒙受的损失超出了后金所能承受的范围,只得被迫放弃攻坚城。

那么光凭有先进火器和良好组织就能守住坚城吗?当然不是,后金军完全可以将坚城一围,围城打援,待城中粮草耗尽,坚城不攻自破。但问题在于,后金恰恰没有这种持续围城的能力。

1.1.2 后金的国力与持续围城能力

这种能力是需要军队战斗力和后勤补给力同时达到要求,才可以实现,两者缺一不可。而后金缺的正是后勤补给力,这一项考验的是国家实力。

所以,当袁崇焕找到了坚城重炮的方法来克制后金军的攻城,他还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来克制后金的持续围城能力,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两要素,才能产生克制后金的战略战术。

针对后者,袁崇焕的战术就是不断削弱后金国力,使其永远无法支付围困一座坚城。

1.1.3 后金对袁崇焕战略战术可能采取的反制

为了达到不断削弱后金国力的目的,袁崇焕采取了一系列的战术,包括蚕食后金领土、分化后金盟友、经济封锁制裁等一系列手段,从文献史料上记载的来看,袁崇焕的这一些手段应该是达到了效果,后金的经济基本崩溃。但后金也没有坐以待毙,他们没有强大的经济,但仍有强大的军队,于是打击依附明朝的蒙古部落,劫掠朝鲜,绕过防守较强的关宁地区而从蓟州入关抢劫的行为,都可以被看成是后金的自救行为。

结论:宁远、宁锦两场战役带来的启发是,要不断削弱后金的持续围城能力。

1.2 凭坚城用大炮的战术

坚城重炮战术是复辽计划的第一阶段。

袁崇焕布置在关宁防线的重炮,是一种仿造英普林斯顿制18磅寇菲林长炮的重型火炮,该炮可以发射实弹、霰弹、葡萄弹(早期型)。从西方兵器史料上的数据,发射实弹时,最大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有效射程在2500米,长炮弹道低伸平值,易产生跳弹,对集结的部队可以给予重大杀伤。而中近距离上,发射霰弹的射程约为500米,在中近距离上可以产生范围杀伤。

在宁远之役时,城头上布置的11门火炮对缺乏有效反制手段后金兵造成了重大杀伤。史料记录仅仅攻上城墙后被打死无法收尸而被明军割首的就有200多。而宁远之役众所周知,是一场远距武器的战争,那些未攻上城墙就被击毙并收尸焚化的后金兵的数量至少应该在10倍以上。否则无法解释后金军这么点损失就撤了。这完全不符合奴酋的自尊心。

从明、后金、朝鲜三方史料所记载来看,奴酋在宁远之役不仅军队蒙受了较大损失,自己也在战斗中负伤,无奈撤退。回师路上却遭到袁崇焕书信戏弄羞辱,以奴酋的自尊心,若非无计可施,绝不会对袁崇焕这种初出茅庐的书生善罢甘休的。

“老将纵横天下为时已久,今日败于小子之手,恐为天意”《明史》

结论:坚城重炮的战术在防守上对后金兵是非常有效的,是构成复辽计划的最基本单元要素。

1.3 屯田堡推进战术

以坚城重炮为基本要素的屯田堡推进战术,是复辽计划的第二阶段。

屯田堡的最大作用是蚕食后金的领土削弱后金国力,屯田耕种来解决一部分军粮,壮大己方实力。

一小部分抹黑分子所造谣的修筑屯田堡耗尽国库的荒诞言论,是毫无根据可言的,因为屯田堡的战术从明初一直沿用到明末,这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的战术,非常符合战时经济。

1.3.1 田堡所采用的夯土技术具有可持续性

袁崇焕在辽东筑城所采用的工艺为中国传统的夯土技术。这个工艺的主要原料是粘土、木材、石头,需要少量的粘合剂为鸡蛋清或糯米汁。这种筑城工艺当然不如罗马的混凝土浇铸法所造坚固,但优点是原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尤其在辽东地区更是如此。

上图为夯土城墙的结构,古代用这种技术建筑的城墙往往厚达数米至十几米,以此技术建筑的秦代长城,遗迹甚至留存至今.

1.3.2 低成本的次级田堡有利于被拆毁迅速重建

屯田堡有主次之分,当大队敌军入侵时,屯田区的次一级堡被放弃,军民撤到主堡防守。即便小型堡垒被后金军毁掉,重建并不障碍。在这种状态下,低成本的可持续性更为关键重要。

1.3.3 屯田堡可以生产军粮补充军需

时期 洪武25年 永乐10年 嘉庆年间 隆庆年间 天启年间

辽东粮产 53万石 71万石 38万石 23万石 17万石

明代在辽东屯田,明初取得较得较好的成绩,但由于各种蔽政,军屯处于败坏的局面,而袁崇焕出任辽东巡抚后,军屯又得以恢复生气,这事实要得益于战争将原先的军屯蔽政打乱,袁崇焕相当于是在收复的废弃土地上重新建立军屯制度。

“总兵赵率教初守前屯,收未附虏之辽人为兵,明关外初复,无多官多人有余地。率教得以尽力屯种,三年积粮十余万石。”《三朝辽事实录》所记录的天启六年仅一个前屯三年积粮10万余石。可见袁崇焕军屯还是有了起色,史料记录,通过军屯收拢的辽东难民达到40万。

与袁黑分子所造谣的耗尽国库的说法正好相反,袁崇焕主政辽东时辽东军费不仅没有增加,反而节约了120万两/年,节约费用的同时,关宁军的战斗力由弱变强,从宁远之役时只能守城到己巳之变中可以同后金野战。这充分说明了袁崇焕主政辽东花费少,成绩优。

年代 天启六年 天启七年 崇祯二年

辽东军费 620万两 480万两 870万两

崇祯二年的军费猛增,主要是同己巳之变后金入关抢劫有关。针对袁黑将后金入关的责任推给袁崇焕,这是毫无道理的。后金入关的直接原因就是蓟镇疏于防守,后金每攻一城必下,导致长驱直入。以蓟镇兵一触即溃来否定袁崇焕在关外屯田守边的贡献,是不可取的。

结论:袁崇焕所采用的屯田堡蚕食战术具有低成本可持续性

1.4 汰冗兵练精兵

汰冗兵练精兵为屯田堡推进战术的辅助手段,作用是改善财政收支,训练精兵部队.

明朝末年,一个较大的蔽政就是冗兵吃空饷,朝廷花大把的银两养着一批战斗力低下的军队,使得明末的财政不堪重负,从而汰冗兵成为一项方略,而袁崇焕则是这一方略的执行者,并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

袁崇焕在所辖关宁防区实行汰劣兵,对像为山海关总兵赵率教所部的蓟镇八路.

此蓟镇八路非彼蓟镇也,如果有袁黑拿来当成袁崇焕削弱蓟镇防守,则真是人间奇冤!

汰冗兵结合屯田,带来的结果就是节约了开支,如上节所提节约了辽东军费.

练精兵的效果如何?

从宁远之战中,关宁军只能守城,到己巳之变中,关宁军在马伸桥列阵迎敌,皇太极所率的数万辫子军不敢迎战,绕着而行!

己巳之变中,关宁军入援的辽镇精锐即有17000,其中赵率教所率4000精骑,袁崇焕所率9000骑兵和4000步卒.考虑到关宁军不可能全部回援,入关的估计不会超过半数.由此可见,经过三年多的调教,袁崇焕已将辽军从一支畏敌如虎一触即溃的残兵练成一支雄虎之师!

这么少的费用产生这么高的效益,可以说明末一代,袁崇焕的成绩无人可比。

第二篇 五年复辽的步骤

袁崇焕若想五年复辽,则必先收复辽南,若想收复辽南,则必先收复广宁

2.1 辽南四州的价值

辽南金复海盖四州是辽东产粮地,俗称‘金复海盖辽阳在外’是非常理想的屯田区,更重要的是,辽南半岛地势狭长三边沿海,易于从海上获得补给和支援。

明中期时的辽南屯田堡分布图

对于袁崇焕来说,辽南无疑是非常适合复辽战术的地方,而一旦辽南收复,同宁锦连成一片,复辽基本就成定局。

但收复辽南是涉及后金生死的关键战役,金复海盖四州,离大凌河卫最近的海州卫应当被袁视作第一站。从地图上可以看到,辽东湾在大凌河与海州之间形成了一个拱形,这样的地形,好处是方便了海上支援,缺点是陆上的联系容易被切断。

由于历代海岸线不断变迁,为了进一步研究辽东湾的地形,老夫特地找来一张17世纪的辽东湾地图,这个图上,大凌河与海州之间的地形更加准确。

图中虚线即为17世纪的海岸线,从中可以看出,大凌河卫可以很方便从海上支援海州、盖州,位置十分重要。但17世纪辽东湾的弧度很大,基本上将宁锦与辽南分割开来。

因此,若想收复辽南,必须保障辽南的与宁锦的陆上联系安全,否则很可能是功亏一匮。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先收复广宁。

2.2 收复广宁是收复辽南的前提

无论是保障大凌河、右屯的安全,还是要进一步要进军辽南,袁崇焕都必须考虑收复广宁。

宁锦一役,皇太极正是在广宁集结兵力,向宁锦发动攻击。

“初六日,闻明人于锦州、大凌河、小凌河筑城屯田。。。。。。。初九日,至广宁旧边”《满文老档》

由此可见广宁在后金手中,就必定是一个袭击宁锦的前沿基地,而到了袁崇焕手中,则可以同右屯、大凌河形成一个防御面,使得宁锦防线更为坚固不可破,并可以作为进军辽南的基地。因此,收复广宁,必然是五年复辽大业的第一战。

第三篇 结论与总结

1)袁崇焕是在有成熟的构思与规划的前提下,提出了五年复辽计划。

2)袁崇焕所设计的战略战术经过初步实战验证,是可行的,不仅可以克制八旗军事贵族的扩张,也得复辽大业成为可能。

3)从对袁崇焕复辽战术的分析,以及对辽东形势的分析,五年复辽计划的首战应当是收复广宁,收复辽南后金投降是终点。


安之若素ytt


袁崇焕所谓的五年复辽,只是在崇祯面前夸下的海口。

为了得到崇祯皇帝最大的支持与绝对信任,袁崇焕显然有些迫切了。

其本身并不具备复辽的条件,在当时只能采取守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