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袁崇焕会被有些人黑?

红心335


评定一个人是民族英雄还是汉奸,并不是看他的出身、职业,而是看结果。

毛文龙确实是军阀,不过李成梁也是军阀,毛文龙确实走私,因为不走私就要散伙。

有人说到岳飞,其实岳飞也走私,岳家军就是岳飞的私军,不然为啥皇帝猜忌他?

袁崇焕杀毛文龙,而后金却能容得下死敌,说明什么?这还用选择么?为啥明末将领降清无压力?就像国共决战一样?还不是袁崇焕打了这手臭牌,而崇祯没有及时杀了他,结果就给后金一个千金买马骨的机会。

恰恰后金做的非常好


如海497


我是無月,关注历史与文化,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明末清初,改朝换代,风云变幻。这一段时期的历史,到了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很多事,说不清,道不明。

袁崇焕,就是其中一个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人物。

是不是有人故意黑他,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袁崇焕这个人是有争议的。

想要弄清楚袁崇焕这个人的功过是非,在我看来,主要是搞清三大问题。

袁崇焕本人

袁崇焕这个人性格如何,脾气怎样,能力又有多少?

历史都由后人书写,因此在写作的时候总会带上作者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大多数时候,这些看法都是正确的。但是历史的真相又往往藏的很深,尤其是牵涉到政治和权力,其中真相更是难寻。

我看历史有个习惯,当对一些人物和事件产生前后矛盾或者不解的时候,便会主动把那些主观的评论和看法给过滤掉,只留下事件本身,比如某年某月某某某做了什么事,把一系列这样的事件串联起来去分析,这样得出的结论相对来说就会客观些。

分析袁崇焕这个人,还要结合明末辽东的情况来看。

其实,辽东,从李成梁开始,就已经开始烂了。当时的李成梁,称他为辽东之王都不为过。只是当时大明总体还处于稳定状态,因此李成梁依然受朝廷节制。但可想而知,如果事态一直发展下去,随着关内动乱四起,辽东将是第一个出现割据势力的地区。

但是努尔哈赤带着满洲八旗的迅速崛起,给辽东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也搅乱了辽东的局势。明廷对辽东的管控力度日益减弱。明朝在辽东地区的军事长官基本上都享有较大的权力,因为明廷实在无力管辖这一带,只能赋予镇守长官最大化的权力,来延续对此地区的统治权。

但满洲八旗的战斗力太强,所以辽东的明军长官虽然权力很大,但是实际控制区域却很小。到最后,由于满洲的军事行动,明军在辽东被分割成几块,虽然没有挑明,但几位镇守长官都将手中的兵力和地盘视为自己的私人力量,毕竟这里远离中央王廷,门外又有强敌虎视眈眈,想要生存,谁都靠不住,只能靠自己。

袁崇焕,蓟辽督师,名义上是辽东的最大长官,整个辽东都归他节制。但实际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比如毛文龙,毛文龙孤悬海外,在不投降满清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保存自己,东江让他经营成了明朝在辽东的自贸区,这一切,都是他的苦心经营,与后来的袁崇焕无关,自然也不买袁崇焕的账。但是袁崇焕忍不了,整个辽东都归他管,因此不可以有人不把他当回事。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擅作主张把毛文龙杀了,并向朝廷请饷以安抚毛文龙部下。对此,崇祯颇为不悦,但并没有追究,因为实在没有能力管控辽东,只要袁崇焕不反,也只能由得他胡来。

可以看出,袁崇焕这个人还是比较在意权力掌控的,尽管辽东已经岌岌可危,但他仍抛不开个人的喜恶。因此,作为辽东的最高长官,袁崇焕却不能得到其他将领的信任,比如满桂。

在面对清军的攻击时,袁崇焕也会作个人的考虑。比如宁锦大捷,袁崇焕拒不发兵救援满桂。

袁崇焕虽贵为元帅,却远没有一个元帅该有的胸怀和气量,这一点是非常可惜的。

与满清关系

有人说袁崇焕和满清私下联通,为自己谋求后路。

对于这一说法,我是不认同的,这不可能。袁崇焕这个人很有当时的文人气节,那就是名节比命还重要,所以让他背主降清,是万万不可能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对于满清,袁崇焕也有自己的小心思。

是什么小心思呢?那就是袁崇焕其实并没有信心击败满清八旗。

说句实话,袁崇焕在辽东,针对满清八旗的战斗,基本上就是防守,而且是据城防守。因此,史料上基本上也看不到关于袁崇焕和关宁铁骑的资料,这一点比较特殊。关宁铁骑作为明廷在关外的一支强力部队,却在袁崇焕的记录里几无踪迹。仔细一想,便能明白,因为袁督师用不到,更多的时候,袁崇焕都是用大炮去轰那些冲着城墙来的八旗兵。

袁崇焕守城确实有一套,他也很尽心尽力地维护明朝在辽东仅剩不多的领土,但仅此而已。让袁崇焕去消灭满清,光复辽东,说实话,他是没有信心的。不是袁崇焕胆小,满清八旗的战斗力确实强。

也正是因此,己巳之变,袁崇焕尾随皇太极,一直就这么跟到了北京城下。到了北京城下,袁崇焕向崇祯请求带兵入城修整,这是袁崇焕无法明说的苦楚啊,相比在城下与后金军直接交锋,袁崇焕更擅长在北京城墙上防守后金的进攻,但是他不能明说。可是崇祯拒绝了,此时的袁崇焕,一系列的行动已被合理的怀疑为有二心了。

如果袁崇焕豁的出去,不顾输赢生死,在到达北京城之前,与皇太极打上一仗,结果便会不同。可惜袁崇焕豁不出去,因为那时的他输不起,他之前在崇祯面前夸下海口已经食言,此时若再败,不管结果如何,崇祯也一定会杀了他。

对于后金,袁崇焕的主张是议和,这是他基于自己的实力提出的建议,这样至少能保全当时剩下的辽东几城,他也不需要再硬着头皮去完成消灭满清八旗的任务,于公于私,这个建议都非常适合于他。但是不可能,明廷绝不可能答应这样的建议,要知道,明朝是中国历代足有气节的朝代,只可玉碎,不可瓦全。

与朝廷的关系

袁崇焕不是反贼,也从无二心。

对于明廷,对于皇上,他是忠心的。

他只是想当一方大员,他不喜欢权力被他人分享。因此他擅杀毛文龙,他给满桂穿小鞋,这一切都是在朝廷给他的权利范围内所做的行动,只是袁崇焕的小心思。只是这些事情看上去,都构成了袁崇焕交横跋扈,不服朝廷管制。

这怪不得朝廷,明末实在太乱了。尤其是辽东,那里已成治外之地了,在那里的部队,不向朝廷上缴任何赋税,朝廷每年反而还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在那上面,还时不时要担心那里会失守。

对于辽东,敏感的明廷始终绷着一根弦,一点点的乖张之举都会被放大。

如果你能打,能替朝廷收回土地,把满清八旗赶回深山老林去,那你横点就横点吧。但你要是事情办不成,还给我摆架子,那不好意思,朝廷一点面子都不会给你,所有的锅都请你背去。


唠唠叨叨说了很多,总体而言,袁崇焕在我看来,首先是个忠臣,也是个肯做事的人,不然也不会跑到辽东这烂地方去。但袁崇焕其人气量有限,为人有心机,豪言壮语大过行动。有军事能力但不杰出,镇守一方尚可,开疆拓土就免了。

说的深一点,袁崇焕在后来被大肆推崇,与满清入主中原后的暗中推动也大有关系,为什么?因为袁崇焕是崇祯杀的。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说说我的观点,主要原因是有些人想通过展示自己民族的无能和窝囊来赚取别人一掬怜悯的泪水。

这个网络上有两个群体,明粉和满遗。

我就是满遗,这个帽子是别人奉送的,我也很高兴戴上,头衔不怕多,我这人比较好大喜功,给帽子就戴,乐不可支。

其实,和我一样,绝大多数的所谓满遗都是汉族,这也没有可奇怪的,因为我们从来不认为,我们的立场是由龙椅上那张屁股的血统来决定的,我们也从来不认为,只有汉族人当皇帝的政权才是正统王朝。

在我的观念里,宋朝是赵家的王朝,元朝是孛尔只斤金的王朝,明朝是朱家的王朝,清朝是爱新觉罗的王朝,但天下是中国人的天下,龙椅上的那张血统是什么民族毫不重要,关键是这个政权为天下老百姓做了什么,有没有让国家发展壮大,有没有让老百姓生活质量提高、平安稳定,这才是最重要的。

大家都知道,孛尔只斤掌权的时候,国家的疆域达到最大,而爱新觉罗掌权的时候,连续六代君王开疆拓土,疆域仅次于孛尔只斤,而人口繁衍最快,达到四亿,所以,对历史的巨大贡献,我是认可的。

在我的概念里,明朝和宋朝差不多,都属于比较废材,全靠退缩来防止挨揍的王朝。

但宋朝是曾经打赢过的,它周围的对手都很强大,有辽、有夏、有金、有蒙元。

但宋朝与这些对手最强大的时候打仗,都曾经赢过的,这很了不起。涌现出很多英雄,杨业、岳飞、韩世忠、孟拱、文天祥。

即然赢过,说明这个时候的汉民族还是有出息的,这个民族并不是窝囊废和懦夫,到后来失败了,那是怪统治阶层赵家无能和自私,没把大家领导好。


到了明朝时候,就堕落了。居然被残破的蒙古人把皇帝抓到草原上去放羊,这就难以理解了。

到了晚期,更是不堪一击。那时候的对手――后金,其实人口也不多,可控制的疆域也并不大,真正的八旗战士估计也就两万多人。而明朝疆域远大于对方,人口数量是人家数十倍,军队数量更是差距悬殊。

就是在这种实力对比下,自从双方翻脸开打以来,明朝是一把都没有赢过,完全被横扫了。

这就不能不提一下袁崇焕了。因为在史书的记载中,宁远、宁锦、京城广渠门三战三胜,打败了努尔哈赤,还打败了皇太极,这小子对后金的战绩居然是不败的。

这就很矛盾了。

对于我这个满遗来说,我其实宁愿历史上并没有袁崇焕这个人,我就能把明朝归类为举国孬种,比宋朝都不如。理所当然地要求论战的对手闭嘴,接受改朝换代的现实,因为一个百战百败的废物族群没有任何权力再引领国家的前进。

对于明粉们也陷入痛苦的矛盾中,因为如果有了胜绩,大家就会像宋朝一样,把失败归罪于统治者的无能和自私而导致的。就是说,到底是整个汉民族不求行,还是朱家皇帝不求行。

如果否定了袁崇焕,对立着的双方就达成了统一意见――整个民族都不求行,举国孬种。我这个满遗因八旗铁骑百战百胜的战绩而继续推崇强者,而明粉们则继续以百战百败的形象获取观众们怜悯的泪水。

所以,袁崇焕被否定,是我们对立着的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总的来说,明朝的战斗力确实是不求行,这一点没有什么问题,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


馋嘴肥猫铲史官


阎崇年当代第一汉奸,被他推崇的人,该杀!别的不说,毛文龙该不该死,谁来处死,是你袁崇焕能决定的吗?且先斩后奏。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一事,在当时造成了一个相当恶劣的局面,而崇祯没有及时杀袁崇焕,使得前方将士人人自危,形成了大面积判逃后金的情况。要知道以三顺王为代表的那批人可是和后金有血海深仇的!毛文龙的死,对后金的战略围困被打破,皇太极应该给袁崇焕塑像!至于平台论五年平辽,结果后金都打到京城了,后金从哪进来的?喀喇沁部,正是袁崇焕市米资敌的部落。再来看看被阎奸吹嘘的宁锦大捷:后金围攻锦州,袁崇焕龟缩宁远不敢发兵救援,手下满桂血战解锦州之困,回过头袁崇焕就把满桂开了。宁远城炮轰奴尔哈次不假,后金转头进攻觉华岛,岛上七千军民及大批粮草稚重一点没剩,袁崇焕在干啥?被他吹上天的大捷,也才杀了后金二百多人。这种人用得着黑吗?崇祯在袁崇焕的事情上最大的错误就是杀他杀晚了。


朱丹文297


袁崇焕的黑白,本来是有史料可以借鉴的。

但是,现在却用毫无逻辑依据的假设,并根据各自的主观意愿加以取舍和编辑,活生生的把水搅浑了,一切都以“崇祯非亡国之君,明臣皆卖国之臣”,这个既有观点为中心。

更有甚者,居然将魏阉捧成国家栋梁,政权的定海神针,民族的脊梁。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当一个社会将历史胡乱篡改之时,国祸将至。

现根据史料小释几点关键。

一是关于袁崇焕五年收辽东之事。

当时崇祯左右摇摆、情绪起伏,要么盲目乐观、要么灰心丧气,袁崇焕随安慰崇祯,并非什么吹破牛皮。

二是以尚方宝剑处死毛文龙之事。

毛文龙是一个有奶就是娘的海匪,是一颗后方的定时炸弹,从战略上说,是必须铲除的后患。

三是袁崇焕之死,最大的罪名是通敌,这明显是比莫须有还荒唐悲惨的事,历史早有定论,只是为崇祯的失误和面子,成了替罪羊和牺牲品。


周千文12345


事情实在很简单,是人为地复杂化了。要证明一样东西是否有毒,要是条件有限,设备、技术不足,不必送去化验,否则其结果也会有争议,最有效的办法是找几只老鼠或野狗来试吃,吃了沒反应就说明无毒!有人说元朝有"四等人制度",还有"初夜权",只许汉人四五户合用一把菜刀,到底有沒有?也不必引经据典去考证,那太麻烦!只要查一查元末起义军的文告就行了,要是汉民族真的蒙受这样奇耻大辱,起义军文告肯定会斥责,朱元璋也会说,要是沒有斥责,那就是胡编乱造,根本不存在!

现在要论证袁崇煥是否被黑即被冤枉,看看三法司对他的判词就一目了然!

三法司给他定了八大罪,最大的一条当然排在笫一位,叫"付托不效“。可是,到底是哪些付托不效呢?具体是什么呢?却没有说!

请问:古今中外有这样判案的么?

说某人犯杀人罪,该处死;却不说他杀了谁,怎么杀的,也不出示证据,就这样定案了;

说某人犯盗窃罪,判十年;却不说他偷了多少财物,怎么偷的,就抓人去坐牢了,可以吗?

有人会说:这还用问?当然指“五年平辽"没办到呀!那,要不要在判词里写明?难道法官会说:"你犯了罪,我判你刑;什么罪?你自己想!"这可以吗?

就是岳飞以"莫须有"罪处死,也只是秦桧口头说说而已,刑部大理寺的判词里决无"莫须有"三字!于谦被控迎立外藩而处死,至少也说明是想迎立襄王!只有袁崇煥的笫一条大罪"付托不效",空空洞洞,一点沒有内容!这样的事,古今中外沒有笫二例,也只有崇祯做得出来!

这说明什么?说明底气不足!说不出确实证据来!崇祯中了反间计,嘴上又不好说,只得胡乱结案!他杀陈新甲也这样,明明自己授意议和,事后却不认账,把责任全推给陈!

杀袁八大罪,其实很可笑,如携带喇嘛,坚请入城也成了死罪,但至少还写明了,还可争论,偏偏最重要的第一条空空洞洞,这不是冤枉又是什么?崇祯如此胡闹,难怪会亡国了!


阿斌270202161


主要袁崇焕的性格很多人不喜欢。首先袁崇焕为彰显自己的能力,常常一激动就吹牛,不止一次夸大其词。在视察辽东防线时当着在场上级官员的面竟说出给予我足够的兵马粮饷,我一人守此足矣。当时在场人听了大惊失色,为何呢?因为当时他只是个陪同视察一天没打过仗的文官,还好后来一炮轰死了努尔哈赤,这下袁崇焕又开始膨胀了,见到崇祯后就说给我五年时间我定能收复辽东,虽然当时哄的崇祯皇帝十分欢喜,但是这货时候经人提醒开始后悔了,没办法吹出去了就上把。下面第二个性格暴露了毫无政治头脑,冲动用事。还没开战就把吃空饷的毛文龙给杀了,在当时毛文龙的作用是很大的,一定程度能有效的牵制清军,袁崇焕倒好直接帮清军一个大忙,失去了毛文龙的牵制,清军便可以毫无顾忌的进军内地,这把崇祯气的牙痒痒,后来擅自卖军用粮草给蒙古人、为打探清军虚实擅自和满清议和,这些都是容易让历代皇帝怀疑的事,袁崇焕全做了,结果答应的五年时间三年过去了毫无战绩,最后被弹劾入狱,落得个人人分食的下场。


晴空喜欢笑呵呵


袁崇焕的地位从民国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史有公论,就是民族英雄。从民国时期著名史学家孟森、粱启超到当代史学家阎崇年等人无不高度肯定袁崇焕的地位作用。

但是,到了网络时代,喷子很多,他们对明末清初这段历史略微了解一些,就各种不服专家,显示自己的存在以吸引眼球,甚至借以谋利。其实这些喷子的观点经不起推敲辩驳,但因为立场坚定,经常喷,不停喷,片面解读历史甚至伪造历史,也能造成一定影响,影响一些不了解明末清初这段历史的人群。所以奉劝对于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不必急于站队,多看看历史资料或多了解各家观点再说。


古海游


袁一生拿的出手的战绩就只有宁远之战,锦州之战,然而宁远本来就是清朝不要丢弃的,而且是违抗命令下为关宁军阀取得即得利益之战。就是这一战绩,也只仅仅斩首六十级,可是却丢了圆觉岛上数万军民及物资,还有那六十万担军粮!而如果没有毛文龙在后方牵制,宁远是否能守住还是很大问题。之于锦州之战,完全是满桂违抗命令主动出击所得。可是后来救锦州默许吴襄带头逃跑,坐观朝鲜灭亡,把粮食卖给蒙古使之转卖后金,资敌于后金,杀毛文龙,请问哪条不是坐实?


烟雨濛濛雾蒙蒙1


如今,大家普遍心态急躁,很多人都想标新立异,特立独行,以反常规的观点吸引眼球,寻找存在感。当然,对于某些历史事件,进行一些讨论也无可厚非,以史书记载做论据,一切都可以商量,比如岳飞和秦桧,对此二人进行一些更细致的人性讨论是可以的,只要不偏离道德标准即可;但对袁崇焕的讨论并非如此,我发现那些质疑袁崇焕的人都以凭空猜测居多,关于袁崇焕"坚城利炮"战术的质疑,关于袁崇焕故意放皇太极入关的质疑,都过于主观甚至过于钻牛角尖了。


袁崇焕并不是完人,虽然毛文龙有罪,且对清屡战屡败,但先斩后奏确实过于草率,毕竟毛文龙还是有牵制作用的,这是他的第一个过失;但说实话袁崇焕当时身为蓟辽总督,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杀一个触犯军法的下属也不算是太出格的事,想想岳飞,他的亲舅舅犯了军法都被他毫不犹豫的杀掉,对于他们这种一心为国为民的人来说,想让他们法外施恩确实很难。

此外,崇祯继位之初对于袁崇焕是非常信任的,对他委以重任,袁崇焕也说自己有信心"五年平辽",向崇祯提了一堆要求,户部应该怎样配合、吏部应该怎样配合等等,崇祯都无条件照做。但崇祯没想到的是,袁崇焕对他夸下海口后仅仅两年,皇太极就带兵攻到了北京城下,可以想见崇祯对袁崇焕的失望之情。袁崇焕对崇祯的许诺过于自信了,这是他的第二个过失。



但客观来说,即便袁崇焕有不少毛病,他仍旧是明末不可或缺的顶梁柱,明末在辽东战场,对清军打过胜仗的将领如果我没记错就只有袁崇焕,很多人所迷信的毛文龙对清军一辈子没打过胜仗,而且打的都是清边防军,皇太极都不屑用主力去讨伐他,主力一直在正面对付袁崇焕,而袁崇焕在正面战场取得了宁远大捷和锦州大捷,令皇太极无计可施,只能绕道蒙古、利用自己的机动性优势突袭北京城,利用崇祯对袁崇焕的不满巧施离间计,大肆散播袁崇焕故意放皇太极入关的谣言,使民怨鼎沸,百官弹劾,最后成功除掉袁崇焕。

袁崇焕也不是神仙,长城防线那么长,皇太极从哪出隘口突破进来,谁都无法预料,当时明军虽然有数万关宁铁骑,但极度缺少战马,根本无法跟上清军的节奏。后来袁崇焕只带领五千关宁铁骑赶到北京城下,可见他的无奈,昼夜行军需要一人多马交换骑乘,而关宁铁骑的战马数量是非常有限的。

《明史》是清朝人写的,里边在描述清与明在辽东的战役时,经常使用"大清"的字眼,在袁崇焕的传记里,清朝人明明白白的承认,是皇太极用计除掉的袁崇焕,而且承认袁崇焕是"大清"最头疼的敌人,是让"大清"考虑改变攻守战略的人。我想清朝人应该没有理由故意去吹捧袁崇焕而贬低自己。

崇祯这个人,犹如热锅上的蚂蚁,缺少明君的魄力,很难做到"知人善用",虽然勤政,但也只能说是个"中主之才",守成可以,力挽狂澜?太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