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耄耋之年的他們仍奮戰在一線

非典時期這幾位專家就曾堅持在一線戰鬥,為國挺身而出,不畏艱險,進而戰勝SARS病毒,保護我們健康成長;時至今日,在湖北武漢新冠肺炎(NCP)疫情在神州大地瘋狂肆虐,大量人民群眾倉皇逃離武漢之時,已是古稀、耄耋之年的他們不顧前方的危險仍挺身而出,義務反顧的前往一線去抗擊新冠肺炎(NCP)!

一、耄耋之年義無反顧奔赴戰場—廉波老矣,尚能飯否?

這位老人如今已是耄耋之年,2020年1月18晚上85歲的他在高鐵票緊張的情況下被安排坐在高鐵餐桌的一角,前往武漢。他到達武漢後,馬上趕往金銀潭醫院瞭解病人的病情發展,然後在20日晚上接受採訪,向全國廣大人民群眾闡述了以下情況,並告知我們如何去防控:

1、 確認可以人傳人,基於武漢和廣東案例。 2、有醫務人員被傳染。 3、源頭目前不清楚,但可能是竹鼠、獾這種野生動物(儘量別去碰野味)。 4、如無必要,近期不要去武漢。 5、有發熱及時就醫。 6、買不到N95,普通(外科)口罩也可以起到阻止飛沫傳播的作用(該戴口罩戴口罩)。 7、防控要點是阻止出現超級傳播者。

古稀、耄耋之年的他們仍奮戰在一線

隨後他身披戰甲,目光堅定的帶領眾白衣將士投身到與新冠肺炎病毒的生死搏鬥中,在1月24號接受採訪中,他強調:"發現了,就隔離!只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及時被隔離,後期病人就會少很多。"他說,要儘可能減少傳播,傳播的病人越少,出現"超級傳播者"的幾率就減少。目前最有效的防控手段就是早發現早隔離。對於新冠肺炎病毒他並沒有退縮,而是以一種"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南西北風"的心態去面對該病毒,並戰勝它。

在2月2日他在案牘之勞的時間外繼續接受採訪,向全國觀眾進一步說明新冠肺炎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他仍然是對我們廣大群眾要求佩戴好口罩,注意個人衛生。但是我們在鏡頭中明顯的感覺到他雖然目光堅毅,但是已經略顯疲憊。

在2003年面對突如其來的SARS疫情,他冷靜、無畏,他以醫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以科學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應對災難。他說"在我們這個崗位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這擲地有聲的話語,表現出他的人生準則和職業操守。他以令人景仰的學術勇氣、高尚的醫德和深入的科學探索給予了人們戰勝疫情的力量。他就是—鍾南山院士!

鍾南山院士出身於醫學世家,畢業於北京大學,其父鍾世藩,著名兒科專家;從醫以來,鍾南山先後取得了國家、省市各級科研成果20多項,其中國家級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部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各一項,三等獎一項,在國內外醫學雜誌發表論文70多篇。

鍾南山院士在2003年,榮獲200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2004年4月8日,被授予國內衛生系統的最高榮譽稱號—白求恩獎章;2010年12月6日,鍾南山等十人獲評"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6年6月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榮膺第十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

2、 巾幗不讓鬚眉—硬核老太鬥病毒、傳道授業解惑

在獲悉湖北武漢疫情戰火遍地狼煙時,年過70的她在2月2日主動帶領整個團隊,奔赴武漢一線疫情重災區抵疫疫情,在收治重症的醫院中她們夜以繼日、宵衣旰食忘我的工作,為抗擊疫情而忙碌,積極向廣大人民群眾普及病毒的認識、與醫護人員共同商談治療方案;她甚至每天就睡3個小時........

古稀、耄耋之年的他們仍奮戰在一線

她曾擔任浙江省衛生廳廳長、黨組書記,在任期間2003年非典病毒開始席捲整個浙江,她沒有任何膽怯,直面SARS病毒,當機立斷連下3條指令:"1.立刻將病人轉移到專業的傳染病醫院隔離治療;2.調查並找到所有與患者有過接觸的人並予以隔離;3.研究人員連夜採樣,對SARS進行深入的細菌分析和研究。"正是因為她這種橫刀立馬的魄力,使得浙江全省在當年沒有出現傳染,在當時乃至全國都是一個奇蹟。最為難得的是"非典"病人們並不埋怨李蘭娟"無情",反而充滿感激,因為她說"我們在整個搶救過程中對激素、抗生素的使用都十分注意,只在關鍵時刻進行合理應用。"她們這樣做使得患者幾乎沒有出現後遺症,她們是以一種妙手仁心、懸壺濟世的心態來拯救患者。她就是—李蘭娟院士!

李蘭娟院士出生於浙江紹興,出身貧寒,畢業於浙江醫科大學。她於1998年3月—2008年3月,擔任浙江省衛生廳廳長、黨組書記,2005年,李蘭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醫藥衛生學部(感染性疾病與傳染病學)。

李蘭娟院士作為中國人工肝的開拓者,她創建獨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重型肝炎獲重大突破。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態學理論,從微生態角度來審視感染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為感染防治提供了嶄新的思路。李蘭娟承擔SARS、手足口病、地震災後防疫、甲型H1N1等傳染病診治研究任務,尤其在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救治研究中取得眾多原創性成果,獲國內外高度評價,為中國傳染病診治做出了重大貢獻。

到目前為止,李蘭娟院士發表論文400餘篇,其中在Nature、Lancet、NEJM等SCI收錄雜誌發表200餘篇 。主編出版了中國首部《人工肝臟》《感染微生態學》和教育部規劃教材《傳染病學》等專著36部。並且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

李蘭娟院士認為科學科研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要大力培養,不僅要培養他們的科研能力,還重在德育。她對學生做科研一定要嚴謹求實,絕對不允許弄虛作假。李蘭娟院士這種教學風格不僅在科研技術上培養,同時也是在道德素質上培養,培養學生做人做事素養,為的使得他們將來能夠獨自撐起我們國家、華夏民族醫學的整個天空!

三、"不會人傳人"的高院士—高福院士

高福院士、中國疾控中心主任,1979年在進入山西農業大學畜牧獸醫系獸醫專業學習,1983年,畢業獲得學士學位,之後進入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動醫學院,師從郭玉璞教授 ,就讀微生物學與動物傳染病學方向研究生;1986年,畢業獲得碩士學位,之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北京農業大學助教、講師(至1991年);1991年,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攻讀生物化學博士;2011年5月,擔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至2017年7月)。

截至2017年,高福專著、合著、主譯、合譯著作10多部,在SCI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450餘篇(包括Cell, Nature, Science, Lancet, NEJM, NSMB, PNAS, PLoS Pathogens, Immunity等)

高福認為:教育只能改變人的職業,不能改變性格 。作為科技工作者,要時時提醒自己,別忘記科學探索未知的本來目標。無論從事科技工作,還是在農業、管理領域,都不要忘記從何出發、為何出發,都應該懷有同樣的責任心、使命感,敢於擔當。責任心是好品行的基礎。人品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最後結果 。

作為博士生導師,高福對學生要求嚴格,在他的實驗室裡只談科學,不許八卦。做好自己的研究,不去議論別人 。

高福院士作為國家衛健委第一批去武漢的專家組長,他進行實地考察、採集樣本、收集數據,卻以官方的身份說這種新型冠狀病毒"可防可控","不會人傳人",辛苦高福院士了!


今天在新冠肺炎疫情禍害九州江城之時,鍾南山區院士、李蘭娟院士等人挺身而出、直奔前線,義無反顧。我們透光鏡頭能看到鍾南山院士因為疫情睡眠不足,導致眼裡已經飽含淚水,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想起艾青的詩"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鍾南山等專家的日夜操勞是源於對祖國的這片土地的熱愛,這也讓我們在他們在身上看到了有一種偉大的精神相傳,那就是愛國、愛家、愛民,正因為有這樣一股激情相連,他們為國為民、勇於擔當、不辭勞苦、嚴於律己、表裡如一,堪稱人之楷模、俠之大者,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古稀、耄耋之年的他們仍奮戰在一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