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员工”解餐饮、商超燃眉之急 促三方共赢

在疫情影响下,不少传统餐饮暂时歇业,大量员工待业,但市民对于便民超市的需求有增无减,超市出现了“用工荒。为缓解困境,餐饮和商超开始探索跨界合作,连日来,盒马、京东、沃尔玛等商超都发布了招募令,为暂时歇业员工提供工作岗位,大批“共享员工”出现。业内人士表示,“共享员工”也是“灵活用工”的一种方式,未来10年,“灵活用工”将成为中国人力资源供给的一个最大变化。■记者:任芳颉

“共享员工”促三方共赢

“春节盒马留守员工是平时的70%左右,原本春节返乡过节的门店员工因疫情期间交通管制、隔离封城等措施不能及时到岗。这段时间用户需求基本都转移到线上,而且单个订单的购买量都非常大,已经超出盒马实际承受能力,主要表现在拣货、补货、配送上。”盒马工作人员称。基于此,2月3日,盒马宣布与云海肴达成人员用工合作。截止2月6号,包括云海肴、青年餐厅、蜀大侠在内的21个餐饮企业,1200余人加入盒马临时用工队伍。

“共享员工”的合作方式也受到其他零售企业的青睐。生鲜传奇、沃尔玛、步步高等多家公司也发出了“共享员工”的邀请,欢迎暂时歇业的员工前去“上班”。京东7FRESH发布了“人才共享”计划,邀请临时歇业的餐饮、酒店、影线及零售联营商户员工前去“打短工”。阿里本地生活推出就业共享平台,招募万名餐饮员工临时送外卖。除此之外,京客隆、永辉、超市发、today等商超品牌表达了明确需求并开始对接。

舆论称此举为“神来之笔”,通过这样的跨界合作,能帮助歇业企业有效分担人力成本,合作形式上可以有类似于体制内的人员借调,也可以采用兼职雇佣的方式,对于合作的企业以及员工三方都是共赢局面。业界普遍认为这将会是未来10年中国在人力资源供给方面一个最大的变化。

合理控制“共享”风险

业内人士认为,“共享员工”的方式可解近渴,但也要有章法有度,工资结算、应聘准则、安全培训以及业务能力均需有更为详细的应对策略。

临时补充的员工能否适应新的工作安排是行业关注的问题之一。盒马工作人员表示,管理层会对聘请的短期员工进行培训,能够快速安排相应人员进入岗位。而且餐饮企业员工本身就接受过相应餐饮服务培训,以及疫情防护的培训,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盒马培训成本。

“共享员工”是这次疫情下企业与企业之间自行调配人力资源,解决特殊时期问题的做法。对于短时间内大量出现的“共享员工”是否合法的问题,法律工作者认为,西贝等餐饮企业虽不具有劳务派遣资质,但他们不向盒马收取劳务派遣费,并未因“出租”员工而获利。盒马也花钱获得员工的付出,员工也从中获得公平的工资,符合立法的原意。

不少舆论关注“共享员工”与双方均签订了劳务合同的用工形式是否存在双层劳动关系的问题。法律工作者认为,目前西贝等餐饮企业的员工虽属于企业经营性停产放假人员,但由于这次的合作实际上是盒马与西贝等企业的共同合作,不属于餐饮企业的员工单独与盒马发生关系,劳动报酬的结算仍通过原餐饮企业发放,所以这种“共享员工”模式不属于双层劳动关系。

此外,“共享员工”人员安全问题亦是业界关注的焦点。业内人士认为,外派的员工在此期间的人身安全问题以及感染的风险等方面需要详细规划,双方应达成共识,保证用工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