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死后,他唯一的儿子结局如何?

永州章氏


多尔衮只有个过继的儿子,并且死前他也不知道有这么回事,因为多尔博是多尔衮死后才由顺治做主,把他过继给多尔衮袭承爵位的。时间很短,大概也就2个月左右吧,被顺治帝“原物退回”,因为多尔衮时遭清算,这个福利自然是要取消的。

多铎,“开国诸王战功之最”,与兄长多尔衮的关系极好,生前受封辅政叔德豫亲王,除了多尔衮也就是他位高权重了,多尔博就是多铎之子,排行第五,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分量不重,所以对于他的描写和资料相对非常少。

当初刚把他过继给多尔衮的时候,估计多尔博高兴疯了吧。

豫亲王的爵位自然是他亲哥嫡长子多尼的,二人皆是博尔济吉特氏所生,其余诸子地位没法和他俩相提并论。问题是多尔博地位比别人再高也无济于事,不能袭爵,一切都是白搭,所以顺治把他过继给多尔衮,对多尔博来说是天大的幸事。

多尔衮作为皇父摄政王,不但生前位极人臣,后来竟然连皇帝都超越了,死后更是以帝制入葬的清成宗,起点要比亲王级别更高,而且顺治特批给多尔博的是三倍的俸禄,如此对比,多尔博的哥哥多尼袭爵那点好处还真是和多尔博没法比,三倍俸禄啥概念呢,亲王级别的年俸,大概相当于每年中一次500万吧,乘以三就是1500万,这钱放清初顺治年间,那购买力哐哐的。

另一方面,如果多尔博不傻的话,高兴之余就应该是忧心忡忡了吧,恐怕他就是以这种心情入主睿王府的,除了名义上的某些俗物,权柄这类东西是不受他控制的,当时“寄存”在苏克萨哈手中,以前依附于多尔衮的众多权臣也不会再转而投靠多尔博门下,再加上多尔衮这么多年有意无意之中实在是得罪太多太多人,所以多尔博实际上一开始就处于危局之中。比如苏克萨哈,他怎么会甘心让多尔博骑在头上,而如果苏克萨哈想掌旗,就要说了算的人首肯才行,顺治皇帝是他唯一可以巴结的对象,为此出卖多尔衮也就不足为奇了。

他们这一脉,多铎天花而死,多尔衮病重堕马而亡,阿济格“预谋夺政大罪”两个月前就被顺治赐死。

多尔博的亲生母亲倒是成宗义皇后,问题是比多尔衮早死几个月,多尔衮这病已经陪了他一辈子,风疾不下跪不是找借口,现实生活中见过相似病例的朋友都能明白,别说下跪,就是坐那不动也能疼出汗来,短短一年中,最亲的弟弟死了,好色归好色,夫妻感情最深的老婆死了,对多尔衮的打击非常大,心内郁结无法排遣加上本已重病缠身,自然晕厥堕马了。

多尔博是毫无根基的袭承爵位,他的悲剧是必然的,即便多尔衮没有遭到清算,他也只有夹着尾巴做人一条路好走,问题是他没那么好命,多尔衮被论罪后,顺治帝又将多尔博归宗为多铎子嗣,而且多尔衮被清算那场面太吓人,多尔博受到的刺激也不小。

下令袭爵睿亲王的是顺治,下令归籍多铎的也是顺治,六年后才良心发现的将多尔博封为多罗贝勒,5年后,多尔博死,年仅30岁。

好在多尔博留有子嗣,以致福荫子孙,乾隆年间,弘历看实录后痛哭流涕,以多尔衮被人诬陷为由,恢复了睿亲王爵位,但是前文说过了,多尔衮无子嗣,所以将多尔博再次过继给多尔衮-_-||,其后代淳颖袭爵睿亲王。


古今通史


大名鼎鼎的摄政王多尔衮,光妻妾就有10多个,但是老婆多并没什么用,10个老婆也才生了一个女儿,独生女。

他不是还有个儿子吗?他的儿子其实是个养子,和诸葛亮差不多,只不过他的儿子是弟弟的,诸葛亮儿子是哥哥的。但是诸葛亮起码还有一个亲生儿子。多尔衮则一个都没有。

这个养子是多尔衮哥哥爱新觉罗·多铎的第五个儿子,名为爱新觉罗·多尔博,后来多尔衮获罪,顺治让他又做回了多铎的儿子。

不过这个养子命比较短,30岁就去世了,再坚持十几天,他就能31岁了,可惜。

1650年,多尔博8岁。而也正是这年,多尔衮身亡,顺治还追尊多尔衮为义皇帝。

多尔博呢,也就是这个时候被过继给了多尔衮,承袭了多尔衮的睿亲王。

但也不是那么好承袭的。为什么呢?

因为政敌出来了,开始说多尔衮这不好那不好,揭发多尔衮的大罪。

已死之人总不能蹦出来为自己反驳吧,终于,两黄旗两红旗白旗合伙对付多尔衮,剥夺了多尔衮的荣誉,最为过分的是,居然还挖坟掘墓。

两黄旗两红旗就是满洲八旗的镶红、镶黄。

多尔衮呢,是正白旗的,也就是上三旗之一。

其实本来上三旗没有正白旗的,分别是正黄、镶黄、正蓝。

后来多尔衮把正蓝提走了,自己当了上三旗。

多尔衮都被推倒了,那这个养子肯定也不能好过。

于是爵位就没了,也不是多尔衮养子了,归宗多铎。

但还好,没受其牵连,又回到了曾经的一般贵族中。

1657年,还被封为了多罗贝勒。

多罗贝勒是满清时候贵族的称号,也是宗室封爵名,三等爵。

在多尔博去世的一百年后,乾隆恢复了多尔衮一切荣誉,同时还让多尔博继续做多尔衮的养子。

多尔博的命运就是和多尔衮挂钩的,没办法,谁让他是多尔衮唯一的儿子呢,虽然是养子,但也是唯一的。

一百年后,为多尔衮平反,多尔博也重新成为了多尔衮的儿子,但是对于已逝之人,似乎没有多大用处了。

还好,多尔博还有儿子,到乾隆这一代时,多尔博已经有孙子了,孙子爱新觉罗·淳颖承袭了睿亲王。


理科男读历史


多尔衮生前只有一个独女,叫爱新觉罗·东莪,据传是朝鲜侧妃李氏所生,《清史稿》中对东莪的记载很少,后人对其生平并不了解。多尔衮死后,东莪交由信郡王多尼看管,之后东莪的踪迹便不再见于史料。

多尔衮生前可谓是权势熏天,作为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他在十四岁那年就被封为贝勒,这是后金时期最高的封号,可见努尔哈赤对这个幼子是非常喜爱的。(多尔衮剧照)

皇太极继位后对八旗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多尔衮被任命为正白旗旗主,皇太极称帝之后,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其同母兄阿济格被封为和硕英亲王,同母弟多铎被封为和硕豫亲王。在皇太极死后,阿济格和多铎皆拥护多尔衮与豪格争帝位,但遭到两黄旗大臣的反对。

经过一番权衡和竞争,最后在两黄旗大臣的建议下,多尔衮和豪格各退一步,由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郑亲王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共同辅政。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山陵崩,多尔衮审时度势迫使吴三桂剃发投降,之后他打出“吊民伐罪”的旗帜,喊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口号倾兵入关,在一片石击败李自成,率军入住北京。

进入北京后多尔衮立即下令让多铎、阿济格、孔有德、耿仲明、吴三桂追击李自成,当年年底便在攻破潼关,迅速拿下西安,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在控制西北后,多尔衮又趁南明内乱之际,调多铎南下,于1645年攻克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到1646年江浙一带已经全被清军占领,南明败退进入福建。

眼瞅着夺取了南北两京,多尔衮重新下达剃发令,引发了各地激烈反抗,清军只得暂时停止南下脚步。而在西线战场,多尔衮于1646年启动了对张献忠的战争。由豪格领兵,清军在凤凰山射杀张献忠,次年清军占领四川大部。

平心而论,在清朝问鼎天下的过程中多尔衮居功至伟。在清军入关之初,正是仪仗着多尔衮成功地宣传战略,使得清军得以轻松南下中原地位,帮助清廷在关内站住脚。随后多尔衮又表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在第一时间追击李自成,防止李自成据陕西与清军对峙,并及时遣兵南下,灭弘光政权,是清朝得以征服关内的肱骨之人。

凭借着自己非凡的战功,多尔衮开始大权独揽,他先是成功地压制了同为辅政大臣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后又罗织罪名,杀害了与他争皇位的侄子豪格,掌握了整个清廷大权。

入关之初,顺治帝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到顺治三年,他以使用不便为由,将玉玺请出皇宫,带到自己府邸。

顺治四年,多尔衮又被晋封为皇叔父摄政王,并且在他的要求下,所有官员的奏章中凡是提到多尔衮,都必须使用“皇叔父摄政王”全称,不得省略,一个字也不能省。

顺治五年,多尔衮再度被晋封为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直接就成了皇帝的父亲,见皇帝不用行跪拜礼,其仪仗也与皇帝无异,至他临死之前,多尔衮的地位和权势已经无限接近于皇帝了。

1650年,也就是清军入关后的第六年,多尔衮前往长城以北的古北口外狩猎,在行猎时他不慎坠马跌伤,伤势十分严重。三个月后,多尔衮死于古北口外喀喇城,时年三十九岁。(多尔衮画像)

多尔衮的死讯传到北京,清廷大惊,顺治帝最初的态度是非常哀悼。在多尔衮遗体即将运抵北京时,顺治帝亲自率王大臣缟服东直门外五里出迎。

之后顺治下诏追尊多尔衮为皇帝,谥号“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以帝王礼制安葬。一个月之后,顺治又尊多尔衮正宫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为义皇后,祔享太庙。

由于多尔衮只有一个女儿,清廷便将豫亲王多铎第五子多尔博过继给多尔衮,袭睿亲王爵位,食三亲王俸。

不过,顺治对多尔衮的褒奖并非是真心实意的,顺治帝常年被多尔衮压制,视多尔衮为权臣,对他恨之入骨,对他的追封只不过是出于稳定政权的需要,必将当时南方尚未被清廷平定,英亲王阿济格也不是一个老实的主儿,顺治需要时间将权力收归到自己手中。而顺治帝完全掌握了权力后,他便立即开始了对多尔衮的清算。

顺治先是拿下了意图摄政谋反的阿济格,然后进而对多尔衮进行清算。群臣眼见风向突变,也纷纷上书弹劾多尔衮,顺治帝则下了查抄多尔衮全家,并宣布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追夺给予他的一切封典,黜去其宗室资格,籍没财产入官,甚至将其毁墓掘尸。

当时的多尔博年仅7岁,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在处置多尔衮之后,顺治便让多尔博归宗多铎一脉。为了补偿多尔博,到其14岁时,顺治晋封他为多罗贝勒。

到康熙时期,康熙皇帝曾想过为多尔衮平反,但碍于多尔衮的罪名都是亲爹给定了,康熙也没敢给多尔衮翻案。直到乾隆四十三,乾隆皇帝才恢复多尔衮睿亲王爵位,继续将多尔博这一枝过继给多尔衮,诏谕多尔博第五代孙爱新觉罗·淳颖世袭睿亲王爵位,并允许睿亲王爵位世袭罔替,位列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清朝一共12个铁帽子王)。(爱新觉罗·淳颖)

睿亲王世爵共传11世,除去追封,实际上共有8人袭爵。


千佛山车神


这个问题小姐姐来给您解答。

爱新觉罗·多尔衮,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城(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他的名字的满语意思为“狗獾”。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十四子,阿巴亥的二小子。多尔衮的妻妾众多,具体数目统计不清,有名分的至少有10个(六妻四妾),其中蒙古女子6人,朝鲜女子1人。多尔衮虽然有这么多老婆,但是只有一人为他生了个女儿叫爱新觉罗·东莪,传说她的母亲是朝鲜宗室李世绪的闺女,但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



多尔衮的养子

自古以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尔衮的父亲努尔哈赤有16个儿子,皇太极有11个儿子,到多尔衮这里就有点可怜,39岁的多尔衮意外身死,连个儿子也没留下。顺治帝和清朝宗室召开家庭会议,一致决定不能让多尔衮绝了后无法面对列祖列宗。于是就把豫亲王多铎的五小子多尔博过继给多尔衮,世袭睿亲王爵位,俸禄等多方面高其他王三倍。

要谈他这个养子的结局,不得不提一下多尔衮。

多尔衮的一生骁勇善战充满传奇,亦有些苍凉凄苦。

多尔衮的母亲比他的父亲小31岁,在年满12岁时嫁给了他的父亲。已经有7个妻子的努尔哈赤很喜欢阿巴亥,应该是因为她的美丽可爱。“子凭母贵”多尔衮也比较受宠。



但是好景不长,本来努尔哈赤想让次子代善继承皇位。他没料到代善与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闹出绯闻,还被人传的不堪入耳。但这也不奇怪。根据后金的婚姻习俗,

《虏廷事实》中载:“虏人(金人,也就是满族人)风俗,娶妇于家,而其夫身死,不令妇归宗,则兄弟侄皆得以聘之,有妻其继母者”。

努尔哈赤准备在自己死后考虑让二子代善和阿巴亥结为百年好合。代善也知道父亲有这个打算,而阿巴亥也想在老头子死后有个靠山,于是在代善面前打扮的很妖艳,还暗送秋波。二人的表现未免太过急了,老头子还没死呢就这样作,这有点说不过去。



于是别有用心的人就跑到努尔哈赤面前添油加醋告密。努尔哈赤一怒让代善滚下准太子位。把阿巴亥和她的三个儿子撵到小木屋受苦,一年多才复出。代善的两个儿子对多尔衮那个恨就别提了,他们怨恨多尔衮的亲妈连累自己的爹当不上皇帝。因此他们就拥护权利弱小的皇太极,幻想以后能把皇太极当傀儡玩。

1626年,68岁的努尔哈赤打罢袁崇焕又征蒙古因伤发作而死。

皇太极可不是代善那两个儿子眼中的等闲之辈。他抓住时机,闯入阿巴亥的后宫,以“帝遗言”,强迫阿巴亥殉葬。皇太极一箭双雕,既可以牵制代善,又可以控制阿巴亥的三个儿子。



就这样,15岁的多尔衮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母亲为父亲殉葬,他和自己亲兄弟三人却无能无力,这件事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里。

在母亲死后一年,16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立下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从此以后越战越猛,他的一生几乎在战场上度过,征战漠南蒙古与李氏朝鲜,率军入关、接着灭李自成、杀张献忠、破南明的弘光、隆武……,他还从林丹汗余部手中得到元朝传国玉玺,将玉玺呈献给皇太极,皇太极登上皇位。




战功赫赫,位高权重,引起众人不满,树敌颇多

为大清,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又投入松锦大战,多次立下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辅佐皇太极的九儿子、孝庄的独子、6岁的福临继帝位。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兵入关,清朝入主中原,顺治帝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从封号上可看出多尔衮的位高权重,权势也在不断飙升。朝廷中的大事小事大臣们都要先向多尔衮上报,就连给皇帝上书的书名要把“多尔衮”三字写在前面。

1646年,为了调兵方便,多尔衮让人将皇帝玺印搬到自己屋里。他还要求自己所用仪仗的种类(足有20种)与皇帝等同,只是在数目上少那么一点点。每当他出行阵势浩大,不仔细看还以为皇帝驾到。

顺治四年,要是有哪个官员粗心或者眼花在奏书中将“皇叔父摄政王”写作“九王爷”,或者漏个字,头上那顶官帽就别想再戴了。另外多尔衮再也不跪拜皇帝。


自从多尔衮当了皇父摄政王后,那就更不得了。

“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

所有的礼仪排场都有碾压皇帝的苗头。对于一切政务包括任免一切官员他不再请示皇帝,自己一人合计一下就搞定了,当然大都是自己的亲信。特别是

“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

多尔衮命令这些人每天到自己府前报道听命,这势头这阵势就是个皇帝。另外他还学朱棣删改历史。

顺治七年(1650年)八月,多尔衮把自己悲惨的母亲尊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祔享太庙。他还命令编写本朝历史的史官,从《实录》中删除不利于其母的记载。


同年十一月,多尔衮行猎时坠马跌伤,也有人怀疑是谋杀,经常行军打仗的人怎么会轻易落马。无论怎样多尔衮不久就死了,年仅39岁。这一噩耗传到京城,顺治帝福临下诏为他举行国丧,“中外丧仪,合依帝礼”。追封他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两个月后,多尔衮的众多政敌纷纷跳出来翻案,罗列多尔衮的大逆之罪。白旗大臣以苏克萨哈为代表的“倒戈派”也加入声讨多尔衮的大部队。多尔衮被列了十四条罪状,包括篡改历史、使其母配享太庙、以睿王私制御用服饰等件、阴谋篡逆等等。随即,“孝烈武皇后”的谥号被追夺,《实录》中已被删除的有关阿巴亥的内容又重新被恢复。顺治帝下诏削去多尔衮位爵,撤去太庙供享,黜去多尔衮宗室资格,籍没财产入官。多尔衮的一切封典被消除,还被毁墓掘尸。

对此,在《清实录》记载:

——“遂下诏削多尔衮爵位,撤去庙享,并废除孝烈武皇后谥号、庙享,罢黜宗室,收籍财产入官,养子多尔博归豫亲王宗”

多尔衮养子的结局:

多尔衮的养子多尔博,仅仅当了多尔衮两个月的养子便被撤销养子身份及世袭的爵位、俸禄,归到生父多铎名下。

顺治十四年(1657年)封多罗贝勒。

康熙十一年(1672年)去世,终年30岁。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乾隆帝为多尔衮平反,恢复多尔衮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因此多尔博又重新恢复多尔衮养子的身份,他已死,由他的子孙世袭睿亲王封号和俸禄。《清史稿》载:

以多尔衮被人诬蔑,于开国有功,重新封多尔衮为睿亲王,追封谥号为“忠”,配享太庙。依亲王园寝制,修其茔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袭罔替。下诏多尔博仍还为多尔衮后嗣,命令其子孙爱新觉罗·淳颖仍袭睿亲王。

多尔衮的亲生女儿的结局

多尔衮死时39岁,她的女儿东莪此时刚刚12岁。清史中对她的唯一记载就一句话:

“其养子多尔 博,女东莪俱给信王”。

皇帝把她交给信郡王多尼(多铎的儿子)扶养。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其它记载了,包括她的生活状况、婚姻情况,子女等等。


小姐姐讲史


多尔衮没有亲儿子,但他有一个养子,是从弟弟豫亲王多铎那里过继而来,名叫多尔博。多尔衮死后,他的亲女儿东莪格格下落不明,而养子多尔博则归宗豫亲王多铎子嗣,并在三十岁的时候病死。




多尔衮拥立顺治帝福临有功,被封为摄政王统御朝政,但这被很多人认为是多尔衮的权宜之计,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彻底打倒他最大的劲敌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豪格被逮捕下狱至死后,多尔衮一家独大,年轻的顺治帝远非他的对手。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从“皇叔父摄政王”变成了“皇父摄政王”,此后,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随着大权在握,多尔衮在排场上也向皇帝看齐,对顺治帝也不再恭敬如初,而且他在用人上任人唯亲、排斥异己,施政上独断乾纲、专横跋扈。尤其是“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所传政令自称下旨,几乎完全架空顺治帝以皇帝自居,如此公开与皇帝对抗,让人难免有篡位之疑。


不过还没等多尔衮有所行动,他便于顺治七年(1650年)病死于塞北狩猎途中。顺治帝追封他为“清成宗”,总算在他死后圆了他的皇帝梦。由于多尔衮膝下无子,顺治帝命将豫亲王多铎第五子多尔博过继予多尔衮,承袭和硕睿亲王之爵。




但是在多尔衮死后仅仅两个月,尸骨未寒的情况下,针对他生前种种不法行为,朝臣纷纷上疏告多尔衮生前图谋篡逆。顺治八年二月(1651年),顺治帝以摄政王多尔衮生前谋篡皇位、独断专行、排斥异己,害死其皇兄肃亲王豪格及子嗣等罪名,下旨削去多尔衮一切爵位,从太庙配享撤除,多尔衮生母孝武烈皇后的谥号及配享太庙一并撤除,多尔衮被剥夺宗室资格,财产被籍没入宫。睿亲王爵位被撤销,命多尔博归宗豫亲王多铎子嗣。短短的两个月,多尔衮从天上跌落到了谷底,其生前的一切功绩尽遭否定。




多尔衮唯一的亲生骨肉东莪格格被交与信郡王多尼看管,此后更是下落不明不知所终。顺治十四年(1657年)14岁的多尔博被封为多罗贝勒,多尔博归宗为豫亲王多铎子嗣后,便长期生活在豫亲王府,康熙十一年(1672年)多尔博病死,年仅30岁。直到一百余年后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高宗才下诏为多尔衮平反,并恢复睿亲王爵封,下诏多尔博仍复为多尔衮嗣子,并命多尔博子孙淳颖承袭睿亲王爵位。多尔衮死后的一切纷争至此就算是尘埃落定了。


大国布衣


多尔衮只有一个独生女儿生于崇德三年叫爱新觉罗.东莪。多尔衮过继了弟弟多铎的第五个儿子多尔博做嗣子。顺治八年顺治将死去的多尔衮定下八大罪革爵抄家(具外国传教士日记记载还挖墓鞭尸了),将东莪和多尔博交信郡王多尼府中看管。所以这设问题目存在问题……




号角催人红旗飘


爱新觉罗-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之弟。

多尔衮是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为清王朝入主中原,定鼎北京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多尔衮年少有为,很早即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且深受其父努尔哈赤喜爱。可惜天不遂人愿,在其尚未成年之时,其父努尔哈赤便中道崩殂,满怀“七大恨”去世,其母阿巴亥更是被逼殉葬。

自此多尔衮的人生轨迹也发生重要转折。

努尔哈赤去世之后,皇太极继承其汗位。皇太极登基之后,改革吏治,重用多尔衮。多尔衮也不负众望,逐步成长为一名文武双全,作战有勇有谋的出色将领,成为八旗贵族中一颗耀眼的政治新星。

(多尔衮朝服像)

公元1643年(清崇德八年)皇太极积劳成疾,猝死于沈阳故宫。多尔衮原本想凭借自己在八旗中的威望和势力自行称帝,但在权衡各方面现实之后最终取消了这一想法。转而拥立皇太极第九子,年仅6岁的爱新觉罗-福临继承帝位,即后来的顺治皇帝,而自己也成了掌握实权的摄政王。当然也流传一种说法,说多尔衮只所以拥立福临称帝,是因为他与福临的母亲孝庄文皇后的特殊感情。

入主中原后,多尔衮自恃功高,肆无忌惮,更加不把年幼的顺治皇帝放在眼里,最后竟然让顺治册封自己为“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的种种不臣之举令顺治及朝中部分大臣日益不满,也为自己身后埋下了祸根。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多尔衮在古北口一带出猎时不幸坠马受伤,不久便客死在那里,终年39岁。

因念多尔衮生前有大功于清廷社稷,顺治皇帝下诏追尊其谥号、庙号,追封其为“成宗义皇帝”。所有葬仪规格均以帝王之礼,且配享太庙(配享太庙是古代死后所获得的最高荣誉,里面供奉的一般是本朝的历代帝王及皇后)。

多尔衮一生文韬武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且曾是掌握清廷实权的摄政王,可谓是位极人臣,享尽至高权利与荣华。可惜事事难全,在婚姻感情方面却差强人意,尤其是子女方面。

除了我们经常在清宫影视剧中所熟知,他与福临的母亲孝庄文皇后有着特殊复杂的叔嫂关系外,据相关历史记载,多尔衮生前至少有9个妃子。而子女方面则只有亲生一女和一养子。

多尔衮唯一的亲生女儿名:爱新觉罗-东莪,其生母具体是谁,历史文献并没有明确记载。


再回到题干上来。

多尔衮生前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子,只有一个养子。

多尔衮去世之后,没有留下一子,顺治皇帝为延续其家族香火,便下令将多尔衮胞弟爱新觉罗-多铎与其福晋博尔济吉特氏-达哲所生的儿子,即爱新觉罗-多尔博过继给多尔衮为嗣,并同时下令多尔博承袭多尔衮的睿亲王爵位。

(顺治皇帝朝服像)

但仅过一年,多尔衮便被部分大臣告发其生前有“独断专行,谋篡大位、迫害皇帝兄长豪格……”等罪名。

顺治皇帝听闻奏报,一怒之下,下谕将多尔衮逐出宗室之名、削去其世袭罔替的爵位,撤调其太庙供享,并将其家族财产悉数没收入宫,多尔衮本人更是惨遭劈棺扬尸!

养子多尔博因为是其死后才过继过去,故未受牵连,后又重回自己生父之家,继续成为多铎的儿子。

顺治十四年,多尔博被加封为“多罗贝勒”;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多尔博因病去世,是年仅30岁。

曾短暂做过多尔衮养子的多尔博就此走完了自己年轻的一生。

春去秋来,时间又过了一百多年。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乾隆皇帝认为多尔衮当年是被小人诬陷,遂为其平冤昭雪,并重修其坟墓。

考虑到多尔衮生前曾对清王朝立下不世之功,乾隆还下令恢复多尔衮生前的睿亲王爵位(但没有追封为皇帝,仍按亲王待遇)。如此一来,已经死去100多年的多尔博再次成为了多尔衮的养子,而多尔博的后代也继续享有世袭罔替睿亲王的爵位。

是非成败转头空,几度夕阳红。

多尔衮的一生充满传奇与悲剧,无论从那个方面看待他,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设若没有他,清王朝当年未必能顺利踏破山海关,入主中原!他对清王朝的巨大贡献是有目共睹,是值得被肯定的。


小司马说


多尔衮有一个女儿是亲生的,还有一个儿子,不是亲生的。

多尔衮是清朝开国的一位大人物,为满清立下赫赫战功。皇太极去世后,年幼的顺治帝继位,多尔衮成为辅政大臣,大权在握。为了保护顺治帝,孝庄太后曲意逢迎,民间关于多尔衮和孝庄的传闻也是多如牛毛,各种传闻都有。

这样一位权势如日中天的多尔衮,女儿的待遇自然不会差,用郭德纲的话说,就是“宠的都不行了”。但是多尔衮没有儿子,是多尔衮的弟弟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了多尔衮。虽是过继,但已经是自己的儿子了,多尔衮自然也对他很好。

但是后来多尔衮离奇去世,顺治皇帝亲掌大权,便开始清算多尔衮,多尔衮的所有荣誉和头衔都没有了,后代自然也跟着遭殃。正史当中对于多尔衮女儿和儿子的并没有记载很清楚,只是说在多尼那里被照顾抚养,应该是平平淡淡过了一辈子。


冰哥聊史论古今


多尔衮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子,只有一个养子多尔博。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14个儿子,在多尔衮出生的时候,努尔哈赤已经54岁。因为多尔衮的母亲是努尔哈赤的大妃,所以多尔衮在童年的时候非常受努尔哈赤的喜爱,多尔衮没有成年的时候,就被封了贝勒。


努尔哈赤许诺在多尔衮成年后,会将一个旗的军队单独交给多尔衮来管理。不过努尔哈赤没有来得及履行这个愿望,便撒手西去了。

在努尔哈赤去世后,八旗贵族展开了第一次皇位争夺,由于此时的多尔衮年龄尚小,不具备同皇太极等人争夺皇位的条件。


因此努尔哈赤去世后,多尔衮兄弟只继承了努尔哈赤的军队,却没能继承努尔哈赤的皇位。成年后的多尔衮在皇太极时期开始大放异彩,多尔衮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征战中度过的,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多尔衮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后代,亲生骨肉只有一个独生女。

从皇太极继位一直到皇太极去世,十多年的时间里面,多尔衮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八旗贵族中既有威望又有实权的一位王爷。


由于皇太极去世的时候没有安排下继承人,多尔衮便开始打起了皇位的主意。同多尔衮竞争皇位的是皇太极的儿子豪格,豪格虽然是多尔衮的侄子,但是在年龄上要比多尔衮大两岁。豪格取得了皇太极旧部的支持,多尔衮依然掌握着两白旗。

双方在八旗贵族会议上剑拔弩张,一度就要兵戎相向。多尔衮虽然只有两个旗,但是他的两个旗人数比较多,在军事实力上并不逊于豪格。


豪格最大的优势是他是皇太极的儿子,在继位的合法性上更高。在多尔衮和豪格争执不下的时候,掌握两红旗的代善出面调停,想要找到一个折中的方法,避免八旗出现分裂。多尔衮和豪格的支持者们各退一步,豪格的支持者要求必须立皇太极的儿子,而多尔衮不允许豪格继位。

经过双方的协调,最终八旗贵族选择拥护6岁的福临做了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顺治帝。在顺治皇帝时期,多尔衮是清朝的实际统治者,他指挥了满清的入关,一生都在为满清东征西战。清朝能够入主中原,少不了多尔衮的功劳。


然而多尔衮也存在很多问题,他非常的专权,强迫顺治皇帝封他为皇父摄政王。而且多尔衮也十分的好色,他娶了十个以上的妻妾,甚至把豪格的老婆都收入了自己的后宫。不过多尔衮妻妾虽然多,但是多尔衮的生育能力却比较差,一生只有一个独生女。


在多尔衮去世的时候,顺治皇帝为了延续多尔衮的血脉,从多尔衮的弟弟多铎的儿子中挑选了多尔博,作为多尔衮的继承人。


然而在多尔衮去世两个月后,大臣们纷纷举报多尔衮的不法行为,顺治皇帝也剥夺了多尔衮的爵位和名誉,多尔博又重新成为了多铎的儿子。到了乾隆皇帝时期,考虑到多尔衮对清朝的功绩,乾隆皇帝恢复了多尔衮的名誉和地位,并且让多尔博的子孙继承了多尔衮的爵位。


历史总探长


一个王朝能够成立最终到后面实现繁荣昌盛,单单帝王有谋略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帝王有治国之道之外,还需要贤臣辅佐,而清朝能够跃过山海关挺进中原,主要还是归功于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


多尔衮英勇善战,16岁那年就开始独当一面,于征战中被皇太极赐予“墨尔根戴青”的美号,他多次率领八旗军打击明朝军队,一直是明军在山海关一代的苦主。而他因为血缘关系与功勋也一直深受皇太极器重,以至于权力一直高涨,在皇太极称帝后,受封亲王。皇太极突然去世后,其辅佐年幼的顺治帝登基,成为了当时大清朝实际的掌舵者。

此后,多尔衮乘着明朝内部发生动乱,与吴三桂合作,乘机入主中原。多尔衮入关后严禁抢掠,纪律严明,很快就稳定了形势,接顺治入了北京城,之后又以中原为跳板,从而取得了天下。此时的多尔衮被尊为皇父摄政王,无比荣耀,甚至一些纸面上的礼仪形式也不用遵从,比如不用再向顺治帝行礼,不用再听从顺治旨意。


但就当他正处人生的巅峰之时,不幸却发生了,他在行猎时不慎落马,跌伤了,没过不久就去世了,年仅39岁。而在他死后,顺治皇帝对多尔衮也给予了最崇高的认可,比如给他的丧礼全部依帝礼,配享太庙,追封为成宗义皇帝。

多尔衮有记载妃子不少,有九个之多,但却没有留下过一个子嗣,就连女儿也只有一个,但他这唯一一个女儿也是不知下落。不过他倒是有个养子,叫做多尔博。

我们都知道,多尔衮在生前因为比较独裁,有过不少政敌,所以在其死后,没过多久就受到了曾经对手的打击报复,家人也因此受到牵连。


很多人都认为他的养子肯定是受到了牵连,但其实不然,多尔博实际上是多尔衮死后才过继过去的,所以他在后来的清算中并没有被牵连,而是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宗族,即归宗为多铎子嗣。在顺帝14年,多尔博又被加封为多罗贝勒,可是刚得到这个封号没几年,多尔博就因为患病去世了。

不过在乾隆登基后,重新给多尔衮翻案,于是将多尔衮恢复了亲王爵位。而他这个曾经归宗的养子,也再次算入多尔衮后嗣,其子孙淳颖也可袭睿亲王爵位。所以总的来看,他的结局还是相当不错的,并没有因为党政,而受到波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