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李銀河:避開三個世俗偏見,成就一段幸福的親密關係

“當我跨過沉淪的一切 向著永恆開戰的時候 你就是我的軍旗”

王小波&李銀河:避開三個世俗偏見,成就一段幸福的親密關係

相戀之初,家人反對,又因工作分離兩地,王小波寫下這首情詩,向李銀河證明自己對這份感情的決心。

一個是不受主流文壇肯定的怪才作家,一個是研究非主流性向的社會學家,他們的愛情跨越貧窮富貴,無視社會觀念的偏見,源於精神層面的深刻理解,漫長的歲月將兩人靈魂牢牢熔鑄在一起。

兩個合適的人相遇並不難,難的是他們相遇之際就認出了彼此,他們給予和接受對方的愛,用心培育出一段激情一生的親密關係,在濃濃的愛意中,他們成長為最出色的自己。

接下來我將為你解讀這段為人稱頌的親密關係,與現實存在的普通親密關係對比,試圖揭開幸福的親密關係背後的奧秘。

理想戀人外貌被符號化

2019年李銀河接受採訪,被問及找對象該不該看臉,李銀河回答說,愛有時能超越顏值這個因素,我就愛上了一個長得特別醜的人,王小波。

王小波&李銀河:避開三個世俗偏見,成就一段幸福的親密關係


最初李銀河也嫌棄王小波的長相,王小波寫了很多情書,其中有一句最打動她,“要是你回來我就高興了,我就要放個震動北京城的大炮仗。”

感受到王小波熱烈又純真的性格,李銀河開始與王小波相戀, 期間因為外貌問題,李銀河又鬧過幾次分手,每次都被王小波的愛追回。

隨著兩個人逐漸加深瞭解,李銀河徹底愛上了王小波的純潔,兩人幸福了一輩子,從未爭吵拌嘴,直至王小波生命終結。

換做醫美髮達的現代社會,因外貌屢次鬧不和時,或許會有人勸告王小波整容調整下臉,整成李銀河喜歡的風格,這樣他們就能幸福了。

你喜歡什麼風格,你適合什麼風格,像他這樣的男人一般喜歡什麼風格的女人,可以說在日常生活中,聽到這類話語的頻次越來越高。

幾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理想戀人,他是多年來情感需求的綜合體,除了品行性格方面的想象,還有外貌方面的想象,作家李敖曾標榜中國男人最愛的美女應符合三個條件“高、瘦、幼”。

基於以往戀情的經驗總結,由於每個人的審美偏好,可以看出部分人在選擇戀人時有外貌方面的風格偏好,比如明星李晨,他的女友基本都是美豔性感風格的女人。

現實中常見的是,將理想對象外貌風格符號化,拿這個作為硬性標準在婚戀市場上篩選符合心儀的對象,更進一步的是,人們通常以符號化的外貌風格定義本人的人格。

某人喜歡溫柔可愛的女友,於是找了外貌溫柔可愛的女友,可是相處之後才發現對方既成熟又有主見,當現實中的戀人與想象有偏差,便會開始痛苦地改造戀人的過程,這往往成為一段親密關係毀滅開始。

回到王小波和李銀河的感情上來看,王小波本人其實也是一個崇尚美的人,但他追求高層次的心靈美,而非低層次的外表美,他曾在書信中對李銀河說,有過雨果的博愛、蕭伯納的智慧,羅曼羅蘭又把什麼是美說得那麼清楚,人無論如何不該是愚昧的了

心靈美正是王小波二十年如一日愛著李銀河的原因,通過一番深入的交談,王小波就意識到了李銀河內心的純美,而膚淺流於表面的外貌美,終將流逝在無情歲月碾碎的愛的殘渣裡。

人人都追求美,這是天性使然,人們自然不能通過邋遢的外表看到豐富的內心,但也請千萬不要用符號化的外貌選擇戀人,這隻能產生很多悲傷的愛情故事。

外在審美偏好往往意味內在情感需求,選擇戀人最成功的方式是,意識自我真實的需求,眼只用來享受外在美,心用來評定內在美。

表達愛的方式被商業化

王小波向李銀河表達愛意的方式是寫信,他在五線譜上寫信,李銀河回信時,寫在五線譜下方,就像他為李銀河譜了一首愛的旋律,而李銀河填補歌詞,兩人的愛製作出一首愛的歌曲。

王小波&李銀河:避開三個世俗偏見,成就一段幸福的親密關係


李銀河常出差,王小波固定寫信傳遞他的思念和愛意,有時收不到王小波的信,李銀河還會生氣。一封信的花費不過一張紙、一張郵票,一個街道工廠裡的工人卻追到了光明日報的知名編輯,放到現在簡直不敢想象。

90年代戀愛以愛為基礎,沒有人過多關注戀愛的物質基礎。走入市場經濟的商業社會,戀愛以消費為基礎,約會時看電影、購物、吃飯等等,都是金錢支出。擴大來看,現如今親密關係和金錢交易行為是共存的,經濟活動被整合社會關係內部。

關係越是親密,維繫關係所付出的金錢比重越大,這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常態。為了愛的人努力賺錢,為了愛的人花錢,讓他們享受舒適生活,無可厚非。

市場經濟鼓勵消費,於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表達愛的方式也被商業化,將愛寄託在物質上,物品成了愛的化身。

小說《麥琪的禮物》講述一對夫妻為對方準備聖誕節禮物,妻子想著丈夫有一個掛錶卻沒有鏈子,丈夫想著妻子的長髮卻沒有好看的梳子,於是妻子賣掉長髮換了鏈子,丈夫賣了掛錶換了梳子。夫妻收到禮物後,大概是又高興又無奈。

日常陪伴就是長情的告白,一個擁抱、一句溫暖都是表達愛意的方式,哪裡還需要物品來證明愛意。可現在願不願意花錢,成了評價愛不愛的標準。付出金錢似乎就已經表達了愛意,承擔了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將情感與金錢等同,玷汙了真愛的純潔,高估了金錢的價值。

王小波和李銀河兩人出國留學,就靠李銀河一人的獎學金生活,回國後,李銀河支持王小波專職寫作,在世前王小波最出名的時代三部曲還未出版,並沒有賺多少錢養家餬口。

可王小波像個老太婆一樣,絮絮叨叨地愛了李銀河一輩子,有一回李銀河出差,擔心李銀河遇上壞天氣破壞遊玩的興致,於是他在信中寫道。

“下雨嗎?千萬不要下雨。下雨什麼也看不清。颳風嗎?不要亂颳大風。最好是迎面而來的潔淨的風。你迎風而去,風來滌盪你的胸懷,仰望著頭上的藍天,好像走在天空的道路上。真的嗎?真的是這樣嗎?真是這樣就太好了。”

王小波&李銀河:避開三個世俗偏見,成就一段幸福的親密關係

這份愛簡單樸素,只是日復一日的溫暖,卻是世間最寶貴最難得的愛,直到現在,提起王小波,李銀河還是一臉幸福的樣子。

維繫關係需要金錢,收穫高質量的親密關係需要愛,就像人需要食物生存,而擁有愛才能生活。表達愛的方式有很多種,商業化的方式是商業社會給人的烙印,卻不一定是愛人最需要的。

花費一點時間,好好想想,當你付出什麼的時候,愛人最開心,或許是深夜加班後的一碗熱湯麵,或許是清晨出門前的一個吻。

親密關係被模式化

王小波和李銀河戀愛時,受到家庭的阻攔,李銀河的父母不贊同這段戀情,還找到王小波家裡勸他放手,王小波和李銀河結婚後,兩人商定不要孩子。

他們是90年代最早決定丁克的一批人,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雙方父母不理解,百般勸告這對夫妻。李銀河寫信給王小波,“

我們只是兩人,不是兩家人,我們只是兩個宇宙中滌盪的靈魂,我們不願孤獨,走到一起,別人與我們無關,好嗎?”

一段親密關係的社會時鐘,如下過程:被父母認同的戀愛、被家人祝福的婚姻、在家人幫助下建立起小家庭、生兒育女。從戀愛到結婚的全過程,王小波和李銀河從不曾跟隨社會時鐘。

社會時鐘讓親密關係被模式化,社會共識是,跟隨模式化就是好的親密關係,不跟隨就是不好的。所謂好的親密關係,其內在就是夫妻必須承擔起血脈延續的家族責任,以及完成社會定義的“完整人生”。


王小波&李銀河:避開三個世俗偏見,成就一段幸福的親密關係

在中國家庭裡,婚姻和原生家庭幾乎很難脫離關係,監督著夫妻進入模式化流程的正是家人。紀錄片《生門》裡有一位產婦,為生孩子放棄了自己的生命,她說,“我覺得一個女人一定要生孩子才算完整。”她的婆家滿意了,丈夫卻低頭哭泣,他失去了終生伴侶。

隨著經濟和教育程度不斷提高,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現如今決定丁克的夫妻越來越多,婚後生活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聽得最多的丁克理由是,“人類繁衍不靠我一個,而且我的基因不怎麼優秀,就不生孩子了”。

探其根本,越來越多的人在乎自己的生活質量,在乎自我幸福感,不在意傳統家族血脈延續的說法。當越來越多的人打破社會始終的約束,一段好的親密關係的評判標準不再是人生完整度,而是夫妻生活的幸福度

早在幾十年前領悟到親密關係真諦的王小波和李銀河,憑藉愛的直覺和獨立的思考,從精神層面理解人生伴侶的意義,從模式化的生活泥沼中爬出,享受兩人的相知相守。

王小波和李銀河掙脫很多世俗束縛,也失去了很多未見的風景,但這是他們的婚姻選擇,他們選擇用一生營造一份神話般的愛情,充實兩人的小家庭。

這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是,幸福家庭的核心是夫妻關係,兩個獨立的人組成家庭,需要獨立思考屬於兩人的幸福要義,而並非盲目跟從社會時鐘的腳步。

世俗的愛和婚姻往往參雜太多外部因素,讓人看不清愛和婚姻的本來面目。王小波和李銀河是真正的靈魂伴侶,他們一路追尋彼此,專注於彼此。

王小波對李銀河說,為了你,我要變成完人。


王小波&李銀河:避開三個世俗偏見,成就一段幸福的親密關係

王小波從工人成長為專職作家,李銀河從編輯成長為社會學家,他們以對方為鏡子看到了更好的自我。符號化、商業化、模式化,避開世俗的三個偏見,成就一段幸福的親密關係,他們最終遇見了世上另一個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