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李银河:避开三个世俗偏见,成就一段幸福的亲密关系

“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 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 你就是我的军旗”

王小波&李银河:避开三个世俗偏见,成就一段幸福的亲密关系

相恋之初,家人反对,又因工作分离两地,王小波写下这首情诗,向李银河证明自己对这份感情的决心。

一个是不受主流文坛肯定的怪才作家,一个是研究非主流性向的社会学家,他们的爱情跨越贫穷富贵,无视社会观念的偏见,源于精神层面的深刻理解,漫长的岁月将两人灵魂牢牢熔铸在一起。

两个合适的人相遇并不难,难的是他们相遇之际就认出了彼此,他们给予和接受对方的爱,用心培育出一段激情一生的亲密关系,在浓浓的爱意中,他们成长为最出色的自己。

接下来我将为你解读这段为人称颂的亲密关系,与现实存在的普通亲密关系对比,试图揭开幸福的亲密关系背后的奥秘。

理想恋人外貌被符号化

2019年李银河接受采访,被问及找对象该不该看脸,李银河回答说,爱有时能超越颜值这个因素,我就爱上了一个长得特别丑的人,王小波。

王小波&李银河:避开三个世俗偏见,成就一段幸福的亲密关系


最初李银河也嫌弃王小波的长相,王小波写了很多情书,其中有一句最打动她,“要是你回来我就高兴了,我就要放个震动北京城的大炮仗。”

感受到王小波热烈又纯真的性格,李银河开始与王小波相恋, 期间因为外貌问题,李银河又闹过几次分手,每次都被王小波的爱追回。

随着两个人逐渐加深了解,李银河彻底爱上了王小波的纯洁,两人幸福了一辈子,从未争吵拌嘴,直至王小波生命终结。

换做医美发达的现代社会,因外貌屡次闹不和时,或许会有人劝告王小波整容调整下脸,整成李银河喜欢的风格,这样他们就能幸福了。

你喜欢什么风格,你适合什么风格,像他这样的男人一般喜欢什么风格的女人,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听到这类话语的频次越来越高。

几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恋人,他是多年来情感需求的综合体,除了品行性格方面的想象,还有外貌方面的想象,作家李敖曾标榜中国男人最爱的美女应符合三个条件“高、瘦、幼”。

基于以往恋情的经验总结,由于每个人的审美偏好,可以看出部分人在选择恋人时有外貌方面的风格偏好,比如明星李晨,他的女友基本都是美艳性感风格的女人。

现实中常见的是,将理想对象外貌风格符号化,拿这个作为硬性标准在婚恋市场上筛选符合心仪的对象,更进一步的是,人们通常以符号化的外貌风格定义本人的人格。

某人喜欢温柔可爱的女友,于是找了外貌温柔可爱的女友,可是相处之后才发现对方既成熟又有主见,当现实中的恋人与想象有偏差,便会开始痛苦地改造恋人的过程,这往往成为一段亲密关系毁灭开始。

回到王小波和李银河的感情上来看,王小波本人其实也是一个崇尚美的人,但他追求高层次的心灵美,而非低层次的外表美,他曾在书信中对李银河说,有过雨果的博爱、萧伯纳的智慧,罗曼罗兰又把什么是美说得那么清楚,人无论如何不该是愚昧的了

心灵美正是王小波二十年如一日爱着李银河的原因,通过一番深入的交谈,王小波就意识到了李银河内心的纯美,而肤浅流于表面的外貌美,终将流逝在无情岁月碾碎的爱的残渣里。

人人都追求美,这是天性使然,人们自然不能通过邋遢的外表看到丰富的内心,但也请千万不要用符号化的外貌选择恋人,这只能产生很多悲伤的爱情故事。

外在审美偏好往往意味内在情感需求,选择恋人最成功的方式是,意识自我真实的需求,眼只用来享受外在美,心用来评定内在美。

表达爱的方式被商业化

王小波向李银河表达爱意的方式是写信,他在五线谱上写信,李银河回信时,写在五线谱下方,就像他为李银河谱了一首爱的旋律,而李银河填补歌词,两人的爱制作出一首爱的歌曲。

王小波&李银河:避开三个世俗偏见,成就一段幸福的亲密关系


李银河常出差,王小波固定写信传递他的思念和爱意,有时收不到王小波的信,李银河还会生气。一封信的花费不过一张纸、一张邮票,一个街道工厂里的工人却追到了光明日报的知名编辑,放到现在简直不敢想象。

90年代恋爱以爱为基础,没有人过多关注恋爱的物质基础。走入市场经济的商业社会,恋爱以消费为基础,约会时看电影、购物、吃饭等等,都是金钱支出。扩大来看,现如今亲密关系和金钱交易行为是共存的,经济活动被整合社会关系内部。

关系越是亲密,维系关系所付出的金钱比重越大,这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常态。为了爱的人努力赚钱,为了爱的人花钱,让他们享受舒适生活,无可厚非。

市场经济鼓励消费,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表达爱的方式也被商业化,将爱寄托在物质上,物品成了爱的化身。

小说《麦琪的礼物》讲述一对夫妻为对方准备圣诞节礼物,妻子想着丈夫有一个挂表却没有链子,丈夫想着妻子的长发却没有好看的梳子,于是妻子卖掉长发换了链子,丈夫卖了挂表换了梳子。夫妻收到礼物后,大概是又高兴又无奈。

日常陪伴就是长情的告白,一个拥抱、一句温暖都是表达爱意的方式,哪里还需要物品来证明爱意。可现在愿不愿意花钱,成了评价爱不爱的标准。付出金钱似乎就已经表达了爱意,承担了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将情感与金钱等同,玷污了真爱的纯洁,高估了金钱的价值。

王小波和李银河两人出国留学,就靠李银河一人的奖学金生活,回国后,李银河支持王小波专职写作,在世前王小波最出名的时代三部曲还未出版,并没有赚多少钱养家糊口。

可王小波像个老太婆一样,絮絮叨叨地爱了李银河一辈子,有一回李银河出差,担心李银河遇上坏天气破坏游玩的兴致,于是他在信中写道。

“下雨吗?千万不要下雨。下雨什么也看不清。刮风吗?不要乱刮大风。最好是迎面而来的洁净的风。你迎风而去,风来涤荡你的胸怀,仰望着头上的蓝天,好像走在天空的道路上。真的吗?真的是这样吗?真是这样就太好了。”

王小波&李银河:避开三个世俗偏见,成就一段幸福的亲密关系

这份爱简单朴素,只是日复一日的温暖,却是世间最宝贵最难得的爱,直到现在,提起王小波,李银河还是一脸幸福的样子。

维系关系需要金钱,收获高质量的亲密关系需要爱,就像人需要食物生存,而拥有爱才能生活。表达爱的方式有很多种,商业化的方式是商业社会给人的烙印,却不一定是爱人最需要的。

花费一点时间,好好想想,当你付出什么的时候,爱人最开心,或许是深夜加班后的一碗热汤面,或许是清晨出门前的一个吻。

亲密关系被模式化

王小波和李银河恋爱时,受到家庭的阻拦,李银河的父母不赞同这段恋情,还找到王小波家里劝他放手,王小波和李银河结婚后,两人商定不要孩子。

他们是90年代最早决定丁克的一批人,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双方父母不理解,百般劝告这对夫妻。李银河写信给王小波,“

我们只是两人,不是两家人,我们只是两个宇宙中涤荡的灵魂,我们不愿孤独,走到一起,别人与我们无关,好吗?”

一段亲密关系的社会时钟,如下过程:被父母认同的恋爱、被家人祝福的婚姻、在家人帮助下建立起小家庭、生儿育女。从恋爱到结婚的全过程,王小波和李银河从不曾跟随社会时钟。

社会时钟让亲密关系被模式化,社会共识是,跟随模式化就是好的亲密关系,不跟随就是不好的。所谓好的亲密关系,其内在就是夫妻必须承担起血脉延续的家族责任,以及完成社会定义的“完整人生”。


王小波&李银河:避开三个世俗偏见,成就一段幸福的亲密关系

在中国家庭里,婚姻和原生家庭几乎很难脱离关系,监督着夫妻进入模式化流程的正是家人。纪录片《生门》里有一位产妇,为生孩子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她说,“我觉得一个女人一定要生孩子才算完整。”她的婆家满意了,丈夫却低头哭泣,他失去了终生伴侣。

随着经济和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现如今决定丁克的夫妻越来越多,婚后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听得最多的丁克理由是,“人类繁衍不靠我一个,而且我的基因不怎么优秀,就不生孩子了”。

探其根本,越来越多的人在乎自己的生活质量,在乎自我幸福感,不在意传统家族血脉延续的说法。当越来越多的人打破社会始终的约束,一段好的亲密关系的评判标准不再是人生完整度,而是夫妻生活的幸福度

早在几十年前领悟到亲密关系真谛的王小波和李银河,凭借爱的直觉和独立的思考,从精神层面理解人生伴侣的意义,从模式化的生活泥沼中爬出,享受两人的相知相守。

王小波和李银河挣脱很多世俗束缚,也失去了很多未见的风景,但这是他们的婚姻选择,他们选择用一生营造一份神话般的爱情,充实两人的小家庭。

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幸福家庭的核心是夫妻关系,两个独立的人组成家庭,需要独立思考属于两人的幸福要义,而并非盲目跟从社会时钟的脚步。

世俗的爱和婚姻往往参杂太多外部因素,让人看不清爱和婚姻的本来面目。王小波和李银河是真正的灵魂伴侣,他们一路追寻彼此,专注于彼此。

王小波对李银河说,为了你,我要变成完人。


王小波&李银河:避开三个世俗偏见,成就一段幸福的亲密关系

王小波从工人成长为专职作家,李银河从编辑成长为社会学家,他们以对方为镜子看到了更好的自我。符号化、商业化、模式化,避开世俗的三个偏见,成就一段幸福的亲密关系,他们最终遇见了世上另一个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