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关羽和马谡都是违反军令,为何两人结局不同?

跑腿小辉哥


《三国演义》关羽和马谡都是违犯军纪,为什么俩人的结局不同。这要看俩人后面站的是谁,关羽,刘关张桃园三兄弟结义之一,背靠的大树是大哥刘备,再者关羽威名四海,温酒斩华雄,诛文丑,杀颜良,声名赫赫,为刘备集团的核心人物,为蜀政权五虎上将第一。而马谡呢,在蜀国政权中只是个汲汲无名之辈,是一个只知道纸上谈兵的中级军官,既无大哥刘备那样的靠山又无惊心动魄的战绩,只是个凭其兄长混了个一官半职的中下级将军,臣相诸葛孔明在其派去守街亭时再三强调其要领,却自以为是,自做主张致使守护蜀地的要冲街亭丢失,严重威胁到蜀国的安全,迫使诸葛亮按照所其立下的军令状挥泪斩之。再回过头来谈关羽,论道理,关羽领受军令守护华容小道,应当恪尽职守,但关羽在面对敌首曹操落慌而逃的窘境时,确念其往日落难时曹操的收留恩情,而将其放跑,致使诸葛孔明计谋落空,功亏一篑。但关羽的背后是大哥刘备,诸葛孔明又能奈何?






虎哥143993466


我是造作的楚狂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关羽和马谡都立下了军令状,并且都违反了军令,为何结局不同?我想应当从三个方面来考量。

两人违反军令导致的结果不同

关羽违反军令,是指放曹操通过华容道这件事,结局是导致曹操回去之后重整旗鼓,魏国仍然雄踞北方。

看似结果很不好,实则对刘备阵营是有利的,这也是诸葛亮想要看到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与当时的形势有关。

赤壁之战后,刘备仍然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连荆州都未得,何况西川和汉中之地?此时距离诸葛亮隆中的规划还很远。若贸然杀掉曹操,北方必乱,曹操的势力将会分裂,天下重新变为群雄割据。

这时最大的得利者将会是吴国孙权。至于刘备,因为杀了曹操,反而成为众矢之的,要面对魏国的复仇,更无暇自立了。

因此,不杀掉曹操反而是最有利的结果。一方面给曹操卖个人情,给自己留个后路,另一方面让关羽更加顺服,心怀愧疚,以后再见曹操便不会心生仁慈。

从更远处来看,赤壁之战后,孙权亲率大军进攻合肥,与魏军鏖战数年,期间面对曹仁、张辽等名将,互有胜负。吴国的主要军力都放在了合肥战场上,这也就给了刘备极大的发展空间,取荆州,夺西川,都在这段时间进行。

因此关羽放曹操,弊甚小,利甚大。

至于马谡失街亭,则使得蜀军全盘皆输,是大罪。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准备最足,阵容最好。武将有赵云、魏延、王平、关兴、张苞等等,并且又收服了姜维,同时魏国内部还有孟达做内应。诸葛亮彼时精力充沛,部署周密,大有一举灭魏之势。

魏国派大将军曹真御敌,连遭挫败。那时诸葛亮已经有六分胜算,因此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因为太险,并没有被采纳。诸葛亮只想稳稳地获胜。

一切都很顺利,唯独马谡出了大错。街亭是万万不能丢失的命脉,守街亭的责任重于泰山。马谡却刚愎自用,导致蜀军前功尽弃,失去了北伐最好的一次机会。

从此蜀军锐气大失,而诸葛亮吸取了这次教训,就更加不信任身边人,唯恐他们不尽心尽力,像马谡一样坏了大事。因此诸葛亮此后凡事亲力亲为,大事小事一把抓,以致于劳累过度,病死五丈原。

马谡违反军令,导致的恶果无法弥补,死不足惜。

军心如何

关羽华容道放曹操,是在赤壁大胜之后。孙刘联军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三军喜悦,军心振奋。

若在大胜之后斩杀大将,不但不能振奋军心,反而会令军心不稳,士兵怀疑。诸葛亮也会背上嫉贤妒能的罪名。因此关羽不可杀。

马谡大意失街亭,导致蜀军数年准备一朝毁弃,不杀不足以平军愤,不杀不足以安军心,不杀不足以明军法,不杀不足以警戒后人。

因此尽管马谡与诸葛亮亲如父子,也不得不杀。司马懿得知马谡被斩后,评论道:诸葛亮必定再次北伐。斩马谡就是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仲达的确深知孔明。

地位不同

关羽在刘备阵营中是什么地位?妥妥的二号人物,刘备之下,众人之上。

关羽不仅仅是一员战将,更是具有领导力的帅才。关羽的名望,号召力,人格魅力,均不逊于刘备。而他手下的军队,跟随他多年,忠心不二,自成一派。所以刘备才会让关羽守荆州,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能力,更是因为关羽有自己的势力和名望。

诸葛亮彼时刚刚加入,表面上作为军师地位极高,实际上还是比不上关羽在军中的地位。刘备当然是更在乎关羽,更信任关羽,而不是诸葛亮。

所以,如果诸葛亮杀掉关羽,不但军心大乱,而且刘备也会记恨他,那他就自身难保了。

至于马谡,只是小小参军。刘备在时就看不上他,不给重用,唯有诸葛亮偏爱他。

马谡,从未独自带兵,更无半点功劳。诸葛亮让他守街亭,明显是心存私心,想要让马谡立功,以便于日后提拔。毕竟营中并非没有大将可用,偏偏让一个没有带过兵的人守街亭,实在荒谬。

不但后人觉得荒谬,当时阵中其他将领一定也心怀不满和疑惑。马谡的失败,众将心中的不满就更加强烈。

所以马谡不得不杀,没有商量,毫无余地。


黑色大炮


关羽违反军令,理当斩首。因为有军令状。

马谡违反军令,也理当斩首,也是因为有军令状。

造成的后果或者说损失都是巨大的,关羽华容道放了曹操。如果关羽华容道捉了曹操或者杀了曹操,三国以后的历史都会被改写。马谡失了街亭。如果马谡没有失掉街亭,那之后的历史也会被改写。

那为何关羽不但没死,而且连责罚都没有。马谡却直接没斩首示众。

因为:1、当时刘备尚在,诸葛亮才刚保刘备。

2、关羽是刘备的结义二弟。

马谡为什么被斩首

因为:1、诸葛亮在西蜀有了绝对的权威。

2、马谡之兄马良已经去世。

3、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一心一意要恢复汉室,斩马谡,树军威也是当时需要。


吉祥流年


我们先看一下这两人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立的军令状,然后再分析为何同样违反军令,却造成了不同的结局。

两人立军令状的背景

  • 赤壁之战时,关羽把守华容道,华容道是曹操退往江陵的最后一处隘口,由于昔日曹操待关羽甚厚,所以诸葛亮不放心关羽,担心他徇私情而放走曹操,但关羽保证不会手软,于是他立下了军令状。

  • 诸葛亮首次北伐,马谡主动请缨,去把守战略要地街亭,马谡资历较浅,先前也没有带兵经验,但是马谡干劲十足,充满信心,为了让诸葛亮放心用他,马谡也主动立下军令状。

最终的结果,我们知道,关羽和马谡都没有完成任务,可以说都违反了军令,按军法当斩。但同样是诸葛亮掌军权,处理结果却不同,关羽安然无恙,马谡却被斩首,这是为何呢?在我看来,大概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身份不同

这个世界真的是公平的吗?恐怕未必,有些时候,人情会凌驾于法律之上。

关羽是何等身份?他是刘备的结义兄弟,从刘备起兵时就鞍前马后,和刘备患难与共,基本就相当于刘备集团的二把手,在军中威望极高。

马谡的身份就差远了,他是马良的弟弟,诸葛亮的学生,此时马良已经阵亡了。马谡之前只是在诸葛亮平定南蛮时献了一条计策,再也没有其他亮眼的功劳,在军中存在感不高。

关羽犯了错误,刘备亲自来求情,毕竟兄弟三人桃园结义时,曾经立誓同生共死;马谡违背军令时,也有像蒋琬这样的人物求情,但是相比之下,重量级就差了很多。诸葛亮可以不给蒋琬面子,但是必须给刘备面子。

二、后果不同

关羽放走了曹操,只是白跑一趟而已,又没有造成己方的损失,不影响整体战役。

马谡失了街亭,部下军队损失惨重,并且打乱了诸葛亮的全盘部署,蜀军前期的努力全部功亏一篑,直接造成了第一次北伐的失利,对蜀国打击严重。

三、性质不同

关羽放走曹操,对刘备集团是有利的。他要是真杀了曹操,按当时的格局来看,最高兴的是孙权,孙权强而刘备弱,如果北方陷入混乱,孙权肯定能捞到更多的好处。

而马谡失街亭,是因为他没有按照诸葛亮的叮嘱,这次北伐是蜀汉第一次北伐,出其不意,本来是最有机会的一次,全国上下都盯着呢,结果打成这种结果,必须要有人为这场惨败承担责任,诸葛亮作为三军主帅,自贬三级,而马谡作为直接责任人,必须用生命来谢罪,给刘禅、给全国百姓一个交代。

所以说,同样是违反军令,但二者还是有很多不同。对待关羽,诸葛亮也就借坡下驴,不再追究,但是对于马谡,必须斩首,一方面是严正军法,一方面是为失败给一个交代。

此外,虽然说军中无戏言,但《三国演义》中的军令状,很多时候就是一张纸。比如,瓦口关之战,张郃立下了军令状,结果被张飞打得几乎全军覆没,但也没有被处死。因为张郃是曹操的爱将,“三军易得,一将难求”,这种例子还有很多。


历史都付笑谈中


这从性质、重要性、地位、局势等方面看,都不是一回事。

1、性质上。关羽放走曹操,是诸葛亮的谋略,而马谡失街亭是重大军事失误。赤壁大战,诸葛亮借用孙吴的力量,为刘备站稳脚跟,开辟一片天地。曹操不能死,死了最大的受益者是东吴,最大的受害者反而是刘备。因为如果杀了曹操,曹军会报仇,刘备那点力量不是对手。孙吴坐收渔利,会继而灭了刘备。“三国”这个词是空间博弈的代名词,有着独特的意义,里面的内涵也很丰富。在三国格局下,刘备势力有回旋的空间余地。还有就是诸葛亮用这个计谋,一箭双雕。给关羽一个把柄,服服贴贴听我指挥,我都饶你命了,你得感恩。以前关羽看不起诸葛亮,诸葛亮用计借机敲打关羽。为了让关羽去,先是部署张飞赵云,就是不理关羽,关羽上杆子,就立军令状,实际是使用激将法,逼迫关羽上路。同时,做个人情,让关羽报答曹操。马谡是纸上谈兵,在最紧要关头丢了街亭,使蜀军的努力泡汤,还造成很大的被动地位,诸葛亮使用险计空城计才摆脱危险之地。

2、重要性上。前一个是诸葛亮故意让关羽放走曹操,完成任务是放走,同时报恩,这一举两得的好事。后一个是真真正正的军事失败,造成大祸,肯定要军法处置。

3、地位上。关羽是桃园三结义主角之一,地位不一般。即使不是故意让关羽放走,结果也不会杀关羽的,肯定众人求情,给个台阶,况且事业刚刚开始,需要人手。马谡尽管诸葛亮很喜欢很欣赏,那地位也不能和关羽相比,何况诸葛亮越是器重越是失望,这么大的重任交给马谡,没有完成,造成重大损失。所以诸葛亮很自责,还自己给自己处分,所以事态很严重。

4、局势上。即使要关羽放走曹操是真的,那损失也不大。马谡就不一样了,差点全军覆没,还使蜀军遭受重创,从此诸葛亮优势尽失,直到五丈原去世。失街亭是致命的!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93610824521234345"} --}

徒步上路的人文地理


在《三国演义》中,“华容道捉放曹”与“挥泪斩马谡”都是非常有名的故事,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两个故事的相同点是,都立下了军令状,也都违反了军令状。不同点是,关羽仅仅被象征性地斥责了几句,而马谡却被斩首了。从表面来看,很多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会说,因为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而马谡却没有和一把手这么亲密的关系护体。然而,原因真的是这么简单吗?我认为不是。

二人结局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件事从根子上的性质就不一样。

一、关羽违反军令状

(一)关羽违反军令是诸葛亮为了让关羽还曹操人情有意为之。

这个“送人情”,既有让关羽顺水推舟还个“过五关斩六将”的人情给曹操,也有诸葛亮自己想要送个人情给关羽的意味在里面。为什么这样说?一个重要的细节就是书中所说,诸葛亮夜观天象,曹操命不该绝。

▲华容道,曹操与关羽叙旧情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被神话的存在,不仅智谋奇高,还会六丁六甲之神术,且制造木牛流马、诸葛连弩等当时的木工巅峰之作。也就不难理解,诸葛亮可以通过观测天象来看出曹操不该死于此。因此顺水推舟,让关羽做个人情,也好报答曹操对他的恩情。

(二)派关羽去守华容道是诸葛亮要送关羽个人情而算计好的一步棋。

诸葛亮料到,刘关张结义兄弟,即使关羽违反了军令状,刘备必不会斩他,而且反而可能从中调停。因此,诸葛亮在这里想要送关羽一个人情,为什么?

我们都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一直到华容道时,其实诸葛亮在刘备帐下效力的时间仍不算太长。而关羽张飞自打一开始,便对这个比他们年龄小、又神神秘秘、仙气十足的军师很不服气,甚至多次言语相辱。

因此,为了能够让关羽以后对自己更加尊重,同时更加显示出自己的神机妙算,诸葛亮故意派云长去守华容道,因为他知道,以关羽的性格,必会放走曹操,而之后,关羽必因违反了军令状而陷入被动,到那时,自己再给关公一个台阶下,定会让其以后对自己俯首帖耳。

而后来的诸多事实,也都证明了诸葛亮实现了自己的设计。

▲曹操向关羽投降

(三)如果这时候杀掉曹操,会让刘备集团招致杀身之祸。

彼时的刘备众人,尚无自己的立足之地,属于“雇佣兵”性质,各方补给还需依赖于东吴,如果在此时诛杀曹操,必会招致曹操后代及残余势力以雪耻、报仇为目的的疯狂报复。

而一旦事态这样发展,东吴必会成为最大的赢家,到时候,刘备集团对他们也就没有了多大的价值,周瑜为首的东吴势力,首选必然也是灭掉刘备。因此为了避免“狡兔死、走狗烹”,诸葛亮此时必不会真心去杀曹操。

因此,关羽即使违背了军令状,也无妨于大局。

二、马谡违反军令状

(一)马谡违反军令状直接导致诸葛亮当次北伐失败。

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命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市北),亲自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甘肃),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

▲马谡立下军令状

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也不听副将王平劝告,自恃学过一些皮毛兵法,欲效仿项羽和韩信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把营寨扎在了山上,结果被魏军围困,断了水源和粮道,以致兵败,街亭失守,诸葛亮部不得不退回汉中。

▲魏蜀街亭之战态势图

(二)不斩马谡难以安众人之心。

众所周知,当时蜀汉政权的内部派系分为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系和川蜀本地一派,如果执法不严,不仅日后难行军令而且难以平衡政治关系。街亭失守以后,战局瞬间对魏国十分有利,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之中,人心惶惶。诸葛亮不得不杀马谡以安朝野上下。此举也同时说明马谡虽然如己出,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把个人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综上,马谡违反军令状后,诸葛亮按律法斩马谡来震慑三军,这是必须的,更是必然的。

因此,虽然关羽和马谡同是违背了所立下的军令状,但是却有着不同的结局,也是意料之中。


关注 ,带你畅游历史星河,品读历史人物,汲取文化滋养~

随手

转发是美德,

欢迎在下方留下宝贵评论,和我一起交流三国那些事儿~


戰國君


《三国演义》中,同样是违反军令,关羽和马谡最后结局却截然不同,一个是轻松饶过,一个是立斩不饶,为什么会如此?真正原因在于:关羽违军令是诸葛亮一计,马谡违军令被斩却是代诸葛亮受过。

首先来看关羽的违反军令华容道义释曹操。

  • 曹操不能杀。

刘玄德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画策的时候,三分天下的长期战略方针已定。但是赤壁之战打响之时,刘备尚无立足之地,属于当时中原兵力最弱的一只武装力量。如果这时候杀了曹操,曹操势力集团就可能面临两种结果,一种是分裂为几个势力集团,一种是另立新主。不管哪一种结局,失去了曹操的制约,东吴孙权肯定不会让诸葛亮占据荆州、进而图汉中和西川以三分天下的计策得逞。只有曹操活着,与东吴互相牵制,刘备才能在夹缝中得以生存壮大。所以,曹操必须要败,但是不能杀。

  • 关羽不能杀。

关羽不能杀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刘关张桃园结义兄弟情深,如果因此杀了关羽,刘备、张飞肯定不干,弄不好那要面子的刘备还会因此与诸葛亮闹掰,莽撞的张飞也会不管不顾的干脆杀了诸葛亮为关羽报仇,这不是诸葛亮想要的结果。其次刘备手下兵微将寡,实力薄弱,正是用人之际,还指望忠勇的关羽为今后的三分天下建功立业,这时候杀了关羽等于刘备集团自寻短路。所以,关羽不能杀。

  • 要关羽违反军令是诸葛亮的故意。

曹操赤壁大败已成定局,诸葛亮回到刘备军中安排对曹操残兵的围追堵截。当时诸葛亮派出赵云、张飞两路旱军,糜竺三人和刘琦两路水军,却对帐下听令的关羽不理不睬,引来关羽主动“上钩”。

云长忍耐不住,乃高声曰:“关某自随兄长征战,许多年来未尝落后。今日逢大敌,军师却不委用,此是何意?”孔明笑曰:“云长勿怪!某本欲烦足下把一个最紧要的隘口,怎奈有些违碍,不敢教去。”云长曰:“有何违碍?愿即见谕。”孔明曰:“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足下当有以报之。今日操兵败,必走华容道。若令足下去时,必然放他过去。因此不敢教去。”

在诸葛亮的“循循善诱”下,直性子的关公落入“圈套”,立下了军令状。而旷世奇才的诸葛孔明,对人性的把握可谓深入毛发,他又怎么会不知道关羽会如何对待曹操?

玄德曰:“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孔明曰:“亮夜观干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

诸葛亮说的是教关羽给曹操留个人情,他没有说的是,他最后也要借此卖个人情给关羽和张飞,以在刘备军中立威。关羽性格高傲,张飞性如烈火,二人又与刘备为异性兄弟,对诸葛亮只是看在刘备的份上略表尊敬,实际上骨子里并不服诸葛亮的气。关羽违抗军令,诸葛亮却饶他不杀,这样不光是关羽,包括张飞也会对诸葛亮感恩不尽。所以说,关羽违抗军令实际是诸葛亮的一计,诸葛亮早知结果,激定军令状并不是为了要杀关羽。

其次再来看马谡违军令失街亭被斩。

  • 街亭到底有多重要呢?

我们看司马懿怎么说的。
懿曰:“吾素知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处皆是汉中咽喉。诸葛亮欺子丹无备,定从此进。吾与汝径取街亭,望阳平关不远矣。亮若知吾断其街亭要路,绝其粮道,则陇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连夜奔回汉中去也。

诸葛亮又是怎么看待街亭的战略地位呢?他听到孟达被杀、司马懿出关的消息后,大惊曰:

“孟达作事不密,死固当然。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

马谡请战,诸葛亮告之曰:

“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
  • 马谡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刘备向诸葛亮托孤时有过专门交代。

先主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傍,先主令且退。谡退出。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

而司马懿对马谡的评价又是如何呢?

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以刘备的才智,尚且知道马谡不堪重用,去世之前还专门叮嘱与诸葛亮,诸葛亮却还是把守街亭这一重任交给马谡,这是谁之过?

司马懿对于马谡徒有虚名的认识,应该是平日听来的,毕竟他之前跟马谡没有过任何交集,由此可见马谡庸才之名早风闻天下,可偏偏诸葛亮不知道?

那倒也未必。看马谡立下军令状后,诸葛亮总觉得不太稳妥,于是又派王平相助。马谡、王平领兵去后,诸葛亮仍旧不放心,又派了高翔、魏延各领一只军队接应。由此可见,诸葛亮虽然重用了马谡,但是对他并不十分放心。

  • 马谡之死。

既然诸葛亮也对马谡没有十足的把握,却仍旧棋走险着派他去守街亭重地,这不符合诸葛亮一贯小心谨慎的作风。唯一的解释,就是他对马谡还是很欣赏的,他也想大力培养马谡,让他立些战功。如果诸葛亮当时撤回马谡,换王平或者其他信得过的将领去镇守街亭,三国历史也许就会改写。

有人评价街亭之失诸葛亮与马谡责任各占四成,勇评在此并不认同。街亭之失,真正根源在诸葛亮不听劝谏、刚愎自用上(马良与刘备均警告过他),错误的时间用了错误的人,所以,诸葛亮责任应在九成之上。马谡,死得有些不值,实在是在为诸葛亮代罪而死。

马谡被斩后,诸葛亮大哭,蒋琬问何故,诸葛亮答曰:

“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明,因此痛哭耳!”

可见,诸葛亮对自己用人之失也是悔恨交加,以致之后上表后主自贬丞相之罪。


勇评书话


关羽和马谡两人所立下的军令状,从错误性质和两人地位的不同,导致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首先,两人违反军纪的性质不一样。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让关羽把守华容道,为断绝关羽念旧情之心,临行前立下军令状,关羽应诺,誓拿曹操首级。当时曹操虽然大败,但是其主力尚在,为防止曹操主力反扑,诸葛亮和周瑜都想让曹操死在对方手里,并没有对曹操下杀心。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念旧情将他放了。事后诸葛亮也说,曾夜观天象,曹操命不该绝,正好用这次机会了结关羽和曹操的旧情,从此两不相欠。所以,诸葛亮没有杀关羽。

而马谡犯的错误却是巨大的,街亭是战略要地,马谡主动请缨带兵驻守,当时诸葛亮考虑到马谡没有带兵的经验,派王平一同前去。马谡自视甚高,自以为熟读兵法就能率兵打仗,驻守街亭被司马懿围困在山上,断水断粮,导致街亭失守,更直接导致了北伐的失败。所以为明军纪,诸葛亮杀了马谡。

其次两人的地位也不一样,刘备、关羽、张飞,是桃园三结义的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况且关羽自桃源三结义以来一直追随刘备,是刘备身边的主力武将,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受万人敬仰,诸葛亮不可能轻易杀关羽。而马谡是诸葛亮的参军,长于诸葛亮讨论军事谋略,有些纸上谈兵之意。刘备也说过,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能委以重任。马谡所犯的错是无法挽回的。

所以同样是违反军令状,关羽和马谡的结局不一样。







回味经典作品


虽说关羽、马谡都是违反军令,但是他们的身份地位,事件的严重性和诸葛亮当时身处环境的不同,也就导致了两人有着不同的结局。

首先我们来看关羽,关羽违反军令应该说的就是华容道私放曹操一事。当初曹操基本统一北方,想要一举南下,消灭刘备,踏破江东,完成全国统一的伟大宏愿。逼的是刘备、孙权被迫结盟,结果大败曹操于赤壁。曹操在逃亡的路上,刚好经过在此埋伏的关羽,关羽是个忠义之人,念当初曹操对自己厚恩有加,于是一时心软放走了曹操,关羽心里当然也很清楚自己将要面临严重的惩罚。

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处罚关羽的呢?首先我们要清楚诸葛亮在当时是怎样的心态和目的。

诸葛亮其实早已算定曹操会走华容

道,也已知晓关羽会义释曹操,这都在诸葛亮的意料之中,这也就表明诸葛亮是故意这样安排的,所以这个事件不是特别严重。既然你关羽立下了军令状,我就得按侓处罚你,给众人一个交代。但是诸葛亮心里很清楚,关羽是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系甚好,在军中威望也是极高的,到时众人劝解也就无事了,结果真如诸葛亮所想的那样。

但诸葛亮为何要弄这一出呢?一来是为了压一压关羽的傲气,树立自己在军中的威望;二来则是让关羽了结他与曹操的私人恩情,去了关羽的一个心头病。

马谡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马谡才气出众,尤其喜爱讨论兵法,诸葛亮对他非常的器重,经常与他彻夜长谈。

诸葛亮出兵祁山,需有人镇守街亭这一要道,此地意义重大,关乎于全军的进退。当时都认为镇守此地的应该是大将魏延或者是吴壹,但都没想到的是诸葛亮却提拔马谡镇守此处。马谡领军后,狂妄自大,不听谏言,最终被魏军打败,失去街亭。从而导致了诸葛亮没有据点,只得退回了汉中。

回军后,马谡就被捕下狱,诸葛亮就挥泪斩了马谡。当初马谡几次三番求见诸葛亮,让他镇守街亭,所以他也是立了军令状的,可他没有关羽那么幸运。

论地位,马谡跟关羽是没得比的,只当过县令和太守,只不过是受到了诸葛亮的特别青睐。然而此次的任务非同寻常,诸葛亮是非常重视的,是经过再三的思索才决定下来的,结果街亭却丢了,诸葛亮大失所望。

此时诸葛亮的处境是非常尴尬的,之所以要违背众将的劝说而提拔马谡,肯定是有自己的想法和对马谡的信任,然而这些都成为了泡影。

那诸葛亮此时该怎么办呢?必须要给整个军队和皇帝一个交代呀,于是自降三级,杀了马谡。诸葛亮痛苦的说到,都怪我当初没有听从刘备的劝告呀!因为刘备临死前曾告诉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您要审慎!”。可惜,诸葛亮当时并没有在意,直到此时才后悔不及。

总结来说,关羽违反军令是诸葛亮有意为之,而马谡违反军令则是出乎诸葛亮的意料,诸葛亮大失所望,所以结局也会有所不同。


古典君000


《三国演义》中,关羽违反军令是赤壁之战时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马谡违反军令是一出祁山时不听诸葛亮之言当道下寨致使大败。为何两人都违反了军令,关羽安然无恙,马谡却被军法问斩呢?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赤壁大胜,一伐战败

赤壁之战时,孙刘联手,火烧赤壁,曹操败走华容道。遇到守华容道的关羽,曹操苦苦哀求,关羽念及昔日情谊,放了曹操一马。此时虽然关羽违反了军令,但总体战争是大获全胜,整个军队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所以纵使关羽有错,因为心情好、士气足,也是可以赦免的。

而马谡在街亭,上山扎寨,被曹军团团围住,切断水源,并用火攻,大败而归。此时蜀汉军队损失很多,而且致使北伐徒劳无功,士气低落,不杀马谡不足以平兵愤、正军心。所以马谡必死。


诸葛亮的用意不同

诸葛亮派关羽守华容道,本来就是想给曹操留一条活路。因为三足鼎立,如果曹操一死,北方定然大乱,孙权当时势力比刘备强,统一北方后,刘备也会被灭掉。所以派关羽守华容一是做给孙吴看,二是让关羽还了曹操昔日的恩情(以后见到曹操,必然死战)。诸葛亮用意如此,关羽违反军令当然安然无恙。

街亭是北伐的重要据点,街亭一失,北伐也就会失败。诸葛亮派马谡去街亭,用意是让他无论如何也得守住。但结果大败而归,不仅损兵折将,而且使第一次北伐徒劳无功,劳民伤财。对于毛遂自荐并立下军令状的马谡,诸葛亮只有斩掉。


二人背后势力不同

关羽是刘备结拜的兄弟,是最早跟随刘备出生入死的人员之一,而且作战勇猛,军功显赫。无论在军中还是在刘备心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诸葛亮当时辅佐刘备时日不久,如果真按军令斩了关羽,不仅会和刘备心生嫌隙,而且搞不好还会激起兵变。

马谡的势力就比关羽小很多了。“马氏五常”,兄长马良猇亭之战时死亡,其他几人默默无闻。马谡在蜀国最大的靠山就是诸葛亮的赏识,连蜀主刘备都认为他华而不实,不堪重任。北伐时期,诸葛亮乾刚独断,军中将领没有一个能令他忌惮的。此时马谡违反军令,蜀军损失惨重,自然是留不得的。


若木语

马谡的死虽然是咎由自取,但其军事才能也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在平南时,马谡的“攻心为上”得到了诸葛亮的大力赞许并成功执行。

相同的事物,它们的结果不一定相同。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