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1.44不是隐身战机,为啥算五代机?

帅气的大伊万


(既然是俄罗斯战机,我们就以俄标五代机来划分)

米格1.44称为五代机个人认为并不为过。在冷战末期美俄分别开始了五代机的研发,但当年可没有F22作为参考,五代机该长什么样,具备哪些先进性能只能靠先行者们依靠自身理解去摸索,于是米高扬设计局就设计出了这么一款米格1.44验证机,主要技术提升发动机性能、二维矢量喷口、超机动性、超机动性、后视雷达、复合材料和隐身涂料等方面的应用,不过以现在的眼光看来米格1.44应该算是一款标准的四代半战机!

米格1.44在苏联的设计代号1.42、工程代号:1.44,设计进度应该算是非常快的一款了,1983年开始设计,1989年完成第一架组装,但1991年的苏联解体后资金链没了,于是米格1.44最终仅仅在1994年生产了1架技术验证机,并在2000年2月29日首飞后便没有了后文。

首先米格1.44虽然进行了一些隐身处理,大量的采用复合材料和综合红外特征控制技术;腹部有内置弹仓,但和苏47一样的毛病,弹仓并不大;进气道采用独特的设计和吸波材料;还有垂尾向外倾斜以及座舱盖略显暗黄的金属镀膜处理等等。即便如此,俄罗斯的隐身处理技术并不到位,其正面反射雷达波高达2㎡,这个和美国的F22的0.001㎡级根本就不再一个档次上!

在动力上则采用2台AL-41F发动机,最大加力推力可达176KN,俄罗斯最初也在苏27上试验了类似美国F119发动机一样的二维矢量喷口,后来则使用了三维矢量喷口,这款发动机让米格1.44具有了超音速巡航能力,最大速度高达2.6马赫,动力上不输给F22最初的F119发动机,但与F119最大的差距在于寿命上,美国的F119发动机寿命高达12000小时,而俄罗斯显然牺牲寿命来达到最大推力要求,加上材料技术上的不足,其寿命大约只有3000~4000小时!

米格1.44最大的亮点在于机动性能,该战机的气动外形非常复杂,各种操作舵面多大18处,连腹鳍都可调控,采用的三角翼+鸭翼+双垂尾+2腹鳍等等,能够想象米高扬设计局对于这款战机超机动能力的重视程度。

米格-1.44战斗机算是米高扬设计局最后的辉煌了,在此之前的米高扬设计局甚至能压倒苏霍伊一凑,从米格15一直到米格21,再到米格25,米格31,还有三代战斗机杰作米格29等等,米高扬设计局战斗机都是俄罗斯的主力,但是苏联解体后,米格29在多场战争中表现大失水准,于是失去了大量的国外订单,加上俄罗斯国内的经济不景气,米高扬可谓度日如年,到现在都没有缓过来。

再加上F22的出现为四代机指明了一个方向,4S标准也成为了四代机的一个标准,而且被世界所认可,像米格1.44、苏47等注重机动性、电子对抗等被证实完全不能与美国五代机F22对抗,因此早早被淘汰也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米格1.44明显点歪了科技树,而且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技术上都不能支撑他前行。以现在的水准看来,米格1.44性能更像一款类似苏35一样的重型四代机,而且很多参数上比苏35还要更强悍,因此算是一款巅峰的四代半战机,但是在当年探索阶段来说,称他为五代机一点也不为过!


狼烟火燎


说起这架米格-1.44战斗机算得上是一个生不逢时的“苦命孩子”!
Mikoyan.MiG-1.44/设计代号1.42
、工程代号:1.44。

是前苏联“米高杨”设计局为与美国竞争先进技术四代机而研发的一型战斗机。

1983年设计、1989年第一架组装完成、2000年2月首飞成功。

只完成了一架原形验证机后、随着前苏联的解体、“米高杨”设计局也被合并到俄罗斯新的飞机设计生产制造联合体,米格-1.44的“路在何方”?



型号飞机气动外形设计复杂、可操控活动面多达18处、采用部分隐身技术、常规三角翼+双垂尾+鸭翼布局+S可调节进气道,大量使用复合材料和吸波涂层。米格-1.44从技术参数算得上标准的四代机、按俄罗斯人划
代定位是五代机。

只可惜米格-1.44只有唯一的一架“宝贝”原形机、还能不能继续飞起来?俄罗斯人也不知道。



型号飞机最大重量:35吨、最大速度:2.6马赫、最大升限:2万米、最大航程:4500km、配置2台AL-41F涡扇发动机(矢量发动机喷口技术)。

米格-1.44战斗机米高杨设计局最后的辉煌。


孔乙己乱弹


米格1.44的诞生非常曲折,但是体现了苏联航空工业严谨、科学的设计态度,他可以算作五代机的原因和俄罗斯目前装备的苏57其实有些类似,都是隐身不是很过硬,但是在其他指标上对比现在的四代机也有革命性的提升。

上图为米格1.44验证机,下图为他扁平的机头部分,也进行了一定的隐身设计,而且采用了升力体布局,从下图看,他两侧的鸭翼非常巨大,而且鸭翼顶部呈现出锯齿状,有多个涡流发生器。

米格1.44一开始也不是没有采用过隐身外形的设计,1.44只是目前制造出来的这架苏联MFI战机验证机的工程代号。在详细介绍米格1.44之前,我们先简要了解一下MFI计划。在美国于上世纪80年代启动了ATF隐身第五代战斗机研发计划之后,苏联感觉到了压力,也启动了自己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发展计划,其中的重型战机叫做MFI计划,轻型战机叫做LFI计划,主要对应的是苏联国土防空系统中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重型歼击机和前线战斗机。

上图为苏联苏霍伊的五代机方案,后来发展为苏47金雕战机;下图为苏联解体后才首飞的苏47,后来也被放弃了。

苏联的三大设计局都参与到了新型第五代战机的研发当中,其中苏霍伊设计局拿出了前掠翼战机方案,也就是后来的苏47金雕战机;雅科夫列夫设计局拿出了一架设置了鸭翼的隐身战机方案,其实类似于美国F22战机取消尾翼,换成鸭翼,这样设计的好处后面会提到;而米格则拿出了一个名为5.12的MFI战机设计方案,并且在设计之初就不仅仅把技术上对美国的赶超放在其中,而且还把苏联的空军军事学说融入其中,获得了苏军的垂青,最终被确定为主要研发单位。

图为米格1.44的CG图。

米格的代号为5.12的战机一开始也是严格符合隐身外形设计的战机。他是一架带有前鸭翼和后三角翼的飞机,具有扁平式的升力体机头,双V型垂尾,内置弹仓,隐身矢量发动机,S型进气道设计等严格按照隐身理念设计的隐身外形,从某些角度来看,他和如今我国的歼20战机颇有些相似。苏联还制造了该机的验证模型,进行了大量的风洞测试,确定了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气动特性,获得了大量的数据。

图为米格1.42的气动模型和设计图,可见他拥有弹仓,有非常符合隐身要求的外形设计,气动外观和我国歼20类似。

米格5.12五代机的风洞测试结果表明,该机有着很好的高速性能,飞机的鸭翼使得他具有很好的大迎角飞行能力,近距耦合的鸭翼则给飞机带来了很好的升力性能,飞机在2马赫高速飞行时甚至可以进行大过载的机动。苏联为了使米格5.12战机具有更强的高速飞行能力,为他装备了两台留里卡设计局设计制造的AL41F发动机,单台推力达到17吨,根据苏联设想,这架飞机应当具备2000公里左右的作战半径,纵深作战和大范围机动能力非常优秀。

图为AL41F发动机。上图中下面是117S(基于AL41F1A发展的发动机,用于苏57战机),上面是AL41F。

此后,苏联在各种测试的基础上对5.12项目进行完善,发展出米格1.42飞机。1.42飞机队气动外形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在1988年,米格公司根据苏联姆斯季斯拉夫·V·克尔德什研究中心研发的等离子发生器,又再次对米格1.42气动布局进行了调整。因为兼顾隐身的外形会对气动布局有不利的影响,在气动和隐身之间需要向隐身作出让步。但是等离子发生器的出现使得飞机飞行中可以在表面形成一片等离子云,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因此可以降低100倍。但是等离子发生器至今没有研发成功,依然停留在工程论证阶段。

图为早期的米格1.42设想图,可见他的鸭翼、大边条等设计。

与此同时,米格公司已经为这项未来技术做好了准备,适当的降低了米格1.42的隐身外形严格程度,使得部分设计再次偏向于强调机动性的气动设计,于是米格设计局在1989年左右,根据研发到这一步的结果,开始尝试制造出米格1.44项目验证机。时间进行到现在,悲剧的发生已经不远了,苏联在1990年前后逐步倒塌,米格的MFI项目被彻底搁置,米格也从国家经营的科研机构变成了一个航空公司,而且面临财政短缺。

图为米格1.44首飞后的试飞员戈尔布诺夫。

在这种情况下,米格公司依然坚持在1994年左右完成了一架缺少不少子系统的米格1.44验证机,而美国也只是在1995年才开始了F22战斗机的试飞工作,可以说到这个时候,米格1.44依然不算落后。米格想办法自己花钱在随后的几年不断完善米格1.44技术状态,在米格的努力下,俄罗斯在1999年第一把这款飞机向世界公开,实现了首飞。

图为米格1.44战机上的各个雷达天线的探测角度,他的探测能力几乎能覆盖机首部位所有角度,还有两个后向雷达,探测能力不是四代机可比的。

米格1.44确实用了非常科学的方法测试了自己的隐身性能,也因为国家的技术发展及时调整了隐身的设计,这一点不应当成为指责他隐身性能不佳的“黑点”,毕竟苏联的解体导致等离子发生器研发的失败,这不是米格1.44的错误,他完全可以以1.42状态展现在世人面前,那样我们也许会说他具有严格的隐身外形设计。

图为苏27战斗机测试为米格1.44研发的二维矢量发动机,该发动机和F22上的二维矢量发动机非常类似。

米格1.44依靠双发大推力AL41F发动机,可以实现连续的超音速巡航,在连续超音速巡航条件下,作战半径1000公里,在亚音速巡航条件下,作战半径200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2.6马赫,爬升率、稳盘、瞬盘能力都在后来出现的苏35S战斗机之上,谁又能说性能如此出色的一架战机,不是五代机呢?现在的五代机,又有谁能够保证自己在空战中稳赢这么一个“快速拳手”呢?

图为美国杂志对米格1.44的报道。

米格1.44的雷达布局也是符合五代机标准的,他除了机头的相控阵雷达,还设置了两个机尾雷达,两部侧面雷达,飞机探测角度非常大,远比四代机,甚至是四代半战斗机只有1部机头火控雷达要强的多。在苏联的作战体系中,米格1.44承担着体系攻击的重任,绕开前线,直接插入敌人纵深进行制空和破坏,打击敌人的后方关键节点,使其前线部队成为无本之木,这是米格1.44设计的出发点。

上图为俄罗斯航展上的米格1.44,下图为米格1.44和歼20的侧面对比。如今,俄罗斯的苏57战机已经开始服役,米格1.44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当我们看见歼20战机以经典的鸭翼、大边条、后三角翼布局出现时,千万不要忘记,首开这一气动布局先河的是米格1.44。


海事先锋


米格1.44,当年俄罗斯和很多中国人对他充满了期待,以为米格1.44能和F22能拼一把。其实是没想错了,米格1.44和F22任务大不相同。

俄罗斯没有告诉世界米格1.44接替的是哪一种战斗机?人们以为是苏27,其实是米格31。米格25和米格31作为俄罗斯的国土防空截击机,飞得远,飞得快,但灵活性差,下一代截击机要求速度可以稍微降一降,但要更多灵活性,这才是米格1.44的由来。

从外形上就可以看出,米格1.44身体庞大,一看飞得特别远。为了增加灵活性,改变了以前的正常布局,为米格1.44设计了一副鸭翼。要求特特点就是,灵活性,长航程作为重点。

人们有些奇怪,米格1.44为什么没有一点隐身性能呢? 第一,因为隐身性是俄罗斯的短板。第二,在俄罗斯的国土范围之内,作为截击机地面天空有雷达指挥,隐身作用不大。不像美国的F22,是攻击战斗机,去的都是陌生区域,现在的隐身是必然的,而米格1.44不需要,因为俄罗斯本身有强大的雷达网。

当然这是我的分析,同时也回答了原苏联为什么要设计一款米格1.44,不隐身的战斗机的原因了。米格31是第4代,如果作为继承者的米格1.44,当然是第5代了。



大志远思想空间


米格1.44的诞生非常曲折,但是体现了苏联航空工业严谨、科学的设计态度,他可以算作五代机的原因和俄罗斯目前装备的苏57其实有些类似,都是隐身不是很过硬,但是在其他指标上对比现在的四代机也有革命性的提升。

上图为米格1.44验证机,下图为他扁平的机头部分,也进行了一定的隐身设计,而且采用了升力体布局,从下图看,他两侧的鸭翼非常巨大,而且鸭翼顶部呈现出锯齿状,有多个涡流发生器。

米格1.44一开始也不是没有采用过隐身外形的设计,1.44只是目前制造出来的这架苏联MFI战机验证机的工程代号。在详细介绍米格1.44之前,我们先简要了解一下MFI计划。在美国于上世纪80年代启动了ATF隐身第五代战斗机研发计划之后,苏联感觉到了压力,也启动了自己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发展计划,其中的重型战机叫做MFI计划,轻型战机叫做LFI计划,主要对应的是苏联国土防空系统中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重型歼击机和前线战斗机。

上图为苏联苏霍伊的五代机方案,后来发展为苏47金雕战机;下图为苏联解体后才首飞的苏47,后来也被放弃了。

苏联的三大设计局都参与到了新型第五代战机的研发当中,其中苏霍伊设计局拿出了前掠翼战机方案,也就是后来的苏47金雕战机;雅科夫列夫设计局拿出了一架设置了鸭翼的隐身战机方案,其实类似于美国F22战机取消尾翼,换成鸭翼,这样设计的好处后面会提到;而米格则拿出了一个名为5.12的MFI战机设计方案,并且在设计之初就不仅仅把技术上对美国的赶超放在其中,而且还把苏联的空军军事学说融入其中,获得了苏军的垂青,最终被确定为主要研发单位。

图为米格1.44的CG图。

米格的代号为5.12的战机一开始也是严格符合隐身外形设计的战机。他是一架带有前鸭翼和后三角翼的飞机,具有扁平式的升力体机头,双V型垂尾,内置弹仓,隐身矢量发动机,S型进气道设计等严格按照隐身理念设计的隐身外形,从某些角度来看,他和如今我国的歼20战机颇有些相似。苏联还制造了该机的验证模型,进行了大量的风洞测试,确定了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气动特性,获得了大量的数据。

图为米格1.42的气动模型和设计图,可见他拥有弹仓,有非常符合隐身要求的外形设计,气动外观和我国歼20类似。

米格5.12五代机的风洞测试结果表明,该机有着很好的高速性能,飞机的鸭翼使得他具有很好的大迎角飞行能力


小男孩影视剧


准确地讲米格1.44并不算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战斗机,它只能算是一款没有完成研发的技术验证机或原型概念机。米格1.44出现在苏联崩溃的前夕,但是由于苏联解体,米格公司遭遇财政危机,无力维持该项目,米格1.44最终只能无疾而终。原本以美国F22为目标的一款隐形五代战斗机,就这样夭折了。

(米格1.44战斗机)

米格1.44项目起源于苏联的双发多用途战斗机(MFI)项目,MFI对标美国的先进战术战斗机(ATF)项目,而ATF项目的最终产物就是F22战斗机。1983年苏联确立了MFI项目,并选择了米格设计局的设计方案,这就是后来的米格1.44方案。

(美国空军的ATF项目最终产物为F22)

(MFI计划出现了两种战机设计米格1.44和苏47)

米格1.44采用近距耦合鸭翼,无尾三角翼,双发,双垂尾的气动外形,而且为提高隐身性能使用了小号形进气道,并大量应用了复合材料和外倾垂尾设计,采用内置武器舱,计划装备AL-41矢量发动机。米格1.44的外形采用了部分隐形设计,具备一定的隐身能力,其机动性能优异,计划配备大口径有源相控阵雷达。而最为重要的是该机曾计划使用等离子隐身技术,利用机体覆盖等离子的方式来回避雷达探测,从而达到隐形的目的,进而具备对抗F22战斗机的能力。

(米格1.44采用了近距耦合鸭翼,无尾三角翼,双发,双垂尾的气动外形)

(AL-41发动机)

米格1.44在设计上主要强调机动性,具备部分隐身能力,为了使用等离子技术,曾预留了一些余地,因为当时苏联的雷达隐身水平与美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隐身战斗机的设计研究理论起源于苏联人乌菲姆谢夫的RCS计算方法理论,不过遗憾的是苏联人自己并没有重视,美国人反而如获至宝,立即应用该理论进行计算模拟不同外形的RCS,开启了隐形战机研制计划,所以美国在气动外形隐身方面反而比苏联人做的好。

(乌菲姆谢夫)

(美国人利用乌菲姆谢夫的理论计出了F117隐身战斗机)

当时苏联人认为修改气动外形实现隐身并非自己所长,而且为了隐身而修改机身外形通常会牺牲战斗机的部分性能,所以他们最终选择了另外一条路。苏联设想下一代隐身战斗机研发应扬长避短,侧重于超机动性能,将隐身性能放在次要位置,气动外形方面采取部分隐身设计以保持机动性和一定的隐形能力,再辅以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最终达到较好的隐身目的。在MFI的设计上隐身要求处于次要位置,更侧重于机动性和攻击能力。确定设计思路后,米格设计局便开始着手设计米格1.44。1991年,第一架米格1.44开始进行制造,不过此时苏联已处于末日的前夕,米格1.44还未完成苏联就已经解体,随后米格设计局只能依靠自筹资金进行研发,1994年,米格1.44进行了地面滑跑实验,但是直到2000年它才进行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试飞。

(苏联轰然解体)

(苏联的解体使得米格1.44的研发陷入了困难)

此时,因为米格29实战表现糟糕,其出口也变得困难重重,米格设计局也随之开始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无力承担米格1.44的研发费用。另一方面,与米格1.44配套开发的AL-41发动机,等离子隐身技术,大口径有源相控阵雷达,机载电子设备的研发也接连陷入停滞状态。俄罗斯方面研究后发现,米格1.44的迎头RCS在2平方米左右,而F22的迎头RCS却只有0.01平方米级别,其中的差距实在太大。加之米格1.44的相关配套技术也陷入困境,所以俄罗斯最终放弃了米格1.44。俄罗斯经过研究认为苏联的设想已经无法达成,但为了应对美国的F22,俄罗斯启动了PAK FA项目,最终研发了苏57战斗机。

(以米格1.44的技术状态对抗F22已无可能)

(苏57战斗机)

综合来看,米格1.44只是一架具有部分隐身的战斗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五代隐身战斗机,而且这一项目也没有完成,距离最后的设计定型还有远。米格1.44作为苏联时代最后一款重型战斗机,其配套设备和相关研究从苏联解体那一刻起,便已经没有了实现的可能,不过广大军迷也难免会对米格1.44的悲凉遭遇感到唏嘘。

(米格1.44最终无疾而终)


战情解码


20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美国开始ATF(先进战术战斗机)研发工作,通过对比测试淘汰YF-23,最终成品是YF-22也就是现在的F-22“猛禽”战斗机。从三代机开始就落后于美国的苏联,针对这种情况也展开了四代机(为便于理解都叫四代机)的研制,米高扬设计局提交了MFI多用途战斗机设计方案(代号1.42)。

米格设计局还同时开展了双发多用途战斗机“MFI”和单发战术战斗机“LFI”的研制工作,MFI研究成果转化为新一代验证机米格-1.44。米格-1.44战斗机采用准四代标准的近距耦合鸭翼、无尾三角翼、机腹多波系可调进气道、双发、双垂尾的气动布局设计。在四代机的设计定位上不如美国来的清晰,比如有限的隐身性能、没有内置弹舱。

其实苏联时代的研制速度还是相当可观的,米格-1.44战斗机于1983年开始设计、1989年第一架组装完成(由于苏联解体的影响1994年才生产出一架技术验证机)、2000年2月首飞成功。

在动力上米格-1.44采用AL-41F涡扇发动机,具有轴对称收敛-扩散喷管,生产型将安装能在俯仰和偏航平面上偏转的矢量喷管。发动机推重比高达11,加力推力175千牛,可以保证米格-1.44战斗机做不加力长时间超音速巡航飞行。高空巡航速度达2.6马赫(2500公里/时),超音速航程达2000公里,亚音速航程超过4000公里。

外挂武器方面,米格-1.44战斗机可以挂载包括射程达400公里的KS-172高超音速超远程反预警机导弹,以及射程80公里的R-77M程拦截导弹在内的多种武器。米格-1.44没有机腹内置弹舱,但有类似于半埋挂架的凹陷。

保留了一门30毫米机炮和12-14个外挂点,可以担负空中截击和执行对地攻击任务,还装有后视自卫雷达,与R-73后射型空对空导弹配合使用。装备新型N-014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搜索距离达250-400千米,可以同时跟踪20多个目标,并对其中6个以上目标同时进行超视距攻击。在这种雷达支持下,米格-1.44还能充当空战指挥平台,为其他战斗机指示目标,并对它们发射的导弹进行制导。

从米格-1.44的各种性能分析,其实完全是盯着四代机的目标研制。只不过本来就落后于美国的航空工业在经历了苏联解体之后,后续乏力无法在米格-1.44技术验证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制,推出改进版。但没有最终版但它的各方面性能综合表现,至少是一款接近四代机水平的验证机。


河东三叔


严格来说它不属于五代机,现代五代战机的4S标准是超音速巡航,超视距攻击,优异的隐身性能,优异的战场状况感知能力以及信息融合能力。

米格-1.44战斗机采用前苏联留里卡-土星公司在AL-31F和AL-37发动机基础上研制的AL-41F发动机。该发动机可以保证米格-1.44战斗机做不加力长时间超音速巡航飞行,发动机推重比高达11,加力推力175千牛,燃烧室出口温度达到了1910K,而且发控融合了推力矢量控制系统,采用俯仰偏转幅度-15°-15°、航向偏转范围-8°-8°的三维轴对称矢量推力喷管。其高空巡航速度达2.6马赫(2500公里/时),超音速航程达2000公里,亚音速航程超过4000公里。

米格-1.44迎头RCS(雷达散射截面)大致在2m2-5m2左右(F/A-22迎头RCS是0.001m2数量级),而F35都能达到0.5m²,可以看出比F35都差上不少,而美国的F15改进版的沉默鹰的雷达散射截面都能达到2-5m²甚至更优秀,可见原本不是以隐身战机设计的战斗机改进后都比它强足以说明它的问题了。

而航电一向不是苏联或俄罗斯所擅长的,更不可能超过F22,所以网上传闻“米格1.44力压F22”根本不可能,如果真的能压过 F22俄罗斯肯定会像对待图160那样对待米格1.44但是事实并没有,后来的苏57都要强于米格1.44,米格1.44和欧洲的台风,阵风的情况很相似,研发时都吹大牛说超过F22云云,但是出生既落后,高不成低不就,价格昂贵。

说米格1.44和苏47这两个同样命运的战斗机是五代机也是苏联的一厢情愿罢了。


军武新天地


只能说米格1.44技术验证机的外形“不是很隐身”,但因为这款飞机并没有继续走下去,你不能说他不是隐身飞机。因为按照验证机的形态和想定的最终技术状态,米格1.44并没有像F-22战斗机那样为了追求“极致”的隐身特性而牺牲其他一些性能,从而导致该机的外形与现在的隐身战机相距甚远,但是该机机体大量采用符合材料、机腹进气道做了隐身处理、原定还可能涂覆俄罗斯新型隐身涂料,所以应该说是与美系飞机侧重点不同的一款隐身战机。此外,为什么叫五代机,那只能说人家苏联/俄罗斯愿意,人家在战机划代上比美国多划一代,而米格1.44显然与俄罗斯米高扬公司的四代机“米格-29”不是一代,所以就叫五代机了,原因就是这么简单。

▲被“遗弃”的米格1.44技术验证机

米格1.44的坎坷人生路

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美苏争霸进入高潮且苏联进入全球扩张以后,苏军经过反思认为“未来战争不能再单单依靠装备数量取胜”,于是开始在质量方面追赶美国,尤其是在航空技术方面,经过历次中东战争的检验,证明在战斗机方面没有质量优势(或者是相差不多的均势)很难夺取制空权,苏联空军的装备发展思想正在发生深刻转变,恰逢此时美国研制ATF“先进战术战斗机”项目(后来产生了F-22“猛禽”)的消息传到苏联。

▲美国ATF项目的产物YF-22与YF-23隐身战斗机

苏联人在经过短暂的震惊之后,剩下的就是各大设计局“摩拳擦掌”般的亢奋,经过多年的疯狂追赶、巨资投入和技术储备,苏联技术人员认为这是一个一举超越美国在航空领域霸主地位的难得契机。在当时,还没有完全被苏霍伊设计“碾压”的抬不起头的米高扬设计局开始着手同时进行两个项目的研发:1、MFI双发中型多用途战斗机(512工程);2、LFI单发轻型战术战斗机(412工程)。其中MFI项目的组要任务,就是研发一款能够应对美国ATF项目威胁的战斗机。

▲米格-29战机模型风洞试验示意

可惜的是,米高扬设计局不仅面临着其他飞机设计局的激烈竞争,而且雄心勃勃的苏联在航天、航空、电子技术、核领域、陆上装备、海军装备等方面正在同时进行着大量的科研工作,不可能给予米高扬设计局太多的资金投入,此外新的战机项目技术性能跨越过大,米高扬设计局也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来完成项目,于是出于资金和技术两方面考虑,苏联MFI项目像很多美国项目一样以“联合项目组”的形式进行。

▲米格1.44的鸭翼布局

在联合工作组中,大名鼎鼎的苏联中央空气流体力学研究院自然被包括在内,该研究院大力向米高扬设计局“推销”鸭翼概念,在经过多次风洞试验和理论计算后,证明在MFI项目中采用鸭翼布局可以大幅度提高飞机的机动性、静不稳定性和机身结构优化,因此米高扬设计局被说服(这也是我们后来看到的米格1.44带鸭翼的原因)。通过工作组的合作,苏联MFI项目飞机采用了大三角翼(后掠角约40°)、机腹可调进气道(提高跨音速和高机动条件下的进气效率)、内置弹舱(还设计了一种半埋式武器舱,韩国的KF-X五代机项目不知道是不是从这学的)、矢量喷管等诸多先进技术。

▲米格1.44的机腹可调式进气道

在MFI项目进行的早期,联合工作组就为飞机的可调进气道、发动机喷口和雷达截面积测试,制作了比例模型用于测试;并且对机身结构、雷达吸波材料、动力系统都进行了具体研究。截至到1987年,米高扬设计局联合其他研究机构提交了MFI项目的设计方案,经过评估获得了不错的评价。

▲米格1.44试飞

到底是不是五代机

其实现在争论米格1.44到底是不是五代机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首先,俄罗斯官方迄今为止仍对绝大部分MFI或者米格1.44的项目信息保密,我们不可能仅仅透过外观来确立其详细技术特征;其次,在隐身问题上面,我们可以考到即使后来的苏-57仍然不是很理想,这一点到底是苏联人和美国人在超机动性和隐身性方面各有侧重,还是苏联的确在隐身技术上棋差一着,所以用机动性来弥补缺憾,那就是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装备空间


隐身技术多种多样,美国F-22仅是其中一种,苏联还有更加脑洞大开的设计。

严格来说,米格1.44只能算苏联多用途前线战斗机(MFI)里的其中一种技术验证机,“米格1.44”只是其工程代号而已。<strong>

原苏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应对美国的先进战术战机计划(ATF,正式服役后即F-22),针锋相对的提出了MFI计划。MFI计划里有两款验证机,一个就是现在的米格1.44,另一个是著名的前掠翼战斗机苏-47“金雕”。

另一种技术验证机苏-47

米格1.44是按照苏军实际作战体系和需求开发而来,并不盲目对标美军的第五代战机。苏联空军的主要作用是为陆军提供防空、对地支援等服务,保障苏军地面部队能够顺利实施装甲突击,因此米格1.44战机执行的任务和美军F-22截然不同,所以在性能的侧重点上也各有特点。

米格1.44


机身布局上,米格1.44更重视战机的机动性,使用了鸭式布局,因为在苏军的预设场景中,为争夺前线制空权一定会爆发大规模的机群空战,这少不了会进行各种占位机动和近距格斗,因此选择了机动占优的鸭式布局(无独有偶,差不多同时代欧洲开发的台风、阵风和鹰狮战机均选择了机动性更强的鸭翼)美军的F-22则更重视隐蔽出击,出其不意,鸭翼设计不好容易影响隐身,综合之下美军使用了普通的常规布局。在使用上,米格1.44不仅要争夺制空权,还要支援苏联陆军作战,因而在初始设计上就要求具备多用途性能,除了内置弹仓外,米格1.44还拥有十多个外挂点。而F-22设计时就没有这么多要求,能够空战就OK,经过后期的逐步改进,F-22才有了使用弹仓携带SDB攻击地面目标的能力。

当年的ATF计划里还有一款YF23同YF22一起竞标,YF23的技术更先进也更激进,但是求稳的美国人最后放弃了YF23成就了F22


当然,美苏在五代机上也有殊途同归的地方,比如超音速巡航能力,以及发动机矢量技术。超音速巡航能力最大的应用是可以缩短战机中途的飞行时间,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任务地点。在五代机之前,大部分战斗机都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但战斗机使用加力推力飞行时油耗急剧增高,任务半径会迅速缩短,因此非紧急状况下战斗机很少开启加力飞行。早期战斗机的最大加力推力时间连5分钟都坚持不住,到第四代战斗机也没有太大改观,所以在第五代战斗机的发展上双方都不约而同的提出了“超音速巡航”这个概念。

美国率先做出了示范,F-22使用的两台F119二元矢量推力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104千牛,加力推力156千牛,发动机喷口能在纵向偏转±20度,同时还进行了隐身处理。在这种先进发动机的加成下F-22具备了极佳的机动性和短距起降性能,其滑跑距离仅有300米,具备以1.5马赫速度飞行30分钟的超音速巡航能力。苏联方面的资料不多,只知道为米格1.44装配了AL-41F矢量推力发动机,虽然米高扬设计局声称AL-41F的加力推力达到175千牛,并具备矢量推力能力,但俄国官方从来没有发布过其具体参数,而且米格1.44只在2000年进行过一次试飞就结束整个工程。因此

我们只能推断当时的苏联/俄罗斯如果有资金和动力,是能够继续推动该款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并投入使用的。

米格1.44的尾部特写
<strong>



先进航电方面就不多说了,至少在设计米格1.44时苏联还没有在这一领域有突破性进展,也没有相关资料对米格1.44的航电和雷达系统进行过具体的介绍,很可能是苏联解体后没有足够的资金再支持设计局进行该项目的研究。


<strong>

好了,该说隐身性能了。

隐身技术一般是网友们的统称,更科学一点的说法叫低可探测技术。

美军设计F-22战斗机时利用先进复合材料和复杂的设计气动外形将雷达反射信号降到最低程度,应该说美国的设计思路符合其整体的技术水平,可以通过先进技术的堆叠来达到最终的效果。苏联在设计米格1.44时也不是没有考虑到隐身技术,比如降低雷达发射的V形垂尾的设计。不过,苏联人科技总体上要差美国人一截,想从正常领域超越实在太难了,于是就采用了更大胆更激进的设计—“等离子隐身技术

米格1.44的V形垂尾

等离子隐身技术,说起来很拗口,其实原理很简单。我们知道航天飞船在返回大气层时会有一个所谓“黑障现象”。黑障是由于飞船穿越大气层的过程中,和空气摩擦导致周围温度急剧上升,空气被加热成带电离子,而这些带电离子包围在飞船四周,屏蔽了所有的电磁信号,使得飞船和地面间联系中断。而当年苏联设计人员就计划人为的在飞机周围制造等离子层来屏蔽所有的辐射信号以到达战机的隐身能力,这就是所谓的“等离子隐身技术”。

关于等离子隐身技术,美苏两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其技术机理和使用方法。到80年代,多国通过实验室试验,证实了等离子技术确实具备对雷达的屏蔽和隐身作用。1999年,俄罗斯克尔德什研究中心第一次向媒体透露了有关等离子隐身的研究,引起了轩然大波。后期的很多研究文章都认为,米格1.44可能采用了这种等离子隐身技术。当然,最后证实俄罗斯的等离子技术并未达到实用阶段,米格1.44也没有使用该项技术。



米格1.44后来的发展因为资金问题无疾而终(同时取消的还有苏-47),为苏联时代的五代机计划划上了句号。从总体上说,米格1.44是适应苏军未来战争形态发展而来的一种第五代战斗机的技术验证机,其最终走向还未确定,后来有怎样的改变也无法估量,因此不能将其简单的当作一种服役苏军的武器看待。而有关隐身技术,不同国家对隐身技术的使用也有不同的认知和要求,不能简单的以某种武器或某些技术作为标准看待,要不可就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