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高三语文课堂的“教”有哪些新的可能性呢?

阳光很好,看着天边的云彩,有点想念雅斯贝尔斯的“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这样诠释教育的本质。

疫情下,高三语文课堂的“教”有哪些新的可能性呢?

疫情下,高三语文课堂的“教”有哪些新的可能性呢?

传统课堂进入二轮复习,更强调综合性,知识之间的关联,专题之间的融合性。在线上,可以运用直播课堂的师生互动解决重难点,使用平台工具实现线上作业批改,这些,与传统教学无二 ,目标实现上殊途同归。关于“线上”高三语文教学,这点思考还是基于传统备考思路,专题式复习,只不过由“线下”挪到了“线上”。

“线上”教学,第一是疫情客观提供了教学的软性大环境,也就是最近网上教育同行思考的授课内容的背景化:疫情背景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我的关系在课程中的融入。

其二是教学资源的整合度更高了,整合网络名师授课资源,提供给学生更优质的学习内容;整合网页链接、关键词搜索、视频插播等资源,丰富学生感知、拓展视野,训练其提升思维能力等;此外,学生借助网络资源也拥有了对等的整合权:借助海量网络资源,阅读思考、梳理探究能力也在动手做中得以训练和提升。

疫情下,高三语文课堂的“教”有哪些新的可能性呢?


其三是“线上授课”教师可以更“无为”。教会学生学会“自学”,提供给学生自学的素材 、实施的步骤路径,给学生的独立思考、知识能力的迁移内化、总结留下时间。学生的实践、体验多了,这样的输出更“扎实”,增长的不仅仅是“知”,更增“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