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疫情下的五大心理表现,我们如何心理自救?

月29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众生活方式与心态调查》结果显示,在“情绪状态”一栏,全国各省市的受访者给“焦虑”打上了最高值。

截至2月3日,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湖北省心理咨询协会,以及全国各省市都公布了心理援助的热线电话;北师大、华东师大等高校及民间组织,也开通了10余个志愿者热线、网络援助平台。

根据各心理热线志愿者提供的匿名案例,我们总结出目前疫情下的五大心理表现。

冷静下来,先了解一下你是否也有类似情况?

1、一次又一次的“替代性”创伤

“心态崩了。”

很多网友在看完热文《在人间| 妈妈在武汉隔离病房去世》后,这样表示。文中女孩的那种强烈的无力感和失去至亲的疼痛,触发了太多人的感同身受。“不敢转发给自己的爸妈”,“看到那张她妈妈留下的字条,崩了很多天没忍住,哭了。”

这种情形被称为“替代性创伤”。

现在通讯和媒体的发达程度,是过去时代无法比拟的,人们在信息爆炸中,一次次充满代入感地阅读故事,查看悲剧现场的图片和视频。

当护士在电话里崩溃大哭,当每一则十万火急的物资求援海报被转发,各种因为隔离而导致的用车需求,看病难、确诊难的呼救出现在网上,屏幕这边和疫情中心的人,几乎时时刻刻紧密相连。

“因为一个数字背后,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家庭。”在这个特殊时期,每个人都要反反复复承受两种焦虑:一份源自自己所处的状态,一份叠加了无数次的替代创伤。

2、物资匮乏引发的恐慌

前几天,一个独居的青年向心理热线平台上的志愿者求助:“一个人太恐慌了,刚刚走了15家药店都没有买到口罩。”

因为平常就独居,疫情来了整日惴惴不安地刷手机,但越是刷新闻,整个人越是紧张到不行。本来想着出门买口罩来换得一些安全感,结果还损耗了自己一只口罩。只好对外求助。

r在心理咨询师李昭接到的心理热线案例中,类似对物资匮乏的恐慌所引发的焦虑和痛苦,是非常集中的。

这种恐慌表现在,有的人会产生一种痛苦的情绪;有些人甚至会有具体的身体反应,比如觉得自己头晕、不舒服,担心自己是不是中招了。

而对于抑郁症人群,这样的恐慌更会放大。比如热线中一位患有抑郁症的年轻人,疫情爆发后,当自己的家人也跟着一起去抢大米,不安一下涌上心头,脾气很暴躁,而共处一室的家人也因此发火,最后整个人变得非常无力。

3、被激起的次创伤

“你看每天早上堵在超市门口的都是老年人。他们以前经历过的那种物质匮乏、大难临头的创伤感受,被重新激发,所以他们就会特别恐慌。”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林贻真,提到了“次创伤”的概念。

不仅是这一次的疫情怎么样,而是曾经类似的创伤,很可能再次被激发。

心理咨询师邓业针,就接到过一个求助。来电者过去曾经历家人突然离世的急性创伤。而这次疫情的发生,包括篮球运动员科比的意外离世,使来电者极度担心自己家人安危,旧的创伤又被激活了。

而她也在热线中了解到,随着时间蔓延,一大批本身有定期拿抗抑郁药物、需要定期面对面见咨询师的群体,他们的困难和焦虑密集性地爆发了。有的人自己出不了城市,有的人怎么也不敢去医院了,有的人是自己的医生去了一线、去了疫区。

“有个求助者本身有焦虑症,在电话里提到,自己已经对之前的两个接线员情绪失控,甚至说自己再也不想保护自己,出门也不想戴口罩了。可能这些人的心理失控,甚至是会因为丧失防护,而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安全隐患的。”

4、隔离者的孤独

今年春节,很多人被迫跟亲人分隔两地,甚至一个人过节。

被限定行动的“隔离”,是非同寻常的。隔离导致的孤独感,对于很多人来说,也从未体验过。而密闭空间下,这种孤立无援会被放大。

“这一次23号突然在路上听说回不了家了,可是因为留学工作已经7、8年没有回去了,我该怎么办啊!”志愿者说,有很多人来求助,一是没有回成家,二是极度担心留在武汉里面的父母亲人,焦虑和无助非常强烈。

有很多封城前出来的湖北人,也是有家不能回,流浪于全国各地,甚至遭到很多酒店、旅馆的拒绝。被拒绝,身份信息泄漏,被污名化,都给被隔离者带来深深的伤痛。

很多留学生说,外国人看到我们避之不及,甚至已经出现了言语上的攻击。“只是普通的流感,怎么都不敢乱出门了,本来他们见中国人就害怕了,我还喷鼻涕,他们估计都哭了。”

5、失控感引发的焦虑

“疫情结束后第一件想做的事”被屡次推上微博热搜。本以为可以安心宅在家,把以前没来得及看的书、看的剧都刷一遍,但是:

“开了剧,没过几分钟,还是刷手机刷新闻”;

“从早到晚的新闻,有的感动,有的让人愤怒,每天的情绪都跌宕起伏”;

“我什么也没做,时间就是耗过去的感觉”;

“焦虑是四面八方的,根本没有缝隙能逃出去。”

......

很多人本来制定了探亲或聚会计划,因为疫情的发展,变得非常得不可控。邓业针说,这种失去控制感的状态,会让人感到难熬,焦虑——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把这些事情做好,甚至还会引发一种羞耻感。

“虽然现在能感觉到每个人都在努力,可是疫情刚开始时呢?......”来电者既对当下的状态不安,不知道疫情何时结束,也不断在对比疫情刚开始的情况。

“其实这种不安,对‘未知’的不确定感,在心理上是很难熬的。每个人都要通过学习,学习防护知识、学习调节,去面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