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農村教育的復興

期待農村教育的復興

梅河村座落在安徽西南的大別山腳下,山清水秀,離縣城有三十公里左右,村子裡有600多戶人家,約2100多人口。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村裡的小學還很紅火,教室裡孩子還是滿滿的,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現在的梅河小學校園少了往日的喧鬧。四個年級,50多名學生,一個班十來個學生,連校長共四名教師,每位老師負責一個年級,也就是一個班,全科都帶。

類似這樣的學校在農村比比皆是,不得不說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學校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農村學校變化的原因何在,怎樣振興農村教育,令人深思。

期待農村教育的復興

一、人口出生率在降低,適齡學生數在減少

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已推行近四十年,人們的生育觀念早已發生了變化,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人口出生率都在下降,適齡入學的學生數也在減少。梅河村所在的梅嶺鄉在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每年出生的新生兒有七百多人,而今每年四百人都不到。

期待農村教育的復興

二、城鎮化建設吸引了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鎮

現在的農民從嚴格意義上講是孩子的爺爺奶奶們,農村的青壯年大多數在城鎮務工,雖然是農村戶口,但他們已然是城市新市民。很多人舉家遷往城鎮,他們的孩子也一起到買房的城鎮去讀書,這樣的一批本是農村學校的生源就流失到城鎮去了。

期待農村教育的復興

三、政府優化教育資源,撤併了大量的農村學校

自2001年起,政府為了整合教育資源、提升教育質量,撤併了一些生源不足、辦學力量薄弱的農村學校。梅嶺鄉原來有17所村級完小,撤併後只剩下5所小學。昔日的校園被廢棄,鐵門緊鎖、校園長滿雜草。這種撤併雖然優化了教育資源,但也加大了學生上學的路程,使一些由爺爺奶奶送學的孩子家長乾脆到城鎮租房或投親靠友去城鎮讀書。

期待農村教育的復興

四、農村學校師資不足,教學資源缺乏,教學質量比不上城鎮學校

農村學校難以留住優秀教師,每年縣教育局都從農村學校選招一批三年以上教齡的老師補充到縣城缺編的學校,使得農村學校老師的年齡結構嚴重不合理、師資不配套。梅河小學除校長是已年屆五十的本地男教師,其餘的三名都是年輕的外地女教師,農村學校在信息化教育資源比城鎮有差距,這些因素都導致教學質量難免不落伍於城鎮學校,學生也容易流失。

期待農村教育的復興

五,家長的教育理念在變化,留守農村不易

進城務工打開了很多父母的視野,他們對孩子的教育理念也在悄悄發生變化,他們開始重視子女教育,有條件的家長會把孩子送到一些私立學校。留守在農村的孩子多數是由年邁的爺爺奶奶在家看管,老人們精力有限,管教往往力不從心,文化不高又無法輔導學習,對孫輩普遍較溺愛。這樣也使得農村教學管理難度增加,教學質量無法保證,學生容易流失。

期待農村教育的復興

好在政府開始在重視教育的均衡發展,近幾年對農村學校的軟、硬件建設都加大投入,鼓勵教師到農村邊遠地區執教並提高鄉村教師的補貼,農村學校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期待農村教育早日復興!

期待農村教育的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