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芬戰爭中,為什麼索米衝鋒槍讓蘇軍傷亡了百萬人?

琅琊利劍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索米衝鋒槍相當精良,給蘇軍重創。

可以這麼說,索米衝鋒槍是二戰中最早登場又最優秀的衝鋒槍。

索米衝鋒槍的自動方式為傳統的自由槍機、開膛待擊,但它有很多先進又實用的設計。

比如,索米衝鋒槍採用71發彈鼓,使得火力非常猛烈。

槍管比其他衝鋒槍長,衝鋒槍射程遠,精度高。

芬蘭人具有特殊的工匠精神,該槍做工非常精良,按照狙擊槍的標準,堪稱藝術品。


它採用最優質的瑞典鉻鎳鋼。

以上使得索米衝鋒槍具有優秀的精度,旺盛的火力,很好的持續火力,是一款非常實用的衝鋒槍。

更重要的是,蘇芬戰爭中,蘇軍只有很垃圾的PPD衝鋒槍,根本沒有芬蘭索米衝鋒槍對等的裝備,自然被打殘了。

當時芬蘭軍隊的戰術靈活,又熟悉地形。他們往往集中優勢兵力,突然包圍一部蘇軍以優勢火力壓制,將他們迅速殲滅。


而這些戰鬥,往往是在芬蘭無處不在的森林中或者森林邊緣。這種地形,雙方距離很近,恰恰是索米衝鋒槍發揮威力的場景。

實戰中,2支索米衝鋒槍就可以輕鬆壓制蘇軍1個步兵班。

不過,索米衝鋒槍裝備數量有限,它製造難度大,花費高,一共建造了不到5000支。

蘇芬戰爭中,芬蘭軍隊2萬多戰死。而蘇軍戰死高達14萬人,是芬蘭人的7倍。


薩沙


百萬蘇聯入侵芬蘭,芬蘭不得不自衛還擊。蘇聯進攻芬蘭,是極其嚴寒的冬天。冬天白天短,夜間長。戰爭在漫長的邊境線展開。蘇軍想憑藉機械化優勢,以秋風掃落葉,以摧枯拉朽之勢,一舉攻佔芬蘭,從而可以侵佔芬蘭大片領土,土地。可是,芬蘭早就有預感,蘇聯早遲會侵佔芬蘭領土。芬蘭人民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芬蘭早在十年就修好堅不可摧,牢不可破舊防禦工事。芬蘭打有準備的仗,才會如此從容,不慌不亂,沉著應戰。芬蘭用小股游擊戰,對蘇聯正規軍,由於應對得當,措施有力,借用熟悉環境的優勢,用小股芬軍重創蘇軍。由於在極其嚴寒的山地森林作戰,蘇軍機械化部隊受阻,由於白短夜長,又是山地森林,蘇聯空軍無法支援作戰。芬蘭衝鋒槍過於美觀精密,十分精巧好用。芬軍往往和蘇軍在山地森林中,發生遭遇戰。索米衝鋒槍,近距離十分精準射殺了大量蘇軍,打得蘇軍死傷一片。可見,索米衝鋒槍也能重創蘇軍。蘇軍出動120萬大量軍隊,想一舉攻佔芬蘭,不想天公不作美,嚴寒,氣候打敗了蘇軍。蘇軍在芬蘭戰場上死殺40萬人,並不是死傷百萬人呀!芬蘭由於國小,人口少,傷亡10萬人,就有點吃不消,感覺吃力,無法承受這大規模戰爭所帶來的昂貴的代價。最後,蘇芬戰後談判,蘇軍大敗,還如願以償,得到想要的芬蘭的一大片領土。蘇軍在芬蘭戰場上大失敗,教訓深刻,積極採取行之有效地應對措施,讓蘇軍儘快適應在極其嚴寒的山地作戰。這為以後反擊德軍入侵蘇聯提供了寶貴的作戰經驗,這也讓蘇軍保衛莫斯科走向偉大勝利。沒有蘇芬戰爭的大失敗,就沒有莫斯科保衛戰的偉大勝利。蘇軍因禍得福,天佑蘇軍打敗德軍。不過,蘇軍在芬蘭戰場上,天佑芬軍打敗蘇軍。


中國美6220


眾所周知,在1939年的蘇芬戰爭中,蘇聯對付芬蘭這個總人口不足400萬的小國,居然投入了百萬兵力,最後蘇軍傷亡超過40萬,才勉強佔領了芬蘭百分之十的領土,而芬軍不過損失6.8萬人,戰爭以蘇軍慘勝而告終。蘇軍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傷亡,有一部分因歸結於其僵化的作戰方法,此外,芬蘭人的戰鬥意志也很強,蘇聯步兵在對抗芬蘭步兵時,芬軍的索米衝鋒槍給蘇軍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索米1931A衝鋒槍使用的是9毫米魯格手槍彈,有效射程200-300米之間,它配備了20發、50發和70發的供彈具,理論射速可達每分鐘900發,不過此槍在開戰時芬軍也只裝備了4000餘具,平均每個步兵班也只有不到兩支衝鋒槍,即使這樣,芬軍的班排火力還是明顯高於蘇軍。當時衝鋒槍正處於發展初期,各國對沖鋒槍的軍事價值還不是特別瞭解,有些國家還對其持鄙視的態度,蘇聯在1935年雖然研製出了PPD-34衝鋒槍,但它並沒有裝列部隊,蘇聯步兵用的還是拉栓式步槍。

在蘇芬邊境上,這氣候寒冷,森林茂盛,湖泊眾多,交通閉塞,而參加這次戰爭的蘇軍大部分是南方部隊,他們習慣於在中歐平原打那種大兵團作戰,面對這樣的環境,顯得有些力所不及。適應當地環境的芬軍非常喜歡滑雪,他們避免與蘇軍正面作戰,經常派出小股部隊襲擊蘇軍的後勤等部隊,讓蘇軍吃了不少苦頭。一股芬軍只要有兩支索米衝鋒槍,就能將蘇軍幾十人的部隊打得七零八落,這也難怪蘇軍的傷亡會高一些。

蘇芬戰爭後,蘇聯高層看到了步兵的傷亡數字和衝鋒槍對步兵的重要性,於是也開始正視衝鋒槍了。


兵說


首先需要糾正出題者一個問題,整個蘇芬戰爭蘇軍共損失333084人,其中純減員84994人,沒有百萬之多。當然芬蘭軍隊付出的代價是66406人-純減員22849人

還有蘇軍在戰爭中造成主要傷亡並不是衝鋒槍所造成的,二戰期間主要作戰傷亡都是炮兵造成,何況這款衝鋒槍只是生產了幾千支而已,沒有這麼大的威力。

做為一款衝鋒槍,應該說設計的非常成功。不過由於複雜的結構和工藝以及苛刻的選材(選用瑞典的優質鉻鎳鋼製造)帶來的高昂成本。在最初的1932年產量僅僅1000支,而到了蘇芬戰爭爆發時也不過區區4144支。這點數量的衝鋒槍會造成蘇軍那麼大的傷亡嗎?

對於蘇軍來說,這場戰爭和芬蘭索米衝鋒槍讓他們真正意識到衝鋒槍的實際價值。通過這場戰爭,索米衝鋒槍名聲大振,接到不少訂單,不過即便如此在二戰中產量也就8萬餘支。反觀蘇聯二戰馳名的波波沙衝鋒槍,產量高達600餘萬支!


榮華之武器堂


索米(suomi)衝鋒槍,屬於芬蘭二戰前設計的衝鋒槍,在蘇芬戰爭(1939-1940年)中大放異彩。

“索米”在芬蘭語裡的意思就是指“芬蘭”,這款衝鋒槍出自芬蘭槍械大師“埃莫·拉赫蒂”之手。

其基本的參數是:口徑9毫米,槍長870毫米,槍管長314毫米,重量為4.6千克,射速是每分鐘750-900發,彈容量是50/71發。

1931年,索米衝鋒槍正式投入量產,大部分為芬蘭軍隊所購買。蘇芬戰爭爆發,芬蘭國防軍已經裝備有4000支,差不多44名士兵裡有1支。

另外,索米衝鋒槍還有其他2款:一款叫“碉堡型”,特點是護木較薄、沒有槍托、握把為手槍式;另一款叫“坦克型”,被裝置是輕型坦克上作為第二種武器。

標準型是主流產品,碉堡型只生產約500支,而坦克型只生產數十支。因此,我們談論索米衝鋒槍,一般就是指標準型。這款衝鋒槍的優點在於做工精良,射程、精準度都頗高,但是弊端也很明顯,生產成本很高。

橫空出世之後,索米衝鋒槍被投入到地區戰場使用,然而表現並不出色,比如南美玻利維亞、巴拉圭的戰爭,西歐的西班牙內戰。

熬過幾年後,索米衝鋒槍就出名了,因為把百萬蘇聯軍隊給打哭了。1939年11月30日,蘇軍悍然進攻芬蘭,原因是芬蘭人不聽話,不肯做領土交換。

戰爭一爆發,蘇聯人就有些懵了,弱小的芬蘭居然槍支比自己還強。當時,蘇聯剛結束半自動步槍的選型工作,由於偏見並沒有把衝鋒槍作為主戰武器。大家懂得,衝鋒槍跟步槍近距離對射,後者絲毫不具有優勢。

蘇芬戰爭進行的時間很短,1940年3月13日就正式結束,雙反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表面看蘇聯人付出巨大的人力、武力、財力損失,但畢竟是國家體量大,結果芬蘭被迫割地求和而服輸。

這場戰爭結束後,蘇聯中央馬上認識到衝鋒槍的重要性,斯大林發佈指令恢復捷格加廖夫衝鋒槍的生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1年後蘇德戰爭的爆發,蘇軍已經有大批衝鋒槍可以用於對德作戰。

回到蘇芬戰爭,我們看最後的戰損比,芬蘭軍隊戰死2萬多人,而蘇聯軍隊的戰死數量則是高出近20倍。那麼,為什麼蘇聯軍隊的損失會這麼大呢?

蘇聯軍隊的失利,並非完全是由索米衝鋒槍造成的,還跟很多因素有關。當然,索米衝鋒槍的火力優勢,在雙方的對殺中大量收割蘇聯官兵的性命。

那一年天氣異常寒冷,蘇聯軍隊出征人生地不熟的芬蘭,後勤供應經常被打斷,很多蘇聯官兵被活活凍死。芬蘭多山多林,也造成蘇聯的集團軍式作戰不能奏效,在戰略、戰術上都顯得被動。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蘇聯軍隊遭到政治運動的清洗,部隊裡的骨幹基本被清除,軍隊的戰鬥力降級。因此,索米衝鋒槍、寒冬天氣、政治大清洗,這三大原因造成蘇芬戰爭的大失利。


子屠龍


蘇芬戰爭、日蘇諾門坎戰役、蘇德戰爭蘇軍的傷亡、損失、物資消耗都是遠遠高於敵軍,基本上沒有一個能拿得出手的戰役。特別是在蘇德戰爭中朱可夫主持的戰役經常是以多勝少,而且基本上都是傷亡慘重。按李雲龍的說法在庫爾斯克會戰中蘇軍130多萬打德軍80多萬,武器、物資上都遠超過德軍,如果打不贏那你就回家抱孩子去吧。而結果好像是德軍傷亡10多萬,蘇軍傷亡30多萬。


至於蘇芬戰爭就更加了,蘇德戰爭、日蘇戰爭再怎麼損失慘重怎麼說也贏了,而且是被別人打了之後才反擊的,而蘇芬戰爭卻是蘇聯為了吞併芬蘭發動的侵略戰爭,在消耗了巨大的物資損失了大量的人員和裝備後,打了4個多月蘇軍愣是沒有攻破芬蘭第一道防線——曼納海姆防線,最後在各種原因蘇聯不得不與芬蘭簽訂停戰條約。

至於芬蘭使用的索米衝鋒槍肯定給蘇軍帶來不可計量的傷亡,不過據現在公開的數據來看蘇軍並沒有傷亡百萬,畢竟蘇軍的參戰兵力也只有120萬,不過相對認同的是蘇軍損失約20萬人,傷病員更是超過了50萬人,總記傷亡約70萬人。而作戰失利的原因絕大部分原因得蘇聯自己背,因為蘇聯大清洗運動基本上將能作戰的將領給幹掉或者趕到西伯利亞挖土豆了,而新上任的軍官雖然對黨對領袖絕對的忠誠,但是作戰經驗等於零,所以就是這些愣頭青帶著自己的部隊前仆後繼的衝向芬蘭的槍口。


一位蘇軍將領說:“我們得到的5.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足夠埋葬我們犧牲的戰友”

而芬蘭也是作戰勇猛,在曼納海姆防線抗住壓力,空軍更是英勇奮戰,在前期更是掌握了制空權。陸軍機動部隊化整為零,一般都是班級單位進攻,也算一種游擊戰,但是就是這樣人家的游擊戰可不是小打小鬧,人家可是主動出擊,而且經常成建制的消滅蘇軍,而且芬蘭人每個人基本都會打獵,所以槍法及其精準,畢竟你人是跑不過動物的。其中就包括直到現在仍然保留世界第一狙殺記錄的西蒙·海耶,



划著雪橇進行快速機動的芬蘭士兵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蘇芬戰爭,按照理論上來說,蘇軍是以壓倒性優勢而存在的,甚至有人當時認為,蘇聯打敗芬蘭的時間可以用小時來計算,可想而知,當時雙方的差距是如何之大。

但是誰知道芬蘭居然讓蘇聯付出了士兵傷亡百萬的代價,還打了百餘天,全世界都跌破了眼鏡,誰都不會相信,一個小小的芬蘭,居然讓蘇軍打了那麼久,而且蘇軍傷亡慘重,蘇聯就是慘贏嘛,為什麼蘇聯會敗成那樣呢?



第一,天氣原因。

因為當時正好是芬蘭冬天,天氣異常寒冷,蘇聯許多軍事裝備無法有效開展,還時常出故障,就連士兵都有許多是凍死的而不是戰死的。



第二,武器裝備差。

蘇聯那個時候給士兵的武器還是老式步槍,而人家芬蘭已經用上了衝鋒槍,這種武器裝備的差異,給蘇聯士兵帶來了很多傷亡。

第三,僵化的作戰方法。

芬蘭有個外號叫“北歐伐木場”,也就是那裡的樹木很多,而且很多地勢崎嶇的山區,蘇軍當時派出的百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出發前去打仗,喜歡以集團軍的優勢碾壓別人,結果人家芬蘭這邊只是分成了小分隊對付,衝鋒將蘇聯搞得的苦不堪言。



芬蘭的軍隊,只用了真真的是有效的武器。而索米衝鋒槍則是其中重要一部分。蘇軍一片片衝過來,衝鋒槍一掃射,什麼煩惱都解決。


風雲一點通


電影《無名戰士》劇照,影片的背景就是“蘇–芬戰爭”,索米M1931衝鋒槍在這部電影當中多次出現,但是有很大的藝術加工成分在裡面,當時芬蘭軍隊除特種分隊外,普通連隊平均44個人才能分配到一支“索米”,似乎當成了輕機槍用。

題主出題也要嚴謹!“蘇–芬戰爭”,蘇軍出兵120萬,確實是傷亡慘重!戰後統計是蘇軍傷亡了40多萬人而不是傷亡了百萬,芬蘭軍隊也傷亡了10多萬人,但按照人口比例來看芬蘭反而是損失大一些。


“蘇–芬戰爭”基本算是機械化戰爭(對於蘇軍而言),是各種武器裝備聯合作戰,芬蘭軍隊消滅大量蘇軍有生力量不僅僅是索米衝鋒槍,它只是一種輕武器,數量也不多咋能在這麼大型的戰爭當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呢?

蘇軍的傷亡了大量兵力的主要原因:一是輕敵,這個好理解“龐大的北極熊”從體量上完全可以碾壓“北歐小狐狸”,所以就輕敵冒進。二是,戰爭時間是在1939年11月30~1940年3月12日,正好是北歐的冬季,溫度極低經常是零下30~40°,加上一米厚的雪嚴重的阻礙蘇軍機械化推進!而且芬蘭和蘇聯邊境屬山地森林地去,不但機械化部隊很難展開,在晝短夜長的月份蘇軍的航空兵也難以對地面進行支援...反觀芬蘭軍隊利用了滑雪板和會滑雪人多的優勢,經常組成小分隊神出鬼沒偷襲蘇軍,造成了蘇軍大量的傷亡。三是“曼納海姆防線”,芬蘭早在戰爭爆發前的10年就預感到蘇聯有可能入侵,在芬蘭–蘇聯邊境構築了漫長的防禦工事,縱深有60~90公里,分成三道防線,佈置了大量的反坦克地雷、水泥樁,水泥△和反坦克壕溝...還構築了大量的永備性暗堡...所以,蘇軍在芬蘭完備的防禦體系和惡劣氣候下才有傷亡巨大!而絕不是“索米衝鋒槍”所為。


索米衝鋒槍是一支好槍屬於近戰武器,發射9×19毫米魯格子彈,由於槍管加工比較精密,子彈發射到200米之外,彈著點散佈仍然比較小。

它也確實給蘇軍造成了不小的損失,主要原因是在芬蘭地形複雜山高林密,兩軍交戰的距離是很近的,通常都在100米之內,這個距離可以很好的展示“索米衝鋒槍”的射擊精度和900發/分鐘的高射速,完全壓制了蘇軍普通步兵的“莫辛納甘步槍”、SVT半自動步槍和少量的PPD衝鋒槍(波波德)甚至“大盤機槍”都能壓制。
雖然“索米衝鋒槍”性能優良,但是它過於精良的加工工藝,費時費力也限制了它的產量,它總共製造了8萬隻,與PPSH/PPS、MP38/40、湯姆森衝鋒槍、司登,上百萬甚至幾百萬的製造數量相比是在是太少了!這也就限制了它作戰能力的發揮。

“索米衝鋒槍”的事情也表明,過於精密製造的武器裝備並不適合大國軍隊裝備,就是現在也是一樣,M–16(AR)系列和AK系列都有各種缺點,但是它們對於美國和蘇聯來說是可以大規模生產的武器,槍械本來就是消耗品,戰爭期間不是和平時期有時間對槍械進行保養,發射個5~6000千發子彈(理論上是萬發左右,但是很少做得到)很不錯了,就得換槍,如果因為產量上不去就會影響到部隊換裝備,所以大國的槍械都是結構相對簡單,加工用時短、工藝不那麼精良...的槍械!

反觀一些小國的槍械則是“精雕細刻”,因為軍隊人數也就幾萬人,槍的產能也能跟得上,就會在製造工藝上有較大的提高。

總之,“索米衝鋒槍”性能確實好,也為保衛國家做出了傑出貢獻,但是它必定是小國武裝力量的裝備,不適宜給大國軍隊使用,也更不適合在大規模戰爭中使用。


皇家橡樹1972


整個蘇芬戰爭,蘇軍總共傷亡30多萬人。 所以索米讓蘇軍傷亡百萬人純粹是一些自媒體的標題黨。

而且索米衝鋒槍產量並不高,從1931年到53年總產量才8萬支,其中絕大多數絕大多數都是賣給瑞典、瑞士、保加利亞之類的。等蘇芬戰爭開打的時候,芬蘭國防軍自己才只有4000支。

再加上毛子當年是直接硬剛芬蘭的曼納海姆防線,那年的冬天又是極寒,光是凍傷減員的毛子都六萬多。芬蘭人能打出不錯的戰損比純粹是靠著毛子無腦一波+自己冬季準備充足而毛子沒有+滑雪遊擊天賦。

索米雖然也讓蘇聯人吃夠了苦頭,但這種太重,太精密,做工太細導致產量不高的玩意並不是衝鋒槍的正確用法。不過芬蘭人本意也是拿這玩意當輕機槍用在強調機動的戰術班組裡...


瘋狗的輕武


芬蘭人,將那場戰爭稱為“冬季戰爭”,以1939年11月30日蘇軍主動進攻芬蘭開始,到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而結束,先後打了4個半月,從歷史解密的資料來看,僅從雙方軍隊的戰損情況,那麼肯定是蘇聯軍隊輸了,但蘇聯卻令芬蘭割讓與租借了部份領土,戰爭的最終結局可以說蘇聯贏了。

換個角度來考量,這場戰爭又可以說蘇聯輸了,因為並未達成當初要全部佔領芬蘭全境的戰略目的。芬蘭,一個北歐小國,竟然擋住了強大的蘇聯軍隊的進攻,最終,除了割讓與租借部分有爭議的領土以外,可以說保住了國家主權,最重要的是贏得了國際聲望,而蘇聯軍隊卻被小國軍隊吊打,且損失慘重,是希特勒藐視蘇軍戰鬥力,決定實施“巴巴羅薩計劃”的原因之所在。


當然,芬蘭軍隊並未憑藉索米衝鋒槍,讓蘇軍傷亡百萬人,倘若芬蘭軍隊憑藉索米衝鋒槍,真能讓蘇聯軍隊傷亡百萬人,那麼芬蘭軍隊可以征服全世界了。

戰後可查閱的資料顯示,此役蘇聯軍隊陣亡4.8萬餘人,芬蘭軍隊陣亡2.2萬餘人,芬蘭軍隊憑藉在曼納海姆防線的堅固工事,利用嚴寒和沼澤森林的有利地形,展開了頑強抵抗,導致蘇聯軍隊進攻受阻,主陣地久攻不可,付出了沉重的傷亡代價。

最後,蘇軍集結了46個師的龐大兵力,以榴彈炮、加農炮的密集炮火轟擊,步兵在坦克掩護下在卡累利阿地峽發動總攻,且空軍對芬蘭交通線和城鎮狂轟濫炸,突破了曼納海姆防線,芬蘭軍隊被迫退守維堡一線,只得和蘇聯簽訂了和平協定。

索米衝鋒槍,採用自由槍機式自動方式開膛待擊,發射9毫米派拉貝魯姆手槍彈,有效射程200米,理論射速高達每分鐘900發,配有多種供彈具,其中彈鼓容彈量71發,此槍給予了蘇軍以極大的殺傷。

但當時芬蘭軍隊裝備數量也非常有限,蘇芬戰爭爆發時僅量產4100餘支,倘若芬聯軍隊裝備充裕,那麼蘇聯軍隊的損失還要慘重,一個芬蘭步兵班頂多裝備1-2支索米衝鋒槍,其他步兵也都是5發彈倉供彈的栓動步槍。索米衝鋒槍動作可靠,特別是火力非常兇猛,徹底碾壓蘇軍當時裝備數量不足且性能落後的PPD衝鋒槍,戰後蘇聯在繳獲索米衝鋒槍的基礎上,研發成功了二戰時期著名的波波沙-41衝鋒槍,非常巧了也採用了71發彈鼓供彈,與索米衝鋒槍一樣,火力動物般兇猛,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一戰成名,一直打到德國首都柏林,波波沙-41衝鋒槍風頭蓋過了芬蘭索米衝鋒槍,終成二戰一代名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