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刹之一———当阳玉泉寺


中国四大名刹之一———当阳玉泉寺


中国四大名刹之一———当阳玉泉寺


中国四大名刹之一———当阳玉泉寺


中国四大名刹之一———当阳玉泉寺


中国四大名刹之一———当阳玉泉寺


中国四大名刹之一———当阳玉泉寺


玉泉山是一座佛教名山,素以“三楚名山”闻名。山下的玉泉寺始建于东汉末年,享有“荆楚丛林之冠”的美誉,与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江苏南京的栖霞寺誉为“域内四绝” ,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寺院。鼎盛时期其规模“为楼者九,为殿者十八,三千七百僧舍”,玉泉寺是湖北最早的寺庙,东汉普净和尚在此结庐修行,隋朝智者大师在此奉昭建寺,玉泉寺成为天台山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的道场,成为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祖庭。玉泉寺与国清寺同为天台宗的祖庭,源于智者大师,智者大师系湖北荆州人士,他为当时的晋王隋炀帝杨广授菩萨戒后,回到故乡荆州,于公元593年在玉泉山下亲自创建玉泉寺,在此弘扬佛法,三年后回到天台山,筹建国清寺,因此,玉泉寺比国清寺早建寺6年。

玉泉寺还是禅宗北宗祖庭。自唐以来,玉泉寺教、律、密、禅、净兼修,诸宗竞秀,各派流光,高僧辈出,涌现出120多位大德高僧,其中被历代帝王封为“大师”和“国师”称号的就有十人之多。此外,玉泉寺还是伽蓝菩萨道场、关公信仰的发源地。

与一般寺庙不同,来到玉泉寺,仿佛置身在大自然中,山环水抱,古木参天,环境清幽,佛教文化、关公传奇完全融汇于自然风光之中。游览玉泉寺通常分为:塔区、寺区、泉区和山区。

中国四大名刹之一———当阳玉泉寺


中国四大名刹之一———当阳玉泉寺


铁塔本名“佛牙舍利塔”为重瘗唐高宗、则天皇后所授舍利而铸建,仿木构楼阁式,八角十三级。

铁塔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地宫为石质六角形竖井,里面展出塔基下出土的珍宝,其中以武则天亲赐玉泉寺的佛牙舍利子和皇室供奉的水晶珠、鎏金菩萨等国宝最为珍贵。塔座八面各铸托塔力士一尊,全身甲胄,脚踏仙山,刚健威猛;塔身铸有佛教故事,造型俊秀挺拔,稳健玲珑,如玉笋嵌空;塔刹为铜质,形似为宝葫芦。最为值得称道的铁塔的制造技术,塔体系分段冶铸,逐层叠装,不加焊接,自重以固,塔身还微微向北倾斜,目的是减弱冬季西北风对塔身的影响。铁塔历经千年风雨而不锈,记得那年参观,讲解员告诉我们,原来的铁塔很亮,近年做了防锈处理,光泽反而暗淡了。由此可见,这座铁塔对研究中国古代冶金铸造、金属防腐、营造法式、建筑力学、铸雕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寺区 玉泉寺坐西朝东,格局别致,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由东而西布置在一条东西轴线上,寺庙屡遭兵祸,屡毁屡复。寺内古建筑多为明代建筑,古朴、大方,主体建筑大雄宝殿虽系明代重修,但沿用宋元时期的建造方法,整个建筑不用铁钉,结构严谨,技艺精湛,同时还保留明代的建筑风格,是长江流域为数不多的大型殿宇,高大壮观,大殿上方高挂赵朴初手书的“智者道场”直匾,走进殿内印象最深的是大殿40多根金丝楠木内柱,柱围直径达1米以上,在中国古建筑中,金丝楠立柱多用于皇家的宫殿和陵寝,寺庙中使用这么多金丝楠木立柱极为罕见,足以显示玉泉寺当时规格和地位,这座大雄宝殿是湖北省最大的木结构古建筑。

寺内还陈列着珍贵的文物,有石刻观音画像,通常认为是唐代画圣吴道子手迹。大雄宝殿前的隋代铁镬,铁镬即为铁锅,它珍贵之处,在于铁镬的铭文刻有“用铁今秤三千斤”七个字,据此测定,当时的一斤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六两,填补了隋代度量衡资料的空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玉泉寺的隋代铁镬、唐代吴道子石刻观音像、北宋棱金铁塔堪称“玉泉三绝”。

玉泉寺西堂供奉着关公的佛像。在中国历史中关公这样受到各方的尊崇,儒家尊其“武圣人”,道教尊其“关圣帝君”,佛教尊其“珈蓝神”(守护神)。玉泉寺与其他佛教

寺庙不同的是:它渗透了三国文化,由此也流传着各种版本的关公传奇,相传关公在玉泉山显灵,经智者大师度化之后,关公“稽首皈依”成为佛教的守护神。

泉区 玉泉寺的珍珠泉是关公文化的源头,流传着关公显圣的传说,平添神秘色彩。在三国演义中,关公遇害身首异处,孙权将其正身葬在当阳,曹操将其首级葬在洛阳,刘备将其衣冢带回成都建庙。然而,关公心有不甘,玉泉山上空显灵,大叫“还我头来,还我头来……”他的老乡普净和尚,在此结庐修行,当下点化他说“你过五关,斩六将,这么多人头向谁要呢?”赤兔马听闻,知关公不能复生,悲愤中四蹄击土,刨出一个大坑来,顿时泉水大涌, 自此涌泉不息,跳玉喷珠,因而得名“马刨珍珠泉”,简称“珍珠泉”关公被点悟,与赤兔马升天而去。说来也奇,游客临岸静观,珍珠泉清澈晶莹,若站在泉边击掌、跺石,泉底就会冒出珍珠般的水泡,珍珠如玉,也叫玉泉,这是间歇泉。

人们为了纪念关公,还在关公显灵的地方建关庙,又称为显烈词,成为玉泉寺的护法道场,“显烈祠”是中国最早的一座关庙,相对当阳的关陵庙而言,也被称之“小关庙”,成为关公信仰的发源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