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下思考中國的人才培養的現狀


在疫情下思考中國的人才培養的現狀

肺炎疫情爆發後,社會各界都在貢獻自己的力量,參與到和疫情搶奪生命的戰鬥中。

但也是在這次肺炎疫情爆發後,暴露了我們社會存在的諸多短板。比如我們的醫院設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怎麼面對疫情時,卻發生了床位不夠?很多疑似病例收不進來!

為什麼我們的醫藥科技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而面對病毒,我們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高效研發出有效的藥物治癒患者,阻斷疫情的蔓延?

都說我國人才濟濟,怎麼一到了關鍵時刻,不是缺醫生,就是缺護士?


在疫情下思考中國的人才培養的現狀


我們不是人才過剩,而是人才不足

就像在這次疫情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呼籲的那樣,應該把演藝圈的高薪給那些一線的科研人員。

但我想說的,李院士的呼籲還是沒有看到事情的本質,還是不能從根本上扭轉中國人才培養的局面。

少年強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獨立則國獨立。這是我們中國人都知道的一句話,這是我們歷經百年磨難收穫的至理名言。

但就中國目前的現狀,我們在培養青少年人才方面真的做的很好嗎?我們對青少年成長的環境、硬件、軟件、資源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關懷備至了嗎?


在疫情下思考中國的人才培養的現狀


社會的怪相,何時成了社會風氣

我們很多時候,都能從各種媒體獲悉,某某明星,今天在某某貧困山區捐助了一所小學,充分表達了他關心下一代成長的愛心,他身體力行了一個公眾人物對社會的擔當;某某明星今天給山區兒童送去了過冬的各種物質、衣物。受到他捐贈的山區兒童感激涕零,聲淚俱下,表示將來要記住好心人的善舉,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報答某某的資助之恩。

類似的情形不勝枚舉,多如牛毛。但我看那些站在鏡頭前語焉不詳的貧困兒童可能還是沒有搞明白,我本來有強大的祖國,憑什麼又要接受別人的施捨。他們在校園裡接受教育,本來是天經地義,是他作為一個國家公民應該享受的權利。那又是誰讓他站在鏡頭前對一個他不認識的人哭著表達感激之情的呢?

我們也不能責備那些真心做善事的明星,畢竟人家肯拿出自己收入的一部分回饋社會。畢竟還有很多賺著大把錢而對困難兒童置之不理的,他們沒有能夠真心體會過受貧困兒童的遭遇,又怎麼能夠感同身受孩子們渴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願望。大不了花點小錢,請一幫不良媒體在孩子們面前假裝慈悲一回。流下幾滴鱷魚眼淚,然後告訴國人,他無時無刻不在為貧困山區孩子能偶正常完成學業殫精極慮。

我們對藝人的監管還很不到位,給了這幫人欺世盜名留下了很大的空間。但我們的監管機制什麼時候才能抑制這種光怪陸離的畫面,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在機制上平抑這種青少年成長環境的缺失與大明星揮金如土的反差。

抑制明星的收入。很可能會有人說我們不按市場規律辦事。但我們不是還有國家宏觀調控機制嗎?宏觀調控不就是針對市場經濟中的一些不合理現象採取的國家手段嗎?這確實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我們不妨來看一組數據:福布斯公佈了2017年中國演員年收入的數據。成龍以3.3億元名列榜首,此外,中國2017年收入最高的十位明星的合計收入為22億元人民幣,比2015年增長了166%。①如果這還不夠直觀的話,我們不妨看下圖:

在疫情下思考中國的人才培養的現狀

福布斯統計的2017年演員收入

數字背後的殘酷現實

當然這只是排名前十的演員的收入就合計22億元人民幣,那還有其他沒有被統計上的演員的收入呢?當然,沒有人去統計,但我們可以去想象,去想象數字背後的數字。

而根據國家財政部統計的2018年國家對教育系統的總投入為46135億,比2017年的投入增加了8.39%。②演員的收入增長率達到166%,而國家對教育系統的財政投入增長率還停留在個位數,這就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

我們寄託於少年強則國強,不光停留在口號上,也不應該停留在一時的熱血上面。我們全社會不是更應該考慮怎樣讓我們的青少年更加有尊嚴的完成他們的學業。讓他們不必為了求學途中的一餐一飯而發愁,不必為了家庭的收入而擔心自己有可能輟學打工?

我們很多孩子只有到了初中,才能上計算機課,才能見到自媒體教室。他們所在的教室可能四面透風,他們可能坐在教室裡,還會被寒風凍得瑟瑟發抖,他們可能連一塊正規的操場都沒有見過,就更別提足球場,室內籃球場這種需要大量經費投入的基礎設施。

被稱為中國的足球教父的於根寶不是有這樣的困惑嗎?我們為什麼要花幾千萬去請外國的著名教練,而不願意給貧困地區的孩子修一個像樣的足球場,讓他們更早的接受足球文化的薰陶?我們為什麼要給有點名氣的足球運動員動輒上百萬、千萬的年薪,而不願意去解決體校孩子們每天一杯的牛奶,讓他們的身體更加健壯,改善他們的體質,讓他們更適合於足球這項需要高強度對抗的體育賽事?③


在疫情下思考中國的人才培養的現狀


民族的前途不能指望偶然和幸運,更多的是制度的約束和國人的努力。

同樣有人會說,這也是市場經濟的結果,我們不能違背市場規律幹事情。培養下一代人才,讓國家的將來不再為人才而困惑。我想請問,這需要怎樣的市場規律?這是市場規律能夠解決的事情嗎?

我也不明白,靠著贊助、施捨而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滿足國家今後發展的需求嗎?他們的尊嚴和對國家的信仰能夠支撐他們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捨生忘死,完成時代交予他們的重任嗎?

要知道接受施捨多了就容易失去自尊,而沒有自尊的人更容易當叛徒和漢奸。

不是有人提出,要在中國實行差異化教育嗎?讓有條件的孩子接受更精細化的教育模式。但我想問問這些人,你憑什麼實現差異化的教育?誰給你的權利去實行差異化的教育。難道有錢人的孩子就比窮人家的孩子聰明?難道有錢人家的孩子就該比窮人家的孩子更有前途?

能夠預言寒門再難出貴子的,我們不得不說這是一種病態。一個社會的病態,一個民族的病態。我不說想要在中國實行差異化教育的人居心叵測,但起碼他敢講這話,就說明我們還需要在人才培養的基礎上投入更多的財力、物力。讓社會的教育資源更加平均的分配到每一箇中國家庭身上。要貴族化教育,大家都來貴族化。要跨省、跨國的學生夏令營,那麼我們就讓每個學生都能有出省、出國見見世面的機會。

不是說精細化教育好嗎?我們就搞全民精細化教育,讓每一個家庭都知道馬術、高爾夫,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無所不能的紳士。


在疫情下思考中國的人才培養的現狀


小結

一個國家的前途,不能靠偶然和幸運,他更應該依靠制度的推進和全體國人的努力。只有在受約束的範疇內,我們才能見到中國的人才越來越多,我們才能看到在大災大難面前,我們氣定神閒,不是這樣慌里慌張。

每個國家都面臨社會資源分配的難題。但我們的民族經歷過鴉片戰爭,經歷過東亞病夫的屈辱。我們對人才匱乏、國運不興有更切膚的感受!少年強則國強,願我們的人才培養能夠不拘一格,願我們的人才培養制度更能厚積薄發,源源不斷。

①2017福布斯《中國演藝圈收入排名》

②財政部《2018年政府財政支出》

③於根寶《我有餘生,何必慌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