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满清贵族就几十万人,怎么统治几亿汉人呢?

刘华银mark


问题中也说到,满清贵族也就几十万人,可它怎么就能统治几亿汉人两百多年呢?其实在我个人看来,这问题很好解释!

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骨子里的奴性,不错,就是奴性,中国人的奴性,是几千年来潜移默化深入骨髓的。


纵观儒家思想的发展史,它越来越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工具,就比如儒家文化中宣传的“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中的“君为臣纲”,儒家思想从最开始的讲“仁义礼智孝”,到后来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

虽然后来有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但中国人的观念里,还是“天地君亲师”。帝王就是神祗在人间的代表,因此叫做天子,天的儿子。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人们是不会揭竿而起的。


再回到问题中来,清朝入关,那是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在吴三桂带领下,清军击败李自成,将崇祯皇帝藏入十三陵中。

为了笼络人心,清军甚至将煤山上那棵吊死崇祯皇帝的歪脖子树捆上铁链子!

于是乎,很多明臣归顺清军。特别是士人阶层,他们归顺后,既代表清军是顺天意而为。士人阶层的归附,也是顺天意。

统治了士人阶层,再来统治贫下中农,就很好统治了。清军是为崇祯皇帝报仇而来,顺天意继承江山,天意使然,管他什么民族,天意使然。

所以,为什么要反抗呢?就是这个道理。


Mr这史香


几亿人,看起来的确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但是在这个庞大的群体里,真正有反抗意识的人并不多,数亿百姓就像一盘散沙,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对抗。只要控制住极端少数,再度过最初的动荡期,以后的事情就顺理成章。

百姓的要求其实很低,管是谁当家做主,能给口饭吃就不会轻易去造反。

更改国号,消除抵触

清朝为了顺利入关,先后做了很多铺垫。比如丑化崇祯,比如策反、离间明朝重臣,比如喊出“清流寇而平天下”的口号,这些都是为了尽可能淡化汉地百姓对新政府的抵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光清政府,历代新政府都必须要重视最开始的舆论导向,必须要给人们一个相对合理的改朝换代理由。


但是清政府不同于汉人政权,毕竟有民族差异和世代仇恨。为避免历史上金国屠宋,汉人仇金心理,皇太极将大金国号改为大清国,并将女真族改为满洲,尽一切可能消除民众的抵触心里,试图增加认同感。

重用降将,以汉制汉

然而这只是名义的问题,实际情况看起来要糟糕的很多。无论如何宣传,也改变不了20万军队面对数亿人口的事实,如果真的仅让这20万混合军团去征服中原,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好在历代都不缺少投机之人,因为种种原因,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和孔有德等很多汉将选择了投降清政府,并在之后剿灭李自成、灭亡南明等战争中居功至伟。


如此,清政府借助汉将势力,实现了最初的地域统一。

武力镇压,消灭极端少数

当清政府的势力逐步覆盖整个中原,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如何控制势力范围内的百姓。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复杂局面,清政府采取了武力镇压、安抚、封锁等多种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但是有压迫必然有反抗,除了生存以外,在一些文教兴盛的地区,还有一种叫做气节的执念存在,并不是所有人都安于异族的统治。对于这一小部分坚守气节的人,清政府采取了残酷的武力镇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即使清政府极力封锁消息,但是这样惨绝人寰的暴行,又怎么会轻易被历史淹没?

思想控制,奴化绝对多数

对于统治者来说,镇压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所有地域都需要镇压,那恐怕离覆灭也就不远了,好在大多数百姓都选择了接受。

为了巩固统治,清政府不断加强思想控制,最具标志性的就是“剃发政策”,以此来摧毁百姓心中固守的民族情节。另一方面,清朝制定了新的土地制度,但是并没有太大的诚意,因为他们的核心思想依旧是满足满清贵族的私欲。至于百姓,挣扎在温饱线即可,这样他们既有饭吃,又没闲工夫造反,实在是最好的控制手段。

在度过最初的动荡以后,接下来满清政府又开始逐渐重用汉臣,从而实现以汉制汉的局面。而满清贵族则可以从繁琐的管理事务中脱身,只需要控制住兵权,然后安心享乐即可。


尹禾


众所周知,清朝的统治阶级是满族人,总人口数量才三十余万。而汉人的数量是其千倍,清朝初期也有数千万人,清朝末期更是发展到数亿人之多。可是,清朝的满族贵族却骑在汉人头上两百余年,要不是外国的大炮打进来了,只怕清朝得存活到二十一世纪呢?自古以来,游牧民族都被中原人视为是蛮夷民族。那么,清朝满族贵族们到底是怎么统治汉人的呢?

满族贵族们意识到“以汉制汉”带来的巨大好处。清朝能够入主中原,依靠的可不是自己的精兵强将,而是依靠汉奸们。没有这些可耻汉人的竞相卖国,后金根本连打进京城的机会都没有。满族人总共就几十万人。就算全部当兵,后金军队的数量也远远比不上明朝军队的数量。但是实际上,后金的军队中,夹杂了大量的汉人军队,其数量甚至要高出满人军队几倍。后金入主中原前的大部分战役,都是汉人军队帮忙打下来的。

清朝历代都对汉族的大家族进行拉拢,并通过这些汉人精英对底层的控制,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底层阶级。满族贵族们根本就不用自己动手管理底层汉人,只需要控制住那些所谓的“汉人精英”,就可以坐稳江山了。


Sylar弈


在满人还没有进入中原之前他们就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和文字。等到他们统一中国之后,就开始使用汉字来进行交流。人之所以会使用汉字,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以汉治汉的好处。其实满清之所以能够统治中原,最主要的还是依靠汉奸们的力量,如果没有可耻的汉奸进行卖国,相信他们根本无法进入中原。

满清一共才几十万人,即使他们全民皆兵,又能有多少军队?在满清的军队中,其实夹杂了大量的汉人军队,其数量甚至是满人的几倍。而在满清入主中原的战争中,绝大多数都是汉人为他们打下来的。经历了这些事情,满清就意识到了以汉治汉的好处,知道只有靠汉人,他们才能够坐稳江山。所以在清朝历朝历代都对汉人的大家族进行拉拢。只要控制了古时候汉人的精英阶层,就可以控制住整个国家。所以满清并不需要自己动手,只要控制住所谓的精英,就可以坐稳江山了。

满清在中国实行愚民政策。并不让他们接受到先进的知识。因为满清明白了一件事,只要汉人的百姓有一口吃的,他们就绝对不会造反。同时大力实行八股文科考,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读书人的思想。对读书人也进行愚民教育,让他们心甘情愿成为满清贵族的走狗。

满清不仅进行愚民教育,还进行闭关锁国。而闭关锁国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让汉人百姓接触到外面的各种新的思想。




百家历史课


很不客气的说,明朝不是被满清骑兵打败的,而是被自己人葬送的。明白这一点就可以明白满清贵族不足百万,何以统治几亿汉人了。


明朝后期的矛盾


政治败坏:

张居正改革失败后, 明朝政治愈趋败坏,神宗深居简出,不理政事,纵情声色,恣意挥霍。如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前后,每年催促户部解决买办珠宝的费用,以致诏取太仓银2400万两。而当时每年的“赋税之额,乃止四百万”。即使不充国用,不给边饷,要达到这样的数额也需6年。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贪污腐败。内阁缺员也不递补,而中央的主要职能衙门的长官长期空额,政事无人料理:吏部、兵部无掌印官,以致等待迁转之人久滞不叙:户部废弛,各边兵饷不及时发放;礼部懈息,国外来使壅积六七百人,无人过问:刑部失职,狱囚多积,莫为断理。言官体系也复如此。“旧制,给事中五十余员,御史百余员。至是,六科止四人,而五科印无所属;十三道止五人,一人领数职。在外,巡按率不得代。六部堂上官仅四五人,都御史数年空署。督抚监司亦屡缺不补。文武大选、急选官及四方教职积数千人,以吏、兵二科缺掌印不画凭,久滞都下, 时攀执政奥哀诉。诏狱因,以理刑无人不决遣,家属聚号长安门。职业尽弛,上下解体”。

朝廷内外,派系林立,纷争不已。有以内阁辅臣沈贯、 方从哲和给事中姚宗文为首的希定以给事中亓诗教为首的我意以给事中官应震为首的楚党,以宣城人唐宾尹为首的宣党,以昆山人顾天峻为首的昆党。这些党派彼此倾轧,掏空中央政治,只有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东林党,当时还比较正直,要求改良政治。再加上万历皇帝立太子之事,弄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

土地高度集中,农民濒临绝境,农民的暴动起义此起彼伏,各种抗捐抗租活动屡禁不止。



清朝的统治:怀柔与迫害相结合的思想控制


笼络各族上层

清朝统治者对汉族官僚在入关前夕即执行笼络政策,清军入关后,对原来明朝贵族官僚“一仍故封,不加改削”,各衙门的原来官员都照旧录用。

并规定在内阁、六部等中央机构中实行满、汉并设的复职制度。此外,清廷还采取其他措施,把汉族知识分子吸收到政权中来。除了不断扩充科举的录取名额外,康熙十二年(1673年), 又诏举“山林隐遗”,一些地主土人不经考试就可直接做官。

次年,清政府又颁布了捐纳制度,地主子弟可通过捐资得官。康熙十七年,清政府又开设特科博学鸿儒科, 给汉族知识分子中的所谓“名士”以更大的优遇,一经录取,俱授以翰林院的官职。

同时,清政府还组织大量人力编纂各类型的书籍,(对知识分子进行笼络和控制对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清政府也给以种种封爵和特权。如对维族的各种“伯克”,其初皆准其世袭。乾隆中虽废除世爵,但通过参赞大臣的奏请或直接补用,仍可保持其特权。在西藏,清统治者加封达赖、班禅为最高宗教首领,达赖、班禅以下的大小喇嘛和四喝布伦以下的情俗官员,在清政府派出的驻藏大臣的统一领导下,都享有种种特权。


联合蒙藏贵族,联合统治

清王室和蒙古贵族的关系尤为密切,清廷对蒙古贵族分别加封亲王、你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大等爵位,其下还有一至四等台吉、塔布囊。

凡受封六等爵的和执政的台吉、塔布囊都有体禄。不论执政与否,其领主身份和爵位都是世袭的。而且清廷还同他们保持着世代的婚姻关系,利用联姻以巩固政治。康熙、乾隆时期还在承德建造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每年秋皇帝来到这里,然后到东北300里外的木兰行围射猎,举行所谓的“秋称”,行围间隙还让蒙古人表演布库和诈马的技艺。

届时,蒙、藏、维等各族王公大臣轮流前来参加联欢聚会和“寒宴”,并获得大量赏赐。皇帝围猎时,他们陪侍左右,“听指挥惟谨”。

清廷利用这种手段以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使各族上层对朝廷“畏威怀德,弭首帖伏而不敢生心”,从而起到了“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永业”的作用。


对思想控制的加强

清朝统治者在对各族上层进行笼络利诱的同时,还努力加强文化思想上的控制。一方面大力提倡程朱理学, 积极进行思想诱导。为此还特地收罗了一批理学家,如李光地、魏商介、熊赐履、魏象枢、汤斌、陆陇其等,命他们纂修《性理精义》、《朱子全书》等,颁行天下,全力将理学中的忠孝思想加以推广(以统束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对不利于他们统治的言行,则严厉钳制。

在康、雍、乾三朝,尤其是雍、乾时期,曾连续大兴文字狱。对一切文字著述,只要认为触犯了君权,或者有碍于自己的统治,便被目为“狂吠”、“异端”、“悖逆”。必兴大狱,置之重男一案往往株连数百人。如康熙二年(1663年) 的庄氏明史案。浙江湖州府乌程县富商庆廷锁,雇人利用明人所编的当代史书编纂了一部《明书》,其中对天启、崇祯两朝历史中所涉及到的建州女真与明朝的关系如实地写出,便被看作是有意反清。庄氏家族、菜修者和为此书写序、校对以及买卖、刻印的等共70余人皆被斩杀。还有数百人充军边疆,当时庄氏早已死去多年,也被剖棺载尸。再如雍正六年(1728年)的吕留良案也是这样。


总之,如果汉人能够同心同德,赶走满清的机会还是有很多次的,至少吴三桂造反就几乎给清王朝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也正是吴三桂失败以后,清王朝这块铁板才算真的盖上了,所以说汉人之间的互斗互伤,总是让旁人得渔翁之利。


我觉得看完可以“关注一下”!再点个赞咋样!


性感文人札记


几十万满族人如何统治几亿汉人呢?

我想提问的人重点是满族人如何统治汉人,而不是几十万人统治几亿人。

毕竟几十万人统治几亿人来说还是有例子可循的。我们可以按照按比例来缩小一下,也就是一个人管理一千人。对于现在和以前来说一个人管理一千人问题是不大的。就用每一个朝代来说,每个朝代官员统治百姓,统治阶级和百姓的比例也是差不多是这个比例。现在的管理技术和能力一个人是完全可以管理一千个人的。

满族人这么少为什么可以统治这么多的汉人,为什么会有这个疑问,因为清朝满族和汉人是有很大的矛盾,人数差距这么大,不应该就地反抗吗?毛主席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

我这里举个例子来说明,也是一个真实的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几个官差可以押上百个犯人,几个小日本就可以在上千人的村庄里横着走。为什么?

他们没有反抗的能力吗?他们有,但是他们不敢。这是一种心里的暗示,谁都不想当出头鸟。几千年的心理压迫没那么轻易改变。

加上官差往往会让几个犯人当头头,头头会卖命讨官差的欢心,犯人看到有人屈服了,有好处,没人反抗。反抗会死,屈服可以活久一点,在这种环境下,大家都会变得软弱。偶尔有人出来,那就是短命鬼。陈圣吴广哪个是个例外,所以名载史册。

清朝时满人统治汉人实行的是一种高压政策,不服的杀了,不顺眼的杀了,搞什么反清复明的也杀了,在这种环境里,汉人人人自危。自保都难,哪有反抗之心。

鲁迅说过,中国人有劣性根,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吃人的社会。中国人的劣性根是什么,是太能忍耐了,能活着就绝不反抗。别人杀头,关我什么。

鲁迅曾描述一个场景,日本人在杀中国人的时候,一群中国人看着,还在高谈阔论。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中国的劣性根之一。

反抗,为什么反抗,敢反抗的都死了,剩下的连反抗的心都没有。

明朝末年,百姓名不聊生,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只不过换个统治者罢了,税一样要交,说不定以后交的税还少。

兴百姓苦,忙,还是百姓苦。

既然都是苦,干嘛还把脖子往刀子上贴。

满族人会用人,高高的福利吸引着多少连自己祖宗都不记得是谁。

用汉人统治汉人,是清朝一大特点。它让你看到往上爬的机会,又把你死死踩在脚下。

二战时,日本也想用中国人统治中国人,就搞了一个伪满清国,可惜中国人不再是那是的中国人。






史无前文


无论是元灭南宋还是满清统一中国,后期的主力部队都是汉族的汉奸部队,当然对当时的人来说,效忠汉族的皇帝,和效忠其他民族的皇帝有什么区别呢?如果那些部落头领再做出一些礼贤下士的行为,那些人马上恨不得连祖宗都卖掉。于是“士为知己者死”,给自己找了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

满清早期只能和大多数北方的异族一样,只能冲进来骚扰一番,抢点人口和物资就扬长而去,但是随着一支支明军的投降,他们胆子越来越大,特别是驻扎在登州的明朝火器投降了以后,满族军队有了攻城的可能性。

最后天时:当时进入小冰河期,北方气候急剧下降,土地不能养活更多的人了;地利: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将清军放了进来;人和:李自成利用北方大瘟疫攻破了北京城,使皇帝自杀,国家陷入动乱,无法组织起有效而统一的指挥。

后期更是利用汉奸部队一路南征,将明末各种割据的草头王打垮。统一以后,利用一部分汉族世家和文人,共同统治汉人,在文化上和经济上剥削汉人,文化上搞文字狱来制造文化迫害,同时加深科举考试的难度和成功后获得的地位的巨大转变让汉族的知识分子沉迷其中。经济上他的税利很有意思让普通老百姓每日为生活而奔波,虽然无法饿死,但是却又无法积攒,大部分都是勉强糊口,无法有时间学习和思考,让人变得越来越麻木,越来越愚昧,利于统治。


王二闲话


中国历史从古到今都是窝里斗和汉奸把国家搞灭亡了,清朝初期只有几十万的人,真正的军队只有几万而已。但明朝有百万军队为什么会灭亡呢。主要是明朝后期宦官当道,贪官污吏遍地都是,搞得民不聊生,军队腐败无法做战。明朝内部出现了大批汉奸包括吴三桂,耿精忠,尚重喜等原明朝精英。清朝军队虽少但都是精锐部队,加之清朝统治者优待投降的汉奸们,用他们以汉制汉打明朝军队。所以清朝军队虽少,投降汉军也有几十万的。打败了明军,推翻明朝。


大理小哥生活日记


试答如问如下:

我曾经在辽宁省抚顺市读过书,多数去过如下地点

大清王朝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出生地——赫图阿拉老城(坐标: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鸦鹘关东约40㎞);

大清王朝的清末代皇帝溥仪的“改造地”——抚顺战犯管理所(坐标: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宁远街);

大清王朝经过十二帝回到了“原点”。

如问的答案:吸收汉族的优秀文化。


孙庆国:读了不到2年的高中,教了不到3年的学(民办教师),参加了4次高考(自学的高中教材)的机械工程师。

孙庆国:业余时间专注中高考30年,对中高考至今“不忘初心”、“痴心不改”、“死不改悔”、“顽固不化”、“一如既往”。


孙工的文话旅行笔记


洗脑啊!文字狱听过没有?鼓励当汉奸走狗!控制思想控制文人控制舆论喉舌,说黑说白自己说了算!画一个大大的饼,一个永远都实现不了的目标!!!以为自己是主人,其实永远是奴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