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为何《红楼梦》中却没几个成才子弟呢?

棍棒底下出孝子,虽然有些偏激,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红楼梦》里有几个用棍棒管教子弟的?

都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为何《红楼梦》中却没几个成才子弟呢?

贾府的老资格赖嬷嬷这样说:“当日老爷小时挨你爷爷的打,谁没看见的。老爷小时,何曾象你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了。还有那大老爷,虽然淘气,也没象你这扎窝子的样儿,也是天天打。还有东府里你珍哥儿的爷爷,那才是火上浇油的性子,说声恼了,什么儿子,竟是审贼!如今我眼里看着,耳朵里听着, 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象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管的到三不着两的.他自己也不管一管自己, 这些兄弟侄儿怎么怨的不怕他?”

都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为何《红楼梦》中却没几个成才子弟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酷爱读书”的贾政,是常常挨父亲贾代善的打。贾赦更是“天天打”。但是“当日国公爷的模样儿,爷们一辈的不用说,自然没赶上,大约连大老爷,二老爷也记不清楚了。”在贾赦贾政很小的时候,还记不清父亲模样的时候,贾代善已经去世了。

都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为何《红楼梦》中却没几个成才子弟呢?

有人认为这里的“国公爷”是指贾代善的父亲,也就是赦政的祖父。但是张道士一提“国公爷”,贾母就“由不得满脸泪痕”,为去世多年的公公满脸泪痕,像话吗?中秋夜贾母说到贾敬去世,只有两年多的时间,儿媳尤氏可是红着脸陪笑的。

这里的“国公爷”就是贾代善。他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严厉管教,但是自己去世很早,没有把“棍棒教育”进行到底。

都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为何《红楼梦》中却没几个成才子弟呢?

宁国府里的贾代化,也就是“珍哥儿的爷爷”,也曾严格管教过儿子:“说声恼了,什么儿子,竟是审贼!”这样严格的管教,并不能正面引导贾敬对齐家治国的兴趣,但却培养了贾敬严格的自律性:过年回家几天,“素不茹酒”“净室默处,一概无听无闻”。身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繁华之中,却能毫不动心,贾敬的自觉性可见一斑。

都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为何《红楼梦》中却没几个成才子弟呢?

代化、代善的“棍棒教育”,没有培养出什么人才,却至少让“文”字辈不至于太离谱。而到了再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上,贾府的就出了大乱子了。

贾敬是放养型,自己往城外道观里一躲(不是出家),追求自己内心的安静,什么爵位、家事、儿女,一概不管;贾赦是心血来潮型,一高兴赏儿子个丫鬟做妾,一不高兴打一顿,打得脸上都破了,完全是凭自己的心情,丝毫不考虑教育效果;贾政最倒霉,本来想管,却把儿子管成了“避猫鼠儿”,等到老祖母一干涉,马上就向贾敬学习:“老爷先还管,如今也不敢管了”。

都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为何《红楼梦》中却没几个成才子弟呢?

再下一代,贾珍立身不谨,贾珠英年早逝,都没有良好的教育方式。

贾府之中,棍棒倒是有的,但却不是用在教育儿孙的问题上,更不是有理有据有节制的科学教育。这样的环境,儿孙的成才,只能靠运气了。

都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为何《红楼梦》中却没几个成才子弟呢?

显然,贾府的运气不够好,唯一的可造之才贾珠英年早逝,剩下全都不是人才。——也不是没有人才,贾府颇有“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可惜在那样的男权社会里,再优秀的女子,也难以独自发挥才能。

于是贾府的败落,就势在必行、无法避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