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乱外侵动摇了强盛一时的拜占庭帝国,最终打破了帝国的千年美梦

330年,君士坦丁在拜占庭旧址建立新都君士坦丁堡,此后罗马帝国政治、经济重心部分东移。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395一1453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东罗马帝国仍旧存在,一度还相当繁荣。

内乱外侵动摇了强盛一时的拜占庭帝国,最终打破了帝国的千年美梦

一、拜占庭帝国的基本情况

拜占庭帝国的疆域包括过去罗马帝国一部分富庶和文化发达的地方。如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埃及等地区。有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首都君士坦丁堡位于欧亚水陆交通要道,是拜占庭帝国的工商业中心,也是中世纪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大都市。

安条克、亚历山大里亚等城市工商业也十分发达。在城市影响下,农业经济也有发展。拜占庭从海路和陆路跟远方进行贸易。波斯、阿拉伯、埃塞俄比亚、印度和中国,与拜占庭都有贸易往来。市场上陈列着宝石、香料、象牙和丝绸等远方珍物。商人把各种奢侈品输往西欧,卖给王公贵族们。

内乱外侵动摇了强盛一时的拜占庭帝国,最终打破了帝国的千年美梦

帝国政府每年有巨额的贸易税等财政收入和充裕的粮食原料供应,有足够的财力、物力维持一支庞大的雇佣军,以巩固奴隶制统治。拜占庭帝国还存在相当数量的自由农民;埃及、叙利亚等地没有直接受到蛮族入侵;奴隶市场仍然存在。这些因素使它的奴隶制危机没有像西罗马那样尖锐。

二、拜占庭帝国对内的政策与对外的扩张

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劳动人民生活并不比西欧同时期的劳动人民生活好些。奴隶及农民受着残醋的剥削。各地人民起义不断发生,532年君士坦丁堡爆发了以“尼卡”(胜利)为口号的起义,几乎逼得皇帝查士了尼逃出都城。但是,查士丁尼统治时期(527-565年),拜占庭帝国统治还是巩现固的,国家财力雄厚、军事力量强大。因此,查士丁尼残醋镇压“尼卡”起义后,中央专制政权相对稳固。

内乱外侵动摇了强盛一时的拜占庭帝国,最终打破了帝国的千年美梦

对内,查士丁尼为巩固奴隶制,主持编纂了《罗马民法总编》,也称《查士丁尼法典》。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它保存了罗马法,并使之系统化;它对欧洲近代国家的立法也颇有影响。

对外,查士丁尼妄图恢复古代统一的奴隶制罗马帝国。534年拜占庭灭汪达尔王国,535—536年侵占意大利和西班牙东南部,并在这些地区建立帝国的统治权,复辟奴隶制,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查士丁尼妄图恢复罗马奴隶制帝国的美梦,不久即告破灭,所占土地不断丧失。

内乱外侵动摇了强盛一时的拜占庭帝国,最终打破了帝国的千年美梦

三、内外交集导致拜占庭帝国新生产关系的出现

由于连年战争、大兴土木、宫廷豪华靡费,消耗了国家大量资财。政府不断增税,官吏强征勒索,贪污成风,劳动群众不堪忍受沉重负担,民怨沸腾。同时,北方有斯拉夫人、阿瓦尔人的侵袭,东面有波斯人的袭扰。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导致了福卡斯起义(602-610年),杀死了皇帝摩里斯,夺取了政权,沉重打击了垂死的奴隶制统治势力。

610年,非洲行省省长希拉克略在埃及大地主和驻军的支持下,在首都元老派的配合下,推翻了福卡斯建立的政府,登上了皇位,建立了以封建地主为主的政权。希拉克略政府让被征服的斯拉夫人大量移入小亚细亚及其他地区,以补充劳力的不足。结果,农村公社广泛建立,自由农民数目增加,个体农民的小土地所有制加强,隶农制也发生相应变化,隶农处境得到一些改善,奴隶制已经不是基本的剥削方式。从此,封建生产关系在拜占庭帝国逐渐出现。

内乱外侵动摇了强盛一时的拜占庭帝国,最终打破了帝国的千年美梦

四、封建化在拜占庭帝国的最终形成

从七世纪起,阿拉伯人占领了地中海东岸和北非。拜占庭帝国的领土不断缩小,只剩下小亚细亚、色雷斯及居住着斯拉夫人的巴尔干半岛,成为一个以希腊语为主的国家。

八至九世纪中叶,君士坦丁堡发生破坏圣像运动。皇帝、宫廷显贵及军事贵族希望夺取修道院的土地和财富,削弱教会的经济政治势力,也支持圣像破坏派。修道院被关闭,财产、土地被没收,修道士被迫还俗。没收的土地分给军事贵族和士兵世袭占有。破坏圣像运动中,人民群众以保罗派异端形式出现,要求恢复原始基督教的平等,甚至举行广泛的起义。最后,爆发821-823年斯拉夫人托马领导的小亚人民起义,曾包围首都达一年之久。

内乱外侵动摇了强盛一时的拜占庭帝国,最终打破了帝国的千年美梦

统治阶级需要联合起来反对人民运动,843年政府宣布恢复圣像崇拜。人民起义及保罗派异端遭到镇压。封建化过程加速,农村公社瓦解,自由农民沦为依附农和农奴。十一世纪末,政府推行“普洛尼亚”(监领地)制度。以服军役为条件,将国家土地及村社土地作为终身领地分给封建主。这些领地逐渐发展为世袭。领主除征收地租外,享有司法权和行政权。领地上的农民必须交纳租税,服劳役,并丧失人身自由,逐步农奴化。封建化基本完成。

五、拜占庭帝国的衰亡与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封建主力量增强,中央集权基础受到破坏。拜占庭帝国从十二世纪晚期起日趋衰落。又接连遭到两次侵略。第一次是塞尔柱突厥人兴起,夺去了小亚大片地区。第二次为十字军侵入。先是威尼斯、热那亚假十字军势力,控制地中海东部贸易,严重打击了拜占庭的商业活动,君士坦丁堡的贸易额缩减三分之ー,甚至二分之一。

内乱外侵动摇了强盛一时的拜占庭帝国,最终打破了帝国的千年美梦

后来在威尼斯商人等鼓动下,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攻陷君土坦丁堡,洗劫这个历史名城,纵火焚烧七天,许多建筑物被破坏。接着十字军又侵占拜占庭的色雷斯、希腊等地,建立拉丁帝国。十字军暴行激起了希腊人的不断反抗。小亚细亚的尼西亚皇帝领导了这场斗争,1261年重新夺回君土坦丁堡,推翻拉丁帝国。复国后的拜占庭疆域更加缩小,国内四分五裂,在国际上始终处于软弱地位。

十四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把拜占庭势力完全逐出小亚细亚,又占领了它的大部分欧洲领土。偏处君士坦丁堡一隅的拜占庭帝国岌岌可危。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素丹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年在位)集结十七万军队,三、四百条船只围攻君士坦丁堡。5月29日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帝国灭亡。奥斯曼帝国代之而兴,以君士坦了堡为首都。改名伊斯坦布尔。

内乱外侵动摇了强盛一时的拜占庭帝国,最终打破了帝国的千年美梦

攻陷君士坦堡图

六、拜占庭帝国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力

拜占庭文化是由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和东方文化互相作用、汇集而成。因为东正教始终受制于世俗政权,教会对文化的控制有一定限度。因而拜占庭文化仍保持着希腊罗马文化的传统,并吸收亚洲各国文明,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五至六世纪,拜占庭文化仍然是古典文化的宝库,同时向中世纪文化过渡、发展,而形成独特的风格。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建造于这时期。

内乱外侵动摇了强盛一时的拜占庭帝国,最终打破了帝国的千年美梦

圣索菲亚大教堂图

拜占庭文化对西欧文化的发展作用是巨大的。它承上启下,保存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十分显著。它又长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历史上与我国就有交往。中国史书中称东罗马帝国为大秦。拜占庭从中国得到了蚕子,并学会了养蚕缫丝的方法。十二世纪丝绸生产技术传入意大利,十三世纪后,传入西欧各国。

隋唐时期,中国与拜占庭之间建立了直接的通商、通使关系。《旧唐书・菻传》载,在唐代,拜占庭与中国曾通使五次。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运到拜占庭,并经拜占庭转运西欧各国。拜占庭输入中国的商品则有琉璃、珊瑚、水银、呢绒等,拜占庭商人还转运世界各地的商品和中国进行交易。

内乱外侵动摇了强盛一时的拜占庭帝国,最终打破了帝国的千年美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