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斬馬謖?

笑口常開9046874


導語:

蜀漢唯一一次有機會北伐成功,那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劉備和諸葛亮的政見在後期出現了分歧,劉備希望東征先解決孫權,隨後舉南方之兵力北伐。而諸葛亮認為解決了曹魏,孫權不戰就會投降。

可惜劉備是皇帝,一切都要聽他的,結果夷陵之戰戰敗,蜀漢損失慘重。諸葛亮接過重擔以後,認為北伐是立國之本,所以堅持多次北伐。

可是這麼多北伐當中,其實只有第一次是最有希望,也是諸葛亮準備最充分的一次。不過很可惜,這次北伐被馬謖給玩砸了。

01馬謖丟街亭不僅丟了一個關卡,也丟了諸葛亮北伐的夢想。

其實誰都想到了街亭的重要性,不過諸葛亮出兵的速度比較快,時間也比較靠前,所以提前佔據了街亭。

這對諸葛亮來說,簡直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憑藉街亭這一缺口,諸葛亮大軍絕對可以進入曹魏邊境,收復關中指日可待。

司馬懿畢竟還是勞師遠征,所以慢了一步,這個口子一旦被諸葛亮掌控,那關中之地可就危險了。不過讓司馬懿想不到的是,諸葛亮居然派遣馬謖來守街亭。

  1. 倒不是說馬謖這個人不強,而是馬謖一直以來都是以謀士的身份在諸葛亮身邊。對兵法他是瞭如指掌,但是帶兵打仗,他真的沒什麼經驗。
  2. 司馬懿看準了這一點,認為只要派遣一位實戰經驗豐富的將領強攻街亭,說不定是有機會的。所以司馬懿派遣張郃迎戰馬謖。
  3. 讓人萬萬想不到的是,馬謖雖然非常精通兵法,在街亭的駐守上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帶兵撤出街亭城,轉而駐紮在山上以逸待勞。結果被張郃切斷了水源,幾乎全軍覆沒。

街亭失守意味著什麼呢?諸葛亮大軍失去了祁山出口,也就無法進入曹魏境內。剛剛拿下的雍涼三郡也都相繼失守。

諸葛亮只好無奈地帶著人馬匆匆撤離,以免造成更大的危險。手裡的這點人馬是蜀漢最後的本錢,如果丟了這些人馬,那諸葛亮真的是對不起劉備了。

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三國志》

馬謖丟了街亭卻不知道自己是死罪,居然還有臉逃回來。結果我們知道,被諸葛亮繩之以法。在這件事上馬謖必須要死,因為他丟的不僅僅是街亭,更是諸葛亮北伐的夢想。

02地理環境的限制,導致諸葛亮北伐壓根就沒有任何希望。

漢中有重兵把守,陳倉小道也有重兵把守,但凡是諸葛亮能夠找到的小路,曹魏都派人給堵上了。唯一有希望的突破口祁山街亭,結果還是被曹魏搶佔先機給奪走了。

所以說曹魏壓根就沒有給諸葛亮任何出手的機會。強攻一個關卡倒不是不可能,諸葛亮也曾經做過。比如說強攻陳倉,可惜這種關卡都是易守難攻,對蜀漢大軍造成的傷害實在是太大了。

  • 而東邊緊挨著東吳的荊州,壓根就沒有任何缺口可以讓你去走。上三郡本來是要投降諸葛亮,重新回到蜀漢懷抱的。卻因為司馬懿提前獲悉孟達反叛的消息,8天之內就趕來擊殺了孟達。
  • 從此蜀漢再也沒有任何可以進攻曹魏關中地區的缺口。所謂六出祁山,其實後面幾次全都是在強行尋找突破口,諸葛亮知道,這都是徒勞的。
  •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諸葛亮縱然是天縱奇才,也無法在沒有缺口的情況下,戰勝曹魏大軍。雖然北伐的過程中是有所斬獲的,可是蜀漢一直都未能突破對手的防守。

從這兒我們就會看得出,第一次北伐對諸葛亮來說,到底多重要了。那麼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麼馬謖必須要殺。

因為這件事不僅諸葛亮一個人看得出來,而是蜀漢上下所有君臣都能夠瞧得見的。所以馬謖如果不被處置的話,蜀漢中人就算犯下再大的禍,也可以不用處置了。

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良死時年三十六,謖年三十九。---《三國志》

地理位置上的優勢,本來是蜀漢能夠立國的根本,因為蜀漢可以憑藉險要的山勢,天然阻斷對手的進攻。

可是這種優勢,也自然成為了蜀漢的一種缺憾。因為別人進不來,也就等於你出不去。所以說環境限制了諸葛亮的發展,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畢竟諸葛亮沒有鄧艾那種優秀的地理知識。

03諸葛亮依法治國,不殺馬謖,何以平民憤?

在三國時期有兩個人是必須值得著重提一提的,那就是三國第一聰明人曹操,和第二聰明人諸葛亮。不是因為他們創立了多大功業,而是因為他們建立了某種超乎尋常的制度。

  • 曹操唯才是舉的策略,贏得了一大片人才的支持,從而壯大了自己的實力,得以佔據整個北方,成為曹魏王朝的奠基者。
  • 諸葛亮則是依法治國,他管理的蜀漢是三國之中唯一沒有內部叛亂的國家。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諸葛亮依法治國。

不管多大的官,不管是政敵還是政治盟友,只要你犯了法,那麼就要按照法令處罰。所以說就算是諸葛亮的政敵,對諸葛亮的公正性都是無話可說的。

良弟謖,字幼常,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三國志》

馬謖此刻犯下的罪行,足以殺頭。尤其是在軍中,如果不處置馬謖,非常容易引起兵變的情況發生。

所以諸葛亮殺掉馬謖,雖然實屬無奈,卻是情有可原的。畢竟按照諸葛亮所制定的蜀科,馬謖是必死無疑的。數萬人的眼睛盯著諸葛亮執法,一旦此令不行,將來便會後患無窮。

總結:諸葛亮是真的捨不得馬謖,因為蜀漢缺少人才。

馬謖跟諸葛亮之間的關係,就像兒子跟父親一樣。諸葛亮非常欣賞馬謖的才能,當年在平定南蠻叛亂的時候,諸葛亮就採取了馬謖的建議,選擇蠻人治蠻,保證了南方的安定。

所以在諸葛亮看來,馬謖就是他的智囊。現在這種情況下,馬謖不得不被殺掉,諸葛亮是痛徹心扉。

當然了馬謖是人才,而蜀漢嚴重缺少人才。這也是諸葛亮最心疼的地方,他甚至想過將來把自己的衣缽傳給馬謖,可惜無法實現了。


江湖小曉生


馬謖就像是橫在烹鍋中的一條“活魚”一樣,所有人都在等待著吃他的“肉”,因此馬謖非死不可。 <strong>

馬謖必死的原因之一:馬謖造成北伐失敗

馬謖主動請命,懇求諸葛亮任命他為第一次北伐的先鋒,並且立下了以性命為賭注的軍令狀,但是馬謖在北伐戰爭中的表現卻差強人意。

在馬謖的錯誤管理下,北伐軍軍心渙散,在斷水斷糧的情況下,一向以忠誠無雙著稱的蜀國軍隊竟然出現了向敵軍投降的情況。

在馬謖的錯誤指揮下,北伐軍2萬雄獅全軍覆沒,蜀國軍隊元氣大傷,至關重要的咽喉之地“街亭”失守,造成北伐軍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無奈之下諸葛亮只能退軍,第一次北伐大計就這樣斷送在馬謖手中。

馬謖必死的原因之二:替罪“馬”

馬謖的失誤其實也是諸葛亮的失誤,畢竟馬謖是諸葛亮親命的先鋒,諸葛亮用人失誤,造成第一次北伐失敗,這是板上釘釘的事。雖然馬謖被斬後,諸葛亮也象徵性的自貶三級,但實際上並不影響諸葛亮在蜀國一把手的地位。

如果馬謖不死,諸葛亮必然會承擔北伐失敗的全部責任,諸葛亮的政敵,便會藉著馬謖的事情大做文章,到時候諸葛亮將陷入被動。

所以諸葛亮必須殺了馬謖,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不受到動搖。

馬謖必死的原因之三: 自作孽不可活

馬謖很膨脹,當著諸葛亮的面立下軍令狀:“若有差失,乞斬全家”。

其後又固執己見,妄自尊大,竟敢違背諸葛亮的部署。

馬謖帶領著副將王平和北伐大軍來到街亭之後,立刻發令,要求北伐軍在街亭的山中安營紮寨,並且佈置陷阱埋伏魏軍。

副將王平覺得馬謖的做法不妥,便好意提醒他:“丞相曾經萬分囑咐,守街亭一定要依託天險,固守城池,切勿貿然行動”。

自以為是的馬謖不但沒有聽取副將的告誡,反而公然違抗諸葛亮制定的戰略方針, 他率領大部分人馬在山中紮寨,張郃打探到消息後,立刻派出大軍包圍了馬謖紮營的大山並且切斷了蜀軍的水源,張郃趁蜀軍軍心大亂之際,發起總攻,雖然馬謖僥倖撿了一條命,但是蜀國大軍卻損失慘重,諸葛亮被迫退軍。

因為馬謖違抗軍令,害死了多少條蜀國將士的生命?馬謖不死,諸葛亮如何保住自己的威信?

而且軍令狀都立了,軍中無戲言,豈能不管不顧?

不殺馬謖不足以立威,不殺馬謖不足以祭法,不殺馬謖不足以平軍憤。

馬謖必死的原因之四:三國第一毒奶劉備

劉備奶呂布,呂布被曹操殺死。

劉備奶張飛,張飛被部將殺死。

劉備在斷氣前奶了一口馬謖,馬謖被諸葛亮殺死。

劉備在死前告誡諸葛亮“馬謖之人,非可用之才,不能委以重任。”

諸葛亮沒有聽從劉備的告誡,任用了馬謖作先鋒,才造成了北伐戰爭的失敗,馬謖不死,諸葛亮如何面對先主劉備的在天之靈?

綜上所述,馬謖必須死,上帝也保不住他!


白話歷史君


諸葛亮精心準備,發動第一次北伐,一開始形勢很好,趙雲一路成功吸引了曹真的主力,諸葛亮出祁山,南安、天水、永安三郡都歸降了季漢,關中震動,逼得曹睿親征。

但是街亭失利,形勢就急轉直下。諸葛亮派馬謖防守街亭,結果馬謖沒有聽令行事,不敵張郃,導致第一次北伐草草收場。根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

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邰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

我們知道,季漢人才稀少,馬謖是少有的智者,諸葛亮為何不網開一面,非要斬馬謖呢?

1、馬謖不聽命令

“謖違亮節度”,意思就是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安排。根據王平、張郃等人的傳記記載,馬謖沒有按照要求佔據城池,也不聽王平的勸告,擅自帶兵上山,結果被張郃斷了水源,導致大敗。

戰場上講究令行禁止,既然諸葛亮已經做好了安排,馬謖就應該執行到底,否則如何嚴明軍紀?話說回來,如果馬謖堅決按照諸葛亮的安排,佔住城池防守,即使最終失敗,應該也不會被殺。

2、後果嚴重

街亭失利,後果非常嚴重。

說實話,第一次北伐是最有機會成功的。因為這是出其不備,後面再出兵,魏軍就有提防了。

諸葛亮的本意是讓馬謖在街亭爭取時間,延緩敵人的援軍,給他時間平定隴右。街亭一失,曹魏援軍進來,諸葛亮的部隊早就分出去攻打城池了,身邊哪還有多餘兵力,這仗自然就沒法打了,可以說,街亭失守後,全盤部署都被打亂了。

首次北伐,期望值肯定是很高的,結果打成這樣,必須要有人來承擔責任。馬謖是造成失敗的直接原因,所以不管從嚴明軍法的角度,還是從給季漢上上下下一個交代的角度,都必須處斬馬謖。


歷史都付笑談中


諸葛亮痛斬馬謖是對自己治軍的一次全面審視,也是他治軍思想的一次完美覺醒。

在軍事行動上,馬謖本來就該是默默無聞的。是諸葛亮的"故鄉情節″成就了他。為什麼會這麼說呢?當時蜀漢陣營有三個"小幫派\

琚高臨夏


馬謖其人,劉備對他的評價是:不堪大用。後人對他的評價是:紙上談兵。那麼馬謖究競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讓以智謀聞名於世的諸葛亮看走眼呢?馬謖必須得殺嗎?


馬謖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諸葛亮的高級參謀。蜀漢南方少數民族叛亂,諸葛亮帶兵去平叛時,馬謖建議諸葛亮以攻心為上,軍事鎮壓為輔的方針,結果,收到奇效。至此,馬謖成諸葛亮坐上賓,以致常常徹夜長談。

諸葛亮經過經心準備的第一次北伐打響後,由於出其不備收效良好。但是,街亭是一個重要的軍事要地,是阻擊魏國增援的必經之地。也就是說。街亭在蜀國手中,北伐可無後顧之憂,街亭失,北伐將無功而返。馬謖主動請纓去守街亭,然而,街亭失守了。至此,第一次北伐失敗。馬謖被諸葛亮軍法處決。


馬謖被處決時,蜀漢政權許多人都為之求情,希望諸葛亮法外開恩手下留情。但諸葛亮不為所動。那麼,諸葛亮這樣做是否是一意孤行呢?

首先,蜀漢政權是由三個方面的人才組成的,一是劉備的原有班底,二是劉璋的舊有班底,三是本土人士。劉備班底的忠誠是無可置疑的,劉璋的班底在壓力下也無所謂,但前提是劉備政權必須強勢,否則它也會倒,也就是說,這個班子是牆上草,誰強依付誰。本土的人士本身就不歡迎這個空降的政權,他們嚮往的是大一統的政權,因為,那樣沒有戰亂,相對負擔要輕一些。後來鼓動劉禪投降的譙周就是此類人的代表。


馬謖是劉備的老人員,北伐又是既定國策。本土人士是不歡迎北伐的,針對這種思想,諸葛亮清楚知道,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震攝,任其發展下去,不用魏國來攻打,蜀漢自己就垮了。所以,殺馬謖就是震攝這股勢力,表明諸葛亮北伐的決心不可動搖。

其次,馬謖犯得是軍法,而且又是發生在第一次北伐中。諸葛亮向以治法嚴明,如果不殺馬謖,不僅對以後的工作造成很大阻力,而且會嚴重動搖軍隊的軍心。使的北伐無法繼續進行。


一葉小舟168521774


孔明揮淚斬馬謖(字幼常)這件事,歷史上早有爭議。

如果說孔明為了維護“法”的尊嚴而“以一警百”,這從他殺馬幼常的出發點上看,當然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人們大都不承認它是一則成功的軍事處罰。這是為什麼呢?

一、故事發生的始末

諸葛亮首伐中原,因街亭要地失守撤回漢中後,先召大將王平入帳責問:我讓你幫助馬謖防守街亭,為什麼致使要地失守?

王平解釋說:馬參軍到了街亭,非要在土山上安營下寨不可。我主張當道築城,他硬是不依,我只好率本部三千兵馬在山下安營。


由於孤山被困,我軍又遇勁敵阻擊,無法前往解救,所以導致街亭失守。丞相若不不信,可問在場的其他將士。

孔明喝退王平,又傳令馬幼常入帳。不一會兒,馬謖自縛其身,跪在了孔明面前。

孔明看見這種情形,一切都明白了,知道王平所說的都是實情。

於是,沉下臉對馬幼常說:你自幼飽讀兵書,精通兵法,應該知道街亭的重要。

但是,關鍵時刻不聽別人的良言相勸,敗軍折將,丟了要地,致使我們首次征伐中原前功盡棄,你的罪過可不輕啊!如果不明正軍法,怎能讓眾將士心服口服?

孔明說罷,命令左右武士把馬幼常推出賬外斬首。

武士剛想行刑,將軍蔣琬從成都來到漢中,正好遇見,便立即制止。然後,去見丞相求情。

蔣琬進了軍帳後,對孔明說:從前,楚國殺成得臣,晉文公知道後很高興。現在,如果把馬謖這樣的智謀之士殺了,難道不是讓曹魏高興嗎? 再說,一統天下的大業還沒有完成,就先殺智謀之士,這樣做是不是欠考慮?

孔明聽了蔣琬的話,流著眼淚說:我也知馬幼常才學過人,是位難得的智士,殺了他我也為之惋惜。

但是,現在他身獲重罪,我也愛莫能助呀!從前,孫武之所以能行軍致勝,關鍵在於他明法。 如今,四方紛爭,方興未艾,若因一人而廢法,今後將如何統軍討敵?何況馬幼常罪有應得!

說罷,孔明含淚令人行刑。

不一會,武士把馬幼常的首級獻上來。

孔明看後,痛哭流涕。將士們也都為之哀傷不已。

——故事就是這樣的。

二、孔明行事的思辨

其一,孔明在戰敗之後,“以一警百”,分明是一則“馬後課”。他為了明“法”用“一”去“警”百,難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只能讓眾將士受到一次教育而已。

但是,這種教育不一定非用“人命”這樣高的代價去進行。

其二,從具體情況來看,馬謖幼常雖然應該對要地失守負全責,但他主動去守要地的出發點和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肯定的。 他並不是失職,也不是未盡其責,而是自身素質及能力不足,導致他兵敗失地。


他本是個文官,從來沒有親身實踐過兩軍對壘的爭鬥。他去守街亭,實際上是“硬拿鴨子上架。”

如此看來,在用人遣將上,孔明的責任是很大的。

雖然,孔明阻止過馬謖,但最後還是讓他去了,並且立下了軍令狀。

可是,軍令狀歸軍令狀。當初,孔明能以曹操不該死為由,替關羽開脫華容道放走曹操的罪責。那麼,現在孔明為什麼就不能自攬責任、自貶三級,為馬幼常開脫些罪責,免了他的死罪呢?

其三,從用人角度來看,任何一個優秀的人才,一生中難免會犯錯誤,甚至是較大的錯誤。犯了錯誤,就將他一棍子打死,難道就是好的“用人謀略”?

其四,從馬幼常被殺的後果來看,全軍將士都為他傷心落淚。就是孔明本人,也是傷感不已。

由此可見,斬殺馬謖的副作用是比較大的。

那麼,心繫天下的睿智的孔明先生,怎麼會這樣處置馬幼常?

這樣看來,馬幼常,不該殺!

三、馬謖被殺的原因

託孤於白帝城的孔明先生,之所以會犯這樣的的錯誤,可能是由於他把“明法”之道與“用人”之道對立起來了;可能是由於他重“明法”而輕“用人”、唯我獨能的固有的思想認識;也可能是,他為了加強統御力,而強調“明法”,因此陷入教條之中而不能自拔了………

晉人習鑿齒對這件事,也談了看法:“諸葛亮不能兼上國也,……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國,而殺其俊傑,退收駑下之用,明法勝才,……,而不量才節任,隨器付業,……,裁之失中,即殺有益之人,難乎其可與言智者也。”

習先生也在埋怨孔明先生:不該“殺其俊傑”、“殺有益之人”!


老王頭說歷史


揭開三國失街亭的歷史謎團,真相併不遙遠! 首先,諸葛亮第一次“伐魏“(打引號的原因是各朝代與歷史學家以魏為正統基本一致,那麼諸葛亮就成了分裂分子,所謂北伐就成了入侵,屬於搞分裂活動)的目標是啥?是長安還是隴右抑或隴西?軍事目標是否清晰?是否符合客觀條件? 其次,東中西分三路出擊,軍事策略是否得當?從客觀環境講是有可能成功的還是註定會失敗?既然街亭之戰關係全局,至關重要,為何不自己親自指揮或由用兵經驗豐富的魏延王平吳懿等人指揮? 再次,在軍事會議上,不聽與會者建議,一意孤行,把大家一致建議且用兵經驗豐富的魏吳二人派去打游擊,卻讓一個沒領過一天兵的人作為最關鍵軍事行動的負責人,且必須立生死狀?誰告訴我,這也叫培養馬謖?拿什麼證明這屬於諸葛亮弱智不會識人才做出的決策? 最後,這次軍事行動若勝利,一定是因為諸葛亮神機妙算,一而失敗了一定是因為馬謖言過其實?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五次北伐失敗,一定不是諸葛亮無能而是魏軍太狡猾了?

按易中天先生找的史料記載,殺馬謖時十萬人為之流淚,這說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嗎,劉備真給諸葛亮說過這句話嗎?這證明在眾人眼中,馬謖才華人品被大家所認可!也說明馬謖不該死,大業未定而自戮智計之士,讓所有人心寒,而不是認為執法公平,也沒堵住眾人之口!

假如劉邦不讓韓信去打仗,非得讓張良或蕭何帶兵去打仗並且立生死狀,輸了就該死,是張良蕭何無能,而不是劉邦存心陷害??


隴上雲飛


馬謖,馬良之弟,姜維沒出現之前,實打實的諸葛亮重點培養的人才,諸葛亮也是想把畢生所學教予他。然而,造化弄人,街亭之敗導致了馬謖被殺。諸葛亮揮淚斬了馬謖,諸葛亮為什麼自斷臂膀斬了馬謖呢?他如此看重馬謖,如果他堅持不殺,應該不會有人反對的。但事實上諸葛亮不得不斬馬謖。

表層原因是,軍隊是個紀律嚴明的地方,行軍打仗更是要講究紀律,一支紀律嚴明的軍隊才能發揮出百分之一百的戰鬥力。諸葛亮治軍有方,賞罰分明,這也是他在蜀軍中德高望重的原因,馬謖守街亭可是立了軍令狀的,白紙黑字寫在那,如果諸葛亮徇私枉法,放了馬謖,那就是對軍隊紀律的踐踏,況且是如此重要的戰略地點,馬謖不聽王平勸告,屯兵于山上,最後斷水兵敗,導致北伐大敗。如此慘重的損失,馬謖不死,何以安定軍心,何以立威,諸葛亮在軍中的威望也會受到影響。

深層原因就是避免加深內部矛盾,蜀國內部主要有荊州集團、東州集團和益州本土集團構成,以諸葛亮為守的荊州集團實際掌握了權力,三大派系相互角。作為荊州集團的老大,諸葛亮必須確保荊州集團的統治地位,如果不殺馬謖,這個地位就有可能不保了


lishi的鏡子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三國演義》中的描述,《三國志,馬良傳》說,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以此觀之謖不是被殺的,而是在牢中去逝的,今按《三國演義》分析,可以看出,亮與謖同為荊州派系,兩人關係很密,經常在一起討論天下大事,亮對謖很器重,並引以為參軍,謖在亮平定南蠻時曾建議亮,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第略,對亮平定南蠻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說明馬謖還是有一定才能的,這在本就缺乏人才的蜀漢來說,能得到諸葛亮的信任和重用也是理所當然的,街亭之失,馬謖面臨的對手是曹魏能征善戰的大將張邰,諸葛亮將沒有領兵作戰經驗的馬謖安排在街亭,本身就是個失誤,再說副將王平也左右不了他,假若派魏延和馬謖一起去,街亭也不會丟,因魏延有獨擋張邰的能力,但即然失了街亭,前功盡棄,總要向國人交代一下,因此馬謖便到了非殺不可的地步,因自己通盤的計劃不周,至使自己喜歡的人被殺,諸葛亮是痛苦和有愧的,所以才有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一說。


雲亭遠創


根據史書《三國志·諸葛亮傳》:“亮使馬謖督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馬謖以謝眾。”

一直以來,關於馬謖之死,大多數人認為其所下軍令狀:“若有差失,乞斬全家”,同時不聽諸葛亮囑咐,在戰術上犯了致命的錯誤(舉動失宜)導致街亭慘敗,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未能報《出師表》中所言“先帝之殊遇”所致。

“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三國志·馬良傳》

▲諸葛亮斬馬謖

然而,當我們翻開史書,從當中的一些細節可以看出,馬謖之死的真相還存在諸多疑點:

  1. 軍令狀中明確指出:“若有差失,乞斬全家。”而最後諸葛亮並未殺其全家。所以馬謖死於軍令狀之言有待商考。
  2. 在失街亭、斬馬謖之後。諸葛亮曾上書自貶三級。而諸葛亮身為劉備託孤大臣,當朝蜀主劉禪之相父,肩負興復漢室之重任,有沒有這樣做的必要?
  3. 作為蜀國重臣的費禕,在馬謖死後親自來到漢中向諸葛亮道喜:一為北伐之中連得四縣,蜀中百姓大喜;二為降俘魏國能將姜維,蜀帝大喜;三為丞相可統兵十萬再度伐魏。
所以說,從以上三點來看,馬謖之死絕非軍令狀與“未報先帝之殊遇”這麼簡單,結合當時蜀漢國內局勢來看,這牽扯到了一些政治性的問題:

以馬謖之死轉移政治矛盾

通常來講,劉備的蜀漢集團給我們的印象往往是君臣一心,共復大漢。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劉備自建立蜀漢政權後,內部政治矛盾一直就存在著,政治鬥爭也是非常之激烈。就當時而言,劉備的蜀漢政權由三股勢力構成:

  1. 起於洛陽的益州官僚和豪強所代表的地方勢力。
  2. 以李嚴為代表的劉璋舊部勢力。
  3. 以劉備和諸葛亮為代表的新興蜀漢政權勢力。
劉備所代表的勢力相對於前兩股勢力來講畢竟是外來勢力,他在時,尚且能夠有效把控局勢,但在也只能說是局勢穩定的時期,如夷陵之戰蜀國慘敗後,南中各郡隨即發生叛亂。

劉備在時尚如此,劉備死後,蜀漢政權的政治鬥爭也就更加激烈。如公元231年,同時託孤大臣的李嚴就在朝廷內鬥中被罷黜為民。

▲蜀國局域圖

諸葛亮當然也看到了這一點,他也非常清楚在朝黨之爭當中自己所做的任何一項決策都有可能給自己帶來政治上的危機。

如在第一次北伐當中,他就曾犯了一次軍事戰略上的失誤:未採取魏延所提出的“”弱無謀的駙馬夏侯懋統兵拒敵,創造了難得的戰機。然而諸葛亮因人廢言,不採納魏延“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之計。反而採取了“從隴西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的保守戰略。

對於這個戰略上的失誤,諸葛亮不想承認也不能承認,因為這極有可能讓其在朝廷當中處於眾矢之的,在政治鬥爭中處於不利局面。

而馬謖街亭之敗似乎來的恰到好處,如果馬謖之敗未能碰上諸葛亮戰略決策上的失誤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紙軍令狀形同廢紙,為何?因為軍令狀上按罪當斬全家,但事實沒有,說明有退步的餘地,畢竟諸葛亮與馬謖關係非比尋常。

▲三國演義馬謖影視劇形象

但是,在蜀國大局和自身政治利益面前,這層關係顯得十分薄弱,馬謖橫豎都是一死,此時斬殺馬謖以街亭之敗為藉口掩蓋其在軍事上位採用“子午谷奇謀”的戰略失誤,避免落人口炳在朝廷政治鬥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再者,諸葛亮通過斬殺馬謖向蜀國當局表明了自己不會任人唯親包庇心腹的政治立場,以及治軍治國的基本態度,以此做表率整肅蜀國朝廷黨爭之風,使得國家的主要矛盾由朝廷內的政治鬥爭矛盾轉向與魏國之間的戰爭矛盾。

通過戰役之敗掩蓋政治之錯

戰役之敗我們都知道是馬謖失街亭,那政治之錯又指的是什麼呢?

這得從三顧茅如開始說起,當初劉備求賢若渴,最終得見孔明,而後者早已在《隆中對》中為劉備構建了一幅政治戰略藍圖: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諸葛亮

然而,這些構想最終成為了空想。

自劉備於漢中稱王到諸葛亮北伐之前,蜀漢政權先後經歷了失關張二將之痛、荊州之失、夷陵之敗、劉備之王以及南中之亂。

而待北伐之時現實情況與隆中對的構想越走越遠,北伐之決策也是政治決策上的失誤,因為劉備稱帝后恢復漢室的旗幟已再無號召力,荊州之失後,孫劉之間也無法真正意義上再結成聯盟。如今該做的當是“保其巖阻”,與民修養生息,提升國力鞏固政權。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示意圖

但是,諸葛亮並未這也做,相反,他為實現自身的政治抱負,一改以往的政治路線,率軍北伐。而在北伐與魏軍較量的過程中,諸葛亮也逐漸瞭解到魏國已傾國之力作為應付,魏蜀之間實力懸殊,同時北伐軍隊揮師北上如同孤軍深入,最終必有一敗。北伐“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宏偉目標也無法實現。

既然如此,與其將這種“不幸結果”歸咎於現實國力之差距以及自身政治決策失誤的既定事實,不如讓丟失街亭重地按罪當死的馬謖承擔軍事上的責任,以此掩蓋政治決策之錯,讓蜀漢軍民繼續保留北定中原恢復漢室的空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