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老“兵”王亞東的戰“疫”故事

信網2月12日訊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即墨區第三人民醫院承擔了即墨城區3處街道辦事處40萬人口的疫情防控任務。截止2月11日,在即墨區確診的8例新冠肺炎病人中(這8例均為輸入性病例及其密切接觸者),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即墨城區第三人民醫院轄區內。

48歲的王亞東是即墨區第三人民醫院領導班子成員,作為該區衛健局城區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站的一名副站長,他也是該系統在即墨疾病預防控制專業職稱最高的主任醫師。他所分管的通濟片區位於該區核心區域,同時聚集著中國江北地區最大的服裝市場、當地最大的小商品城、裝飾材料城、佳家源、利群、宜居廣場等十幾個大型市場、商場,總人口達20萬人。這個片區流動人口多、情況複雜,而且是湖北等疫情較重地區人員居住最多、最為集中的區域,而城區這幾例病例又都在他分管的片區內,疫情防控難度非常大。

從啟動疫情防控緊急任務後,王亞東就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當中。只要接到指揮部通知,無論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他都在第一時間毫不猶豫趕回單位,參與調度疫情處置;現場處理完疫情後,又要趕回到單位彙總、分析、上報。至今已經連續工作了20多天,經常24小時值班處理疫情,有時要連續工作超過36小時,每天的睡眠時間不到五個小時。

即墨三院轄區內範圍廣、站點多,隔離點管理、外出監測、疫點消毒、密切接觸者追蹤管理、與區流調隊伍的分工配合等各項工作任務繁重。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王亞東身兼多職:不僅要參加醫院指揮部的疫情研判、辦事處指揮部的疫情調度以及上級各種防控會議,還負責轄區內防控措施落實、防控知識培訓、督導各單位科學防控建議等。每當處理完一天的防控工作,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都要在晚上十點以後。因為擔心睡沉了會漏掉重要疫情信息,疫情防控以來他每晚都是蜷縮在沙發上休息。

某日19點,王亞東接到發熱群眾的諮詢電話,他首先詢問了居住地,正是已有確診病例的某小區。憑著職業敏感,他馬上指導撥打了120。深夜11:00,剛剛回到家中的王亞東突然接到疫情通知:四個小時前那例發熱病人經過專家組研判被確定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疫情就是命令!王亞東馬上轉身趕回單位即墨區第三人民醫院:召集隊伍—穿戴防護服—配齊消毒物資,15分鐘內達到了某小區。

到了那位疑似病人的家門口,其家人卻根本不配合、拒絕開門。開始電話還打得通,後來乾脆關機。王亞東一邊敲門一邊宣講,從家中可能存在的病毒危害講到國家法律政策,門外的口乾舌燥、心急如焚,門內卻沉寂無聲、毫無回應。凌晨3:30分,消殺隊員罩在密不透風的厚厚的防護服內已經接近4個小時,衣服都溼透了,而口罩一旦溼透就失去了防護作用。為了減少隊員風險,王亞東要求消殺隊先回三院重新防護,自己繼續留在這裡。

零下3度的寒夜,凍得雙腳生疼,實在受不了,他就到車上暖和幾分鐘,然後再回到門口繼續敲門、溝通。他撥打了無數電話,試圖通過各個渠道來聯繫到那家人,始終未果。天漸漸亮了,王亞東越來越緊張,他擔心一旦天亮,如果這家人悄悄開門外出,就會增加全區人民的風險。7:00公安民警接到消息出動介入,那戶人家在法律的威嚴面前終於開了門,王亞東在這裡已經整整守了一夜。

上午9:00王亞東帶著二次出動完成任務的消殺隊伍返回醫院,其他人可以稍作休整,而他急著完成疫情研判、分析彙總、處置情況報告等一系列後續工作。這對於去年九月份剛剛做完心臟手術的他,比別人更多了幾重辛苦。因為,他現在還處在手術恢復期,需要定期複診。

同為醫務人員、同樣堅守在防控一線的愛人劉紅看在眼裡、疼在心上,兒子每天不管多晚都等他回家一起吃飯才放心;院領導商量找人分擔他的工作;同事們也都勸他注意身體。王亞東總是笑著說:“現在,我們都是上戰場的戰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要完成。我是片區責任人,又是主任醫師,作為一名從業28年的老兵,從職責和專業來說,我都不能退。對,不打勝仗絕不退!”

信網記者 張孝鵬 通訊員 呂棟 馮思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