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幸灾乐祸中揭露中西文化人性的弱点

《左传·僖公十四年》有一句话:“背施无亲,幸灾不仁。”意思是人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或者遭遇不幸时感到开心。浓缩一词——幸灾乐祸。

从幸灾乐祸中揭露中西文化人性的弱点

这个汉语成语“幸灾乐祸”,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幸”即庆幸、幸福;“灾”即灾难;“乐”即快乐、愉悦、高兴;“祸”即祸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看到别人有了灾难,自己感到愉悦、高兴和庆幸,甚至是欣喜若狂。

说白了就是看到别人有了灾祸自己感到快乐幸福,指的是某些特殊人与人在特定的场合发生的事,含贬义的意思。

从幸灾乐祸中揭露中西文化人性的弱点

德国人也有一句俗语称:“最纯粹的快乐就是,从别人的困难中所得到的快乐。

一般人要看的是罗士提·哈默,演《礼让老爹》的小男孩,后来吞枪自尽。或是川特·里曼,《保姆与教授》里那可爱的孩子,后来在游乐园的围墙上吊自杀。或是小艾莉莎·琼斯,在《合家欢》里演芭菲,抱着个名叫贝思礼太太的洋娃娃,后来吞下了洛杉矶郡有史以来最大量的安眠药而死。


『所以德国人说:“人的心理就是幸灾乐祸。”我们最纯粹的快乐就是看到我们嫉妒的人受到伤害,那是最地道的欢乐,就像看到一辆豪华车转错了弯开进单行道时所萌生的那种开心的感觉……』


—— 恰克·帕拉尼克

外国人讲话就是很直白,包括一切人人之间友谊与爱情,含褒义的意思。

从幸灾乐祸中揭露中西文化人性的弱点


我想知道,你们对德国人的这句俗语是怎么理解的呢?你会认同这一观点吗?

难道说,德国人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区别,不只是在人文思想上有差异,这情有可原吗?连人性弱点上也存在不同吗?

我们按道理来说,人性弱点应该是不分种族信仰及文化的都是相通的才对,可是德国人的这种观点,很显然是以我们的儒家思想是相通的。

咱们中华儒家文化讲究的是:

人人爱我,我爱人人。

中华文化从来就不认同,快乐是从别人的难处所得,别人有难处,应该给予同情心和积极的帮助才对,当然文化不能够代替人性,文化只能起到引导教育与规范的人性,却是纯天然的内在属性,是根深蒂固的。我们再细想德国人的这句话,也只是在思想和道德上予以独家文化存有差别,而在纯人性上是相通的。

从幸灾乐祸中揭露中西文化人性的弱点


因为人性是种族性,超道德、超思想、超能力的。

说的是,人性是人类天然的共同属性,是以生俱有的超后天形成的特殊属性,文化能够形成思想与道德观念,而思想与文化,道德只能起到规范与约束,却不能根除掉人性的弱点。

中国自己属于“幸灾乐祸”,以德国人的“纯粹的快乐就是从别人的困难中所得到的快乐”,以比较来说,所显示就是东西方人,在人性的定性上是不谋而合的。

程然你也知道,东西方人包括地球村的人都是统称为人类,人类的属性是相通的,差异也只是反映在文化和思想上及道德观念的层面上。

从幸灾乐祸中揭露中西文化人性的弱点


试问:你有没有过你的同事、邻居、同学或竞争对手,当他们有困难或遇到灾祸时,而你内心感到的是快乐和兴奋呢?

就拿你的竞争对手来说,当他有困难时,你是不是快乐到手舞足蹈,甚至开瓶香槟酒庆祝一番都是有可能的。这都是因为人性的许多弱点是贯通的,比如羡慕与妒忌是孪生,妒忌与愤怒是连襟,心里有了愤怒而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恨,有了恨就盼望他有难,而当他有了难,自然的你、我、他就会高兴就会快乐,也就说人们常说的“幸灾乐祸”就是这样的。

答案:每个人都是有过的,只是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和人人不同的感受之分。

因为人与人的修养之道的观念不尽相同,人与人存在狭隘及宽厚的不同胸襟。

从幸灾乐祸中揭露中西文化人性的弱点


虚荣心也是人性的弱点之一。

总的来说“幸灾乐祸”人人都有过,告诉你,我也有过,本不想谈论这个话题,可是人性就是人性,不承认并不代表它不存在,你们说,我说的有道理吗?赞同的给个掌声点个赞,因为我很“虚荣”,虚荣心使我愿意听别人的赞赏,而不愿意听别人正确的批评和指责,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

答案:肯定是。

因为虚荣心也是人性弱点之一,虚荣心是人人共有的,不同的差异在于强弱之分。虚荣心的强弱,会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虚荣心会随着阅历及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但虚荣心会伴人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