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走出“特色”扶贫路

新春走基层 | 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走出“特色”扶贫路

“香菇香、黄花黄,广灵小米东方亮;仁用杏、养牛羊,巧娘编织炕头忙……”岁末已至,新春渐进,阵阵歌谣在永定河上游,恒山东麗这片广袤土地上传唱。

大同市广灵县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全县辖2镇7乡172个行政村18.5万人口,是革命老区、偏远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叠加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山西省十大深度贫困县之一。近年来,广灵县聚焦贫困人口“扶什么”“怎么扶”两个问题,打造多个产业引擎项目,走出一条特色产业扶贫之路。

新春走基层 | 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走出“特色”扶贫路

特色手工业闯出“脱贫路”

2020年1月19日,《中国农资》记者走进巧娘宫编织专业合作社,“巧娘”们正在用杞柳条、玉米皮编织坐垫、座椅、花篮等工艺品,一片繁忙景象。其中一位“巧娘”告诉记者,她们在加班加点赶做最后一批产品——“河南年货节”订制的1500件野餐篮,完工后就能踏实过年了。

蕉山乡殷家庄村村民张树琴是一名贫困户,由于她手有残疾在家不能务农干重活。一年前,她被招收为广灵县巧娘宫合作社的编织工人,工作是在家中编织,每月合作社派人收成品,工资收益计件结算,一个月能收入1500元左右。“我现在已经完全掌握了手工编织的技能,以后我也能贴补家用了。”张树琴开心地告诉记者。

巧娘宫编织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刘金萍告诉记者,从2005年开始,她带领13名妇女从来料加工的小作坊做起,逐渐拉起一支1000多人的妇女编织大军。2016年正式成立合作社,2017年进驻广灵县手工业园区,现有社员1085人,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妇女732人、残疾人41名。

据了解,为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收入单一、发展动力薄弱问题,2017年广灵县建设了手工业园区,大力扶持巧娘宫手工编织、鸿棉制衣、旭隆仿古灯笼等手工加工产业,使这些产业从小作坊变成了公司化经营。利用“巾帼带头人+合作社+基地+贫困妇女”的模式,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灵活的就业平台。

“‘广灵巧娘’是广灵县一张靓丽的产业扶贫名片”。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扶贫办副主任刘立君告诉记者,近年来,广灵县委、县政府将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以“双十双百”产业扶贫示范工程为统领,形成多产融合、互促共进的产业扶贫大格局。2017年投资1.16亿元建设的县级“扶贫手工业园区”,各乡村建成涵盖制衣、编织、食品加工等37类工种的“扶贫车间”109家,辐射带动2937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增收。“广灵巧娘”以居家经济、炕头经济为主要模式,带动2400余名贫困家庭妇女就业增收的做法,成功入选山西省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菌业撑起贫困户“致富梦”

广灵县扶贫产业发展还有另一个新兴主导产业。在广灵县壶泉镇食用菌产业基地,550栋大棚依次排开,蔚为壮观。这是广灵县北野食用菌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蘑菇种植基地,是全县农民脱贫致富主导产业之一。

今年60岁的段宏喜是一斗泉乡黑土坪村人。关于致富路,他说:“过去仅靠着几亩贫瘠的土地种点玉米,一年下来收入也就5000元左右。自从2016年来到北野菌业公司务工后,日子就好起来了。”他告诉记者,2017年他和妻子承包了2个菇棚,当年收入5万元,实现了种菇脱贫致富。近几年,小小的蘑菇已让广灵县7个乡镇82个村的7986名贫困人口圆了“脱贫致富梦”。

北野食用菌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经理柴玉山说:“公司不仅建立了农户入园进行联产承包种植食用菌的灵活机制,还将企业、大户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采取为农户统一建菇棚、统一生产菌包、统一提供出菇技术指导、统一回收产品及加工品牌销售的‘四统一’办法,不仅消除农户种菇的风险,还能进行高产优质栽培,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如此一来既解决了务工就业,又有了稳定的收入,来园区务工或承包菇棚的贫困户平均每人每年可增收3万元左右。”

据了解,广灵县在攻坚深度贫困的过程中,大力培育扶持“有机杂粮、绿色菇菜、生态养殖、特色杏果、手工加工”五大产业集群,让贫困户在产业链上发展增收,做到‘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就业’,有力保障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致富。截至2019年底,全县7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4485名贫困人口达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49%。

广灵县扶贫产业发展让当地农民不仅脱了贫,而且日子也有了奔头,这其中专业合作社及农业龙头企业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无疑也给农资等涉农企业助力打赢各地脱贫攻坚战拓宽了思路,并增加了信心。

监制 | 魏 萌

新春走基层 | 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走出“特色”扶贫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