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為什麼能秒殺法國,法國當時這麼弱嗎?

皮卡Giao


德國能秒殺法國的原由:一是,法國的戰略重點過分寄託於馬奇諾防線。二是,法國誤判德軍的主攻方向。三是,法國將法軍主力集中在他國使整個軍事防線形成兩頭強中間弱。四是,法國的主要軍事裝備坦克不如德國。五是,法國缺乏“閃電戰”軍事理論知識。


劍鋒過了不留痕


法國並不弱,法國輸也不是輸在弱小上了。他打輸的原因不少,但是唯獨不包括弱。要說弱,也是法國人比較弱,是性格上的弱,而不是不健全。



我們看下法國戰役中的實力對比。盟軍這邊,有144個師,14000門火炮,3500輛坦克,3000架飛機,330萬軍隊。德軍這邊有141個師,7400門炮,2400輛坦克,5600架飛機,335萬人。

這個實力對比上看,地面部隊,法軍英軍是佔據優勢的。尤其坦克部隊,法國有400多輛B1,還有幾十輛2C超重型坦克。而對面德軍坦克主要是一號二號這些小坦克,都是一些小脆皮,和法國沒法比。


但是空中力量上,德軍碾壓法軍。德國的閃電戰依靠的就是飛機+坦克。德國坦克打不過法國坦克,那好,用斯圖卡去解決,打不過,遭遇了,也沒事,一群德國坦克打一個法國坦克,這就是優勢。當時德國人很有前瞻性的組建了裝甲師、裝甲軍,形成了非常巨大的局部優勢?

其實從法軍三四千輛坦克來看,法國當時那個歐洲第一陸軍其實也是實至名歸。但是第一歸第一,打輸了也不在他是第幾。那個時候,武器沒有代差,雙方實力差不太多,這個時候決定戰爭勝負的就是戰略戰術,法國就是輸在這個上面了。

戰術天差地別、戰略嚴重失策

我們看一下,一戰是在1918年結束的,距離1940年也就20年多一點。這個期間,飛機坦克開始廣泛應用,隨之改變的就是作戰理念。

法國人就是典型的思維還在一戰時期,德國人思想比他超前一大截。法國人當時還在琢磨塹壕戰什麼的,德國人玩的是裝甲集群快速突擊。這就相差太多了,德國人思想超前,這有賴於他們那些軍事專家。


法國戰役在制定方案的時候,哈爾德提出的黃色方案一號,類似於施裡芬計劃。主要是在荷蘭比利時通過,和法國打消耗戰。但是在評估的時候,德國預計損失500萬人,1942年才能全面進攻。希特勒非常失望,他要求打閃電戰,像打波蘭一樣。而這個主張,哈爾德和布勞希奇都反對。但是堅定這一看法的是希特勒,後來出現了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這個我們後面再提。

而法國人制定的方案,也是這樣。他也主張和德國人打一場消耗戰,在荷蘭比利時和德國人打。法國人在前面的德法邊境修了個馬奇諾防線,想通過馬奇諾防線迫使德軍從荷蘭比利時進攻,這樣自己打消耗戰勝算非常大。

這裡我們說一下法國人的防禦計劃。法國人的馬奇諾防線,是為了避免德國人直接深入法國腹地,讓德國人繞路荷蘭比利時。法國人主力是部署在法國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地帶。原本,法國人打算直接進去,但是被比利時拒絕了,比利時不想成為戰場被入侵,但是法國人也做了準備。
(實線+虛線為法國人的防禦策略)

按照曼施坦因的鐮刀計劃,德國C集團軍正面進攻馬奇諾防線,B集團軍北上進攻荷蘭比利時。這兩步都是在法國人計劃內的,而這是德國人的圈套。正面進攻馬奇諾防線,誰都知道是佯攻,但是德國人戲要做的足。

(方案變化)

而進攻荷蘭比利時,法國人認為是主攻,但是依舊是佯攻。德國人進攻荷蘭比利時的目的是,調動部署在法國北部的盟軍主力,這是希特勒最擔心的,擔心法國人不上鉤,希特勒當時據說是非常緊張,非常嚴肅。等他收到情報,說法軍已經越過比利時邊境的時候,希特勒非常高興,知道法國人上當了。

這會兒,法軍主力被調走了,中路空虛。這會兒,德國人的A集團軍從阿登山脈穿過,阿登守軍只有幾個師的兵力,缺少反坦克武器,完全不是A集團軍對手。

這是法國人怎麼都沒想到的,要知道,法國人曾經在一戰結束後,準備應對二戰時期德軍入侵的時候,在30年代曾經長期考察過阿登山脈,他們當時得出的結論是:阿登山脈不可逾越,固守馬奇諾防線,在荷蘭比利時阻擊德國,法國可以高枕無憂。

但是,古德里安在一戰時期,在1914年和1918年曾經穿越過阿登山脈,對該地地形瞭如指掌。法國人是考察,德國人是實踐,輸就輸在這裡了。當時曼施坦因制定方案的時候,恰巧古德里安來了,倆人一拍即合。這是兩個人在非正式場合制定的計劃。


(阿登地區)

就是這樣,盟軍主力被調走,A集團軍直接衝入法國內部。等A集團軍穿越了色當,那叫一個輕鬆愉快,空虛的法國,零散的後方法軍完全打不過。德國人直接出現在了前線法軍的背後,法國內部守軍打不過。

這個時候,法國人的難題就是

1、前線法軍背對德軍,隨時可能被包抄。

2、法國腹地兵力不足,巴黎岌岌可危。

3、法國內部守軍打不過德軍

這三點難題擺在法國人面前,這會兒法國人完全慌神了,英國人也慌了。丘吉爾飛到法國,問法國人咋打成這樣的,法國人滿臉驚恐+無辜,完全不知所措的狀態。而前線的法軍,也慌了,法國北部就不必說了,背後被抄截了。法軍這邊飯碗剛端起來,那邊一大堆坦克衝過來了,你害怕不?也就是說,法國從上到下,都處於緊張慌亂的局面,不輸才怪。

穿過色當之後,德國人就沒有打什麼硬仗了,一路趕鴨子一樣,將法國人趕到了英吉利海峽邊上,俘虜都不抓,沒時間,拿著喇叭喊話:讓開,沒時間抓你們。等回頭殺向巴黎,巴黎宣佈不設防,而C集團軍也是順勢越過了馬奇諾防線。

法國,完蛋了。

這是戰略戰術上法國吃的虧,而法國人另外一個吃虧的點在於戰前的經濟大危機。

那個時候的經濟大危機裡面,德國人是最先走出來的,這會兒德國人能吃飽飯,有錢弄軍隊。但是法國這邊沒走出來,他還得時間。得走出經濟大危機了,他能更好的建設軍隊。為啥之前一直綏靖政策,就是因為準備不足,他的很多東西還在圖紙上,包括軍營。

當時布勞希奇告訴希特勒,現在咱們沒從打波蘭的戰役中完全恢復,打法國的事情再放放。希特勒堅決反對,原因在於,等你恢復了,那邊準備好了,趁現在還有優勢,趕緊打,再晚,他法國實力更強了。
(投降不?)

小結一下,法國並不存在什麼實力弱,但是準備依舊是不足的,這是次要因素。主要因素是,法國人的戰術失敗,戰略失敗,抱著傳統思想的法國人,遇到了已經完全革新了的德軍,再加上法國人豐富的性格,怎有不敗之理?


軍武文齋


主要是的德軍的作戰理念太先進了,把法國換成任何一個國家,也都扛不住德軍的閃電戰。

一戰時,坦克還是個新興五中,根本沒來得及怎麼表現,戰爭就結束了。當時,法國的施耐德CA1坦克,最大時速才5公里。法國造的最多的雷諾FT-17輕型坦克,最高時速才16公里/小時。

而等到二戰時,坦克的機動性有了顯著提高。德軍從1937年開始裝備的三號坦克,時速可達40公里。機動性的提高,使得德軍的突襲變得更加有殺傷力。而此時的法軍,還在堅持以要塞為中心的作戰模式,把作戰重心放在了馬奇諾防線上。而等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經阿登山區深入法境。在德軍強度馬斯河防線後,處於比利時境內作戰的英法部隊面臨被包抄的危險,陳兵馬奇諾防線的法國大軍是腹背受敵。

德軍裝甲集群的“閃電戰”只用了5天,就讓法國總理向丘吉爾承認“這一仗我們恐怕要打輸了。”丘吉爾也很吃驚,說:“我簡直不明白,運用大量快速裝甲部隊進行襲擊會引起這樣劇烈的變革。”

別看閃電戰沒什麼大的技術含量,一年後,德軍又用此招襲擊蘇聯,照樣取得了開門紅。不過,蘇聯國土面積大,戰列縱深大,撐過了德軍的兩波進攻。同時,德軍由於戰線太長,後勤補給不上,開始漸漸失去戰場主動權。總之,二戰時,任何一個沒有戰略縱深的國家,都抗不過德國的閃電戰。

而且,蘇軍反攻時,也是學習德軍的“閃電戰”戰術,依靠坦克大軍突破。當時蘇聯的T34坦克最大公路速度7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達到400千米。其機動性已經遠超德國的三號四號坦克。蘇聯一共生產了8萬多輛各類型T34坦克。就連德軍,也對T34讚不絕口。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二戰初期的法國實力並不弱,無論是士兵手中的步槍、衝鋒槍、輕機槍都是比較先進的,而火炮榴彈炮也是世界先進水平。最重要的是當時只有英法兩國擁有輕重兩型坦克,就連剛剛發動戰爭的德國,當時也沒有重型坦克,當時德國最重的估計就是四號坦克了,但是開展初期並沒有大規模列裝,基本上都是靠著一二號坦克和三號突擊炮來打仗的。

既然法國的軍事裝備並不弱,可為什麼六個月就被徹底大白了呢?其實還是因為法國軍事高層對於現代軍事作戰並不敏感。在德國入侵之前,法國沿用的還是一戰的陸地作戰模式,說白了就是挖壕溝裝重炮,然後就是大量的鐵絲網外加重機槍陣地防守。可沒想到的是等德國陸軍真打過來的時候,竟然打的是新型的閃電戰,如同鋼鐵壁壘的馬奇諾防線,竟然被德國陸軍饒過而不是硬啃。

另外法國當時雖然擁有重型坦克,但是自身並沒有空地一體作戰。相比之下德國在空地一體作戰方面可謂是十分的得心應手。如果遭遇法國的輕型坦克,那德國就會使用輕型反坦克炮擊毀。如果法國的重型坦克出現,那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就會將其殲滅,再加上法國的坦克設計依舊研究一戰思想,也就是坦克的速度不許太快,要讓步兵跟上坦克的速度。相反德國的坦克則是集中利用,宛如一把鋒利的鋼矛快速刺穿敵人的防線,然後再把敵人的方向衝散。

終上所述:其實二戰初期法國的軍事能力並不弱,而是軍事思維太落後了,結果跟德國打起來才顯得那麼不堪一擊。如果當時德國正面硬啃法國的馬奇諾防線,估計要想攻破這條防線就得使用半年時間,而這時法國後方也做好了萬全準備。


九品侍衛


臥薪嚐膽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率兵把越王勾踐打得大敗,勾踐無路可走之下向夫差委屈求全。公元前482年,勾踐偷襲吳國,吳國由由盛轉衰。公元前478年,勾踐親自帶兵攻打吳國。此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的強勢猛攻,屢戰屢敗,最後滅國。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臥薪嚐膽的故事,吳王由盛轉衰只不過12年時間,到滅國只不過16年時間。越國由弱轉強則只用了區區12年。

一個國家的命運在區區十多年時間就會發生質的變化。


法國並不弱,號稱陸軍之王

在一戰時,法國軍隊無比勇猛堅強,同德軍展開了空前慘烈的拉鋸戰。特別是在凡爾登戰役中,法軍為了守住陣地,更是粉碎了德國的瘋狂進攻。此役因極其血腥和慘烈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所以那時候的法國陸軍並不弱,相比德軍更勝一籌。世界上還找不出第二支陸軍能與法國相抗衡(俄國主要是縱深和嚴寒厲害)。法國陸軍遺傳了拿破崙法蘭西帝國的騎士基因。

此時的法國就像吳國,德國就像越國。


二戰前法國過於樂觀,德國發憤圖強

一戰後的故事,雖不像臥薪嚐膽那樣充滿陰謀,又是美人計又是當牛做馬什麼的,但此時法國從上到下都是一派求和主義(渴望和平,厭惡戰爭)。政治上,忽略德國人的蠢蠢欲動,一廂情願地明哲保身,沒有警惕德國人的舉動,更沒有積極備戰和動員;軍事上,被動防禦,修築馬奇諾防線。

此時的德國大家都知道,磨刀霍霍,積極備戰。


二戰初仍然持中立的幻想,馬奇諾防線沒有發揮作用

德國襲擊了波蘭,法國仍然不想捲入戰爭,想把德國的矛頭引向俄國;沒想到俄國更是老奸巨猾,與德國簽訂了“暫時”的互不侵犯條約。而此時,法國又執迷不悟地依賴它的馬奇諾防線,而德國找準了馬奇諾防線的突破口,從阿登森林繞道插入法國腹地。

客觀來說,馬奇諾防線的存在大大解放了法國的機動兵力,但可惜的是法國人過於僵硬的計劃沒有善用自己的機動兵力(古德里安的第十九裝甲軍),反倒將其以最快的速度葬送之。一手好牌被打的稀爛!


法國缺乏戰略縱深

法國缺乏戰略縱深,加上馬奇諾防線沒有起到門戶作用,突然被德軍的機械化部隊插入到後方,讓法國措手不及,再調整戰略為時已晚,龐大的軍隊突然轉向導致巨大的混亂。


從天而降的心理打擊

德軍的突破插入給法國人的心理造成了巨大打擊,後路被切斷不僅意味著失去補給(沒有補給的現代軍隊是無法持續作戰的),更意味著軍隊被合圍。


保守的戰術

法國的防禦思想還停留在一戰時期,戰法老舊,以戰壕戰和步坦協同作戰為主,而德軍已經是由裝甲兵,機械化步兵,炮兵和空軍協同推進的閃電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