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电影《釜山行》,我没办法说服自己忘掉那个高层的恶与自私,我一直陷在那个情绪里,该怎么走出情绪?

liguangweg13


如果情感会被电影、小说等剧情带着走,一般有三种情况:

1.情感共鸣。也就是说题主有和该故事情节类似的经历,因为自己的切身经历加上剧情重叠,容易让人印象更加深刻。

2.情感反鸣。用情感反鸣这个词是为了和第一点做对比,也就是说剧情和题主的情感价值观等截然相反,对题主思想冲击太大,就像平静的湖面上落下颗大石,久久不能复归平静。

3.情感单纯。如果题主情感太过单纯,遇到剧情冲突的话,也会让题主久久不能平静。

针对上述三种情况,有很多解决办法。

1.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多看几遍。就像初恋最刻骨铭心,但是经历过几段恋情了之后,觉得恋爱也没那么摧肝断肠。

2.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找到剧情中的漏洞。这样相当于间接告诉自己这个故事是假的,是捏造的,是虚幻的,那么该剧情的真实感就会差很多,大脑给出的情感反应就会弱很多,也就不会再这么难受无法自拔。找漏洞很简单,影评啥的到处都是,多去看看就行了。

3.最懦弱的办法当然是逃避。比如有的回答说的看喜剧啥的,这点我就不重复了。

4.最后一种方法小偷最喜欢,那就是用现实类比看问题。比如你觉得血腥的话,你可以想象自己老板让自己加班到十二点,他就是个贪得无厌的吸血鬼。比如石宇和幸存者们在狭小的空间中奋力求生,自己在小小的办公桌前努力工作不也和他们一样吗?从电影中看到了什么,用以类比自己的现实生活,这就是老师们口中的学(看)以致用。这样多去思考,有了现实代入感,情绪反而不会受剧情影响。

希望小偷的方法能帮助题主尽快走出阴影[害羞]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91601020328134699"} --}

偷个笔名


《釜山行》的确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它把人性的美丑展露无疑。

灾难面前,生死之间,善恶全在一念之间,确实看完之后很压抑。但是其实现实比电影往往更真实,更残酷。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江歌案”。江歌为了室友刘鑫,被刘鑫前男友残忍杀死在门口,而躲在门后的刘鑫始终没有开门。

没有开门救人或许我们可以理解,毕竟外面是歹徒,但是她居然不愿意为江歌作证指认杀人凶犯。

更让人寒心的是,刘鑫及其一家人从未感激或者慰问过江歌的家人,甚至在江歌的家人,为寻找证人而奔走呼号时,刘鑫把江歌家人微信拉黑了,刘鑫的父母甚至直接对江歌的父母说“江歌是自己短命”。

是怎样的人,怎样的教育,才能让一个人对自己的救命恩人毫无感激之情。又是怎样丑陋的灵魂才会在救命恩人家属需要帮助的时候断然拒绝,甚至落井下石。

人性的丑陋在刘鑫及其家人面前展露无疑,它的深刻程度,残忍程度比起《釜山行》有过之而无不及 。

或许我没有很好的述说“江歌案”,你可以去看看。相信你一定可以走出你此刻的情绪,不过接下来的情绪或许更加压抑,沉重。








YF剧院


抛开影片不谈,真实生活中,人又何尝不是自私的呢?我们总是打着孝顺父母的旗号,却每每心情不好面对他们时总会口出恶言;我们总是说朋友是很重要的,却当朋友真正赚了一大笔钱时总是嫉妒作祟背后嚼舌根;我们总是在追喜欢的人时说我爱你的全部,却在追到手后对于缺点无限放大,直至厌恶;我们总会说自己的孩子要让他健康快乐成长,却总在他课余时间安排好各种辅导班……我们总是这样,把不满随意发泄到别人身上就是自私,你有什么资格让别人承担你的不爽;嫉妒本无可厚非,但把嫉妒放到朋友身上就是自私,你本可以不和人家做朋友,既然做了,就得坦然接受;你对于爱本就不纯粹,还嫌弃别人的不足,就是自私;没有获得的满足成就自己不去努力,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好而添加到他们身上,也是自私。只是这种自私不会危及生死而已,甚至是枯燥生活中的调色盘,增添了色彩。

人本就是自私的动物。早些年间,就听说过人吃人的事情。虽没去考证,但我想也许是真的,因为在生死之间,人们会选择生,无论以何种方式,那个时候已经没有了理性,有的仅是本能,活着。

只不过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自己是有弱点的。我们需要不断的说服自己,要道德约束,并且心甘情愿受它约束。我们在本我与道德约束中获得了平衡,我们看似痊愈了,我们不做超越道德底线的事,我们谴责那些不道德的行为,并从中获得自身道德高尚的满足感。

自私并不可怕,但可怕的人心。面对生死时的人心所向,还是人心所背,这是可以选择的。怕就怕在死亡面前,人们抛弃了道德,放弃了自我和超我对个人的限制,地狱深处的本我倾泻而出,吞噬理智。

正视人性中的自私自利,本就是重新认识审视自我的过程,这是正常的探索行为。通过影片自私如此直白的呈现在人们面前时,确实拷问了人性。试问,在那样的情境下,你会如何,我想应该会竭尽所能的逃吧,至于如何逃,就看个人的道德修为了。

影片以小女孩和孕妇的胜利结束,这两类群体本就是对人性的追问,小孩要死吗?孕妇要死吗?影片这样的处理方式,本就是想向人性的善倾斜。

既然人性本就存在弱点,我们要做的应该就是如何有效地面对这样的场景,以此来减弱自私带来的影响。毕竟,我们同样经历过各种灾难,地震、雪灾、洪水等,同样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善,是情,是大爱。在爱的环境中,人的为我意识会减弱。

为了救溺水少年,有人不顾自身安危跳了下去;为了救地震灾区的人们,有人不顾余震执着寻找失踪人员;为了抢险救灾,有人累的直不起腰;为了保护一方平安,有人不顾生死保全国家安危……温情的事不是没有,牺牲奉献的事也不少,应该是信仰的力量,无论是对爱的信仰,对职业的信仰,对国家的信仰,亦或是对自己的小梦想的信仰,都能化作巨大的力量抵制人性中不好的一面。

既有好的一面,势必就会有坏的一面,“水至清则无鱼”,人也如此。

但我希望人人都保持善的心,善的念,因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要保持爱的能力,爱的力量,因为大爱无疆。

毕竟有人的愿望是世界和平,我想我们都是如此期盼


悟空的二舅


走不出来就对了!这部电影讲述的本来就不是丧尸的恐怖,而是灾难到来时人性的丑恶!比较现实的是,这样的一幕几乎在任何灾难里都有着同样的体现。

其实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内的灾害,每每在灾难爆发之际,不管是我们还是国外,总是想强调灾难之下的一些美好,宣传各种各样的好人好事,在尽可能抹低负面作用的情况下,更想让大家树立起战胜灾害的信心。就像电影兵临城下中,指导员对上级长官所说的那句话:在灾难面前,我们需要建立起来的是希望,胜利的希望!



而灾难电影不是宣传片,他更想挖掘灾难面前善良与丑恶,所以在整部电影当中,虽然你可以看得到勇敢和纯真,但也会看到更多的虚伪和卑鄙。

影片中的小孩,竟然是整部电影中最纯洁的人,面对会长对乞丐的恶言没有理会,仍然保持了一个学生的品德将座位让给老人。然而她(实在没看清她在片里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的善良却被会长嘲笑为她的父母学习也不好,又被父亲暗自教育不必这么做。不否认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经验和见识也都会显得成熟,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要丢掉原有的良心呢?



在整部电影中那个会长是一个让所有观众所反感的人,讽刺的是这样的人却差点活到最后,一度拒绝某个车厢的乘客赶往自己的车厢造成孕妇丈夫和一个老姐姐的死亡,自己无耻般的嘴脸更让车厢内的老姐妹妹丧失活下去的勇气,间接造成全车厢乘客的遇难,即便自己选择从车厢突围,还不忘把仅存的一个幸存者推给丧尸当诱饵。人世间的所有丑恶,在这个会长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这并不是一个虚构出来的人物,在现实当中的很多大灾大难当中,都有这样的人出现,只不过这一类的人往往消失在正面宣传之下。

到了最后这个会长仍然摆脱不了变为丧尸的噩运,而他临死前喊出的那句“我不想死”,也道出了这种虚伪者的面目,脑海里永远只有个人的私利,而为了这种个人私利,任何人的无辜死亡在这样人的思维里都是一种无所谓的事。这样的人也是人类群体中最可怕的一种。

但也许更加害怕的是,这种人只有在灾难来临之际才会显露出本来的面目,换言之在平常时段,他也许就默默的站在我们的身边!


辽宁资深球迷


2016年韩国上映了一部振奋人心的丧失大片,小编看着也是惊心动魄的,这是唯一一部让小编我记忆犹新的电影,至今所有的电影情节都还能在脑海里呈现,每次坐高铁脑子里都会无限循环里面的剧情。这部电影由韩国艺人孔刘.郑裕美.金秀安.金义城.崔宇植.马东锡等主演的,在这里小编想说一下大爱马东锡大叔他可以说是韩国艺人里的老前辈了,每次只要看到他演绎的电影都会感觉安全感爆棚。在《釜山行》这部电影中也是如此。这部电影的上映就让观众们的议论声不断,这部电影要诉说的是丧失恐怖电影还是诉说人性的自私可怕?但小编更倾向与后者。想必看过韩国电影灾难片的都那体会到里面间接中要表现出来的人性。类似韩国灾难片里的《流感》.《铁线虫入侵》等等,虽说电影情节都不一样,但故事的内容最终要表达出来的都是人性。而往往这些灾难的根源就是人类。


MAT影视精剪


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畏惧和人性的丑恶是大自然生物与生俱来的。不只是人,包括动物,植物在危难关头,也会不管不顾。

但是生活还是美好。

《釜山行》中表达了对高层人性的黑暗,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是。

我推荐你看《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是上世纪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两个不同阶层的人在船上相爱,一个是贫穷的杰克,一个是摒弃世俗的富婆露丝。在船触礁后,杰克把最后的生存机会给了露丝。

这不单单是一片爱情片,在影片中,水手因为失误,导致船撞上冰山,船体一分为二,危难之际,妇女优先,船长垫底。更有乐团绅士,在危难时刻,还在用音乐平复逃难者的心情。

影片表达了对高层与绅士大无畏的精神和舍己为人的品德。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可恶的。

人间值得,未来可期~


逸闻冷知


亲,有个故事与你共勉[微笑]

假如你是一名铁路工人,你发现前方铁轨上绑着四个小孩儿,而且火车马上接近他们,去解开绳索已经来不及了,而此时,你旁边有一个阀门,拉下去可以让火车变轨,可是另一个轨道上也有个小孩儿,让他离开也来不及了。

现在,你怎么办?是否会拉下阀门。

本来你不出现在这个地方,四个小孩儿会死,你出现了,你是否会用一个小孩儿的生命换四个小孩?

此时人性的自私看起来和上面的故事不相关,现在,我们把这个故事再做一次改动。

现在假设铁轨上绑着的四个小孩儿,一个是至亲的儿子,一个是上司的儿子,一个是某明星的儿子,一个是最好朋友的儿子。如若拉下阀门火车变轨后,那个轨道上是一个你根本不认识的孩子,看起来有点像个流浪汉。

现在,你会选择拉下阀门吗?(拉下阀门,救你的骨肉至亲,还会因此获得财富,加官进爵)虽然这个假设很极端,但是,我认识的任何人都会选择拉下阀门。

是因为生命分高低贵贱吗?还是就一个人就不是生命了?

结论是:都不是,人性本就自私,为了保全自己或者是生命是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来的,人最基本的需要就是生存,当生存受到威胁时,人可能是种非理性的心态,“活下去”大于道德力量,有些事情看着残酷,可却很符合常理,也很现实。这电影只是揭露人性中自私的一面,世界不是绝对的美好,甚至有很多的肮脏,可是我们还是要努力做一个乐观善良,追求阳光的人!不是吗?

希望能开导到你哦[爱慕][爱慕]








娇妻爱电影


你好,我是搞笑影子哥,让哥帮你分析一下.你这问题有3个点

1.没法忘掉那个高层的恶与自私.

2.陷在情绪中.

3.怎么走出这个情绪.

侧面看出你是个嫉恶如仇的一面,还有电影做得好,让你都陷进去了.

没法忘掉就不要忘掉,记住这感觉,把里面的正能量传递给社会,毕竟你是恨恶的.

另外陷在情绪中,证明平日确实有些闲着,居然久久不能平静,想要走出就要有新的电影来刺激你.或者新的新闻引起你的关注.

当然,你也可以学一门乐器来转移注意力,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搞笑影子哥


《釜山行》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好丧尸题材电影。

电影以列车上丧尸爆发,主角一伙要逃亡为主线,揭露了人性的“善”与“恶”。

电影里的高层,一个外表和内心都丑陋无疑的人,他不断用“道德”和权力去逼迫列车上一行人,害死了许多人,变成丧尸后还传染给男主角,自私自利的面孔令人生厌。

看到他的恶,也就是看到了人性的恶。

想要走出这个不良的情绪中,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导演要设定这个人物?

1.这是导演要显示给我们看的。这部电影除了是一部丧尸题材的灾难电影,更是一部深刻讨论人性的电影。

如果说主角团展现了人性的光辉,那肯定需要反派去展现人性的丑陋。毫无疑问,这个高层成为了“恶”的代表。

因此,导演必须要把高层设定成无恶不作,毫无人性的反派,这也是影视作品中常用的手段。

2.丧尸带来的感官冲击

你对高层的厌恶甚至痛恨,很可能不是单纯的讨厌这个角色,而是代入了自己的情绪。

一部喜剧电影也会有反派,周星驰的《功夫》里的斧头帮大佬滥杀无辜、两面三刀,观众不但不讨厌这个人物,还对他的段子津津乐道。

除了电影不往“人性”这个主题上深入描写,更重要的是观众知道这是部喜剧,在心里有了衡量的标准。

相比之下,《釜山行》显得真实很多。

血腥的题材,恐惧压抑的氛围,紧张快速的电影节奏,在这种氛围下火上浇油,去揭露人性,好比你创业公司倒闭的同一天,老婆还要跟你离婚。这感受得多么深刻啊!


我们怎么摆脱这种情绪呢?

你有痛恨反派,讨厌人性阴面的情绪,证明你是个嫉恶如仇,正直无私的人。

你需要告诉自己,这只是一部电影。导演用了很多手法去刻意加深人性的扭曲,现实中并没有那么严重。

你要清楚直到最后,主角团还是坚信了自己的正义,用爱行动,没有被人性的“恶”感染。这才是我们应该看到的精神。

第二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多看一些轻松愉悦题材的影视,放松一下自己,利用注意力转移法,早日走出这种情绪。


少年阿翔


从每个人都怕死到无畏,这也算是人们在生命中活出一种境界吧!几年前看过了,没有记错,最后活下来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女孩和一个孕妇。还记得当时是一个周末的晚上,和很多同学在教室的投影仪看了,记忆犹新,一是当年的奋斗的时光和友情,二是因为最近武汉疫情让我们一度陷入“无聊、孤独、自闭、反思”。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