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赵孟頫的字不宜学太久,这是怎么回事?

心归大境


说赵孟頫的字不宜久学,这是因为其字格甜俗;而学俗容易,脱俗万难。

俗就一个字,但其内涵是很丰富的,为什么说赵字俗呢?



1

追其书风形成的渊源,赵孟頫主张崇古、复古,专视古人之法为法,敌视一切创新发展的“现代性”,与前朝的苏黄米蔡之“尚意”观念相反,在他的书法理念中,尤其他的楷书、行书,专法二王,而绝不掺杂近代的笔法和体势,故有东施效颦之虞。


2

赵字的最大特点是华丽妍美,而缺少雄壮气概。

妍美不好吗?当然好,清朝书法家刘熙载说过“其初非用意”;欧阳修也说:“守而视之,其意态愈无穷尽。”意思就是出于自然、天真无邪的情态,毫无做作之态的妍美、表现一种逸笔余兴的韵趣,当然是书法所能蕴含的最高的美。

但是赵书的妍美,只是刻意的追求,甚至是过分的渲染,正所谓“俗体不一,娇柔做作其尤也。”难免不落为“俗书”之名列。

他的书法妍美和其为人之见是相同的,都是以东施效颦来取悦于人,这种“故施”、“务为”已经走向了“初非用意”之真率、天然的反面,务为妍美已经发展到了媚的程度,这就为历来有识、有见的书家所深恶痛绝,所以明末清初的大书法家傅山就提出了“宁丑勿媚”的口号,与之相对抗。




赵孟頫字“妍媚”有余,确实不宜陷太深太久

了解了赵书偏“俗”的特点,作为初学者来说,学楷书有一个原理:“由不工求工,既有工求不工,不工则工之极也。”,类似的说法还有:“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所以,学赵孟頫的“工”“熟”“妍”都没有错,尤其是他著名于世的小楷;只是我们要想进一步提高境界,复求“不工”、复求“朴”才是下半场的正道,也是书法审美的最终归宿。

如果沉醉在赵书的“妍媚”之中时间太久,最后难以自拔,再图脱俗则就难上加难啦。


闻道深般若


1.大家好,我是清涵书法,非常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赵孟頫楷书四大家之一。与历史上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齐名。按道理来讲赵孟頫的字是很好的,可为什么有人说赵孟頫的字不宜久学呢?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2.首先第一个原因就是赵孟頫的字风格“媚俗”,缺少古拙,朴素之美,这一点是公认的。赵孟頫作为宋朝皇室后裔,后来被元世祖欣赏做了元朝的官。傅山对此颇有意见,认为赵孟頫的人品气节有问题,以至于认为赵孟頫的字也不可学。

所谓媚俗,就是赵孟頫的字太华丽,太完美,以至于后世学习赵体字的人太多,最后把赵体字写烂了,所以难免流于俗。


3.从赵体字的笔法和结体分析,赵孟頫的字用笔过于圆润,圆笔太多,方笔太少。但是赵孟頫运用的恰到好处!

如果圆笔多,方笔少,字就过于软弱。对于学习书法的朋友而言,如果没有练习过柳公权和欧阳询的字帖,直接入手赵体字,时间久了自然写出字来软弱无力。所以在练习赵体字之前,最好先临摹一下欧阳询、柳公权等笔画刚硬的字体!

4.希望我的回答对朋友们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

喜欢书法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如有问题可以下方留言指正!


清涵书法


赵孟頫大概算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悲摧的一位了,在史上众多的书家中,无论是质资平庸的南郭先生,还是卓然不群的圣手大家,似乎只有他的字都被深深的烙上了一个“俗”和一个“媚”字,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外族统治的王朝,其几乎以一已之力复兴传统书法,使这一重要的文脉不致式微,不仅少有好评,少有点赞,却诋毁不断,绵延至今。个种原因,我认为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道德声讨,字如其人。自古文人士大夫就喜欢用人品度书品,所谓“心正则笔正”,字如其人,而最让士大夫所不齿的是赵以旧朝臣民、王室后裔入仕元朝,虽然不算汉奸巨恶,远不如宋朝蔡京那般乃奸恶之徒,但也是大节有亏,名符其实的“贰臣”。虽然,赵孟頫是元时代最伟大的书画家,他承前启后,开创一代书风与画风,是启时代风气、领袖群伦的中国艺术史的重要人物。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但后人以人品看书品,却认为其熟媚流俗,软弱无骨,俗不可耐等云云。这就不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问题了。说赵体“没有浩然之气的字”,纯属先入为主地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判断,按照这个理论,颜真卿是忠烈千秋的英雄人物,他每个字就都充满了英雄之气、浩然之气?但又为何有古人(好像是米芾)说他的字是“叉手并脚田舍汉”呢?所以,有时候即便对古人来说,字如其人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审美取向,总之,以道德评判艺术是不足取的。感于此,我做了首打油诗表达。

神仙中人毁谤生,

熟媚绰约流俗风。

若以书品比人品,

世间唯见颜鲁公。

二,难以超越,只有贬低。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日书万字,超群的天赋加上超人的努力,老赵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难得的一座书画俱佳的超一流的大家,被元朝皇帝称做“神仙中人”,他纯熟的笔法、结构、章法,几乎已经达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继王羲之、颜真卿之后的又一座高山,后人无法超越,难望其项背。后代名家评论赵字,往往有一种羡慕嫉妒恨的心态,特别是在同行之间更为严重,所谓文人相轻,如董其昌,傅山之流。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心理学问题,毋庸讳言,这是一种自卑,靠贬低强者以增加自己的自信,以嘲笑高人来获得优越感,其根源,是自我认知的偏差。 所以说他们的说法是当不得真的。而在书法上“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也说赵字俗,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

赵孟頫晚年写下一首《自警》表达了他心中的无奈:

“齿豁头童六十三,

一生事事总堪惭。

惟馀笔砚情犹在,

留与人间作笑谈。”

三,审美取向,丑书盛行。艺术从来都是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历史上,赵孟頫的字以规整、中和、不激不厉为明清统治者所推崇,也就成为台阁体的底子,成为举子应试的一种标准书体,而一种再优美的事物让人们成年累月日日见、时时见,也会变成俗物,从而产生审美疲劳。在当下快餐文化年代,智能手机和键盘鼠标替代了书写,因此,过去那种审美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已经为新的审美观所替代。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努力、以图把字写好写优美,似乎已成了国人行为的一种奢望。当今,打着创新旗号进行的所谓书法创作,实际上就是掩饰无能、放飞自我的必然选择,但是却成了高大上的“阳春白雪”,而符合大众民间审美价值取向的(这也许是赵体被认为俗的一个重要原因)赵体,却成了下里巴人。 赵孟俯的字,便被认为不古、不拙、流滑无骨、柔媚阴柔、难登大雅之堂,学赵体是很难入国展的,你看现在书协的那些所谓当代大家们很少习赵字的,哪个冷门、那个偏狭便学哪个,以此彰显个性,凸显创造性,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应试教育,而不是素质教育,换言之,是一种导向明显的应试审美观,所以也就产生了一种以臭为香,以丑为美的逆反的、新的“审美”观。而赵孟俯的字,入门易,精进太难,是一座高山,很难攀登,学又学不好,只能绕开。

“留与人间作笑谈”,老赵的诗一语成谶。





晓行凌波


我倒是有不同的感悟。

在我学习书法的那个年代,根本不知道到底哪一位书法家的书法更适合自己,所以也就只好就地取材。

我学习书法是从一本幼师的教学课本开始的,那是一本柳体楷书的教学课程。学了几年之后,觉得满足不了自己了,没事儿的时候就逛逛书店,后来发现地摊的书也不错,比书店还便宜,就买了很多,多多益善嘛。



我这个人是买完书之后不一定看,先珍藏起来。那时候买的书有欧阳询的《九成宫》,柳公权的《玄秘塔碑》,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颜勤礼碑》,赵孟頫的《胆巴碑》、《三门记》等。

从此以后我就下了功夫了,先是习柳,后来又临摹欧阳询的书法,再后来又觉得颜真卿的书法气势豪迈,用笔丰腴。又在颜体书法上下了功夫。那时候没事的时候也看看赵孟頫的书法,像他的《胆巴碑》,总觉得他的书法很丑陋,因为他的书法是行楷书,练了那么多年的正楷,一时接受不了,所以就把赵的书法束之高阁。

练了几年的真书之后,总觉得枯燥无味,就转到行书的临摹上去。又把赵孟頫的书法碑帖拿出来,有很长一段时间适应不了,但是还是强迫自己临摹下去。

一个书法爱好者,他的感觉和审美总是在变。转了一圈,我又转回来了,又开始喜欢上赵孟頫的书法。赵的书法风格是外柔内刚,以前我没有体会到,现在我每每临摹赵孟頫的《胆巴碑》,通过对比,我觉得他的笔画的完美、刚劲,灵活多变,要远远超过柳体和颜体,结构也韵味十足。


这是我10多年来的真实感受,如果你不信,反复临摹一下就知道了。


水电工老路书法


赵孟頫书法不宜久学,是由来已久的说法。对于有志成为书家之人,有一定道理。

赵氏在中国书法史上是重量人物,继宋之后恢复古意,返本开新,创出了不同于唐与宋的书法路线,宗述二王,远召六朝,为集大成的巨擘。赵氏书画皆成宗匠,把文人书画传统发挥到新水平,诸体皆能,尤精楷行,前人赞其复活二王风貌,赋予华美新姿。然而,赵的长处也是他的“短处”所在。明朝冯班云:“赵松雪更用法,而参之宋人之意,上追二王,后人不及矣。赵殊精工,直逼右军,然气骨自不及宋人,不堪并观也”(《钝吟书要》)。

赵在笔法上继承二王处甚多,唐李邕(北海)之后第一人也。然而,甜美妍熟,工巧过甚,具右军之形无右军之气,不备古朴浑成,不见清刚如龙。至其晚年,如《胆巴碑》《妙严寺碑》等系列真迹方见李北海“如象”之气,赵氏书境于此方成。

赵孟頫走的是官场正途,典范人生,秉持的是主流性的正雅,不是以内驭外,纯乎一心,而是趋迎外境,主流立教。元朝是两汉之后对中国文化最不尊重的朝代,创造性的东西也相对最少,赵孟頫迎合了这种新文化格局,以“复古”之态,努力表现出“雍容贵气”,笔笔有来历,字字有主张,平和华丽,长歌善舞,衣带圣贤,步履祖法。外壳故然有,精神却是没了,内在的文化自由自在、开放竞争的底气早被窒息了。赵书不耐看,里面的东西不多,这是个关键,如同“中年帅老哥”,走流量走粉丝,太过人设。后人对赵书成败多有议论,歧义不断,全部原因集中于此。

没有浩然之气的字,创新驱动就不足,就是表面化的东西。历代文化,集大成欲望过盛的时刻,均是文化出现停滞的时刻,汉朝末年的经学、唐朝贞观到安史之乱的儒学、清朝康乾到光绪的官方经学,都是证明。“集大成”的本意就是追求“皆备于我”,不开放,没有未来。书法史上,你看看明朝,直到明末清初,有一批读书人因时局之乱,觉醒过来,不信邪,傅山、八大山人等打烂了从赵而来的传统,狂野一回,书法的创造创新才重新启动。所谓赵董“正途”,从台阁体到乾隆爷,越走越弱。

中国书法的精华处,不在“漂亮”,不在笔笔端正,形神俱佳处以入神者为胜,神韵气度超拔,立于天地间,万物皆备于我,方是真髓。法度处出天人,物理处见神道,无形的比有形的重要多了,本质多了。赵孟頫一路的理解处理,总体说并不高明。而一旦定位于此,很难脱俗。

赵孟頫书法方面的制约,初涉书法之人很难理解,越年轻越感性越难。唯有深入书道多年,读史品人,思接古今,有一定积累才会明白。因而,我同意一个观点:有心书道成才的年轻人,不要从赵孟頫入手,这不是一条康庄大道,赵书只宜参照。当然,你的目的只是写一手好字,圈粉置地,那另当别论,这个我不阻人发达,哈哈哈哈哈!

2019.4.4








南山阳


很多人说赵孟頫的字不宜久学,这纯粹是一种历史偏见

赵孟頫是元代书坛执牛耳者,本是宋朝皇室后裔,赵德芳的后代,后来被元政府选入朝中为官,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后世对他有很多非议。

赵孟頫本身博学多才,学识过人,在诗文、书画、音律、书画鉴定等方面都有建树,他的绘画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元四家,而他的书法更是被后世誉为“赵体”,明何良俊誉之为:“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的人物。

但就是因为这个皇室后裔的身份,又入仕元朝,被后世一些人诟病为贰臣。而傅山、康有为等人更是因此而大加贬低其书法,这也使得后来很多人不明就里,更风就说赵孟頫的字不能学。

另外明代的董其昌也曾经对赵孟頫的书法说三道四,他曾经这样拿赵孟頫的书法和自己对比,评价说:“赵书因熟而生俗,董书因生而生秀。”这也成为了后世批评赵孟頫书法的理论依据,说赵孟頫的书法软俗。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董其昌和傅山晚年对赵孟頫的评价。董其昌晚年的时候曾经这样说:

“余年十八岁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

也就是说董其昌学了一辈子书法,到老了才看出赵孟頫书法的妙处。

傅山也是反对赵孟頫一辈子,但晚年的时候作诗说:

“秉烛起长叹,奇人想断肠。赵廝真足异,管婢亦非常。”

傅山晚年对赵孟頫的评价是“足异”,甚至是赵孟頫的夫人管道升也非常人。

但是在当今社会,书法圈里其实已经有了共识,能够客观评价赵孟頫的书法艺术了。赵孟頫的书法能够笼罩元、明、清三朝,这就说明了赵氏的书法是得到了绝大多数文人的认可,这首先应该归功于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归功于其对书画艺术回归传统的功绩。

是赵孟頫的出现,才最终确立了书法婉约派的地位,赵书是与时代潮流相感应的,是顺应时代潮流诞生的,并非偶然。

所以赵书不但可以学,完全可以久学,以赵书为功底然后再深窥魏晋书风,登堂入室,遍学诸家,最终成就个人的书风。


翰墨今香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实属偏见! 说明对赵孟頫书法体系一点不了解,完全是凭空想象,妄下断语。

赵孟頫的书法,是正宗的传统功夫。五体皆能,尤擅小楷,善工碑文。融合了魏晋唐技法精髓,一帖一貌,风格各异,内涵丰富多彩……

你以为赵孟頫就是《胆巴碑》、《道德经》? 错! 好多好多的帖,想必是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

我奉劝那些瞧不起赵孟頫书法的人,赶紧的到《书法欣赏网》上搜看一下,肯定长见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564ed498e6d02134c0d79b69b92f8ff5\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有人说就说明是个人观点,不代表大众观点。我是从2008年开始临摹学习赵体,先后学习了《妙严寺记》,《三门记》,《胆巴碑》。一直到现在,还在坚持。当然,偶尔也会临摹下唐楷《九成宫》和《多宝塔》,主要还是以赵体为主。书法对我来说就是个人爱好,暂时我还没想过靠书法去获得名和利,也没想过去参加什么书展,只是知道,喜欢赵体,就写赵体,喜欢隶书就写隶书……,我想不会因为网上某些人所说,什么误入歧途,什么路子走偏,这些对我来说都无所谓,还不至于什么书体写多了,会像武侠小说里说的,走火入魔,危及生命。所以,只要喜欢,就去写,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说词。


赵子方书法


赵孟頫的字不可以练太久。这话有道理,可是,需要有针对性。

赵孟頫的字有几个大的缺点。

一,行书过于规矩,导致其行书难以达到最高的境界。二,方笔成致使其行书有圆俗之气。三,赵孟頫的书法字体方形有点多,有俗的嫌疑。

其实,赵孟頫的这些缺点是相对王羲之而言的,而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是什么地位?历史又有几人可以与之能比的?赵孟頫能与王羲之比较就是幸运了。

所以说,习赵孟頫的字不可以久,也对!也不完全对!这个不完全对是谁又能在赵孟頫的书法上称的上学明白,透彻了呢?赵孟頫尚未透彻,又何来不能久练呢?

赵孟頫不能久练是你能到达赵孟頫的水准,或是差不多的水准的名言,绝不是练了几天字,或是连书法的家都难以称上的人的名言!


一笑貫长天


赵孟頫是二王体系的杰出代表,有人评价他是书法史上最接近王羲之的书家。


作为大宋皇家后裔,赵孟頫被元朝政府所迫,在朝中为官,我想他一定是非常苦闷的,所以他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书法的研究上。

他一生崇尚古法,精习二王,简化了二王笔法,让王字的学习变得容易,应该说,在这一点上,他是做出了重大贡献的。

但对赵字,很多人是有不同看法的。

其原因一是对他的人品有看法,在元朝为官让他为人所不齿,包括其堂兄赵孟坚也不愿与他往来,由此大家也就不喜欢他的字。

但我说,这不能怪他,历史的车轮岂是个人所能阻止的?再说他因书法好而名动一时,他的字为朝野所效仿,从某种意义上讲,蒙古人以铁蹄征服了汉 人,但赵孟頫以文化征服了蒙古人,胜与败看如何评说了。

其原因之二,是乾隆喜爱赵字,但习之不精,直接导致了馆阁体的产生。

但我说,后人学之不精,过于流俗,岂能说赵字俗气?

回过头来,如果从专业的角度看,从书法的更高层面看,赵字是存在一些个人习气的,如果从赵字入门,再去学习二王书法,一旦不能摆脱这些习气,必然会给二王的学习带来困难。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