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在《鏘鏘三人行》中說漢武帝劉徹是禍國殃民的君主,對嗎?

府城雜談


引言:

公元前87年,京城長安郊外的甘泉宮內,一個年逾古稀的老人孤獨的躺在床上,他實在太累了,緩緩的閉上了雙眼睡著了:朕這一生,十六歲即位,前有竇氏王氏外戚干政,後有匈奴閩越寇關擾邊,然朕卻能扶大廈於將傾,對內尊崇儒學,來辦太學,廣纜人才;對外放棄和親,打擊匈奴,開疆拓土,使泱泱中華真正站了起來。突然,老人猛然掙開了雙眼,腦海中回憶起自己五十多年帝王生涯中那一幕幕場景,彷彿就發生在昨天一樣。老人看了看銅鏡中的自己,早已是兩鬢斑白,面如枯槁,想來時日無多,不禁嘆了一聲:“人生如此,也不枉來這世間走上一遭啊!”


漢武帝劉徹劇照

他,就是西漢歷史上第五位皇帝——漢武帝劉徹。時至今日,劉徹執政的大漢王朝已經過去兩千多年歲月,而他的一生,也被史官用筆一點點記錄了下來。但是,對於漢武帝的評價,卻有著非常大的分歧,班固在《漢書》中評價漢武帝: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雖言武帝雄才大略,卻暗含譏諷之意,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也評價說:“孝武帝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資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那麼,漢武帝劉徹真的是一個禍國殃民的君主嗎?

一.開疆拓土,窮兵黷武

歷史上,每一個皇帝在去世後都會加封諡號來對他的一生進行一個總體評價,對於劉徹的評價是“武”,也恰恰反映了武帝執政期間的主要行為是武功。

武帝一生執政五十四年,其中四十四年都在對匈奴作戰,一提起武帝時期的武將總是如數家珍,衛青,霍去病,公孫敖,李廣,公孫賀,蘇建等等,在武帝的統一指揮下,漢朝先後與匈奴進行了河南之戰,漠南之戰和漠北之戰三次大規模戰役,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納入中國的版圖,可謂萬世之功。

今中國一統而北邊未安,聯甚悼之。日者大將軍巡朔方,徵匈奴,斬首虜萬八千級,諸禁錮及有過者,鹹蒙厚賞,得免減罪。今大將軍仍復克獲,斬首虜萬九千級,受爵賞而欲移賣者,無所流。其議為令。”有司奏請置武功賞官,以寵戰士。

——《漢書.武帝紀》


漢武帝對匈奴河西之戰示意圖

但是,在這些武功的背後,是國家實力的逐漸削弱,打仗歷來都是最燒錢的一個行為,青壯年的徵召,軍餉,馬匹,武器還有作戰成功後的賞賜,在武帝時期,僅河西渾邪王投降過來的賞賜就達到數十萬錢,還有大批的牛羊,絲綢和土地,而這一切,均來自於漢朝老百姓的貢獻,文景之治四十年積累下來的財富被漢武帝在短短十年裡揮霍一空,到武帝執政後期,中原百姓人口銳減,尤其青壯年勞力大幅度減少,勞民傷財由此可見一斑。

二.重用酷吏,冤案叢生

武帝一生都在為中央集權而努力,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武帝啟用了一大批酷吏,用嚴刑峻法來處置反對他的人,雖然客觀上加強了皇帝的權威,卻也使得冤案叢生,怨聲載道。

武帝時期最著名的酷吏當屬張湯與江充二人,前者曲意逢迎,利用儒家學說包裝律法,但在處理淮南王,衡山王等案件上卻大肆株連無辜之人,連漢武帝重臣莊助和告狀人伍被也慘死在張湯手上。江充則是武帝晚年崛起的一代酷吏,利用武帝的信任與巫蠱栽贓嫁禍,竟引發了一場父子相殘的悲劇,太子劉據自殺,因巫蠱之案受牽連者數以萬計。

是以湯雖文深意忌不專平,然得此聲譽。而刻深吏多為爪牙用者。依於文學之士,丞相弘數稱其美。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獄,皆窮根本。嚴助及伍被,上欲釋之。湯爭曰:“伍被本畫反謀,而助親倖出入禁闥爪牙臣,乃交私諸侯如此,弗誅,後不可治。”

——《史記.酷吏列傳》


酷吏代表張湯劇照

正是因為武帝重用酷吏,一來為了加強權威,二來也是為了打擊地主豪強,卻使得當時的老百姓噤若寒蟬,人們雖然遵循法律,但其本心並非因為守法,更多的是因為畏死,這對於一個國家的凝聚力非常不利。

三.權力至上,漠視親情

漢武帝是個多情的種子,從小就顯露無疑,在他還是膠東王的時候,他就可以說出:“若得阿嬌為婦,當以一金屋佇之”的話,從此“金屋藏嬌”的故事成為千古美談。

可是,當漢武帝遇到溫柔美麗的衛子夫時,馬上把陳阿嬌扔到一邊,甚至狠心的把她貶斥到清冷的長門宮裡去。而當衛子夫年老色衰之時,漢武帝轉而又寵幸更年輕的李夫人和鉤弋夫人,把愛情與親情視若無物。

秋七月,按道侯韓說、使者江充等掘蠱太子宮。壬午,太子與皇后謀斬充,以節發兵與丞相劉屈氂大戰長安,死者數萬人。庚寅,太子亡,皇后自殺。初置城門屯兵。更節加黃旄。御史大夫暴勝之、司直田仁坐失縱,勝之自殺,仁要(腰)斬。八月辛亥,太子自殺於湖。

——《漢書.武帝紀》


皇后衛子夫劇照

在漢武帝看來,權力與江山才是他一生最不能放棄的東西,為了權力,他可以捨棄一切。當漢武帝聽到太子劉據謀反時,武帝選擇不相信自己的兒子,導致太子自殺,衛子夫上吊自盡;當他決定立小兒子劉弗陵做繼承人之時,他狠心的把只有十幾歲的鉤弋夫人給殺死,避免出現西漢初年呂后亂政的事情,這些人都是他一生中的摯愛親人,可親情與愛情在封建權力面前是拗不過的,只能是一出又一出的親情悲劇在漢武帝面前上演罷了!

四.喜怒無常,濫殺人才

有人說,漢武帝是明君,因為他非常重視人才,剛剛即位就進行大規模海選提拔人才,還興辦太學培養人才,而且武帝一朝也是人才輩出。但同樣的,漢武帝有多重視人才,就有多愛殺人才,倒在他手中的人才更是數不勝數。

武帝一朝,一共任用了十三位丞相,除了衛綰,公孫弘和田千秋以外,其他大部分丞相下場都非常的悽慘,因為一樁無頭公案而殺了重臣竇嬰,隨後田蚡離奇的病故,在把張湯逼得自殺後更借張湯的死讓丞相莊青翟和三個長史先後慘死,到最後,當漢武帝任命將軍公孫賀做丞相時,公孫賀跪在地上哭個不停,就是不肯接受,漢武帝嘴上說不會殺公孫賀,結果沒兩年因為巫蠱之禍公孫賀就被滅了族,其他如主父偃,公孫敖等就不一一列舉了。

武帝時期冤殺功臣的代表——竇嬰劇照

人才在任何時期都是國家的重要財富,但人才的能力也決定了他對於統治者的威脅,在漢武帝時期,他既重用人才,可當人才所擁有的權力讓他感到威脅時,他會毫不猶豫的亮出手中的屠刀,如果你沒有公孫弘那樣的演技,沒有東方朔的才能,那麼等待你的就只有武帝的天子劍了!

五.瘋狂斂財,與民爭利

在漢昭帝時期,中央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會議的主要內容是鹽鐵酒的營業權和對匈奴的方式是進攻還是講和,史稱這次會議為“鹽鐵會議”,而這兩項政策都是漢武帝時期所定下的重要國策,此時距離漢武帝去世還不到十年就討論進行更改,其原因就在於鹽鐵官營政策實際上是建立在損害老百姓的利益基礎上的。

武帝時期斂財高手——桑弘羊畫像

由於漢武帝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對匈奴開戰,導致國庫空虛,為了填充國庫,漢武帝除了收回所有諸侯國的鑄幣權,還通過打擊地主豪強來收取他們的財富,但這樣仍然是杯水車薪。在桑弘羊等人的提議下,漢武帝把當時最賺錢的鹽鐵酒三項物資的製作權與銷售權收歸國有,由國家統一進行製作與銷售,這三樣東西在當時都是生活必需品,因此給國家財政帶來了大批收入,但因為所制定價格過高同時戰爭所帶來的苛捐雜稅讓老百姓根本沒有錢去購買這些生活必需品,以至於當時很多平民用木製和骨制農具去耕田,平日裡吃淡食,極大的損害了老百姓的正常生活。

大農上鹽鐵丞孔僅、咸陽言“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屬少府,陛下不私,以屬大農佐賦。願募民自給費,因官器作煮鹽,官與牢盆。

——《史記.平準書》

一個國家的根本在於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如果統治者的權益是建立在損害老百姓利益的基礎上的話,那麼這個王朝的統治必然會遭到老百姓的反對。果然,在武帝晚年各地爆發了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使武帝第一次開始注重民生經濟的發展。

六.成功的帝王,失敗的人

人無完人,漢武帝的一生的確犯了很多大大小小的錯誤,卻也讓中國在各個領域的發展前進了一大步。人們常常把秦始皇和漢武帝放在一起比較,因為這兩個帝王都做了很多有利於國家發展的事情,卻也都做了很多錯事,是個譭譽參半的帝王。你可以說漢武帝是一個明君,因為你是站在他做的好事的基礎上,你也可以說漢武帝是一個昏君,因為你是站在他做的壞事的基礎上。產生這樣分歧的原因在於漢武帝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共同體,要一分為二的全面的看待問題。

對於漢武帝而言,他是一個人,他的工作是皇帝,這就導致他在工作和平時的生活中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狀態。

漢武帝劉徹劇照

作為皇帝,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疆拓土,鑿空西域,可謂立下了不世之功,值得後世的人們銘記。

而作為一個人而言,漢武帝並不是一個成功的人,他漠視親情,使自己的兒子劉據慘死,他玩弄感情,陳阿嬌,衛子夫,鉤弋夫人,李夫人先後因為他而死去,放在今天,拋開漢武帝皇帝的身份不談,他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渣男。作為一個男人,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都如此的不負責任,如何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成功的人呢?

結語:

時勢造英雄,人會因為他所生活的時代和身份而改變,造成漢武帝如此殘忍冷血的根本是他所生活的時代與他所處的位置所共同決定的,曾經,他也想做一個無憂無慮的劉彘,但母親王娡的爭名奪利把他擺在了太子的位子上,這是他無法選擇的。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漢武帝劉徹一定不會選擇當皇帝,因為皇族的血是冷的,說的話是假的,做的事不可瀆,做個皇帝,太累了!


相城歷史小學生


當然是胡扯了,我不否認他的才華,但是,你要說他說的話都對,那也是不可能的,

文人都有個共性,當外患來了,他們就開始刷存在感了罵皇帝無能,當皇帝解決了外患,同時付出了代價,他們又噴皇帝窮兵黷武、禍國殃民了。

比如劉邦、文帝、景帝、兩宋都和親,他們就說皇帝無能,讓女人來解決問題,你應該打啊,

比如漢武帝、秦始皇、楊廣、李隆基打了,他們又噴皇帝窮兵黷武,導致生靈塗炭,“漢武窮兵三十餘年,所獲無幾”

“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盡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

為什麼漢武帝之前和親沒用,漢武帝之後和親,就能和平五十年呢?

以戰止戰還成了禍國殃民?

文人啊,現在知道為什麼歷代開國皇帝喜歡殺文人了吧?劉邦、朱元璋都瞧不起文人,不是沒道理的,

“平時袖手談心性,臨時一死報君王”,能臨時一死我還敬你是條漢子,問題是大多數跪迎新天子吧?


南朝居士


每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對歷史人物的看法,但不代表他的看法就是客觀的。

一、王朔並不是歷史學者,他是那某一個時段的漢武帝的行為來評價漢武帝的。

在節目中,他評論起漢武帝,大意是“漢武帝是有禍國殃民的人,說實在的,他造成了我們國家實力損耗減半”。

我們知道漢武帝在位很長,王朔的話其實就是抓住了漢武帝連年戰爭後國力損耗這一個時期的敗政來評價整個漢武帝的。

漢武帝時期的確連年用兵,尤其是對付匈奴,這固然有漢武帝好大喜功一面,但更多的是匈奴是漢朝的頭等危險,漢匈戰爭其實是爭奪東亞主導權的戰爭,兩強不可能同時並存,戰爭不可避免,直至有一方衰落下去。

連年戰爭,西漢的國力遭到很大損失,百姓民不聊生,起義不斷。

但是漢武帝后來意識到了存在的問題,下輪臺罪己詔,決定罷兵,發展生產,他統治的末期國力已經慢慢恢復了。

王朔的評價其實是以偏概全,斷章取義了。

王朔只是一個作家,你可以喜歡他的文學作品,佩服他的文采,但是不代表佩服他的學識。

二、王朔還說漢武帝的行為成為以後五胡亂華的禍源

王朔估計大嘴一開,就控制不住了,直接順著說,漢武帝造成國家實力減半,造成以後五胡亂華的禍源。

他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就把三四百年後的五胡亂華的鍋甩給了漢武帝來背。

這無疑是睜眼說瞎話了。

對於這些跨界的評價我們聽聽就行了,這只是一個娛樂節目而已。

但是某些公眾人物也應該主意,非內行、非專業的就不要隨便評價自己專業以外的人或事。


微史春秋


劉徹,秧民但不禍國。長年的征戰,無法計量的錢、物、人的消耗,使的民不聊生。結束了一個民族奴顏婢膝的屈辱,讓一個民族知道了膝蓋原來不是隻能跪地,讓一個民族知道了挺胸昂頭做人的感覺。

其實道理大家都懂,有些事,有些人在做。有些人,喜歡當看客。做事是需要付出代價的。看客們,往往只能作出自以為是的無恥評價。看客們,明明知道是非,卻做出違心評論。就像現在,文化人不少,它們都自覺的蒙上眼睛,捂住耳朵,抽出自已的脊樑骨,甚至膝蓋骨。它們無論化多麼厚的妝,都掩蓋不了深入骨髓的自私,更可怕的是它們不認為這是自私,而是自由。你們想活的好一點,甚至比所有人都好,這本沒什麼錯,但請不要用你們化好妝的東西,去無恥的誤導別人。人,還是應該有點廉恥的,優其是自以為是文化人的,更應該有點風骨。請把抽出來的骨頭在按回去吧!好嗎?


一一迷糊


我認為不是、漢武帝劉徹很有大志,一上臺就改變先皇“無為而治”的國策,不再與匈奴“和親”,不惜代價征戰四方。同時,劉徹本身奢侈無度,加之天災人禍,“財用益匱”。前123年,即劉徹上臺第17年,財政部報告:“臧錢經用賦稅既竭,不足以奉戰士。”為此,劉徹不是懸崖勒馬,停止意義不大的征戰,改行節儉,而是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進一步斂財,如:

——賣官:詔令民買爵贖罪,每一級約兩萬錢,買到“千夫”的可以優先為官。不僅把官場搞亂,還因為買到大夫可以逃兵役,官府可徵調的役夫日益減少。

——緡錢與告緡:前117年頒佈“緡錢令”,鼓勵大家揭發檢舉偷、漏稅。隨後還出懸賞,賞給查出賦稅的一半。結果國家發了一筆橫財,中等財產以上的人家卻幾乎全都破產。錢穆在《中國經濟史》一書中評論:“在漢武帝的多項財政稅收計劃中,如從利害得失方面而言,則算緡錢與告緡這項措施,最為困擾人民了。”

——均輸與平準:前115年開始試行“均輸法”,五年後在全國實施,民間進貢土特產用不完的不必送京師,改送中央派駐各地的“均輸官”,在那裡暫存聽候調令,多餘可以就地出賣。與此配套,還有“平準法”,即由官府收儲天下百貨,價高時出售,價廉時買入。一是商賈無法與官府匹敵,無法獲利。這兩項新政說是方便百姓,實際上是官府在做生意,與民爭利。二是如《鹽鐵論》所說“今釋其所有,責其所無”,指強迫繳納百姓所無的土特產,百姓只得將自己所有的賤價賣出,再向商賈高價購入官府所指定的。如此一賣一買,百姓兩頭吃虧。

——追溯富人罪:前114年推出“株送法”,即追捕“世家子弟和富人騷擾百姓”案,幾千人受牽連,但其中願意上繳財富的可以入補郎官。

此外,還有鹽鐵專營、用錢買刑、鼓勵官民直接向國庫捐款等等。從國庫角度看,這些改革無疑是成功的。但從百姓或者從國家長遠發展角度看則相反,無非飲鴆止渴罷了,國家危機不僅沒能解除,反而加劇。所幸他本人死前終於意識到,主動以“罪己詔”的形式悔過,取得人民諒解,為繼任者的改革鋪

平道路。


紀錄影像


角度不同,時代不同,人物所處的歷史背景不同,評價一個人物自然會有不同的看法。

我想王先生是從漢武帝后期朝政以及現代人的政治觀念和價值觀去評價漢武帝的。

個人認為,比較客觀公正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應定格在人物當初那個時代。

在人物所處時代背景下,看這個人物對推動歷史發展,及後世影響所帶來的積極意義和消極異議。

我們可以從武帝時期的外交,經濟,軍事,社會制度分析。首先,對外外交上,武帝一改前朝和親制度,武力打擊外敵匈奴,前前後後幾十年,又失敗,但更多的是勝利,扭轉了漢朝立國以來被動防禦局面,後經後任歷代皇帝不斷打擊,匈奴這一外患基本清楚。

外交上,張蹇兩次出使西域,強化了政治聯盟,同時打通了東西方經濟交流路線,意義空前絕後。

政治上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強化帝制皇權,實施鹽鐵專賣,國家控制資源命脈,推恩令,瓦解諸侯王權利,打擊反叛和分裂勢力,看似專斷獨裁,但這是封建王朝及封建制度發展的必由之路,不是漢武帝一人之見,其本人只不過是順應了時代而已。

說起窮兵黷武,好大喜功,我個人認為不妥,這種看法完全和把秦始皇說成暴君是一個邏輯,對歷史是不負責任的。後世人完全沒有考慮當時時代背景下,武帝所面臨的政治環境及地緣戰略環境。


晉善晉美852


漢武帝是一個時代成就的人

漢王朝在經過漢初無為而治的修養後,秦末戰火的創傷已經恢復完全。

在王者之基已鑄就的“文景之治”後,漢武帝劉徹登場了。幾代人的積累,使的漢武帝不再擔心會發生高祖“白登之圍”的慘敗。

所以漢武帝敢於亮劍,敢於主動挑戰。派名將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收河套地區,奪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將當時漢朝的北部疆域從長城沿線推至漠北。但連年的征戰確實使百姓苦不堪言,以及後期迷信巫蠱之術,窮兵黷武,漢武帝可以說並不是一個完美的皇帝。

對漢武帝的評價,借用虞世南之語“漢武承六世之業,海內殷富,又有高人之資,故能總攬英雄,駕御豪傑,內興禮樂,外開邊境,制度憲章,煥然可述。方於始皇,則為優矣。至於驕奢暴虐,可以相亞,並功有餘而德不足。”


木落生花


王朔的觀點有些許狹隘,評判歷史上的人不能一棍子打死。但不能否認王朔的觀點值得探討,漢武帝窮兵黷武,尚武是他對後世的最大印象。王朔誇大了漢武帝的錯誤點,忽略了漢武帝的歷史意義。沒有站在一個平衡點去評論,有傾向性。


人精歷史


漢文帝、漢景帝和漢武帝三人,文帝是最成功的皇帝,他使漢中興,而且民富國強,景帝延續了他的政策,所以當時人民生活還是瞞幸福的,武帝改變了治國策略,對內好大喜功,對外搞擴張邊域,這些有對有錯,對付匈奴是對的,用二師將軍李廣利去打西域,就為一匹幹裡馬實在不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