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七萬雄兵,為何會敗於鄧艾兩千殘兵?這個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情嗎?

元哥說歷史


諸葛瞻敗給鄧艾是事實,但是說七萬雄兵敗給兩千殘兵,那就是太誇張了。

公元263年,曹魏總經理司馬昭打算兼併蜀漢集團,於是發動了滅蜀之戰,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人率領10餘萬軍隊進攻蜀國。由於劉禪沒有聽從姜維的建議,做好防備工作,致使魏國三路大軍一路上勢如破竹,蜀軍慘敗。這時劉禪才連忙令廖化增援姜維,另派張翼及董厥到陽安關口防守鍾會之軍。蜀軍在姜維的佈防之下,終於穩住了陣腳,將魏軍阻擋於劍閣關外,雙方僵持不下。


魏軍攻關不克,孤軍深入,糧草不濟,鍾會有意退兵。在此關鍵時刻,鄧艾提出了偷襲陰平,奇襲成都的計策。劉禪聽說鄧艾偷渡陰平要來襲擊成都,於是趕忙拉出諸葛瞻與諸葛尚父子出來應戰。而根據《晉書》記載:“計蜀戰士9萬,居守成都及備他郡不下4萬,然則餘眾不過五萬。”

根據《蜀記》及《晉書》所算,當時蜀國總兵力大概在10萬左右,而且大部分都在劍閣阻擊鐘會大軍,在成都周邊不到5萬兵力。這5萬還要被劉禪派出大部分去支援姜維,還有一部分要防守成都周邊的其他城池。真正能夠調給諸葛瞻的兵力十分有限。最後,劉禪只得大赦囚徒,並從中徵集一部分囚徒出戰,連同御林軍也派給了諸葛瞻,這支臨時拼湊起來的軍隊,估計最多在3萬左右。


而根據《三國志鍾會傳》說,鄧艾原有兵力3萬多,加上鍾會派給他的5千,總計是35,000。除去戰損以及路上減員,估計鄧艾到達綿竹之時大約有2萬人左右。因此真實的兵力對比應該是:諸葛瞻的3萬vs鄧艾2萬人。

從兩軍的戰鬥力來看,諸葛瞻的軍隊由御林軍以及囚徒拼湊而成。可是御林軍名字是好聽,但是個紙老虎,曾經在平定蠻人叛亂時吃過敗仗。而鄧艾的魏兵是百戰之兵,戰鬥力強悍。

從諸葛瞻和鄧艾的軍事能力來看,諸葛瞻雖為諸葛亮之子,諸葛亮多次北伐時,諸葛瞻還小,沒有隨父出征,因此諸葛瞻沒有實戰經驗,而且他也不聽手下佔據有利地形阻擊鄧艾;據城死守,堅持要跟鄧艾在綿竹城外野戰。諸葛瞻的戰鬥經驗遠不及得到諸葛亮真傳的姜維。但是,姜維在與鄧艾的洮水之戰、段谷之戰等多場戰爭中,皆以敗北告終。可見鄧艾的軍事實力應在姜維之上,起碼不比姜維差。所以,諸葛瞻比起鄧艾來就更是差得遠了。

結論:諸葛瞻對國家忠心耿耿,絕對沒有問題,但其本人缺乏能力和實戰經驗,諸葛瞻應該採取的是據城死守打消耗戰,耗死鄧艾。可惜他採取了野戰,所以他必敗無疑。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趣談答案:諸葛瞻輸給了鄧艾,是真實發生的。但是諸葛瞻的7萬雄兵輸給了鄧艾的2000殘兵,純屬扯淡。

真實的軍隊實力對比

其實歷史上的這一次戰役的確是美化了鄧艾,但是美化鄧艾歸美化鄧艾,諸葛瞻可倒了血黴了。

因為諸葛瞻儘管腦子不聰明,而且行軍作戰的時候一股子勁往前衝,但是諸葛瞻也絕對不會蠢到自己率領七萬雄兵,被對方的兩千殘兵擊潰。

這是什麼概念?這簡直就是兩個人打七十個人。我們之前曾經做過一個數據調查,一個絕頂的高手同時在和十個人打的時候,也有可能落入下風,最終慘死。

為什麼會變得這樣呢?你哪怕他是絕頂高手也不可以嗎?對的,即便他是絕頂高手也會有危險,這就屬於典型的亂拳打死老師傅。

同樣的道理,要指望這2000人去打7萬人並且大獲全勝,根本不可能。即便這2000人打敗了這7萬人,要指望著這2000人讓劉禪投降也是不可能的。

三國演義當中對於數據存在著過大範圍的杜撰性,而在三國志當中關於諸葛瞻和鄧艾的士兵有著詳細描述,諸葛亮所率領的士兵大約在3萬左右,而鄧艾率你的士兵大約在2萬左右。

要命的是,諸葛瞻所率領的士兵屬於當時的娃娃兵,什麼叫娃娃兵的,典型的沒有行軍作戰,沒有進行過軍事訓練的兵,因為當時的蜀漢已經內外一空了。

而鄧艾率領的那2萬士兵才屬於2萬雄兵。

川蜀地區對諸葛瞻的期望

諸葛瞻可以說是蜀漢最悲慘的將軍和最為悲慘的謀臣,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川蜀地區對於諸葛瞻有著殷切的希望。這個期望究竟殷切到什麼地步了呢?簡單來講,因為諸葛瞻的父親是諸葛亮,至於諸葛亮在整個川蜀所擁有的地位,無論是政治方面還是軍事方面,甚至是謀略方面,都絕對是那個年代最頂尖的存在。

我們都在講究老子英雄兒好漢,既然諸葛亮那麼厲害,諸葛瞻也肯定是非常厲害的,既然如此,諸葛瞻為了蜀漢的將來,姑且率領的部隊去守一守吧。

於是川蜀之地的百姓也好,甚至皇帝劉禪都根本沒有問過諸葛瞻的意見,直接把軍隊的大權交給了諸葛瞻,希望他能夠像自己的父親一樣,展現出自己的高超軍事實力和軍事水平。

  • 時間問題

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時間問題。

什麼是時間問題呢?簡單來講,諸葛瞻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厲害,是因為他根本沒有接收到諸葛亮的智慧傳承。

為什麼說諸葛瞻沒有接收到諸葛亮的智慧傳承呢?因為諸葛瞻是諸葛亮中年之後生的孩子,而諸葛瞻八歲的時候自己的父親就已經去世了。

再加上蜀漢在諸葛亮統治的那幾年裡面比較亂套,諸葛亮無時無刻不需要四面八方的來回瞎忙活,一來二去也就缺乏了對自己的兒子的教育問題。

所以理論上來說,諸葛瞻根本沒有學到自己父親教給自己的任何東西,指望著一個八歲的娃娃能夠懂天下的形式,就能夠懂行軍作戰,純屬扯淡。

伴隨著諸葛瞻慢慢長大,蜀漢竟然認為諸葛瞻就是諸葛亮二號,於是把軍權給了諸葛瞻。這對於諸葛瞻來說是極不負責任的,對於川蜀來說更是不負責任的。

此次戰役代表著川蜀的成敗

甭管如何,這一次戰役最終是落下了帷幕,而落下帷幕的方式非常奇特,以諸葛瞻全面失敗,鄧艾的全面勝利告一段落。


在此之後,諸葛瞻也好,劉禪也好,或者鄧艾也好,使用的反間計等諸多計謀不用再過多闡述了,因為自此開始蜀漢已經真正意義上經不起任何打擊了。

但是生活再一次給蜀漢上了一課,經受不了生活的打擊蜀漢偏偏要給你打擊一兩下。

而在此次亡國戰役當中,劉禪說出了那一句能夠流傳千古的話:此間樂不思蜀。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因為事實並不是如此,諸葛瞻哪裡擁有七萬雄兵,鄧艾也不可能只有兩千殘兵,而事實上,諸葛瞻所帶領的軍隊才是烏合之眾,而鄧艾帶的兵全都是曹魏的精銳

在蜀漢經歷的最後一場戰役中,司馬昭派遣鍾會和鄧艾兩人攻打蜀漢,姜維率兵在外和鍾會大戰,而鄧艾並沒與按照既定路線,而是通過小路奇襲成都。

鄧艾從魏國出發,根本就沒有經歷過什麼大戰,那怎麼可能會變成兩千殘兵呢?而通過三國的記載中,可以得出鄧艾當時是帶了三萬雄兵,而且是常年征戰的曹魏軍隊,那麼軍隊的戰鬥力自然非常強。

蜀國呢?蜀國本來就是窮途末路,哪裡還會有七萬雄兵呢?當時蜀漢的軍隊只有十萬人左右,這還是算上了所有戍守邊疆的軍隊,那麼除了放哨的,就全部給姜維帶出去了,成都城內幾乎沒有軍隊,

劉禪再昏庸,擁有著七萬雄兵,也不至於見到對方兩千人的軍隊就想要投降吧?

看得出來七萬雄兵和兩千殘兵的數據都是錯的,鄧艾帶著的是精銳部隊,而成都內本身沒有軍隊,諸葛瞻為了抵抗,只能臨時從成都各個地方召集壯丁、保安、放哨兵等來臨時組建一個小型的軍隊,那麼諸葛瞻的軍隊配置真的是非常差,這樣的軍隊才稱得上是殘兵。

雖然是殘兵,其實還是抵抗了鄧艾很久,畢竟這些士兵心中都憋著一口氣,畢竟身後就是自己家園,但是最後還是被鄧艾打敗。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用戶769288457696924


諸葛瞻七萬雄兵,為何會敗於鄧艾兩千殘兵?



按照《三國志.鍾會傳》記載:【 四年秋,乃下詔使鄧艾、諸葛緒各統諸軍三萬餘人。艾趣甘松、沓中連綴維,緒趣武街、橋頭絕維歸路,會統十餘萬眾,分從斜谷、駱谷入。】魏主曹煥景元四年(263)司馬昭大舉伐蜀,以鍾會率十餘萬大軍,自駱谷、斜谷取漢中,鄧艾、諸葛緒各帶三萬兵馬,一路往甘松、沓中羈絆姜維,一路從武街、橋頭截斷姜維後路。



鍾會年齡小、軍職低、卻位居鄧艾之上,統領各路伐蜀大軍,還嘲笑鄧艾兵出陰平建議,這說明,鍾會對“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蜀道,缺乏真正瞭解。特別是取得漢中後,更對鄧艾不屑一顧。因為鄧艾自陰平險道,突入江油,諸葛緒一路,沒能截斷姜維後路,反被姜維搶先一步,拒住劍閣,鍾會大軍雖然眾多,但在這裡被死死卡住,一步都不能再進。但是,鄧艾這一路,因為選取當年夏侯霸投蜀的陰平道,出乎預料,姜維雖然是將才,但也忽略這個要隘,撤掉了那裡原來的兩部兵,致使鄧艾捨命滾下摩天嶺,而駐紮最近的江油守將馬邈,昏聵無能,被鄧艾用二千兵,根本沒攻城,直接就連混帶衝鋒,呼隆隆一下子就佔領。



但是鄧艾佔領江油後,就沒有、也不敢再冒險,而是派人把原每隔約百里,扎一大營,留下三千兵,全部撤除營地,士兵也都接應到江油,與隨帶的兩千兵匯合。同時,馬邈還獻給鄧艾一副地圖,詳細介紹了江油到成都,路徑、民情、關隘、軍隊駐防等情況。



所以,鄧艾攻擊成都的兵力,並非兩千,也不是三萬,考慮到江油的降兵,至少在三萬二三。對於環境,也不是全陌生的。需要說明的是,鄧艾這些兵,經過七百里陰平道跋涉,生死相依,渡過危機,深入蜀國腹地,家人親友,皆在魏國,投蜀不可能,勝能立功,榮華富貴;敗則死無葬身之地,這一點,鄧艾、士兵都清楚。因此,從戰鬥力角度,絕非殘兵,而是猛虎,打起仗來,那是不要命的。



再看諸葛瞻的所謂七萬兵,《三國演義》中,在兩個地方,提到了成都守城兵力 : 一是司馬昭出兵前,預估成都守城兵力七八萬;二是劉禪派給諸葛瞻七萬兵。這個實際是有疑問的,蜀亡國時,全國只有軍隊十萬兩千,不說其他,光姜維帶到沓中屯田的,就有約五萬,再加上駐防各地,成都最多有三萬兵,劉禪不會把三萬全給諸葛瞻,諸葛瞻最多帶兩萬,所謂七萬,那是當時慣用的誇大、壯聲勢手法,用以恐嚇敵軍,並非真實兵力。



另外,黃皓弄權,軍隊缺乏訓練,諸葛瞻沒有帶兵能力,對手又是一群亡命之徒,鄧艾更是名將,武藝高強,多謀善斷,打野戰,諸葛瞻根本不是對手。如果諸葛瞻堅守綿竹,鄧艾是翻山越嶺而來,由於是輕裝疾進,不可能攜帶重型攻城裝備。綿竹是成都衛星城,城防有一定基礎,諸葛瞻如果一面堅守,一面分別向成都、劍閣姜維求救,鄧艾就會陷入三方夾擊,四面楚歌,可惜諸葛瞻既無能,又固執,只知道以死明志,完全應驗父親當年“難成大器”的預言。(942)


流譽後


首先,對於這個問題,就“七萬雄兵”與“兩千殘兵”的比較而論,是不切實際的。《三國演義》裡應該是誇大了的,畢竟當時蜀國可以說是氣數已盡,說“七萬雄兵”應該只不過是虛張聲勢罷了。

然後通過《三國志》和其他史料的描述,我們可以得出,諸葛瞻和鄧艾兩方的兵力應該是差不多的,大概也就是兩萬和三萬的區別,蜀國軍隊應該是比較多的一方。

然後我們便論人。咱們先從諸葛瞻說起。

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諸葛瞻是誰,但若說起諸葛亮,那便就是現在,也可以說是婦孺皆知的了。諸葛亮不僅是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物,也是忠臣和智者的代表。

諸葛瞻便是諸葛亮的兒子,他既有著父親諸葛亮和母親黃氏的優秀基因,又深受父母的薰陶。如此,本就天資聰穎的他,再加上後天的教育,自然會是一個十分優秀的人物。

但是同諸葛亮的奇才,諸葛瞻卻不能相提並論。不過民間卻是把他當成同諸葛亮一般的奇人物,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諸葛亮的逝世,蜀漢人民便把對孔明的懷念轉移到了他的長子諸葛瞻身上,對他抱有極大的期待,比如國家頒佈了什麼好的政令,便把功勞都放在諸葛瞻身上。但諸葛瞻雖然天資聰穎,他在政治軍事方面的才能卻還是比不上諸葛亮的。如此這般,只不過是受父餘蔭,名過其實罷了。

想必此時大家心裡雖仍有疑問,卻也隱隱有所猜測吧,且聽下面分析。

魏國的徵西將軍鄧艾,前來攻打蜀國。而蜀國派出的將領大概有諸葛亮的子孫,諸葛瞻和諸葛尚,張飛的孫子張遵,黃權的兒子黃崇,李恢的侄子李球。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父輩都是鼎鼎有名的蜀國大將,雖然他們都可以說是優秀之輩,但是同上面所說的諸葛瞻一般,他們多生活在父輩的餘蔭之下,缺乏臨陣經驗。此為其一。

其二便是兵法之道尚且不足。

諸葛亮在三國是個名號極響的人物,所以一開始諸葛瞻便祭出了父親諸葛亮的木刻遺像,一下子便先敗了魏軍的士氣,然後把魏軍追殺了二十多里。但只有一時作用罷了。所謂薑還是老的辣,鄧艾深諳兵法之道,見手下將士敗回,軍中士氣低下,便放下狠話,正之以軍法!如此,軍中士氣有所迴轉。

但是這樣也不是辦法,所以此時便是監軍丘本出場的時候了。鄧艾聽從了丘本的建議,寫信誘降。若是那諸葛瞻願降,那便最好,但是丘本心裡卻不相信諸葛瞻會投降。在諸葛亮教導下的諸葛瞻,深受儒家忠孝思想的影響,更何況他們此時並未陷入絕境,投降是不可能的。

但正因為如此,諸葛瞻肯定會中他的另外一計。而丘本所料不錯,諸葛瞻在看了使者送來的書信後,勃然大怒,立刻殺了使者,回其一首級。

這樣一來,那便犯了大忌,自古以來便有不斬來使一說,諸葛瞻卻把使者斬了。

所以丘本立刻就知道諸葛瞻已經中計。然後他阻止了憤怒的想要立刻出去和諸葛瞻打一場的鄧艾,並提出建議。鄧艾也聽從了他的建議,預先佈置了兩路伏兵,然後再以自身為餌,誘諸葛瞻進陷阱。

憤怒中的諸葛瞻理智不在,不聽勸告,誓要斬了鄧艾,然後在鄧艾的引兵誘惑下,立刻便上當了,領軍出城追擊。誰知這只是一個計謀,中了敵人的埋伏,諸葛瞻帶領的軍隊大敗而回,退回到綿竹,又遭遇魏兵的圍城。

在當時的情況下,守尚可自保,合兵而戰卻是死路一條。

戰場上的勝敗是很影響軍中士氣的,所以第二次交戰,魏勝蜀敗,讓魏國軍隊士氣大漲,蜀軍士氣萎靡。而在被困又無救援的情況下,諸葛瞻父子皆出城禦敵而戰死。

諸葛瞻父子的死亡對兩軍的士氣影響是極大的。魏軍因殺了蜀軍領帥而士氣高漲,而蜀則是因為失去了領軍人物而士氣萎靡。如此,戰局便已經明朗了。綿竹之戰,蜀國敗了。

說到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

一是魏蜀兩國的兵力對比其實並沒有書中描述的那麼懸殊。

二是兩方將領的對比,其中臨陣經驗便差了許多。如諸葛瞻與鄧艾的對比,也許諸葛瞻天資聰穎,但是卻非將才,論兵法之道,面對沙場老將的鄧艾他還是略遜一籌。

比如對戰機的把握,面對險要地形,第一便要佔據,作為軍中之帥,要保證軍隊的士氣等,諸葛瞻皆不如鄧艾。

三是對諫言的態度,鄧艾基本上是聽取的,諸葛瞻也差在這裡,面對黃崇等人的勸告,聽卻不納。

如此,諸葛瞻“七萬雄兵”最終敗於鄧艾的“兩千殘兵”。


歷史龍元閣


我也一直很納悶!鄧艾帶的山東兵太能打了還是川軍太慫了???


五星平凡


這是假的。歷史上諸葛瞻敗給鄧艾不假,但是人數的差距並麼有這麼大,當時諸葛瞻所率領的軍隊至多3萬人,而鄧艾的軍隊有兩萬人左右,所以鄧艾打敗諸葛瞻雖然是以少勝多,但並非是兩千人打敗7萬人。

公元263年,魏國“徵四方之兵十 八萬”,分三路進攻蜀國:徵西將軍鄧艾率兵3萬多,自狄道向沓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3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都、陰平橋頭,鎮西將軍鍾會率主力10餘萬人,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

鍾會所指揮的東路魏軍是主力,被蜀軍阻攔在險要之地劍閣,無法前進。鄧艾就像鍾會建議偷渡陰平小道。《三國志》記載鄧艾分析局勢認為“從陰平由邪徑徑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里,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行;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已。。軍志有之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已。”

從鄧艾對局勢的分析我們看到,鍾會同意他的意見之後,鄧艾率領軍隊偷渡陰平,後面的戰局基本與他所言,那麼鄧艾到底率領了多少部隊呢?從一開始他帶領的3萬部隊看來,考慮到陰平小道的險要,鄧艾會損失一部分的兵馬。《袁子》中記載,“鄧艾以數萬人之入江油,鍾會以二十萬不得入劍閣”。所以綜合看來鄧艾的部隊最少還剩下2萬左右。

這是魏國對蜀國發動的 滅國之戰,對魏國而言,徵兵四方也只能徵集到18萬的部隊。三國時期人口大衰減,三分天下的魏蜀吳三國,總人口不到800萬,其中魏國443萬,蜀漢94萬,東吳230萬。從人口總量而言,蜀漢只有魏國的四分之一不到,考慮魏國有軍隊駐紮在其他地方,按照之派遣一半部隊征伐蜀漢,那麼魏國的總兵力也不過40萬,人口軍隊比不過10:1,,這樣的比例放到蜀國,那麼蜀國的總軍隊不過10萬,其中姜維率領8萬大軍在正面與鍾會糾纏,這樣看下來剩下的兵力不過也只有兩萬多。所以說諸葛瞻不可能率領出7萬大軍,他所率領的軍隊數量估計在2/3萬的樣子。

鄧艾所率領的部隊是野戰部隊,經受過戰爭的洗禮,並且經過陰平偷渡之後,成為了沒有退路的軍隊,戰鬥力報表;而諸葛瞻所率領的部隊很有可能是臨時從各地組織起來的君軍隊,沒有經歷過戰鬥,戰鬥力非常差。

諸葛瞻的軍事才能也的確比鄧艾差,諸葛瞻沒有據險而守,而是將鄧艾放入了成都平原,沒有地利的優勢,最後在綿竹被鄧艾打敗,諸葛瞻也以死報國。

總體而言,鄧艾打敗諸葛瞻從軍隊數量上不佔優勢,但是軍隊的素質要高很多,加上雙方統帥在謀略上面的差異,最終導致了諸葛瞻的失敗,蜀漢的最後一道屏障也被攻破,成都的門戶洞開,蜀漢王朝的命運也走向了終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