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很多蝗灾,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了?

剑指天下史相随


连续五年大旱,就会闹蝗虫灾。现在不闹蝗灾一方面是有机井给庄稼灌溉,另一方面,不排除农药抑制蝗虫的可能性


漂亮1366


2019年11月14日,据巴基斯坦《黎明报》报道,数以百万计的蝗虫近日涌入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市部分地区,在城市上空盘旋,发生蝗灾,引起市民的担忧和恐慌。所以关于这个问题,应该加个定语“现在蝗灾在中国比较少见了”。

纵观中华文明5000年的发展史,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水灾、旱灾和蝗灾这三大灾难,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成长史!蝗灾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尤为深远,今天我们来谈一谈“蝗灾”这个话题。

一、蝗灾的历史渊源

(1)、“蝗灾”的历史伴随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有对蝗灾的相关记载:

“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所著《除蝗疏》中,对于蝗灾造成的巨大危害有过较为明确的定位:

“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泽有偏陂,水旱为灾,尚有幸免,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灾。 ”

发展到清朝,由于历史文献和相关书籍的记载详细,蝗灾显得尤为严重。其中《清史稿·志十五·灾异一》中详细记载了清朝时期蝗灾的发生情况。

(2)、“蝗虫”:在中华汉语词典里解释:“俗称蚂蚱。昆虫。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后翅宽大而柔软,后肢发达,善于跳跃。能成群远飞的叫飞蝗,不能远飞的叫土蝗。食庄稼,是害虫。”

(3)、其中东亚飞蝗是我国蝗灾流行的主要种类

东亚飞蝗在我国分布范围最广,为害最严重,是造成我国蝗灾的最主要飞蝗种类,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

二、蝗灾的主要危害和成因:

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颗粒无收,引发严重的粮食短缺危机。蝗灾一般伴随着旱灾而来,有“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说。在中国古代社会,一般老百姓种植庄稼,都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老百姓的日子还可以勉强维持,可一旦遇到旱灾,本来农作物就歉收,再加上一场蝗灾,真可谓雪上加霜,对老百姓的生活打击是致命的,会发生大面积的饥荒,饿殍遍野,十室九空都毫不夸张!

为什么蝗灾会伴随着旱灾发生呢?

(1)、蝗虫的繁殖和生长都比较依赖干旱的环境:

蝗虫会把卵产在土壤中。含水量在10%~20%的土壤比较坚实,最适合它们产卵。

在干旱的年份,由于河流湖泊水面萎缩,水位下降,低洼地裸露,土壤变得比较坚实,且地面植被稀疏,为蝗虫提供了适合产卵的场所。蝗虫在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

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一个地方的食物吃尽后,这些蝗虫就会迁徙到下一个地方,引发蝗灾。

(2)、古代中国,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尤其在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思想以后,以阴阳五行或者上天感召来解释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认为发生蝗灾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人们只能被动接受,缺乏主动的应对措施。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人们认为蝗虫上天派来惩罚人类的“神虫”,不能捕杀,更不能去吃,否则会导致上天更严重的惩罚。所以在古代,人们是绝对不敢去吃“蝗虫”的,直到清朝以后,才慢慢出现了人类主动应对蝗灾这种灾难。

三、目前我国对于蝗灾的主要应对方法:

(1)、兴修水利,改变生态环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只有解决了干旱问题,不仅解决了几千年困扰国人的农业生产水利问题,还间接使发生蝗灾的几率大幅度下降。所以中国现在很少发生蝗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2)、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近些年十分重视生态保护,实行“退耕还林”,“保护植被”,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了蝗虫的天敌,所以中国近些年才没有爆发蝗灾问题。

(3)、重视研究防治“蝗灾”的科技

运用科学,采用合理的方法来治理蝗灾问题,改变以往的封建落后思想,才能有效治理“蝗灾”问题。

(4)、中国吃货又有了新的作用

对于今日中国的吃货来讲,野生的蝗虫绝对是抢手货,现在市面上的“蝗虫食材”大多数都是靠人工养殖的。

虽然蝗灾在中国几乎绝迹了,但我们依然要重视防治“蝗灾”问题,因为“蝗灾”在世界其他地方依然活跃着它们的身影。对于“蝗灾”但我们依然不能掉以轻心,自有人类文明以来,蝗虫就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在于人类的斗争中,蝗虫也在进化,所以我们同“蝗虫”的战争依然在继续……


小梁说历史2019


蝗灾与水灾和旱灾并称为三大农业自然灾害。在我国历史上,蝗灾曾经多次出现,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损失,只是近几十年来才比较少见了,但是在世界范围内,蝗灾仍然很常见,去年4月份开始,一场源自于东非的蝗灾就曾经横越红海席卷西亚诸国,直达数千公里外的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给这些国家的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


至今那里的人们对去年的蝗灾记忆犹新,然而今年更甚,从1月份开始,东非就爆发了蝗灾,蝗虫多到遮天蔽日,据俄塔斯社报道,2月2日索马里农业部长侯赛因·伊德发表声明,索马里政府因蝗虫入侵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不只是索马里,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也已宣布因为蝗虫进入紧急状态。而且监测发现这些蝗虫还正在进入坦桑尼亚,南苏丹,乌干达等国。


在肯尼亚东部,飞行器拍到有一群蝗虫,形成了一个长达60公里宽约40公里的蝗虫群,犹如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覆盖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左右。还有人统计发现一个沙漠蝗虫群每平方公里可容纳多达1.5亿只蝗虫,那么保持密度计算的话这个蝗虫群的蝗虫数量将可达3000亿只,这样规模的“蝗军”是不是让人感到恐怖?置身其中,感觉周围的蝗虫简直是无边无际,飞起来的时候沙沙作响,犹如席卷天空的“虫云”。

蝗虫群喜欢随风迁移,一天可以覆盖100到150公里,所到之处将会席卷所有的植物,就连枯木枯草都会啃食掉,地上长的庄稼、蔬菜等农作物当然是它们的食谱首选,因此其所到之处,必然给农业生产带去极大危害。



联合国粮农组织来到当地后也很吃惊,粮农组织紧急服务主任多米尼克·布尔根(Dominique Burgeon)表示,非洲爆发的蝗灾是“前所未有的”,他呼吁国际援助来平息这场危机,蝗虫这种昆虫的繁殖力极强,如果不能有效消灭这些蝗虫的话,那么到今年6月份,这些蝗虫的数量或会增长500倍,蔓延至30个不同的国家。


不只是东非地区,南亚的巴基斯坦等国也正在发生蝗灾,巴基斯坦也于上周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当地爆发的蝗灾被认为是27年未见。巴基斯坦新闻部长菲尔杜斯•阿西克•阿万2月1日宣布正面临20多年来最严重的蝗灾,蝗虫成群结队,数量多达千亿只,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以应对这一威胁,目前蝗虫在靠近巴印边境的沙漠地区,数量正在增长,或将造成更大的农业损失。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屈冬玉也在为东非和南亚及西亚地区的蝗灾忧心,因为蝗灾很可能会造成粮食短缺等人道主义危机,他呼吁为消灭蝗灾和避免蝗灾发生地粮食短缺而紧急拨款,粮农组织负责气候和自然资源的副总干事玛丽亚·塞梅多则呼吁各国需要“立即”采取行动,因为“蝗虫不会等待”,只要灭蝗不力,它们的数量每天都会增长。



1,《环球日报》1月18日文章《恐怖蝗灾侵袭东非:单个蝗虫手指长,每平方公里1.5亿只》

2,《亚太日报》2月11日文章《东非蝗灾肆虐,令人毛骨悚然的照片流出》

3,《南方日报》2月4日文章《巴基斯坦进入紧急状态!无数蝗虫遮天蔽日入侵,27年来前所未有》

4,《上观新闻》2月11日文章《非洲爆发蝗灾,已波及印度巴基斯坦》

5,《界面新闻》2月8日文章《时隔27年再战严重蝗灾,巴基斯坦进入全国紧急状态》


科普大世界


蝗——虫中之皇,这是古代给予蝗虫最高的定义,并赋予其文字上的表达。

为什么小小一虫子,能有如此之大的评价?

因为杀一人为罪,屠百万为雄,死千万万为皇。

中国历来可谓是饱受这个小虫子伤稼之苦久矣。

在古代,人们最害怕的不是旱灾水涝,而是蝗灾。它不像是鼠灾那样泛滥于粮食充沛之时,也不像是旱灾水涝之时,蝗灾的到来是建立在旱灾之后,甘霖不久,实为雪上加霜。

以元明时期为例

《元史》中的记载几乎每年都有蝗灾的存在。

而明朝,除了明初时期,每四年爆发一次蝗灾,到了正统十三年开启,每当一有干旱,次年必有蝗灾,而且铺天盖地、席卷几省的蝗灾就不下15次。

在元朝最后五年,是年年必有;而明朝在崇祯十年到十四年,这五年里,也是每年夏季就会爆发蝗灾。

蝗虫来势之凶猛、频繁,在中国古代史上也只有元明仅可见。

蝗虫

根据现代自然生命科学研究发现,全世界蝗虫的品种约有1万多种,而我国主要有900多种,其中以东亚飞蝗、亚洲飞蝗、西藏飞蝗为主要危害我国的三大亚种。

东亚飞蝗在我国从南到北都有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一年可以发生2-4代,我国古籍中记载的蝗灾大部分是由东亚飞蝗造成的。

亚洲飞蝗在内陆地区,一般一年发生一代,进入21世纪以来,在我国东北的吉林和黑龙江的部分地区也有大规模发生。

西藏飞蝗与亚洲飞蝗类似,影响地主要是青藏及四川地区。

蝗虫的繁殖能力

先秦时期的古代人民就已经发现了蝗虫超强的繁殖能力了。

《诗经.周南》直接就将蝗虫说成是多子多孙,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现代研究发现:大多数的蝗虫从卵出生,到性成熟并发生交配的时间仅仅需要30多天左右,而一只成熟雌蝗一生平均能产卵200~1000粒,以东亚飞蝗为例,一生最少能产两次卵,分为夏蝗和秋蝗。

关键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为主要的情况就是哪怕没有雄蝗的存在,东亚飞蝗的雌蝗本身就能转换成孤雌生殖——无需交配也能产卵,卵也照样进行孵化和正常发育,拥有惊人的繁殖力。

还有个发现是,东亚飞蝗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这些低洼产粮区,若是加上另外一个东亚小车蝗则全国都有分布。

古代的治理方式

唐太宗吞蝗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把许多没有办法解释的自然灾害的原因归结于上苍对人们的惩罚,甚至是对帝王为政不力的一种警示。其实“科学的背后就是神学”的一种解析,在无法得到科学的认知之时,人们会将事物归为一种虚渺的现象之中。

所以在古代,有些区域里,农民在收获季节时会在田间地头祭拜下感谢天地以及各种神灵,同样也会感谢蝗神的不杀之恩。

到了唐朝,可能是唐太宗的这次吞蝗行为。因此到了唐玄宗时期,唐朝的朝堂就爆发过一次激烈的讨论,其实也是一种务实派和忌神派的一次碰撞。其结果就是唐玄宗下达了历史上第一次的杀蝗令。姚崇的果决以及唐玄宗的政令,虽然开元年间的蝗灾十分严重,但并没有造成大面积的饥荒因此在此基础上,之后的统治者均以此为例,开始探究治理蝗灾(这是肯定的,谁都不愿意被文人喷成昏君导致了蝗灾)

事实上,早在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朝代,《宋书》就记载了元年春正月,“诏募民掘蝗种,给菽米”,六月“诸路募民,掘蝗种万余石”。蝗种即蝗卵,挖出蝗卵毁掉,可免来年再生,这种虽然是南方的种植方式,可《宋书》将其记录下来,并表明了是毁掉蝗种,也就意味着,其实在很多地方,人们已经注意或观察到蝗虫的生长情况。

因此在前人的基础上,到了南宋时期,董煟的《救荒活民书》就收录了各种捕蝗法,并列举各蝗虫的卵生形态、母蝗输卵入土的深度、由幼虫到成虫的过程和蝗虫作息的习性等皆有提及。

这份了解已经不是之前的各种什么“天人合一”的推论了,而是来自于日常观察后,归纳所得的经验之谈。

再到明朝时期,还有各类的书籍如《捕蝗考》、《捕蝗成法》、《捕蝗集要》……

为什么古代人不吃掉蝗虫?

就像今天的,吃到蝗虫成不了灾。

原因有很多,认为有三点(请指正):

一、信息不通。去年的新闻,说山东某县出现蝗虫成灾的现象了,结果两天时间,不仅仅是山东人民在努力,就连天津一线的人们都驱车赶往,因此就出现了“蝗群还没飞出县城,就没了"的新闻。可古代的信息传递较为缓慢,当蝗虫形成群体之时,已经不再是当地人所能控制的了。

二、古代获取油脂的渠道太少。吃蝗虫最为主要的方式就是油炸或泡酒,在古代,高度的酒类本身就占据了粮食的储备。在旱灾时期,人们是不可能拥有太多酒类;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人们去买猪肉时,若是肉贩全部给瘦肉都可能被顾客谩骂,其原因无非就是油脂类及蛋白质的获取途径较少,使得人们对油脂类的渴望是现今无法想象的。

三、认知能力。哪怕是宋朝时期,人们的认知依旧存在于观察与神论之间,就好比宋孙光宪的著作《北梦琐言》卷三:“不肖子弟有三变:第一变为蝗虫,谓鬻庄而食也;第二变为蠧鱼,谓鬻书而食也;第三变为大虫,谓卖奴婢而食也。”这类诅咒式的存在,使得人们在食用蝗虫时,也有一定顾虑。

为什么现代蝗灾很少发现?

因为我们有大神存在。

正因为这些大神的存在,使得对蝗虫的认知和治理形成了一套严谨的理论及操作。

⑴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⑵做到大面积荒滩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基地的面积。

⑶植树造林,改变蝗区小气候,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

⑷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达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变作物的布局,减少蝗害。

再加上现代农药的使用,以及生命科学的研究,使用了蝗虫微孢子虫,还有保护蝗虫的天敌等等措施。因此现今蝗虫很难形成大规模的虫灾。


参考文献《中国蝗虫学史》刘举鹏等《元史》、《明史》、《旧唐书》、《救荒活民书》


史之为用


最早关于蝗灾的传说,还是在中学课本里。


美国的盐湖城遭遇了非常严重的蝗灾,农民的庄稼面临绝收的危险,幸好飞来许多的海鸥吃掉了蝗虫,盐湖城才侥幸躲过一劫,因此盐湖城也把海鸥当成城市的吉祥物。

一场蝗灾成就了一个城市,足见平时不起眼的蝗虫破坏力是十分惊人的。

美国这次著名的蝗灾出现在1877—1878年(清光绪初年),据资料记载,盐湖城地区平地爬满了厚达两英寸的蝗虫。火车爬坡时,因为轨道上的大量蝗虫油脂而无法继续前进。



美国爆发蝗灾的同时,中国也爆发了“丁戊奇荒”(1877—1878年,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

从天津以北至淮河流域各地,由大旱引发的蝗虫遮天蔽日,把枯萎的残存庄稼吞食精光。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在奏折中言道:“二百余年未有之灾”。

这场灾害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1000余万人饿死,2000多万人流离失所。

几十年后的1942年,还是因为大旱爆发蝗灾,席卷了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爆发位置、原因和“丁戊奇荒”如出一辙。

至少有150万人饿死,300多万人外出逃荒,冯小刚导演的影片《1942》就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的。

翻越史书可以看到,关于蝗灾的记载比比皆是,爆发的地点主要集中在现在的黄淮海地区。

这片区域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素来有涝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不旱不涝收碱嘎巴的谚语,大旱之后一定会出现蝗灾已成定论。

水淹一条线,天旱一大片,由于旱灾出现是个缓慢的过程,一旦成灾,几乎千里之内都难以幸免,即使出外逃荒也很难走出灾区。

而这样的气候环境,很适宜蝗虫集中孵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量的蝗虫孵化出来,形成方圆几十公里的种群,所过之处,只剩下无法啃噬的枝干,所有的叶片都被吞噬一空,造成粮食绝收。

本来旱灾已经让人陷入绝境,蝗灾属于雪上加霜,因此给饥饿的老百姓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另外蝗虫移动的速度非常快,一个小时能够飞行十几公里,纵然有人想捉它们充饥,机会也是转瞬即逝,捕捉到的蝗虫,最多能维持几天的生活,难以维持接下来一年多缺粮的状态。

现在出现蝗灾的现象很少见了,究其原因,一个是农药的大规模使用,极大的抑制了蝗虫种群的繁衍。

还有就是获取食物渠道的多样性,让饥饿彻底沦为记忆。

即使有小规模的蝗灾爆发,大家也是怀着猎奇心理去捕捉,借此机会大快朵颐,而不用担心以后会饿死人。


现在人们不再担心蝗灾,而是担心它们的种群日渐萎缩,会不会有朝一日,曾经不可一世的蝗虫成为珍稀动物,这想法虽然很荒谬,却很可能会出现的。


花近高楼1


古代蝗灾严重,主要是以下4个原因

1.古时候大片没有开发的荒地,大片的沼泽河川和农田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不像现在这样的环境,这就为滋生蝗灾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2.古时候没有什么农药,除草剂之类的产品,农田里的作物都是天然无污染的,为蝗虫虫卵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温床。

3.古时候农民种地,基本上全是看天吃饭,没有现代化的灌溉设备,遇大旱天,农作物基本都是枯焦,遇到蝗虫繁殖的季节,干旱的农田就会助长蝗虫的生存。

4.古时候各地的农作物自然生长环境都基本差不多,而且相连不远,一旦一个地方爆发蝗灾,大量的蝗虫把一个地方吃完,稍微一蔓延,就可以把周边相似的农作物产地祸害,这样,短期内蝗虫数量就会更加激增,然后以点带面,由于蝗虫没有农药制约,星星之火可以迅速成燎原之势,可以很快的爆发为面积更大的灾患。



阳春三月的牵牛花


知道古代很多蝗灾,就应该知道这些蝗灾发生的年代,应该找到一个规律,

就是在每个朝代的未期,道德堕落的时侯才发生,原因也就清楚了。

所以中国现代不会发生蝗灾。


qSy112233864喜乐孩子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数量占据了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那么所需要的粮食自然也是很多的。

中国的耕地面积其实只有全世界耕地面积的8%,但是我们却用这仅有的8%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这不得不说是一项壮举!在古代的时候,杂交水稻没有发明,化肥也没有发明,所以粮食的产量是很低的,就拿一亩地来说,古代的时候一亩地大概可以收到300多斤的粮食(种植水稻),而现在杂交水稻发明之后,亩产千斤早就不是什么神话,理论上杂交水稻可以达到亩产900公斤。而袁隆平更是说到现在正在向亩产1200公斤推进,可以说随着杂交水稻的不断改良以后的我们就会有吃不完的粮食。

就拿亩产900公斤来说,这跟古代亩产300多斤来比直接是增加了5倍,很难想象古代的时候粮食是有多么贫乏。而且啊,粮食产量低是一方面的问题,古代的农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的,如果说突然干旱、水灾或者是突发蝗灾,那么这一年很大的概率上就会颗粒无收,不像现在如果没有水了可以通过渠道灌溉甚至是通过人工降雨来实现,古代的时候,如果遇上了天灾人祸的话,农民就得饿肚子甚至是饿死。

一般来说,干旱和蝗灾对粮食收成的影响是最大的,今天来说说蝗灾,可能蝗灾在我们的印象中只存在于课本中,实际上现在蝗灾也不能被完全杜绝,只是说相对于古代的时候,现在蝗灾对粮食的影响相对可控罢了。再者啊,我国古人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之后发现,大旱之后发生蝗灾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古人有言:“旱极而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到了现代社会之后,随着我国大力发展水利建设,开展南水北调工程之后,蝗灾发生的可能性就慢慢减少了。我国现在的确是很少发生蝗灾,不过那也不是没有,只是很难大规模爆发了。



一个是蝗灾一旦发生国家就迅速响应,比方说用运输机喷洒药物可以在短时间内扑灭蝗虫,另外大量饲养家禽去吃蝗虫,当然了,说到了吃,当然不能忘了我们中国人,蝗虫也是一道美味,上了餐桌很多人都喜欢吃,不过光靠吃还是吃不完的,所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干旱问题得到了比以前更好的控制,而这背后,是因为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祖国。今天的中国人倒是完全不愁没有东西吃,可是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蝗灾依旧存在而且异常严重,刚才还看到一个消息说联合国呼吁说今年全球蝗虫数量增加了6400万倍,最近非洲蝗灾很严重,每天蝗虫就可以吃掉50万人一年的粮食,预计今年的蝗灾会导致非洲1900万人缺少粮食,也不知道到时候会饿死多少人。



镜像科普


世界范围还是经常有的,只是国内很少有了。

蝗灾一般发生在大旱之年,因为干旱出现了大量适合蝗虫产卵的土地【蝗虫必须在至于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所以蝗虫大量繁殖,使得环境食物不足,蝗虫群被迫集体“搬迁”,所过之处啃食禾田,破坏农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经过千年的发展,现代国家已经有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灾害防治体系,在信息传递、物质传递等效率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很多灾害刚冒头就被遏制了。

比如根据种群增长曲线,以药剂杀虫、培育天敌等方式,限制蝗虫的数量在大爆发之前的数值。2014年的黄河滩寨峪村就出现蝗灾,相关部门用大网、人工/飞机喷药,很快就把蝗虫消灭。

又比如修建水利设施,减小旱灾的发生率,也能有效的减小蝗灾的发生概率和规模。

而且如今信息和物质的传播效率很快,蝗虫的天敌中出现了人类。因为利益的驱使下,有人开始捕食蝗虫,在现代人类的手段,什么断子绝孙网都有,以至于蝗灾刚冒头就被捕捉殆尽。

例如2017年9月11日,山东蝗灾,被闻讯而来的人们捕捉回去食用。【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再严重依赖于农业生产,这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黑眼历史观


原因如下:

1、现在科学分析了蝗灾形成的地形、地貌、气候、降水。如果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则及时扑灭。

2、现在扑灭的手段比较过去有了很大提升,例如采用运-5运输机喷洒药物等措施,很快就消灭蝗虫。

3、现在大量养鸡养鸭,1只鸭,每天能吃2斤蝗虫,而一个地区养鸭数百万只,蝗虫都不够吃。

4、最近也不是未发生过蝗灾,如2002年入夏以来,我国河北、河南、山东、天津、新疆等13个省区市100多个县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蝗虫。只是规模和过去不能相比而已。

扩展资料

蝗灾的产生原因:

1、从环境角度看,主要是由干旱灾引起的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干旱的环境对蝗虫的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

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同时,干旱引起爆发性迁徙,由干旱地方成群迁至低洼易涝地方。

2、生活习性

从其生活习性上看,主要是:

(1)它有群居的习性。

(2)它有很强的繁殖力。

(3)它有多食性,也就是它能吃很多种植物。

(4)它的飞翔能力很强,难于防治。

(5)它的卵深藏于地下,难于被破坏。

3、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尤其冬季温度的上升,有利于蝗虫越冬卵的增加,为第二年蝗灾的爆发提供“虫卵”;此外气候变暖、干旱加剧,草场退化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将为蝗虫产卵提供合适的产地,而且蝗虫适应干旱的能力很强,这是因为其他昆虫和鸟类在此情况下都不能生存,而且能造成蝗虫疾病的一种丝状菌被抑制,故而使其数量大增。

4、虫密过大

在中等密度的时候(每平方米25到62头蝗虫),蝗虫会排列成行,并开始朝着同一个方向运动,甚至统一地突然改变方向。在实验中,当每平方米蝗虫数量超过74的时候,有序前进的蝗群停止改变方向,而是向同一方向不断前进了8小时。在这个定义密度上,蝗群容易越过“引爆点”,从而触发蝗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