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子孫建立的西晉王朝為何會迅速滅亡?

梁寶明


東漢滅亡後,曾經的漢王朝分裂成了三個政權,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魏蜀吳三國,從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取代漢朝建立魏國到西晉咸寧六年(280),西晉滅亡東吳。總共60年的時間裡,三國之間相互攻伐,交替混戰。

直到司馬家得勢,經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代司馬家族掌權者的經營,司馬家族逐漸控制了曹魏政權。在司馬昭統治時期,曹魏消滅了蜀漢政權,三國時代開始走向了結束。到了其子司馬炎即位晉王(司馬家封爵),司馬家族正式取代曹魏,建立西晉政權。並且在14年後(279),西晉發動了滅吳之戰,終結了長達60年的混戰局面。

但是,如此強大的西晉王朝卻在統一全國後的短短36年內,由強盛走向混亂,最終走向滅亡。這一戲劇性的轉變,不由的讓我們產生疑問,為什麼結束了三國混戰的西晉。會在短短的36年內走向滅亡呢?

筆者認為其原因有兩方面:

一方面,西晉其自身在建立之初的體制存在問題,為王朝走向混亂埋下了隱患。由於魏晉實行九品中正制,世族的勢力逐漸壯大,尤其在各個地方,其影響力和地位甚至超過中央的皇帝,司馬家族之所以能夠取代曹魏,與這種制度和形勢是息息相關的。

晉武帝司馬炎在取代曹魏之後,為了避免其他世族、權臣效仿,便大肆分封其宗室子弟,讓他們到各個地方為王,作為在地方上維護皇室的力量。並且實行佔田制和蔭客制,限制世族的土地面積和數量以及他們可以擁有的食客的數量,以此來限制世族的勢力。

但統一後司馬炎在位僅十年,政策所起到的作用並不大。加上司馬炎之前大肆分封宗室的行為,造成了皇族勢力的壯大,成為了又一支地方割據勢力。在晉武帝司馬炎死後,地方的皇族勢力不久就掀起了八王之亂,晉王朝自此由盛轉衰。

而另一方面,從東漢以來,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南遷中原,成為另一股割據勢力,為後來的五胡亂華埋下伏筆。從東漢王朝開始,朝廷就常常通過招引或者強制的方式讓北方的遊牧民族內遷。目的是方便監視各族,並增加兵員和勞動力。魏晉時期,更是不遺餘力地將匈奴、羯、氐、羌、鮮卑等少數民族內遷,以至於到了後來,其遷入的人數與關中一帶的晉人差不多,形成了極具威脅的割據勢力。

到晉惠帝統治時期,便爆發了氐帥齊萬年之亂。在八王之亂時,趁著司馬家宗室互相攻伐的時機,原本臣服於晉朝的匈奴人劉淵軍團割據漢地建立漢國。在東方河北地區的少數民族領袖如石勒、王彌等也起兵對抗晉朝,並且宣佈依附於漢國,得授漢國官職,使得漢國成為嚴重威脅晉朝統治的軍事力量。

永嘉五年(311),劉淵之子劉聰繼位後,派遣大將呼延晏率軍攻打洛陽,一路摧枯拉朽,到六月於前來增援的王彌和劉曜會合,攻入了晉國都城洛陽,並且俘虜了打算西出長安的晉懷帝,在洛陽城中燒殺搶掠後,焚燬了洛陽皇宮,帶著玉璽和一些晉朝大臣班師回朝。這就是史書上所講的“永嘉之亂”。在此不久後,西晉走向了滅亡。

所以,曾經強盛一時的西晉王朝,其實是在內部宗室的內亂和南遷的的少數民族的叛亂的聯合作用下,迅速地由強盛走向混亂,最終走向滅亡的。


鄧海春


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沾祖父、大伯、父親兩代三人的“光”,總算在公元265年代魏建晉,開創一個大帝國,並在15年後一統南北。但是,一致後的西晉只存在36年時刻便走進前史,為何衰亡如此之速,下面幾段史實或許對咱們有所啟示。

1.君無遠略,沉湎美色。一個王朝能否保持的久,跟開國帝王的計劃策略有很大聯繫。都說新朝新氣象,但是咱們在晉武帝司馬炎身上卻看不到銳意進取的情緒,反而是死氣沉沉,毫無遠略。宰相何嘗經常參與宮殿宴會,有一次回來後對兒子們大發慨嘆,說:“我每次參與宴會,從未聽到皇帝議論治國理政的計劃與策略,只是講一些平時小事。這麼看來,他的太平基業也僅就到他自己一身罷了,他的後代真夠憂慮的呀!”過後看來,何嘗還真是頗有遠見。

晉武帝毫不關懷帝國將來,他最關懷的是怎麼享受女色,玩女人。為了充分後宮,武帝曾公佈過一個荒唐的決定:下詔選擇公卿以下人家的女子彌補六宮,有廕庇藏匿的以不敬論處;選擇未結束時,暫時制止全國嫁娶。如此一來居然選拔了三千多佳人,加上從前宮中有的,已達五千!這還不算,滅掉東吳後,武帝又全部接納其宮殿中的五千佳人,這麼一來,西晉的後宮數現已超越一萬。每日倚紅偎翠,實在是荒淫的很。

2.文恬武嬉,奢侈成風。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帝國有這麼一位混蛋流氓皇帝,底下的文武大臣自然也罷不到哪兒去,“文恬武嬉,奢侈成風”,這就是西晉官場最明顯的寫照。文恬武嬉發展到極致就是崇尚清談,不言國務。在西晉朝,士族名人往來只務虛不務實,不談國務、不言民生,專談老莊、周易,以玄而又玄的辯難爭輸贏。在他們眼裡,實事、國務全部是“俗務”,假如有人議論治國理政、強兵富民,立刻就會遭到周邊人士的譏諷。如此官場,無藥可救!

西晉的政壇不僅崇尚清談,並且極度奢侈,拜金、炫富蔚成風氣。仍是那位何嘗,正史稱他極度奢侈,天天僅用於飲食的費用超越萬錢,即便如此,還經常悲嘆沒有可下筷子的飯菜(“日食萬錢,猶曰無下箸處”)。還有大臣石崇與外戚王愷鬥富的史實比較咱們也瞭解,在此不做贅述。這石崇特別憎惡,每次請客常讓佳人勸酒,假如客人不喝,他就讓侍衛把佳人殺掉,委實殘暴兇狠的很。本來像何嘗、石崇這麼的人物在西晉政壇不勝枚舉,由此可見其潰爛、漆黑備至。

3.諸王權重,尾大不掉。前史再三證實,封建制(封邦建國制,非指封建社會)只合適夏、商、西周三朝,在以後的任何朝代都是禍亂的本源。西漢已是前車之鑑,但晉武帝卻仍然大封宗室、勳臣為諸侯。單以司馬宗族的諸侯王為例,一起封王者達27人,每一位都取得大片封地及為數眾多的軍隊。諸侯王的標準當時分大、次、小三等,其間大國設置戰士5000人,次國戰士3000人,小國戰士1500人,實力相當雄厚。

平定江南後,武帝下詔減少州郡所領戰士數,連邊郡區域的駐軍也大幅減少,單單對諸侯王“法外施恩”,因此諸王國的軍隊變成本地上的主力軍,具有了叛變的本錢。果不其然,武帝死後不久,“八王之亂”便迸發,殺得神州天昏地暗,直接致使西晉的消亡。

4.異族內遷,難民危機。自東漢末年以來,邊疆少數民族因天災、戰役等原因屢次大量內遷,與本地漢人雜居共處,由此引發了一系列民族矛盾。在西晉年間民族矛盾變得愈加嚴峻,引發數起大規模暴亂事情,如鮮卑族禿髮樹機能暴亂、匈奴族郝散暴亂和氐羌齊萬年暴亂等。到晉武帝平吳前後,民族問題現已成為一個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急需對策解決。

但是文恬武嬉的朝廷不僅沒有對策可言,乃至對一些憂心時局之士提出的中肯主張,往往也是置之不理。比如江統的《徙戎論》提出,應將內遷關中的少數民族遷出關外,“申諭發遣,還其本域,慰彼羈旅懷土之思,釋我華夏纖介之憂”,過後看來是怎麼的遠見正確。

本來西晉朝廷不僅沒有大規模斥逐內遷異族,反而昏招迭出,可勁地為異族叛變發明有利條件:大肆抓捕異族難民為奴隸,拼命壓榨剋扣;減少州郡所領戰士數,連邊郡區域的駐軍也大幅減少;諸王混戰不已,自廢司馬家“武功”。如此種種,總算引起五胡亂華局勢的呈現,也直接致使西晉的消亡。

司馬家昏招連連,西晉立國只是51年、一致只是36年便消亡,實在是中國史上最恥辱的王朝之一。

瞭解歷史的兄弟都知道,三國最終被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給一致了,但是隻要很少人知道,司馬炎的子孫本來並不姓司馬,而是姓牛,由於他們本來是牛金的子孫。

司馬炎

或許有兄弟就會問了,這東晉的開國皇帝不就叫司馬睿嗎?你怎樣他姓牛呢?這是由於司馬懿的孫子司馬覲襲封琅琊王后,其妻夏侯氏被封為妃子。

夏侯氏人很風流,沒多久就與王府也叫牛金的一個小吏勾搭成奸,後生下了司馬睿。而西晉被滅亡後,司馬睿被江東士族擁護為帝,成為了東晉的開國皇帝。

司馬睿

有的兄弟可能會覺得這故事聽起來太假,實際上這個事但是出自二十四史正史的《晉史》和《魏書》當中的,實在度適當之高。

明朝思想家李贄,就直稱東晉為“南朝晉牛氏”,而不稱司馬氏。

李贄

司馬懿子孫三代殺皇帝,奪大權,壞事做盡,一致三國,結果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真是:蒼天有眼。

前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每逢有新人站在山頂長笑的時分,他都會將腳邊的岩石踢落,讓谷底的舊人落井下石,永無出頭之日。不過,這凡事還真就有例外。你看那西晉的司馬宗族,從祖輩司馬懿開端,後邊的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司馬衷,哪一個統治者的名聲好聽了?咱們都管他們叫做謀逆篡位者,其心思路人皆知。

電視劇《軍師聯盟》中的司馬懿形象

司馬宗族完成了統一天下的霸業,但是他們卻變成了後世人所厭棄的目標。一方面,這是由於司馬宗族在後來的爭權奪利中引發了八王之亂,漢人實力大大削弱,令北方遊牧民族渾水摸魚,讓漢人文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牴觸,一度有消亡的趨勢。另一方面,是司馬宗族獲得天下的道路並非深得人心,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端,漢朝這種堅持以忠孝為核心的思維就在老百姓心裡生根發芽。最初曹丕篡漢登基的時分,姑且有很多漢室忠臣戳他的脊樑骨。莫非換成了司馬懿及其後代,結局就會改變嗎?

這段時間,一部名為《軍師聯盟》的電視劇在網絡上風行,其間司馬懿的形象從當年鷹視狼顧的奸滑變成了英俊、愛妻、賣萌還有隱忍的正面形象,似乎司馬懿是一個被虐待的人物。這就一舉顛覆了從前的《三國演義》、《新三國》中刻畫的司馬懿形象,很多人就要問了,莫非司馬懿洗白了嗎?

事實上,司馬懿的形象應該是沒有什麼改變的,令他蒙上一層奸滑奸刁的面紗者,恰是那兒光鮮亮麗,一身正派的諸葛亮。在蜀漢忠臣,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不實踐先帝那句“君可自取”的諸葛亮面前,毀曹真,殺曹爽,操作曹芳,謀得大魏江山的司馬懿當然就變成了反面人物。

司馬懿的形象多變,僅僅由於咱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分態度不一樣算了。在《三國演義》裡,咱們罵慣了曹操奸雄,神往劉皇叔的善良,諸葛亮的忠心,自但是然咱們就選了一邊站。比及司馬懿變成現代人神往的那種家庭暖男,鐵血硬漢的時分,咱們立刻就改弦易轍,紛繁讚許、同情起司馬懿來。因而,咱們讀前史,需要用天主視角去看待每一個人物,變換態度尤為重要。

鷹視狼顧

司馬懿的形象一向就擺在那裡:當曹操大勢的時分,其麾下一定有賢才很多,其眼光定然是高過天地,彼時出仕不如閉門讀書。司馬懿此舉,便類似於當今職場的囤積居奇,無可厚非;赤壁大北,出仕之機已到,那便要做一個可以表現自個經天緯地之才的大官,曹操的身邊只能有他這麼一個天下奇才,誰也比不上。這莫非可以解讀為鷹視狼顧的反叛之相,說他司馬懿是為權而來的嗎?彆著急,那兒的諸葛亮不也是如此嗎?他在蜀國大包大攬,怎樣就沒人說諸葛亮的壞話,便有人說司馬懿的不好呢?雙標不能太嚴峻。

接著說,謀逆之事那即是司馬懿的黑點沒跑了吧。假如你以為君權神授,劉姓後代才能為皇帝的話你即是對的;假如你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支持者,那你們就不能這麼說了。當司馬懿和曹爽面對面鬥法的時分,他們所代表的利益集團註定了是要你死我活。

曹爽代表曹氏宗族,他要大面積選拔寒門後輩做官,用九品中正制建立起新的士族階層,以此削弱舊的強大宗族勢力,用制衡的手法保護曹家江山安穩。而司馬懿出身貴族,他即是宗族勢力的代表,曹爽一出手便要將你的宗族付之東流,換做是你,你可以束手待斃嗎?比及你打敗曹爽,大權歸屬自家,你莫非情願當個周文王,把對權利的巴望限制在自個的心底嗎?

所以說,白與黑雖然是相對的,但也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當你身著白衣時眼前盡是漆黑,當你披上黑衣時眼前又呈現了一道道白光。套用如今的話來說,就是“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他歷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是曹魏政權中具有政治、軍事才華的人物,終其終身為曹魏的統一工作貢獻力量。他的兒子賈充擔任司馬昭斬殺曹魏皇帝的直接指揮,深得司馬氏信賴,變成西晉王朝的開國元勳。賈充的女兒賈南風嫁給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晉惠帝),由於她貌醜而性妒,惠帝窩囊而一度擅權,變成西晉時期“八王之亂”的始作俑者。

他即是賈逵。賈逵少孤家貧,乃至冬季連棉褲也沒有。曾經在大舅哥家借宿,天亮後把人家的褲子都穿走了。但是他立志參軍,常常作列陣交兵的遊戲。他的爺爺說:“汝大必為將。”並向他口授兵書數萬言。

有一次,賈逵通過皮氏(今山西河津)時,看到這兒地勢險峻,曾說:“兵家爭地,先據此者勝。”後來,郭援攻擊河東郡,賈逵擔任護衛絳邑的長官,據城據守。並且使人奉告郡守要趕忙佔有皮氏這座城。郡守遵從定見,佔據了皮氏城,才不至於全郡淪亡。

205年,歸降曹操不久高幹在幷州叛變,張琰舉兵呼應,賈逵不知張琰的詭計,去見他,並替張琰出謀劃策。後來發覺這是詭計,仍假裝情願同張琰一起叛變的姿態,以構築蠡城城牆的名義從張琰那裡借了一些戎行,把城中那些叛變的人一一斬殺。修好城塹後,堅決與張琰對立,直到張琰失利。

211年,曹操西征馬超的時分,賈逵經老友孫資引薦,被曹操錄用為弘農太守。後來由於屯田都尉私藏流亡的大眾,說話很不恭順,賈逵打斷了人家的腿被罷官,但是曹操依然格外賞識賈逵,不久後又錄用他為丞相主簿(楊修、司馬懿都當過這個官)。後來由於機智果斷,曹操拜他為諫議大夫。

220年,曹操在洛陽逝世。鄢陵侯曹彰帶著戎馬從長安趕來洛陽,意欲搶奪曹丕承繼王位的權力。他問賈逵:“先王的璽綬在哪裡?”賈逵很嚴厲地回答說:“太子在鄴,國有儲副。先王的璽綬,不是君侯你該問的!”說得曹彰無言以對,不敢再爭。賈逵和在洛陽的文武百官把曹操的遺體入殮,送還鄴城,由曹丕主喪並擁立曹丕承繼王位。

同年六月,賈逵跟從曹丕帶兵四處巡遊,為代漢稱帝造勢。在黎陽,軍士渡河力爭上游,賈逵當即斬殺數人,康復次序。曹丕錄用賈逵為豫州刺史。賈逵在任豫州刺史時期,借兵曹從事請假逾期拷問追查州中徇私放縱、不按法令就事的太守以下官員,將他們悉數彈劾免除。遭到曹丕讚譽。

225年,賈逵跟從曹休、張遼諸將攻擊東吳,擊敗呂範,分析孫權攻擊的特色和駐軍局勢,提出修建由豫州到長江的河道,大軍可從豫州進發攻擊東吳的東關。若孫權自守東關,另遣戎行東西反擊,孫權的東西兩線就得不到救援;若東西線能夠攻下,則東關就變成孤立的據點,也就垂手而得了。一起他又將戎行移駐潦口,上陳攻擊的計謀,曹叡都十分滿意。

228年,曹休中計往皖縣(今安徽省潛山縣)去接應假屈服的東吳將領周魴。魏明帝曹叡命令賈逵督滿寵、胡質直攻東關,司馬懿領兵攻擊江陵接應。賈逵料到東吳在東關沒有防備,一定是將戎行集中在皖城,曹休孤軍深入必敗無疑。所以,佈置諸將,水陸並進。到了夾石鄰近,他命戰士在山口要道上豎起了許多旗子,並留少量戰士不停地打鼓,作為疑兵,然後親率大隊人馬迎戰。

吳軍以為魏國救援大軍已至,所以迅速撤離戰場。賈逵佔據夾石今後,又拿出糧食和軍資供應曹休的戎行,使曹休得以從頭整理隊伍,退回揚州。同年,賈逵死於任上,他終身忠於曹魏。251年,司馬懿病重,夢見賈逵,不久逝世。256年,諸葛誕聽到賈充支撐魏室禪讓,大聲呵責:“你不是賈逵的兒子!”260年,賈充給成濟壯膽,弒殺曹髦,深得司馬氏信賴。

作者簡介:身為90後處女座的我,時而毒舌又文藝。觀點犀利,一語道破。運用女司機的眼光發現問題所在,關注頭條號:逗趣夢夢,有什麼疑難雜症可以儘管來找我。


逗趣夢夢


堡壘往往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外部的威脅壓力即使再大,也不如內部的腐化起到的作用大,晉朝就是如此。

晉朝給了我們太多的厭惡的理由,從得國不正、吏治腐敗、士族崛起、恢復分封到賣官鬻爵、奢侈鬥富、立傻為帝、皇后干政、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幾乎晉朝發生的每一件事,都讓人感到憤怒。

都知道兩漢以孝治國,那麼晉朝以什麼治國,並沒有。晉朝從建立之初就充斥著謊言、欺騙、血腥屠殺、高壓政治、弒君、謀逆纂位,晉朝是怎麼來的?是司馬懿依靠欺騙和殘酷屠殺的手段奪來的,司馬懿欺騙曹爽,背棄政治盟友,獨攬大權,將曹爽一族及其同黨五千多人,全部誅殺。

屠殺永遠帶不來和平,欺騙永遠換不來信任,司馬家族只是依靠武力手段,欺負弱小的曹魏皇帝,幹掉所有政敵,而取代了曹魏政權,從某種意義上說,司馬家族建立的晉朝,與王莽建立的新朝,沒什麼區別,都是吃著前朝的俸祿,奪了前朝的江山,新莽是一個短命王朝,同樣晉朝也是一個短命王朝。

得國不正只是晉朝滅亡的一個誘因,發生在司馬昭時代的弒君事件,才是震驚整個文明社會的逆行,將中國歷史朝向數幾百年,上一個弒君的人,是秦朝末年的趙高,自從秦始皇開創皇帝制度以來,皇帝就是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是天下百姓的神靈,不是你司馬昭說殺就想殺,殺了還不願意負責的。

司馬昭弒君,讓整個天下對司馬家族為之震動,儒家文化是容不下這種逆動,也是無法理解這種謀逆,雖然整個天下依然屈服於司馬家族的統治,可在內心深處,幾乎所有的人都巴不得晉朝滅亡。

司馬家族因為取代了曹魏的基本盤,在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兩代領導人打下的基礎上,司馬炎幾乎就是坐享其成,靠著前人留下的政治成果,輕易統一三國,建立晉朝。

司馬炎雖是晉朝的開國皇帝,但並不代表他有著超常的能力,相反,作為開國皇帝的司馬炎,處處表現得昏庸無能,秦朝雖然短命,可是秦始皇在世時,天下即使暗流湧動,但仍然太平如初,晉朝雖然短命,卻完全就是司馬炎一手造成,正所謂成也司馬炎,滅也司馬炎,就是如此。

晉朝是司馬炎建立,同時也是司馬炎葬送的,司馬炎這個開國皇帝,就是晉朝短命的根本原因。

看著光輝統一的晉朝,表面上天下太平,實際上百姓生活極其艱難,自曹丕朝代就實行的九品中正制到了晉朝更加發揚光大,讓自東漢就開始崛起的士族更加強大,強大到可以制衡皇權,強大到控制天下一半的人口,強大到讓百姓生活越來越艱難。

士族們把持了所有做官的途徑,實際上就是導致階層固化的主因,低層百姓與寒門小族再也無法進入官場,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比如階層矛盾與仇視,作為皇帝的司馬炎,不但不阻止,反正更加支持豪強大族。

豪強大族的鬥富,身為皇帝的司馬炎居然還支持,晉朝的石崇與王愷鬥富,作為開國皇帝的司馬炎把宮裡收藏的一株兩尺多高的珊瑚樹賜給王愷,支持王愷鬥富,這就是身為開國之君的晉朝開國皇帝的表現。

皇帝如此,上行下效,整個天下都瀰漫一股鬥富與奢侈之風,錢從哪裡,不就是從百姓身上收刮嗎?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晉朝底層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你聽說過開國皇帝有賣官鬻爵的行為嗎?晉武帝司馬炎就有,作為開國皇帝,生活奢侈糜爛,當他沒有零花錢用時,就開始賣官賣爵位籌錢,這可是東漢末年的桓、靈二帝的表現啊,卻出現在晉朝開國皇帝身上,晉朝不短命天理都難容。

從秦始皇朝代就確定了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孰優孰劣,並且漢朝花了數百年才完全解決了分封制的弊端,晉朝倒好,一建立政權就開始實行分封制,晉朝是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中除了漢朝與明朝之外 ,唯一實行分封制的朝代,漢朝實行分封制是無奈之舉,明朝實行分封制沒多久就開始削藩,可唯獨晉朝就滅亡於分封制。

如果晉朝中央有一個賢明有能力的皇帝,晉朝雖然實行分封制也不至於短命,但偏偏司馬炎這個開國皇帝,不僅實行分封制,將土地和軍隊分給司馬家族子弟,而且選了一個傻子皇帝作為接班人。

司馬炎選了司馬衷這個傻子做皇帝,中央的權力就會旁落,權力一旁落,地方上的司馬諸王們就開始爭權奪利,才會產生八王之亂,正是中央弱勢+分封制,才導致的八王之亂,這也晉朝滅亡的主因之一。

晉朝開國皇帝昏庸,第二位皇帝更是個傻子,能不亂嗎?能不短命嗎?這種朝代放眼整個中國歷史,都沒有第二個。

歷史上皇帝不能掌握政權的朝代,都是短命王朝,哪怕是外戚與宦官輪流專權的東漢,皇帝也沒有弱智到晉朝這個地步,皇帝不能掌握權力,就會形成權力真實,就會有其他來填補這個權力真空,一旦有野心家進入權力,那麼晉朝滅亡就是定數了。

晉朝整個天下的朝臣幾乎沒有一個是為了國家大義,全部都是為了個人私利與家族利益,八王之亂不就是兄弟相殘、叔侄互殺嗎?司馬家的家風就是這樣,自己家都爭權奪利到了這個地步,還能指望其他家族為國為民嗎?

於是八王之亂攪得整個國家一片血雨腥風,你殺我,我殺你,把整個大晉朝幾十年積累的實力全部殺完之後,就只能看著外族殺自己人,所謂的五胡亂華,根本就是晉王朝自已內部出了問題,哪個朝代沒有外敵,哪個朝代沒有威脅,如怕強大如漢唐,都有匈奴、突厥和吐蕃這樣的敵人,敵人強不是滅亡的理由,自己弱才是。

為什麼晉朝會如此迅速滅亡?

簡單的說就是開國皇帝昏庸,沒有建立一個良好的政治秩序,選了一個弱智作為接班人,確定了分封制這種禍亂的政治制度,再加上司馬家族一貫反儒家的作風,內鬥不止導致內部實力嚴重受損,才讓外敵乘虛而入,最終偏安一隅,風水輪流轉,晉朝皇帝也被權臣架空,最終滅亡。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公元265年,司馬炎取代曹魏政權建立西晉。公元316年,西晉在經歷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之後,宣告滅亡。

西晉從建立到滅亡僅僅存在了51年,如果不包括後來的東晉,這就是一個短命王朝。

先是因為八王之亂,削弱了漢族內部統治集團的力量,後是五胡亂華,徹底推翻了西晉的統治。

西晉的滅亡,有非常複雜的原因,也有皇權專制制度自身無法協調的矛盾,同時與司馬氏能力不足以駕馭全國,也有很大關係。

首先我們來看,這是皇權專制制度自身無法協調的矛盾所導致的結果。

從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中國就結束了封建制度,進入了皇權專制時代。

皇權專制時代最大的特徵就是,國家是皇帝一個人的,皇帝就是國家唯一的董事長,並且是全資持股。

在這樣的制度下,國家的權力高度集中在皇帝一個人手中。這樣非常容易導致政權的不穩定性,只要皇帝的能力稍稍弱一點,就會出現大權旁落,從而引發社會動盪。所以歷代皇帝都非常重視權利的平衡問題,防止皇族內部和朝中顯貴篡權奪位。

司馬炎建立西晉後,全國各地的軍事將領爆發了好幾次叛亂,反對司馬炎。為了鞏固西晉的統治,司馬炎把司馬氏子弟分封到各地去稱王,讓他們來維護中央的權威。另一方面,為了討好士族大姓,爭取他們對自己政權的支持,在朝廷選拔官員的時候就多從他們的子弟中選擇。

後來西晉的滅亡,就和這些有關係。士族子弟能力有限,導致西晉朝政腐敗,政治黑暗,貪汙腐化,賄賂風行,同時政治鬥爭非常激烈,因而導致了八王之亂,點燃了西晉滅亡的導火索。

接下來我們看整個過程是怎麼演變的?

司馬炎為了鞏固西晉的統治,就和士族大姓楊姓聯合,並和他們建立了聯姻關係,組建自己的權力網絡。

我們經常說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

當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繼位後,由外戚楊氏輔政。當時司馬同姓的王爺們,像漢初的劉姓王也一樣,把持地方軍權和政權,對中央政府形成了很大的威脅。

同樣是在削藩和強化中央領導的問題上,引發了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持續了六年,嚴重削弱了西晉中央的權威,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口銳減。

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早已進入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趁你病要你命,對於西晉政府發動了致命的最後一擊。

早從漢武帝年間,匈奴開始分化。匈奴的其中一支就進入了黃河以北,和漢人雜居生活。東漢年間這種趨勢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更多的少數民族進入了中原地區。

在三國後期,已經形成了尾大不掉的情況。這些少數民族藉助漢族先進的生產力,打造了大批的軍事武器,發展了自己的人口和軍事人數。

由於西晉政府是依靠氏族大姓建立起來的,因此對四族大姓門的稅收收的很少。反過來對少數民族就徵收的很多,這引起了少數民族對習西晉政府“怨恨之氣,毒與骨髓”,因此,他們對西晉的統治反抗事件不斷髮生。

在經歷八王之亂後,西晉的軍事和政治實力大大削弱。這時候那些少數民族就看到了滅亡西晉的機會,於是就聯手殺入中原。

司馬氏被迫衣冠南渡,逃亡到南方的長江流域,重新建國,定都建康。


新知傳習閣


歷史上有三個朝代,可以被稱做二世而亡,分別是秦朝,西晉,還有隋朝,秦朝主要是因為暴政還有秦二世、趙高的沒有能力,隋朝主要是因為隋煬帝的暴政,而西晉比較不大一樣,它之所以這樣是多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司馬家得位不正,在東晉的時候,晉明帝(東晉元帝司馬睿之子)時期,有一次晉明帝與王導在聊天,晉明帝就問王導,司馬家是怎麼奪得天下的,王導就給晉明帝講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如何打天下的故事。

其中還包括魏帝高貴鄉公曹髦是如何被殺的事情,晉明帝聽完之後,很羞愧的說:如果我們司馬家就像您說的那樣,那麼晉朝的天下,又怎麼能夠長久呢?縱觀整個東晉,連司馬睿都是傀儡皇帝,更不用說後面的皇帝了。

曹魏篡漢,但不管怎麼說,曹魏的天下,確實是曹操打下來的,既然是篡的,但也是憑藉著曹操的本事打下來的,但是司馬家就完全不一樣了,就是靠曹丕、曹睿早死,然後繼位的曹芳又年幼,才拿下曹魏天下的。

第二,我們知道西晉的第一個皇帝是司馬炎,當然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也是西晉的皇帝,但畢竟是追封的,並沒有稱帝,司馬炎開始的表現還是不錯的,比較勵精圖治,但是後面,就過得比較浮華奢侈了。

而司馬炎的繼承人選擇更有問題,司馬衷智力有所欠缺,再加上賈南風實在是厲害,另外西晉大封諸侯王,而各個諸侯王哪能不對皇位有想法呢?所以才有八王之亂,司馬衷自然不是這些諸侯王的對手。

第三,九品中正制,最開始設立的時候,主要看家世,德行,才能,那麼還是能選出一些人才的,但到後面就變成了只看家世,而不看才能了,所以就出現了,上品無寒族,下品無士族的情況了。

另外,魏晉風流,追求的是清談,飲酒等等,另外,再加上五胡的因素,這樣的西晉王朝被滅亡,那就很正常了。


歷史簡單說


我們知道三國之後的西晉雖然是個大一統國家,但實在對不起“大一統”這三字,也許得位太容易,西晉開國的君臣並沒有像後來的朝代初創時那樣上下一心勵精圖治,恰恰相反的是從上到下都在吃喝玩樂聚斂財富。



試舉三例小事:其一,晉武帝司馬炎喜歡坐在羊拉的車子上在皇宮內轉悠,羊車停在哪個妃子的門口,當晚就宿在哪個妃子的房裡。聰明的妃子為了多沾雨露,會在門口的樹葉上撒上鹽水,羊聞到鹹味就會停下不走。

其二,大司馬王戎是有名的富翁,但生性吝嗇,家有甜李子樹,每當李子成熟出售時,都要家人把李子核取出,以免買李子的人把核拿去育苗,影響自己的生意。王戎後來出鎮山東某地時,聽說該地的梨是特產,便讓手下的士兵把梨販往北方為自己賺錢。

其三,晉武帝有一次在大臣王濟家做客,覺得王家的烤乳豬味道非常鮮美,問起製作方法。王濟說所用的乳豬自出生就用人奶餵養,味道自然鮮美,武帝聽後很不是滋味,默然不語。

晉武帝是個寬容愛玩的人,但絕對不是一個好領袖,他不想也無力扭轉當時的社會風氣,所以皇位傳到第二代晉惠帝時,整個帝國已出現了重大政治危機,雪上加霜的是晉惠帝本人還是個傻子,朝政都由皇后賈南風把持。據說賈南風長的黑胖粗醜,脾氣品德都很糟糕,是個不折不扣的潑婦,只要有看不順眼的人,不管王侯將相,都只有一個死字。分封在全國各地手握兵權的司馬家王爺為了自保,紛紛起兵造反,誅殺皇后賈南風后,諸王的叛亂並沒有停止,為了爭權奪利,反而互相殘殺,其中最著名的有八個司馬王爺,就是極其有名的“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前後持續十六年之久,參戰諸王多相繼敗亡,人民被殺害者眾多,世家大族也不能倖免,西晉帝國不僅元氣大傷,而且還引起了北方匈奴的環伺,最終導致滅國。


不識史悟


西晉國祚僅51年,有人說西晉處在多事之秋,先有“八王之亂”後有“永嘉之亂”,還有五胡內遷和流民起義,社會轉型期固有的結構性矛盾導致了它的滅亡。

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西晉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敗的王朝之一,許多複雜的社會矛盾其實都源於這一點,可以說西晉的迅速滅亡主要是由嚴重的腐敗造成的。

西晉的開局本來一片大好,但司馬炎很快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

西晉建立之初出現了“太康之治”,與漢初的“文景之治”、唐初的“貞觀之治”以及明初的“洪武之治”齊名,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治世。

西晉的開國皇帝是晉武帝司馬炎,雖然在雄才大略上略輸祖父司馬懿、叔父司馬師和父親司馬昭,但也是一位想積極作為的皇帝。司馬炎也深知“艱苦奮鬥”的道理,早期他也力倡節儉、反對奢侈。

有一次,司馬炎患病初愈,按禮制大臣要來朝賀,有些大臣朝賀時還帶來了禮物,司馬炎不收,並下令今後不許再這麼做。還有一次,一位太醫得到了一件精美無比的雉頭裘,覺得只有天子才能享用,於是獻給了他,司馬炎不但不收而且很生氣,下令當眾將這件名貴的衣物焚燒在殿前,說今後有人再向皇帝送禮就要治罪。

上行下效,在司馬炎的影響下奢靡之風迅速刮向上層社會

上行下效,令行禁止。如果司馬炎始終保持這種作風,想必西晉朝野上下必定是一番“風清氣正”的氛圍,但司馬炎卻沒能保持住。

滅掉孫吳後國家實現了統一,司馬炎也慢慢驕傲自滿起來,以前那些規定也開始鬆動了,《晉書》記載:“泰始中,帝博選良家以充後宮,先下書禁天下嫁娶,使宦者乘使車,給騶騎,馳傳州郡,召充選者使後揀擇。”為了自己選後宮連民間嫁娶都要禁止一下,僅這一條司馬炎就可以歸入暴君的行列了。

滅吳後,司馬炎“詔選孫皓妓妾五千人入宮”,致使“掖庭殆將萬人”,後宮佳麗太多,司馬炎晚上都不知道該去何處就寢,於是就坐上羊拉的車子,車停在了哪裡就在哪個妃嬪處就寢,結果引來了一段著名的“羊車望幸”的典故:“宮人乃取竹葉插戶,以鹽汁灑地,而引帝車。”

好榜樣產生正能量,壞榜樣就有壞結果。有了司馬炎這個“表率”,西晉上層社會迅速瀰漫起一股奢靡之風,侍中石崇“後房百數”,大將苟晞“奴婢將千人,侍妾數十,終日累夜不出戶庭”,大臣們平時的吃穿用度越來越講究,西晉開國元老之一的何曾“性奢豪,務在華侈。

帷帳車服,窮極綺麗,廚膳滋味,過於王者”,他吃一頓飯要花一萬錢,他的兒子何助也“食必盡四方珍異,一日之供以錢二萬為限”。司馬炎有個女婿叫王濟,官至驍騎將軍,司馬炎曾到他的宅邸,看到“供饌甚豐,悉貯琉璃器中”,司馬炎吃了個“蒸肫”,類似於清蒸豬蹄,覺得味道“甚美”,問是怎麼做出,回答說“以人乳蒸之”,另據《世說新語》的記述,這個王濟還拿人乳餵豬,以使豬肉更鮮美。

一些上層社會的人不僅在家裡享樂,還互相鬥富比闊,帶壞了社會風氣

王濟在京城洛陽的黃金地段買了塊地,建了個射馬場,用銅錢鋪地,時人稱其為“金溝”,這種赤裸裸的炫富行為引得另一位“土豪”不滿,此人名叫王愷,深得司馬炎的寵信,也更有錢,為打擊王濟的氣焰,王愷用一頭叫“八百里駁”的名牛跟他打賭,看誰能射中這頭牛,賭注是1000萬錢,王愷自以為箭法好,就讓王濟先射,沒想到王濟那一天超常發揮,一箭就把這頭牛射倒了。

最有名的鬥富故事發生在王愷與石崇之間,王愷家用糖水洗鍋,石崇便讓家裡人把蠟燭當柴燒;王愷做了件長達40裡的絲步障,石崇立即讓人做件50里長的錦步障;王愷家用赤石脂塗牆壁,石崇便用當時算名貴物資的花椒塗牆。

這些無聊的事司馬炎全知道,不僅不制止反而暗中幫王愷的忙,悄悄給了他一株2尺高的珊瑚樹,王愷拿著這個寶貝向石崇炫耀,誰知石崇揮起如意就把它打碎了,王愷正心疼之際,石崇微微一笑,命人拿來六、七株珊瑚樹,每個都有三、四尺高,讓石崇隨便挑一個,石崇徹底被打擊,“恍然自失”。

西晉全社會拜金主義盛行,人們普遍缺少正確的價值觀

追求享樂離不開錢,奢靡之風下必然導致拜金主義,這種風氣一經產生就會從上層社會刮到向社會的各個角落,敗壞整個社會的風氣,與歷代王朝相比,西晉不僅是最奢靡的王朝,也是拜金主義最盛行的王朝。

王戎不算普通的官僚,他官做得也很大,先後擔任過吏部尚書、太子太傅、司徒等要職,但他也是“竹林七賢”之一,算名士吧,既然能跟嵇康、阮籍這些人聊得來,應該屬於淡泊名利、視金錢如糞土的人,但《晉書》說他“積財聚錢,不知紀極”,不僅愛財如命,而且很摳門,《世說新語》說他常與夫人拿著象牙籌計算自己有多少財產,日夜不輟、樂在其中,人稱“錢癖”。

王戎有個女兒出嫁後曾向孃家“貸錢數萬”,不知什麼原因一直沒還,女兒回孃家,“戎色不悅”,女兒知道父親愛財如命,馬上回家取錢,王戎“乃歡”。

錢能通神、錢是一切,這種被扭曲了的價值觀在西晉十分盛行,錢的地位在這個社會里被抬到了空前高度,從高官貴族到普通百姓都為錢所累、所困、所役使,“軍無財,士不來;無賞,士不往”,這本是曹操註釋《孫子兵法》時寫下一段話,但在西晉社會卻更加流行起來,當時還流傳著一則諺語,叫做“錢無耳,可使鬼”,意思是有錢連鬼神都能驅使。

對這種拜金主義現象時人魯褒寫了篇《錢神論》加以諷刺,他用4句話來概括社會上存在的“一切向錢看”的現象:“錢多者處前,錢少者居後;處前者為君長,在後者為臣僕。”魯褒說,大家都把錢當成了“神物”,因為錢這種東西能量實在太大了,有了它“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社會上的一切都可以拿錢來解決,即所謂“忿爭非錢不勝,幽滯非錢不拔,怨仇非錢不解,令問非錢不發”。

對瀰漫於整個社會的拜金主義,太僕劉毅、御史中丞傅鹹等少數有遠見的官員感到憂慮,多次上疏司馬炎要求整頓社會風氣,改變奢靡之風和拜金主義盛行的局面,傅鹹在諫疏中說“奢侈之費,甚於天災”、“欲時之儉,當詰其奢;奢不見詰,轉相高尚”,他認為對各種錯誤的社會風氣如不加以制止,必然會帶來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但司馬炎認為這些都算不上大事,頂多是小節,不必大驚小怪,因而未予重視。

貪圖享樂、競相攀比以至拜金主義盛行成為西晉社會風氣的主要特徵,這種風氣甚至影響到文學的時代風格,西晉文學家陸機在《文賦》中闡述各種文學作品應具備的風格與追求,認為“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這個觀點被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借用,認為西晉文學作品總的特徵就是“綺靡”,即偏重於形式美,注重詞藻華麗而忽視了作品的內容和意義。

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必然地助長了腐敗現象,西晉成為腐敗最嚴重的王朝

西晉社會上的不正風氣還體現在選人用人上,經過曹魏一朝的不斷“改造”和本朝的繼續發展,曹操當年在《求才令》中強調的“唯才是舉”已被門閥制度和用人唯親所替代,強調門第和出身的九品中正制逐漸固化,名義上有中正官的評議和選拔,但中正官很難秉持公正,結果出現了“你關照我、我關照你”的局面,官員晉升靠的不再是才能和業績而是出身和門路,既然如此,大家也就不願意在前者多下功夫,而是想辦法去投機鑽營。

劉毅在上疏勸諫司馬炎時也談到了這種現象,他將其總結為“八損”,其中指出:“今之中正,不精才實,務依黨利;不均稱尺,務隨愛憎。所欲與者,獲虛以成譽;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強弱,是非由愛憎。”這種選人用人的不公,造成了“劣幣逐良幣”的現象,為那些以權謀私、結黨鑽營的人制造了機會,劉毅抨擊當時的官場:“邪黨得肆,枉濫縱橫。雖職名中正,實為奸府。”

劉毅還批評司馬炎:“陛下賣官,錢入私門。”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司馬炎曾帶頭搞過買官賣官的事,並將賣官得來的錢存入自己的“小金庫”。時人王沈在《釋時論》中也說“京邑翼翼,群士千億,奔集勢門,求官買職”,反映的也是買官賣官的情景,這一幕與東漢末年漢靈帝西園賣官何其相似,所以當司馬炎問劉毅自己可以與漢代哪位皇帝相比時,劉毅不客氣地說可比漢靈帝。

跑官、買官不僅費神、費力而且更費錢,所以一旦官位到手這些人就會加倍地設法補償回來,有的大肆搜刮,有的恃強凌弱、魚肉百姓,石崇早年曾任荊州刺史,《晉書》說他“劫奪殺人,以致鉅富”,又說王戎利用職權“廣收八方園田水碓,周遍天下”,那些平時過著神仙般日子的人,不搞貪汙腐敗哪來那麼的財富?

當時有個叫袁毅的縣令,官雖不大但能量卻不小,他大肆貪汙,《晉書》說他“交通貨賂,大興刑獄”,他還四處行賄,對受賄者的喜好進行了專門研究,比如王愷喜歡馬,袁毅就蒐羅來名馬送給他,袁毅行賄的對象包括了山濤,也是“竹林七賢”之一,被認為是當時少數的“清官”之一。山濤時任吏部尚書、太子少傅,一個小小的縣令如何搭上他這麼高的官員呢?原來,袁毅是曹魏時期名臣盧毓的女婿,盧氏進入西晉後仍是名門旺族,除此之外袁毅還與時任光祿大夫的華廙是連襟,勢力盤根錯節,所以才能手眼通天,才敢為所欲為。

腐敗讓老百姓對西晉王朝失去了信心,人們由“擁晉”到“棄晉”

西晉王朝建立沒多久就失去了最初的光芒,變得越來越腐朽,處處透出一股黴爛的氣息,不僅上層社會如此,普通階層也競相比富比奢、追求金錢,傅鹹說:“古者堯有茅茨,今之百姓競豐其屋;古者臣無玉食,今之賈豎皆厭粱肉;古者后妃乃有殊飾,今之婢妾被服綾羅;古者大夫乃不徒行,今之賤隸乘輕驅肥。”

價值觀的錯位導致整個社會進取心的不足,後人評價魏晉士人多“任誕”,指其尚空談、做實事少,又說當時的一些名士多有服藥、飲酒的習慣,這些習氣、風尚與當時“綺靡”的文風一樣,都是整個社會所共有的不良風氣的共同寫照。

孟子說:“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在奢靡之風下,大量由普通百姓辛苦創造的財富被少數人佔有並浪費,織一條几十里長的錦障有什麼實用價值?只為逞一時之興就要耗費成百上千的人日夜去勞動,這種鬥富比闊其實是社會財富的破壞性競賽。一頓飯吃幾萬錢,真正吃掉的遠沒有浪費的多,大家都來這麼幹,就會造成社會供給的不足,更多的人則缺衣少穿,傅鹹就此評論說:“古者人稠地狹而有儲蓄,由於節也;今者土廣人稀而患不足,由於奢也。”

選人用人的不公、腐敗現象的漫延又更加激化起社會的矛盾,挑戰著王朝的權威與合法性,販夫走卒們雖然也羨慕吃喝享樂、榮華富貴,但他們更明白一些人平白無故地享有這些顯然是不公的,他們也許沒有大聲疾呼,但肯定在默默地注視著這一切。還有那些寒門士子,門閥阻道、選人不公斷送了大多數人的晉身之路,在追求無望的情況下,一定不會真心地去擁抱這個王朝。

當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一舉奪取了曹魏的政權,這才開創了晉朝的基業。在那場政變中,論絕對實力司馬氏比他的對手弱得多,但司馬懿父子多年隱忍、奮力一擊,不僅成功地奪取了權力而且沒有造成太大的動盪,實現了平穩過渡,究其原因還是民心在思變。

曹魏建國以後,持續不斷的戰爭、沉重的經濟負擔、一成不變的用人格局和執政者一再瞎折騰,讓百姓和大部分官員對其產生了厭煩,他們用腳默默地為司馬氏投了一票。但僅僅過了幾十年之前的那一幕就又重演了,只是這一次由“棄曹”變成了“棄晉”。西晉王朝雖然短暫卻充滿了殺戮,有人將其稱為“血色王朝”,政變、接二連三的動亂、對內對外的戰爭幾乎沒有停歇過,所謂“太康之治”僅僅是曇花一現。

魏晉禪代,使西晉成為一個沒有經過民農起義洗禮而建立的王朝,這是西晉的幸運,但某種意義上也是它的不幸與不足,因為統治者居安思危的意識會因此而減弱,司馬炎不把追求享樂當成大問題,視社會上瀰漫的拜金主義為不見,是沒有意識到它們不僅敗壞了社會風氣還會助長腐敗現象,最後讓統治者失去民心。


南門太守


有紅雨,說歷史,品人文,悟道理,我是紅雨。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

司馬炎建晉:公元265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建立了晉朝,史稱“西晉”。公元280年滅掉吳國,統一全國,結束東漢末年以來長達90年的混亂局面。司馬炎建立西晉以後允許農民依法佔田耕作,經濟得到發展,政治、社會生活穩定。

奢靡之風:東晉建立不久,統治階級內部由於大多都是世襲的貴族,奢靡之風盛行。據說司馬炎女婿為了使豬肉肥美,用人乳來餵養,想來都難以接受。

八王之亂:西晉建立分封了27個宗親貴族為王,這些王權力很大,不僅在封國內任免管理,還擁有軍隊。到了西晉第二個皇帝晉惠帝的時候,一些諸侯開始為了奪取中央政權開始混戰,16年的混戰使得生靈塗炭,史稱“八王之亂“。混亂帶來的不只是人民生活的困苦,西晉的統治也受到了極大的削弱。

五胡南下:東漢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陸續內遷。公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開始在山西離石建立漢政權反晉。西晉的統一局面被打破。

永嘉之亂:公元311年,匈奴族劉漢政權攻入西晉都城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晉懷帝年號“永嘉”,所以為“永嘉之亂”。後來司馬鄴在長安稱帝,為西晉最後一個皇帝晉愍帝。公元316年,長安又被匈奴攻破,傳了四代皇帝,52年的西晉滅亡了。


紅雨說歷史


西晉在歷史上存在了51年,比三國時期的任何一國的存續時間都長。說西晉迅速滅亡有點過,但如果排除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這段黑暗歷史,西晉真正的安穩日子只有30年左右。為什麼會這樣呢?

晉文王司馬昭死後,他兒子司馬炎即晉王后不久,就逼迫曹魏最後一任皇帝曹奐禪位於自己。司馬炎建立了晉朝,也就是歷史的西晉。十多年後,西晉滅吳,三國歸晉。西晉終結了三國亂世,建立了一個統一王朝,卻沒有存續太久,就迎來了更亂的亂世。

歷史就是這樣讓人唏噓,我分析了一下,主要原因如下:

大肆分封藩王,為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眾所周知,西晉末年爆發的八王之亂引發的五胡亂華,是西晉滅亡的主要原因。如果探究八王之亂的爆發原因,就會發現,這和晉武帝大肆分封藩王有著直接關係。

晉武帝建立晉朝後,有感於曹魏宗室力量孱弱,無法阻止權臣篡位,於是他一口氣分封了27個王爺。這些藩王在封國各自行政,不僅擁有行政權,還擁有軍事權。藩王往往手握重兵,同時還能參與政權。這也是他們後來參與八王之亂的資本。

晉武帝的本意是試圖利用宗室壓制士族。然而他卻沒想過,如果宗室內部為了眾多皇位,自己打起來、自相殘殺怎麼辦?

果不其然,晉武帝一死,他的傻兒子司馬衷即位。皇后賈南風為了和輔政大臣楊駿奪權,秘密派人聯絡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請他們帶兵進京討伐楊駿。楚王司馬瑋隨即領兵進入洛陽,配合賈南風行動。揭開了八王之亂的序幕。

在楚王司馬瑋的支持下,賈南風滅楊駿三族,徹底消滅了楊駿勢力。但是朝政大權卻落在了汝南王司馬亮與元老大臣衛瓘手裡。於是賈南風又以晉惠帝司馬衷的名義,下密詔讓楚王司馬瑋殺了汝南王司馬亮與衛瓘。

司馬瑋殺了司馬亮及衛瓘後,賈南風又設計處死了司馬瑋,終於奪得朝政大權。賈南風執政8年後,賈南風廢掉了太子司馬遹,囚禁於洛陽郊外金墉城。野心勃勃的趙王司馬倫唆使賈南風害死司馬遹之後,打著為太子報仇的旗號,誅滅了賈南風及其同黨勢力。八王之亂進入第二階段。

司馬倫殺掉賈南風以後,廢掉晉惠帝,自立為帝,引起了司馬家其他王爺的強烈不滿。為了爭奪皇位,司馬家先後有多位藩王爭來鬥去,最終勝出的是東海王司馬越,他擁立晉惠帝復位,自己獨攬大權。

這場由西晉宗室內部爭權奪利而爆發的內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西晉元氣大傷,離亡國不遠了。

自永熙以來,十有一載,人不見德,惟戮是聞。公族構篡奪之禍,骨肉遭梟夷之刑,群王被囚檻之困,妃主有離絕之哀。歷觀前代,國家之禍,至親之亂,未有今日之甚者也。-《晉書》

晉武帝選錯接班人

晉武帝的嫡長子早夭後,他立嫡次子司馬衷為太子。引發諸多爭議。因為司馬衷存在嚴重的智力障礙,和傻子並無二致。而且這事大家都知道。

司馬衷被立為太子後,西晉元老衛瓘曾藉著酒勁,指著晉武帝的龍椅說“此座可惜”,暗示司馬衷不是合格的接班人。

而當時眾望所歸的接班人,是晉武帝的弟弟-齊王司馬攸。為了穩固司馬衷的接班人地位,晉武帝多次排擠和打擊司馬攸,在司馬攸身患重病時,強令司馬攸離開京城回齊國就藩,致使司馬攸病重而亡。

儘管晉武帝知道司馬衷是個白痴,無法擔當重任,但還是私心作祟,固執己見,堅持立司馬衷為接班人。

司馬衷即位後,面對災民沒吃飯這個問題時,居然說“何不食肉糜”。其智商之堪憂,讓人嘆息。而司馬衷在位時,因為他一直沒掌權,所以他也沒有做出任何政績。

而因為司馬衷的智商和能力都嚴重不足,才使得藩王敢覬覦皇位。

官員腐化墮落

西晉的建立,是建立在士族的支持下的。所以西晉建立後,為了回報士族的支持,晉武帝給予士族許多特權,對士族違法亂紀之事,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西晉的高官要職,幾乎被士族出身的官員壟斷了。他們本身沒有什麼過人之處,靠著祖上的蔭封而佔據高位。

西晉官員崇尚奢華,怠於職務。晉武帝時官員鬥富的現象非常嚴重,最有名的莫過於石崇和王愷鬥富,晉武帝獲悉後不僅不處罰,反而支持他們鬥富。

石崇與王愷爭豪,並窮綺麗以飾輿服。武帝,愷之甥也,每助愷。嘗以一珊瑚樹高二尺許賜愷,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愷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愷既惋惜,又以為疾己之寶,聲色甚厲。崇曰:“不足恨,今還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三尺四尺、條幹絕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愷者甚眾。愷惘然自失。-《世說新語·汰侈》

除了奢侈浮華,士族官員愛特別喜歡清談,對政務極不熱心。官員以談玄論道為榮,以處理政務為恥。琅琊王氏早期的代表人物王衍,就是清談高手,他位居高位,卻對政事漠不關心,終日沉迷於清談。五胡亂華時,王衍被羯族部落首領石勒所殺。

王衍臨死前,曾發出“吾曹雖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虛,戮力以匡天下,猶可不至今日”的感嘆。多年以後,東晉大司馬桓溫還曾對王衍的行為進行嚴厲批評,認為西晉末年的亂局,王衍等士族官員,富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桓溫於是過淮泗,踐北境,與諸僚屬登平乘樓,眺矚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陸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晉書·桓溫傳》

民族政策嚴重失誤

早在曹魏時期,就有匈奴、羯、鮮卑、氐、羌等世居塞外的少數民族陸續內遷,和中原地區的漢人雜居一起,到了西晉時期,已經達到了“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狀態。

如何處理這些胡人,西晉的表現很失策,沒有拿出任何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反而昏招迭出,讓胡漢矛盾更加突出。如晉武帝時,就爆發了鮮卑貴族禿髮樹機能發動的叛亂。

除此之外,中原地區士大夫官員,就經常劫掠胡人,甚至把胡人作為商品進行買賣交易,引起胡人的極大憤恨,使得胡漢矛盾非常尖銳。而西晉對官員買賣胡人的事情,往往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晉武帝晚年,曾有人上書,建議派軍隊護送胡人回老家,晉武帝不聽,卻又無法有效招撫胡人。使得已經非常嚴重的民族問題一拖再拖,始終沒有很好地解決。

八王之亂時,司馬家的王爺們紛紛引入胡人的力量,企圖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胡人的加入,使得西晉政局徹底失控,最終走向了滅亡。


袁衛宇


很多人都說了一些長久以來的隱患,比如少數民族在三國時期就開始逐漸深入內地,又比如官僚由世家大族把持,他們從建國以來就開始貪汙腐化。但是這些都不是直接原因。你看北宋在建國時別說五胡深入內地了,就連幽雲十六州都是遼國的,河西走廊更是丟給了西夏。北宋官員照樣貪汙腐化,北宋還不是熬了一百多年才滅亡。

其實西晉滅亡的最直接原因還是司馬炎執意要把皇位傳給他的弱智兒子司馬衷,為此不惜把自己的弟弟司馬攸折騰死。當時的形勢,皇帝必須由有能力的人來做,然而他的兒子是弱智,時間一長,西晉各路諸侯王就意識到自己也可以試試做皇帝,於是八王之亂開始了,各諸侯王打成一團天下大亂,才給了少數民族趁虛而入的機會。

如果司馬炎老老實實把皇位交給自己的弟弟司馬攸,司馬攸還是能鎮得住這些諸侯王的。起碼不會在司馬炎死後,各路諸侯意識到司馬衷不堪大任,起兵造反。

看看北宋就是很好的例子,趙匡胤把皇位交給弟弟趙光義,後者面對的形勢也很嚴峻,比如可能隨時造反效仿趙匡胤的武人。但是趙光義還是延續了重文輕武的策略,成功幫助北宋渡過了王朝建立的過渡期。如果當時上位的是趙匡胤的兒子,可能形勢會更兇險一些。

趙匡胤

所以司馬炎把皇位交給弱智兒子司馬衷才是最大的敗筆,如果繼位的是司馬攸,西晉說不定也能延續一百來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