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中國西晉“八王之亂”中的八王之間是什麼樣的親屬關係?

失魂魚


八王為:

  王號 姓名

  汝南王 司馬亮 司馬懿第四子

  楚王 司馬瑋 晉武帝第五子

  趙王 司馬倫 司馬懿第九子

  齊王 司馬冏 父攸死,襲爵為齊王

  河間王 司馬顒 司馬懿弟司馬孚孫

  成都王 司馬穎 晉武帝第十六子

  長沙王 司馬乂 晉武帝第六子

  東海王 司馬越 高密王泰次子

也就是説司馬瑋、司馬穎、司馬乂是兄弟;司馬冏是堂兄弟。 司馬倫、司馬亮是上面四人的叔祖揹人;司馬顒是祖輩司馬懿弟弟的孫子。 也就八王最後的司馬越離得遠一些,但也是宗室之人。


懷念小時候的daijay


汝南王司馬亮是司馬懿第四子,母親是伏夫人,也就是說,他是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異母弟,也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叔叔,晉惠帝司馬衷的叔祖父。

趙王司馬倫是司馬懿第九子,母親是柏夫人,於是他也是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異母弟,又是司馬亮的異母弟,同時當然也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叔叔,晉惠帝司馬衷的叔祖父。

楚王司馬瑋是晉武帝司馬炎第五子 ,也就是晉惠帝司馬衷異母弟,司馬亮與司馬倫都是他的叔祖父。

長沙王司馬乂是司馬炎第六子,成都王司馬穎是司馬炎第十六子,與其他人物的關係可以參考楚王司馬瑋。

齊王司馬冏是司馬昭之孫,齊獻王司馬攸次子,因為司馬攸過繼給司馬師為子,所以在宗法上他算是司馬師的孫子,同時,他也是司馬炎之侄,司馬衷的堂兄弟,論起來,司馬亮與司馬倫也是他的叔祖父。

河間王司馬顒是司馬懿三弟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孫,太原烈王司馬瑰之子 ,因此是司馬師、司馬昭、汝南王司馬亮、趙王司馬倫的堂侄,司馬炎的堂兄弟,司馬衷的堂叔伯。

東海王司馬越是司馬懿四弟東武城侯司馬馗之孫,高密文獻王司馬泰之子,因此也是司馬師、司馬昭汝南王司馬亮、趙王司馬倫的堂侄,司馬炎的堂兄弟、司馬衷的堂叔伯。

以輩分而論,汝南王司馬亮、趙王司馬倫是一輩,也就是司馬懿後的第一代,與司馬師、司馬昭平輩,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是一輩,也就是司馬懿後的第二代,與晉武帝司馬炎平輩;楚王司馬瑋、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齊王司馬冏是一輩,也就是司馬懿後的第三代,與晉惠帝司馬衷平輩。

然並卵,正是這些沾親帶故、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司馬氏子弟互相爭權奪利,人腦子打成狗腦子,把西晉王朝拖進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談古論金


公元290年,晉武帝在重病時下詔,讓外戚楊駿(晉武帝岳父)和汝南王司馬亮(晉武帝叔叔)共同輔政。結果楊駿幾經努力之後,晉武帝同意讓楊駿單獨輔政。晉武帝死後,晉惠帝繼位,賈南風被立為皇后,楊駿專權,司馬亮逃往許昌。

賈南風為阻止楊駿專權,與司馬亮、楚王司馬瑋(晉惠帝異母弟)聯絡,讓他們從外向內討伐楊駿。司馬瑋就從荊州帶兵進到洛陽,賈后宣佈楊駿謀反,派兵將楊駿給殺了。

楊駿死後由司馬亮和元老衛瓘輔政,可兵權在司馬瑋手上,賈后又想安排自己人,於是各方又起矛盾。賈后就讓司馬瑋把司馬亮和衛瓘給殺了。接著,賈后又設計將司馬瑋處死。至此朝政大權落入了賈后手中。

公元299年,賈后與太子不和,又將太子毒殺。趙王司馬倫(晉武帝叔叔)抓住賈后把柄,將其逮捕毒殺。公元301年正月,司馬倫廢惠帝,自立為帝。

齊王司馬冏(晉武帝侄子)馬上聯合河間王司馬顒(晉武帝堂兄弟)、成都王司馬穎(晉惠帝異母弟)討伐司馬倫。四月,司馬倫戰敗被殺,司馬冏迎漢惠帝復位。

公元302年,司馬顒又興兵討伐司馬冏,還聲稱當時駐軍在京城的長沙王司馬乂(晉惠帝異母弟)是內應。於是司馬冏和司馬乂先互掐起來,司馬冏被殺,司馬乂掌握大權。

司馬顒還是不平衡,公元303年,他再一次與司馬穎聯合,討伐司馬乂,雙方激戰數月。結果在朝堂上任職司空的東海王司馬越(晉武帝堂兄弟)趁司馬乂疲憊之際,將其捕獲交給司馬顒,司馬乂被火烤死。

到此,八王之亂中的八王都出現了,這只是主要參與者,並不是全部。

這時,司馬穎的實力最大,被拜為丞相,後來還廢了皇太子,當上皇太弟。

後來司馬越又對司馬穎越來越不滿,就發兵討伐,結果兵敗被打跑。偏是司馬越的弟弟又糾集許多勢力打敗了司馬穎。

各方都被打跑,這時司馬顒又挾持晉惠帝,掌控了大權。

到305年,逃走的司馬越在弟弟的幫助下又發展壯大起來,率兵攻打司馬顒,司馬顒單騎逃出長安,司馬越掌權。307年,司馬越害死晉惠帝,立太弟司馬熾繼位,即晉懷帝。

此時國家已經動亂不堪,四年之後,司馬越也在憂懼之中去世,八王之亂到此結束。



跪射俑


“八王之亂”是導致晉朝走向分裂的重大事件,這一場皇族內部的血戰,歷時八年。“八王之亂”後,晉朝分裂成東晉和西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由此不可遏制地發展起來,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的大動盪時期。因而,“八王之亂”也是中華歷史的重要轉折點。

那麼,“八王之亂”都有誰參與其中,過程如何?導致這個重大歷史事件爆發的內因又是什麼呢?對歷史發展又有什麼意義呢?

“八王之亂”中各王的關係

參加“八王之亂”的八位王爺,分別是:東海王司馬越、河間王司馬顒、趙王司馬倫、汝南王司馬亮、齊王司馬囧、成都王司馬穎、長沙王司馬乂和楚王司馬瑋。他們相互的關係,按他們和司馬懿的關係,陳述如下:

司馬懿的兒子:四子司馬亮①、九子司馬倫③;

司馬懿的侄孫(司馬懿四弟司馬馗之孫):東海王司馬越⑧;

司馬懿的侄孫(司馬懿三弟司馬孚之孫):河間王司馬顒⑦;

司馬懿的曾孫(司馬懿之孫晉武帝司馬衍之子):五子楚王司馬瑋②、六子長沙王司馬乂⑤、十六子成都王司馬穎⑥;

司馬懿的曾孫(司馬懿之孫齊王司馬攸之子):齊王司馬冏④。

其中,阿拉伯數字是是八王被殺順序。

“八王之亂”經過

晉武帝司馬炎臨終前,詔令楊皇后的父親楊駿,和汝南王司馬亮共同輔佐晉惠帝司馬衷,後來在楊氏的奏請下,司馬炎又默認楊駿單獨輔政。

晉惠帝即位後,皇后賈南風與楊氏外戚發生權力衝突,賈南風為了奪權,密詔楚王司馬瑋和汝南王司馬亮進京。兩王進京後,與賈南風聯手,發動政變,殺了楊駿,司馬亮成了輔政大臣。

這當然不是賈南風的目標,三個月後,她又竄通司馬瑋,殺了司馬亮,並矯詔順手除掉了司馬瑋。賈南風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不光除掉了楊駿,連幫手司馬亮和司馬瑋一併剷除,朝政大權落入她一人之手。

八年之後,賈南風再次興風作浪,這一次她的目標是太子。太子叫司馬遹,賈南風無子,又與太子的母親謝氏不和,為了將來不受制於謝氏,她必須除掉太子。

以賈南風的權勢,殺太子並不難,況且還有趙王司馬倫的支持。司馬倫明為太子太傅,其實是賈南風黨羽,在他的唆使下,太子司馬遹被賈南風害死在金墉城。就在賈南風以為大功告成時,司馬倫突然變了臉,他假造聖旨,以謀殺太子罪,突然捕殺了賈南風。

賈南風死後,司馬倫獨掌朝政,兩年後,他乾脆軟禁了侄孫晉惠帝司馬衷,並自立為帝。

不過,司馬倫的龍椅還沒焐熱,就敗於諸王的討伐,他被齊王司馬冏所殺,結束了三個月的帝王生涯。司馬冏重新迎漢惠帝復位,他自己則被任為大司馬,獨掌朝政。

司馬冏當政後,比司馬倫還混蛋,惹得天怒人怨。河間王司馬顒聯合長沙王司馬乂,突襲皇宮,殺了司馬冏,大權又落到了司馬乂手中。

司馬顒忙活半天,被司馬乂一個人摘了桃子,很不滿,就聯合成都王司馬穎,發兵二十萬,跟司馬乂真刀真槍地幹上了。這一仗打了好幾個月,司馬顒和司馬穎損失慘重。

就在這倆人垂頭喪氣,準備撤軍時,東海王司馬越送給他倆一個大禮包,他勾結禁軍,出人意料地抓捕了司馬乂,並將他交給了司馬顒。司馬顒也不客氣,用火活活烤死了司馬乂!

故事的結尾就是司馬越、司馬顒和司馬穎的“三王演義”,這場反反覆覆的拉鋸戰,打了三年,期間,晉惠帝都成了他們人質。最終司馬穎兵敗被殺,戰後,司馬顒也被謀殺。八王之亂結束後五年,司馬越病逝。

“八王之亂”的歷史背景

表面上看,是賈南風的私慾,推倒了“八王之亂”的多米諾骨牌。其實,即便沒有賈南風,類似的動亂也跑不了。晉朝就是一塊佈滿火藥的雷區,一點點火星,就可以把帝國炸得粉碎!

這個雷區就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分封制”!

司馬炎登基後,再次將被秦始皇廢棄的“分封制”復活,一下子封了27個同姓諸侯王,還有若干異姓的公侯。有人說,兩漢不也分封嗎?不一樣,西漢除了建國初期是“實封”,“七國之亂後”就改成了“虛封”。

“實封”就是封國有很強的獨立性,全部或部分擁有治理權、稅收權、軍權等。“虛封”則不一樣,諸侯王基本就是掛個空名頭,當封國的“食客”。

西漢初年的“七王之亂”,以血的教訓告訴後人,“實封”的封建制,早晚會釀成大禍!司馬炎偏偏不信邪,他比西漢還要過分,連公侯都有大小不等的軍權。

耗子腰裡有杆槍,都敢打貓,何況諸侯王們。“八王之亂”的根子就在這裡,難道司馬炎連這麼簡單的道理都看不出來嗎?

其實,也不完全怪司馬炎,他也有難言之隱,因為晉朝誕生之初,就先天發育不良!司馬家族能夠代魏立國,絕不是光靠拳頭大就能做到,很關鍵的一點是,他們取得了豪門士族階層的支持!

建國之前,豪門士族與司馬家族是利益共同體,建國之後則不一樣,豪門士族的強大,必然危及司馬皇族的安全,曹魏就是這麼被幹掉的!這就是司馬政權的先天不良。

司馬炎開出的藥方就是,以“分封制”壯大皇族勢力,幫助皇帝對付豪門士族。可惜,司馬炎打錯了如意算盤,諸侯王不光沒有削弱士族,他們首先成了危害皇權的階層,司馬炎眼淚嘩嘩的!

“八王之亂”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八王之亂”後,晉分裂成東晉和西晉。不久一場五胡鬧中華,終結了西晉的歷史,東晉也被劉宋替代,中國進入南北朝時期。北朝是鮮卑血統的北魏政權(後來分裂成東魏和西魏,東魏又被北齊替代,西魏被北周替代),南朝進入宋齊梁陳四朝的輪流坐莊。

直到隋文帝代周,建立隋朝,中國在“八王之亂後”,再次統一在一面旗幟下,這段歷史整整四百年,比任何一個帝國皇朝都要長!

四百年的歷史,絕不會憑空出現,那麼它的歷史意義何在呢?易中天教授認為,南北朝這段歷史,就像一個孕婦,她在孕育下一個歷史階段,與兩漢完全不同的歷史階段,這就是唐宋。

兩漢與唐宋有什麼不同嗎?兩漢是豪門士族的天下,唐宋則是寒門士族的天下,門閥集團經由南北朝,由隋過渡,徹底亡於初唐,從此中國走向皇權與士族階層的共治階段。

由此,這段四百年的沉澱,如十月懷胎,進行著痛並快樂著的文化裂變,而“八王之亂”恰恰是這個漫長孕育期的啟動按鈕!


尋根拜祖


說到西晉,逃不過的一個名詞就是“八王之亂”,但是,每次看到這段歷史,總覺一頭霧水,只見今日此王打彼王,明日彼王打他王,看得人頭暈!

今日,我們就來釐一釐其中的來龍去脈。

話說公元290年5月,晉武帝司馬炎的人生即將走到盡頭,晉武帝作為一代開國君主,行將就木之際,記掛的是怎麼樣讓他開創的大晉帝業千秋萬代。

接班人就司馬衷了吧,雖然總有人對太子的智商說三道四,但是自己經過幾次測試,智商在線啊。

太子司馬衷,就是那位聽說老百姓吃不飽飯,反問說“老百姓為啥不吃肉粥呢”的那位,眾人皆知太子痴,唯獨老爸晉武帝至死矇在鼓裡,奇葩不奇葩?

皇帝臨終,常規得託孤。司馬炎託孤很隆重,以詔書的形式存放在中書省,詔書明確由汝南王司馬亮及外戚楊駿共同輔佐晉惠帝司馬衷。

司馬亮是司馬懿的兒子,是司馬衷爺爺司馬昭的兄弟。

楊駿是誰呢,楊駿是晉武帝第二任皇后楊芷的父親,而楊芷是晉武帝第一任皇后楊豔的堂妹,楊豔臨終前特意向司馬炎推薦的,而司馬衷是楊豔的兒子,楊豔的意圖很明顯,堂妹一接班,可護自己幾個兒子周全又可保楊家榮華富貴久盛不衰。

雖說晉武帝指定司馬亮和楊駿共同輔政,但架不住楊駿女兒是太后的優勢啊,司馬亮自知胳膊擰不過大腿,退出首都政治中心,直接跑回自己的封地許昌去了。

司馬亮一走,國家大事都出自楊駿楊芷父女之手,皇帝司馬衷只負責蓋個璽印而已。

楊駿又擅自任命親信掌管禁軍,一時間楊家權勢熏天,搞得王公大臣們非常不滿。

不過,最鬱悶的還數司馬衷皇后賈南風。

賈南風其人,史書都說她矮胖黑醜妒毒,總之就是一無是處,想必有後人誇大醜化的成分吧,否則怎麼能入選太子妃呢?

賈南風是西晉開國元勳賈充的女兒,西晉立國,賈充功不可沒,著名事件如指使太子舍人成濟弒殺魏帝曹髦。

賈充有文才,善諂媚,好結黨,一直是司馬氏的心腹肱股之臣,無德而久居高位,為當時及後世正人君子所不恥。

皇后賈南風算是得了其父厚黑真傳,野心勃勃,一肚子壞水。

眼見著太后楊芷一家在朝中飛揚跋扈,氣得賈南風怒火中燒,明明賈家才是當朝皇帝的後族外戚,怎麼倒成了老太婆楊家外戚的專場?是可忍孰不可忍?

公元291年,為了扭轉楊家大權獨攬的不利局面,賈南風聯絡了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命他們帶兵進京,討伐楊駿。

由是,司馬瑋從荊州帶兵進入洛陽。

得到了司馬瑋、司馬亮的支持後,賈南風又設計讓晉惠帝下詔書,宣稱楊駿謀反。

楊駿其人,也不過是個銀樣鑞槍頭,大禍臨頭毫無決斷,最終落了個身死族滅(滅三族)的下場。太后楊芷被貶為平民,囚禁在洛陽郊外的金墉城,不久凍餓而死。

楊駿既滅,按照司馬炎的遺詔,還由汝南王司馬亮輔政,文臣之首太保衛瓘協同輔政,楚王司馬瑋任衛將軍兼領北軍中侯,賈南風的親戚也擔任了若干要職。

但賈南風心裡仍極為不滿,由她主導的一場政變,結果卻讓司馬亮和衛瓘兩老混蛋在朝堂上吆五喝六,簡直是為他人做了嫁衣裳。

而衛瓘老賊,當年曾向晉武帝提議廢除司馬衷的太子之位;當年選太子妃的時候,衛瓘的女兒也曾是自己的強勁對手,得虧自己老媽郭槐四處活動,自己才險勝坐上了太子妃之位。

一時間新仇舊恨湧上心頭,賈南風一不做二不休,當年六月,就以晉惠帝名義密詔楚王司馬瑋殺了汝南王司馬亮與衛瓘。

滅了司馬亮和衛瓘,賈南風又不放心司馬瑋手裡的軍權。

就在殺司馬亮的第二天,賈南風用朝中老臣張華的計謀,以司馬瑋偽造皇帝手詔害死司馬亮、衛瓘之罪,將其處死。

至此,朝政大權被賈南風掌控,她的族親同黨多被委以重任,又起用張華為首的一些朝臣處理政務。

這是八王之亂的第一階段,死了兩個王: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歷時約3個月,禍事還控制在宮廷小範圍之內。

張華是一代文壇領袖,有王佐之才,又盡忠國事,這樣,天下有了8年的安定太平。

但是,賈南風有個心病:她只生了四個女兒,沒有兒子。

當時的太子司馬遹是晉武帝送去教導司馬衷男女生理知識的才人謝玖所生,從小聰明過人,深得晉武帝喜愛,一說晉武帝之所以不廢白痴司馬衷太子之位,與看重孫兒司馬遹不無關係,但司馬遹與賈南風一向不和。

看著太子一日日長大,賈南風的擔憂日益深重,終於於299年,賈南風設計廢除了司馬遹的太子之位,囚禁於洛陽郊外金墉城。

當時的太子太傅趙王司馬倫,因精於諂媚之術,深得賈南風信任,掌管著守衛皇宮的禁軍。

太子被廢時,司馬倫與心腹孫秀等人密謀欲推翻賈南風。

孫秀是一猥瑣小人,心胸狹窄,工於心計,擔心精明的司馬遹復位後不會重用自己這樣的小人。

因此,孫秀向司馬倫指出要害:司馬倫的後黨身份人盡皆知,若救出太子,雖能得太子一時感恩,但終究難免有被清算的後顧之憂,倒不如讓賈南風先殺了太子再動手為太子報仇。

在司馬倫、孫秀的輪番煽風點火下,不久,賈南風殺了囚禁在金墉城的司馬遹。

然後,司馬倫、孫秀等人偽造晉惠帝詔書,以殺太子的罪名,收拾了賈南風及其黨羽,賈南風被廢為庶人,先囚禁在建始殿,後被逼喝金屑酒毒殺。

期間重臣張華、裴頠等多人被殺,很多官員都被罷免。

滅了賈南風后,司馬倫先自封相國,繼而廢黜囚禁晉惠帝於金墉城,自立為帝,封孫秀為相國。

但是,司馬倫一黨無德無能,治國無方,又內訌不斷。

看著朝政一片烏煙瘴氣,在許昌的齊王司馬冏,聯合關中長安的河間王司馬顒、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起兵討伐司馬倫。

司馬倫與孫秀舉兵反擊,戰敗,死者近10萬人。司馬倫被囚禁於金墉城,後也被金屑酒毒殺。

公元301年,司馬冏殺了司馬倫後,迎接司馬衷復位,自任大司馬,主理朝政。司馬顒、司馬穎二王也被封高爵,擁兵自重。

但司馬冏獨攬政權後不可一世,目無皇帝,又沉迷女色,荒廢政事。

結果又招來了河間王司馬顒和長沙王司馬乂的討伐。

此次討伐司馬顒先發難於外,司馬乂響應於洛陽都城。司馬乂以奉天子清君側的名義攻打司馬囧,司馬囧戰敗被殺。

接著,司馬乂獨攬大權。

司馬顒見朝政被司馬乂獨攬,又大為不滿。公元303年,司馬顒舉兵7萬聯合司馬穎20多萬大軍起兵討伐洛陽。

司馬乂自任大都督,興兵迎擊。戰事持續了幾個月,司馬顒、司馬穎聯軍死傷6~7萬,司馬乂方也疲累不堪。

正在討伐聯軍心生退意時,在朝廷任職司空的東海王司馬越乘司馬乂軍疲憊,勾結禁軍將領,連夜捕獲了司馬乂,並將其交給司馬顒處置,結果司馬乂斃命。

此後,司馬穎官拜丞相,司馬顒也官升太宰,東海王司馬越為尚書令。

又廢皇太子司馬覃,以司馬穎為皇太弟,併兼丞相職。

如此一來,司馬穎就成了大贏家。

眼看著司馬穎耀武揚威在鄴城遙控朝政,司馬越不爽了,於是集結10多萬人馬帶著晉惠帝進攻鄴城討伐司馬穎。

結果司馬穎打敗了司馬越,俘虜了晉惠帝,關在鄴城。

司馬越逃出生天,回自己的封地東海國去了。

司馬越吃了敗仗又不甘心,唆使其親弟東瀛公司馬騰作亂,又以鮮卑、烏丸等異族作為援兵,攻打司馬穎。

鮮卑、烏丸等異族十分兇猛,司馬穎不敵,心中十分恐慌,攜晉惠帝連夜逃回了洛陽。

此時的洛陽由司馬顒的部將張方控制,張方挾持了晉惠帝,司馬顒廢除了司馬穎的皇太弟之位,逼司馬穎離京回了封地。

自此,司馬顒開始挾晉惠帝以令天下。

不久,司馬越就打出“張方劫遷車駕,天下怨憤,欲奉迎大駕,還復舊都洛陽”的名義起兵。

司馬顒聯合司馬穎共同反擊司馬越,雙方你來我往,戰事範圍不斷擴大。最終司馬越在鮮卑軍隊的協助下擊敗司馬顒、司馬穎,司馬顒、司馬穎雙雙逃亡。

司馬越護送晉惠帝回到洛陽。晉惠帝下詔升司馬越為太傅錄尚書。

司馬穎逃亡途中為太守馮嵩所抓獲,後被縊死於鄴城監獄。

公元307年1月8日,晉惠帝司馬衷食餅中毒而亡,其異母弟司馬熾繼位,是為晉懷帝。

晉懷帝登基後,下詔司馬顒為司徒。司馬顒沒有多想,回京赴任,不想途中被司馬越的弟弟南陽王司馬模派遣的將領掐死在車內。

此後,晉懷帝就讓司馬越輔政。至此,東海王司馬越貌似成了八王之亂中最終的勝利者。

但是,司馬越掌權後,對內誅殺忠良,排除異己,勾心鬥角不止,對匈奴等少數民族政權的日益壯大和頻頻侵擾又束手無策,內憂外患使司馬越憂懼成疾。公元311年,晉懷帝又發佈司馬越罪狀,要求各方加以討伐。不久,司馬越在項城憂懼而死。

八王之亂人物關係圖:帶下劃線的為八王

至此,八王之亂中的核心人物全都斃命,正是應了張養浩在《山坡羊·驪山懷古》中說的:列國周齊秦漢楚,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八王之亂是司馬家族皇室內部為爭權奪利而引起的相互間的大屠殺。八王即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但實際參與的王遠不止八個,那些對事態發展和轉歸不起重要作用的王都未計在八王之列。

八王之亂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由賈南風皇后挑起,波及面比較小,屬於宮鬥性質,以皇后賈南風取勝結束。

第二階段由司馬倫挑起,隨著事態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一場禍及全國的大混戰,給整個社會造成了深重的災難,最終以司馬越勝出而終。

經過十六年的八王之亂,西晉皇室成員幾乎被殺戮殆盡,普通民眾死亡人數達四十萬之巨,社會經濟嚴重破壞,西晉國力消耗殆盡,國家統治幾近癱瘓。

乘著八王之亂之際,北方少數民族勢力卻日益崛起,匈奴人劉淵乘機建立漢趙、巴氐族領袖李特也建立了成漢,且民變頻發,永嘉之亂接踵而至,但西晉皇朝虛弱如殘燭燈影,只得任人蹂躪屠戮,不久西晉滅亡,中原北方進入暗無天日的五胡亂華時期。

追根究底,八王之亂髮生的根源還在於晉武帝選擇接班人上作的重大失誤,一個白痴皇帝的繼位,勢必會引來無數野心家對皇權的覬覦,偏又選了個野心勃勃的太子妃賈南風,司馬家本就得國不正,篡位起家,又不注重對民眾子弟實行德治教化,上樑不正下樑歪,引得司馬諸王紛紛效仿,直接導致了八王之亂的爆發。

八王死甚至百王死都不足惜,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其後引發的永嘉之亂、五胡亂華,此真正萬劫不復之罪孽。五胡亂華使當時北方的漢族人口由2400萬銳降至400萬,幾乎置華夏漢族於滅族滅種之絕境!

也正因如此吧,對司馬皇朝,後人鮮有好評。


劉劉看世界


我是日月千年依舊。讀史可以知興替,明得失。所以背下來是沒有用的,要去提煉,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我們都知道,八王之亂間接導致了西晉滅亡,這是西晉立國之初,291到306十六年間的一次戰亂。從名字也可以看出這是一場因爭權奪利,皇室爆發的內戰。前後八個宗室參與其中,分別是: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個掌握實權的宗室。

至於關係,因為西晉開國到當時晉惠帝也才三四代人,所以論血緣關係還是比較近的,但是在權利面前,父子兄弟都不論,更何況還有更遠的關係呢?

接下來看一下我自己手繪的八王關係圖。

最後這場內戰由東海王司馬越取得最終勝利。但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很難說這場戰役有最終贏家,事實證明:西晉在此戰結束後十年就宣告滅亡。


歷史如明鏡


晉朝“八王之亂”,顧名思義就是八位諸侯王引發的禍亂(其實不止八人),這八人也自然都是晉朝司馬氏的宗親皇族。

“八王”指的是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囧、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和東海王司馬越。


這八人中,司馬亮與司馬倫是司馬懿的兒子,與晉武帝司馬炎同輩;

司馬瑋、司馬乂和司馬穎都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兒子,司馬囧是司馬炎的侄子(司馬昭之孫),司馬顒和司馬越是司馬懿侄孫,也就是司馬炎的堂侄。

也就是說,八王裡有兩個是當時的晉惠帝司馬衷的叔伯,其他六個不是他的兄弟就是他的堂兄弟。

晉朝與漢朝初期一樣,再次恢復了先秦時代弊端眾多的分封制。由於晉朝是司馬氏篡曹魏而建立,加上當時世家門閥眾多勢力龐大,施行分封也是為了拱衛皇權的不得已行為。晉武帝司馬炎建立晉朝以後,除了自己的兄弟、兒子分封為王之外,連同自己的堂兄弟乃至於宗室遠支都進行了分封。

司馬氏諸王的勢力,比之當年漢朝初期劉氏諸王有過之而無不及。

晉惠帝登基以後,由於智力缺陷使得大權旁落,其皇后賈南風弄權,兩大外戚楊氏、賈氏和宗室之間爭奪大權而鬥爭不斷。當年司馬懿妾室柏夫人所生的庶出趙王司馬倫才能低劣,卻憑著討好賈南風加官進爵。後來“八王之亂”從皇族內鬥變成了一發不可收拾的朝綱大亂,司馬倫可謂是“功勳卓越”。

“八王之亂”涉及的諸侯遠不止八人,不過因為這八人佔據主要。八位諸侯王皆是宗室旁支,但不滿外戚弄權,也不滿雖是正宮嫡出卻是痴兒的司馬衷為帝,因為趁機發難奪權。



引發這場大動亂,也充分暴露了分封制與傳統宗法制的很多弊端——諸侯做大喧賓奪主,而嫡長子繼承製只論嫡庶長幼,完全不考慮才能實力使得繼承人質量堪憂。

前後歷時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使得晉朝狼煙四起兵禍不絕,生產力受到巨大破壞,民生凋敝而割據叢生,司馬氏對於天下也喪失了完全的掌控能力。這也直接導致了中原虛空,北方匈奴等族南下,引發了後來慘烈的五胡亂華。不過客觀來說,經濟文化中心也開始南移,江南地區的開發逐漸興起。



澹奕


“八王之亂”是我國西晉時期的一個歷史大事件,由此所引發的西晉滅亡,東晉南渡,五胡亂華,南北分裂,這一場動亂改變了之後數百年的歷史走向。

“八王之亂”的背景。

西晉是建立在北方士族官僚階層對司馬家族的支持之上的,在建國初期,為了平衡北方士族官僚的勢力,晉武帝司馬炎大規模分封同宗子弟為王,給予足夠的自治權,允許他們在封地內自行任命文武官員,收取租稅,設立軍隊等等。還安排各諸侯王擔任地方長官,並允許他們參與朝政決策,這給之後宗室勢力的膨脹留下了隱患。

“八王之亂”的由來。

所謂“八王”,主要是因為在《晉書》當中,把當時八王之亂的主要參與者都併入同一列傳當中,其實當時參與動亂的並不止以下八人。

  • 汝南王司馬亮(?-291年),晉宣帝司馬懿第四子,任鎮南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在晉武帝司馬炎死後,與衛瓘分掌朝政,後被司馬瑋所殺。
  • 楚王司馬瑋(271-291年),晉武帝司馬炎第五子,任屯騎校尉、都督荊州諸軍事,由於怨恨汝南王司馬亮與衛瓘建議他去封國,假傳詔書召集軍隊擊殺司馬亮,在試圖擊殺衛瓘是兵敗被殺。
  • 趙王司馬倫(?-301年),晉宣帝司馬懿第九子,任徵西將軍、先後都督鄴城、關中等地諸軍事,在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時,使用離間計致使太子司馬遹被皇后賈南風所害,之後趁機鼓動司馬遹舊部與司馬冏起兵入朝,廢黜並殺死賈南風,廢晉惠帝,自立為帝。最終因為刑賞不明,人心不服,被司馬冏、司馬顒、司馬穎三王聯手推翻,被迫還位於晉惠帝,之後被賜死。
  • 齊王司馬冏(?-302年),晉文帝司馬昭之孫,晉武帝司馬炎之侄,曾任鎮軍大將軍,曾聯合司馬顒與司馬穎一起推翻篡位的司馬倫,但是在身居高位之後驕奢淫逸,逐漸失去民心。最終由於試圖長期專政而被司馬乂所殺。
  • 長沙王司馬乂(277-304年),晉武帝司馬炎第六子,因在推翻司馬倫之時所立的軍功,被任命為撫軍大將軍。曾與司馬顒裡應外合捕殺司馬冏,最終由於權力分配不均,被司馬顒部下所殺。
  • 成都王司馬穎(279-306年),晉武帝司馬炎第十六子,曾任平北將軍,鄴城鎮守。先後參與諸王起兵反抗司馬倫、司馬冏的戰事,之後由於司馬顒聯合圍攻司馬乂,一度官封丞相,被立為皇太弟,盛極一時。最終被王浚與司馬騰所廢,被關押在鄴城後不久被賜死。
  • 河間王司馬顒(?―306年),西晉宗室,晉武帝司馬炎堂兄弟,自幼就有賢名,在司馬倫亂政之時響應司馬冏起兵,以軍功授予太尉之職。曾一度控制晉惠帝,左右朝政位極人臣。最終被司馬越所擊敗,被司馬越部下所殺。
  • 東海王司馬越(?―311年),西晉宗室,晉武帝司馬炎從兄弟,曾任侍中、奉車都尉、中書令、司空等職。先後擊敗司馬乂、司馬穎、司馬顒等諸王,掌控西晉朝政,在晉惠帝死後立司馬熾為皇帝,藉此機會自立為太傅。但是因為他主政期間,不團結士族宗室一致對外,熱衷大權獨攬,大肆殺戮朝臣,惹得人人自危,引發各方起兵討伐。為緩解國內激憤的局勢,司馬越自請出征討伐石勒,卻被石勒所擊敗,最終在項城憂懼而死。

八王之間的輩分關係。

從元康元年(公元291年)開始,到光熙元年(公元306年)結束,持續十五年的動亂,徹底擊垮西晉的國民基礎,而引發八王之亂的諸王,他們之間的輩分也是錯綜複雜的。大體上可以通過他們與晉武帝司馬炎之間的輩分來區分。

  • 晉武帝的長輩:汝南王司馬亮、趙王司馬倫。作為晉宣帝司馬懿的第四子與第九子,他們倆是八王之中輩分最高的。

  • 晉武帝的同輩: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他們三人都是晉武帝的堂兄弟,輩分居中。

  • 晉武帝的晚輩:楚王司馬瑋、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他們三人都是晉武帝的兒子,晉惠帝的兄弟,輩分最小。


小川讀歷史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起的內亂,因晉惠帝的皇后賈南風乾政弄權所引發。這次動亂共歷時16年。八王是指: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

八王中,有些是親兄弟,有些是堂兄弟,他們的高祖父是司馬防。高祖父司馬防生有八子:次子司馬懿,三子司馬孚,四子司馬馗。曾祖父司馬懿的次子是司馬昭,司馬昭的嫡長子是晉武帝司馬炎。

八王詳細關係如下:

1.汝南王司馬亮:父親是晉武帝司馬炎的爺爺司馬懿,弟弟是趙王司馬倫。

2.楚王司馬瑋:父親是晉武帝司馬炎,弟弟是長沙王司馬乂。

3.趙王司馬倫:父親是晉武帝司馬炎的爺爺司馬懿,哥哥是汝南王司馬亮。

4.齊王司馬冏:是晉武帝司馬炎的侄子。

5.長沙王司馬乂:父親是晉武帝司馬炎,哥哥是楚王司馬瑋。

6.成都王司馬穎:父親是晉武帝司馬炎。

7.河間王司馬顒:祖父是司馬孚,司馬孚是司馬懿的弟弟。

8.東海王司馬越:祖父是司馬馗,司馬馗是司馬懿的弟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