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的心理疏導——辛安莊衛生院:孫鵬麗

抗擊疫情心理疏導---築牢心理防線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如何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做好各類人員的心理疏導也是重要的一環,化解人們心理應激反應,調理暫時性心理疾患,是共同 戰“疫”的重要環節。接受醫學隔離的人員如何排解心理壓力?一線醫護人員如何在心理上做好自我疏導?普通大眾又如何應對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等等。我們根據不同的人群給予不同的心理疏導及干預。

一、接受醫學隔離的人員。他們有躲避、不安、等待期的焦慮,或盲目的勇敢,拒絕防護和隔離的情緒等。家人不能陪護,感到孤獨、被拋棄感,他們會產生應激性及過往的創傷反應。隔離是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對易感人群採取保護性的隔離,避免感染的發生。明確隔離目的:我們不是隔離“人”,而是隔離病毒。並不隔離愛,隔離期間可以積極保持與外界的溝通和交流,通過電話聊天、發信息的方式得到更多的交流和支持,感受來自各方的溫暖。通過外界的信息獲得穩定感,促進健康,試著傾訴,繪畫,唱歌,運動等方式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同時做到以下幾點:1、積極關注特別是疫情防控進展的積極信息。2、做好自我防護,調整情緒狀態和行為科學的方法。3、增強信心,讓積極信息和科學知識發揮作用、配合社區、疾控等醫療部門的工作。4、保持積極心態。5、適應新的生活,進行鍛鍊,思考人生價值。

二、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是重點關注呵護的人群,他們長期疲勞無休,過度緊張、耗竭、抑鬱、焦慮、悲傷,面對被感染的危險擔憂,面對病毒一時無法控制的無力感,面對病人無法挽救時的自責感,面對家人的愧疚感……要積極的與同事溝通、訴說、傾聽、互相治癒,合理排班保證休息,補充維生素C,增強機體免疫力,保證足夠的睡眠,接納情緒、適度焦慮可以幫助提升應對能力,併發揮潛能。允許負面情緒的宣洩,獲得家人朋友情感的支持,積極自我對話肯定自己的付出和專業能力及自我價值,提高自我效能。

三、慢病或精神障礙的患者是高危人群。應做到以下幾點:1、不能擅自調整用藥,以免情緒波動或病情反覆。2、做好自身的防護、減少出行、戴口罩、保持手部的清潔,多飲水。3、如果病情有大的波動,建議做好自我防護的基礎上及時就醫。

四、大眾人群。做到:1、減少對疫情信息的過度關注,相信科學、堅定信心,不盲目恐懼,不信謠言,理性認知,要通過政府、權威機構發佈的信息瞭解疫情。2、瞭解防護知識,做好防護措施,在有限的空間內多鍛鍊,規律作息、合理安排生活,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護和增強免疫力。3、保持平和心態,多與家人或者朋友交流,舒緩不良情緒,也要幫助家人或朋友處理不良情緒,做到自助與助人。4、關注自己和家人的情緒狀態,如果負面的情緒持續時間比較長,影響正常生活,自己無法解決,應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五、孩子及家長。互敬互愛、互相理解、一起制定學習和生活計劃。學習計劃要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學校的規定要求,通過網絡課堂有計劃、有意識地安排學習。家長應與兒童一起保持作息規律、室內鍛鍊、家務勞動、親子游戲等。鼓勵孩子表達情緒,保持足夠的耐心聆聽;允許孩子哭泣和表達恐懼情緒,幫助孩子認識害怕和恐懼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並給予無條件的積極關注,通過書寫等方式幫助孩子表達內心的感受,舒緩不良情緒。對於青春期及剛成年的孩子,尊重他們的獨立性和獨處性的需要,多商量、少管制,父母及時覺察自己並調節焦慮、恐懼等情緒,在孩子面前儘量呈現出穩定、積極且有力量的一面。

六、 老年人心理防護。保持以往的作息規律,防止白天睡眠過久導致夜晚失眠、焦慮。疫病期間限制出行,可能出現情緒低落、焦躁不安等現象。家人及照料者應積極關注老年人情緒及心理變化,認真傾聽與陪伴老人,通過短視頻、電視節目等轉移注意力。

隨著疫情慢慢被控制,這些焦慮、緊張、易怒、沮喪、不知所措、恐懼等情緒也會慢慢消退。多讀書、適當運動、調整作息規律,做有益於身心的事情。我們要堅定信心,攜手共進,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一定能打贏新冠肺炎防控阻擊戰。

通訊員:辛安莊衛生院 孫鵬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