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的文官比武官地位高?打仗不是靠武官嗎?

白馬探花豫A


為什麼古代的文官比武官地位高?

文官位置高於武官,是從漢武帝以後開始的,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中國封建王朝以文治為主以武為輔政治框架,後世王朝基本上都是以此運行的,因為它符合封建君主的心意,

西晉八王之亂後,軍事潘鎮割據,五胡亂華,中華300年的動亂。就是因為沒有控制好武官。

大唐盛世,一場安史之亂,讓其走向衰亡,也是因為沒有控制好武官。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也是因為後周沒有控制住他的軍權,才讓他篡位稱帝的。

歷史的教訓比比皆是,所以明智的君王哪個不提防打壓武官呢?


初見千山雪


武將固然重要,但是隻用於打仗的時候,而一般打仗幾十年就基本統一了,之後的幾百年治國都需要文官,武將的作用就弱化了。因為如果武將手握兵權,一旦有二心,很容易起兵威脅到統治,而古代以中央集權為主來維護統治,所以對武官會打壓多一些,文官相對來說環境更寬鬆。


第一個方面,為了削弱武將兵權,加強中央集權。古代有不少起義都是因為地方勢力太強了,還有很多因為地方勢力太強而導致藩鎮割據的先例。已經有了這種先例,所以一國之君不得不防。宋代差不多就開始了重文輕武的舉措,比方說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請來諸多將領,邊喝酒邊讓他們交出兵權。沒有殺開國功臣已經是仁慈,削弱將領兵權集中到中央才是最終目的。


第二個方面,太平盛世更需要文官。雖然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和平年代還是佔大多數的。在和平年代,軍隊主要是鎮守邊關,主要是維護和平和社會治安,不太用得上。因此武將的權力和地位,比手握一方實權的文官,可能會低一些。太平年代要發展農業、商業貿易、治理水土,這些主要都是由文官去負責的,而不是武將。


第三個方面,為了培養廉政的風氣,文官地位和俸祿高於武官。武官的職位和俸祿主要是靠戰功來獲得的,朝廷給的只有基本俸祿維持生計。而文官是沒有額外收入的,又常常和地方商賈打交道,因此俸祿給高一些,以免出現文官為了生計被迫貪汙的情況。


談古論今說華年


打仗更多靠武官這是沒錯,但治理國家更需要靠文官。

治理一個國家,需要的是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方面的管理。軍事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其他方面的工作則更多需要靠文官來完成。

武官的主要任務是為了打仗,而打仗的目的是為了國家長治久安。所以打仗並不是國家的常態,更多時候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國家需要花大力量來供養軍隊的,這需要國家有強大的實力。窮兵黷武的國家是不會長久的,強大的蒙古帝國能夠征服歐亞大陸,但是隻會打仗的他們無法換來國家的長期發展。

國家實力需要政治經濟的發展,實際上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增長更多是靠廣大文官來支撐的,他們是國家治理的核心,因此文官的地位會更高一些。

再有一個重要原因,古代封建統治,皇帝會非常強調皇權,如果管理不好,相比之下武官更容易擁兵自重,顛覆政權。所以皇帝會充分利用官員體系來平衡武官的權利,給予文官更高的地位,來形成牽制平衡的局面,從而更有利於皇權的統治。


老劉雜學館


以文制武,文貴武賤。太平時期,文官掌握了軍隊的後勤糧、餉,由此可以對軍隊進行控制。同時,文官是從地方地主階級科舉而來,擁有巨大的影響力,甚至皇帝都無法全面壓制。明朝中後期,很多時候都是皇帝和文官團體的鬥爭。

相比之下,大多出身普通的武將,就更加無法對抗了。明朝前期,武將和武將形成的勳貴,還能和文官分庭抗禮,可隨著太平時間的變長,文官的勢力越來越大。





多餘你好


您好

古代為什麼文官比武官地位高?

首先,不是所有的朝代都是重文輕武,這有一個過程。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唐諸朝,中華民族的尚武之風還是很濃烈的,就算是文人,也普遍抱有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如唐朝的邊塞詩人高適,雖然是文人出身,但是打仗也是個行家裡手,屢戰屢勝,戰績還是不錯的,是一個被詩名掩蓋了的將軍。

其次,不是一個朝代的所有階段都是重文輕武,在一個朝代的草創階段,是靠“馬上取天下”的階段,武將肯定比文臣更受皇帝的倚重,打仗不行的話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不是吟詩作對寫文章能解決的,所以這個階段必然是武將比文臣的地位高。取得天下之後,這種情況會慢慢變化,文臣的作用會越來越突出,比如唐太宗麾下是武將雲集,幫助他取得了江山,天下太平之後,唐太宗更多地是倚重文臣,如張九齡、魏徵等。一句話,馬上取天下可以,但是安天下,要靠一班文臣。

但是總的來說,唐朝以前的中華民族是崇尚武功的,是有骨氣的,是充滿了陽剛之氣的。

情況在宋朝之後發生了變化。宋太祖鑑於“陳橋兵變”的教訓,對所有武將“杯酒釋兵權”,採取了抑武重文的政策,文人的地位比較高,詩書、繪畫、陶瓷、音樂出現空前的大繁榮。但是軍隊的戰鬥力就不行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情況很普遍,除了皇帝,沒有武將可以調兵遣將。

這種頹勢一直延續到明朝。明朝也是文臣主導的朝代,武將不得介入政治。

總的來說,重文輕武或者重武輕文都是片面的,應該妥善處理好二者的關係。



河西赱廊


打仗是靠武將。但治理天下,還得文官。驕兵悍將,打天下,要用刀子殺死對手,當然需要。一旦天下太平,馬放南山,刀槍入庫。皇帝總會擔心悍將造反或圖謀作亂,肯定要絞盡腦汁打壓武官。狡兔盡、走狗烹,基本上是開國武將的結局。


劉滿嗲


中國歷史上,唐以前各朝基本上文武不分或者說界限不是很明顯,中央層面出將入相者比比皆是,如漢曹參、周勃、竇嬰等都是先武職後入相,東漢以後士族門閥掌控朝廷,文武雙全之輩更是層出不窮,看看一部三國,多少英雄羽扇綸巾,張弛之道相得益彰。在地方上,秦漢之太守,隋唐之刺史都是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的角色。

南北朝時,北朝受胡人文化影響,也崇尚軍功,南朝則受士族文化影響,有些文武不分.

唐初四處征伐,重軍功,而且運用科舉制選拔人才,算是文武並用!而後唐玄宗一腳踩空,地方節度使勢力過大,後期可以說武強文弱!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有宋一朝想盡辦法抑制武將,形成了“尊文貶武”的局面,如名將狄青者也因不容於政事堂諸公給活活氣死。又查宋史關於年資轉職的規定,文武之間是不能相互轉職的,於是文武之間分道揚鑣。

元朝是武強文弱,科舉都沒了,漢族文人都只能念念小曲。

明朝文強武弱,從他六部,首輔都是文人就知道了。

清朝啥都不行,武備就只有滿清八旗,腐朽的快,文事上的文字獄,實在是毒瘤。



可笑可樂147


因為中國古代的官方思想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裡面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其實我們現在來看的話其實是個錯誤的觀點,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狀元,不能光抬高讀書人的身價而貶低其他各行各業的工作。但古代就是這樣,讀書人地位高,特別是到了隋唐時期以後有了科舉制度以後讀書人的地位就更高了,他們不僅是一個身份更是國家統治的基礎。那麼放大到朝廷其實也就更好理解了。武官雖然有貢獻,但終究是不學無術。所以在統治者看來還是文人更靠得住。


明發不寐


古代文武官員的地位差距非常大,據說清朝的武將遇到同級別文官是要行大禮的。我們也知道朝堂之上文官在左,武官在右,古代講究左尊右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個人以為原因如下:

1. 古代講究馬上打天下,下馬治天下,也就是說以武力奪取天下,但無法或不能通過武力治理天下。治理國家要通過律令、仁儀、懷柔等手段,而不是打打殺殺,講究文治。

2. 帝王向來對武將心懷忌憚,這點在唐朝藩鎮割據禍亂百年之後的宋朝體現最為突出,岳飛地位其實比秦檜低很多。

3. 武將往往文化相對低下,國家對其所倚重的是“勇”,在“術”的層面,而文人讀書較多,識大局,在“略”的房面。武將往往給人感覺就是粗人,脾氣直,勇武。

4. 和平時期武將無用“武”之地,大多處於“無功受祿”,底氣自然沒文臣足。


字匠甲


歷朝歷代動盪的原因要麼是官宦專權,要麼是權臣誤國,要麼就是武將擁兵自重。所以才有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馬上可以得天下,卻不可馬上治天下,王朝穩固的根基在於內修王政,外抵賊寇,而籠絡天下仕子是重中之重。所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