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把劉邦寫成小混混,把項羽寫成了大英雄,漢武帝為何不生氣?

史事春秋


劉邦已經是皇帝了,家庭出生和年輕時做什麼已經不重要了,項羽確實是楚國的大貴族,打仗也比劉邦厲害,但是事實就是劉邦贏了,而且贏的光明正大,項羽越牛,劉邦和劉家的後人臉上越有光,也就是沒人阻止讚揚項羽的原因,這裡有個很關鍵的問題劉邦不如項羽為什麼能打贏他。其實一開始真正贏的人是項羽,而且他已經稱王,開始分封天下,他推翻了秦,還推翻了秦的制度,又回到了周王朝的那一套分封諸侯體系裡,所以他自封西楚霸王,但當時分封諸侯這一套已經給玩壞了,等分封一結束,分的小的覺的不公平開始打大的,大的覺的太小要吞併更小的,而且諸侯國內部還有殺主自封的,等於又回到了春秋戰國,開了歷史倒車,這時候中央王項羽開始東奔西跑治療各種不服,而且治好了還是封諸侯,因為靠戰爭建立的威信是短暫,你一走又亂了,等項羽人困馬乏的時候,劉邦卻積攢了力量開始和項羽爭奪天下,因為前面項羽的武力治療導致很多諸侯不幫他,甚至反叛到劉邦哪裡,這時候劉邦的小混混能力上來了,用現在的話叫市儈,你幫我我還是封你為王,等將來項羽死了,大漢朝建立了,呵呵!置縣,去王,你反就殺你,你叫項羽一個大貴族做的出來嗎!但是劉邦建立漢朝用秦制是正確的,這就把內憂解決了。其實以前用分封是除了武力還有周禮的束縛了,進入戰國時代禮就崩塌了,其實戰國時期的人也在找一個辦法解決戰亂不斷的方法,秦始皇也是正好站在時代的拐點上,吸收了前人的寶貴經驗,開始改革,只是改革了一半還沒有成功,而且滅了國的貴族還是很想念以前的生活,所以起義不斷,後來被一個叫劉邦的人接了棒,並一代一代的劉家人深化改革,到漢武帝時代空前強大。所以作為劉邦的重孫肯定很崇拜這個白手起家的太爺爺,不需要去美化出生,大漢天子天命之子,足夠了。


鋼鐵梅花


現在我們所瞭解的歷史都是各朝各代所遺留下來的文史資料,一朝繼承一朝,從而中華文化能夠較為完整的保留下來,可是在閱讀這些經典的時候,你是否懷疑過這些史料的真實性,畢竟這是可以稱之為敵國的後繼者們所保留的,誰知道有沒有改動呢?較為出名的一位改動史料的皇帝乃是唐太宗,畢竟玄武門之變,影響太惡劣,並且唐朝的史官也是天不怕地不怕,玄武門事變之事“語多微文”,唐太宗於是責令史官重寫,美其名曰:“改削浮詞,直書其事”,既然有了這麼一個例子,反正我是對於每朝每代對於前朝的描述多了一絲懷疑,但是同樣令人疑惑的是,同樣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怎麼漢高祖劉邦就成了流氓,項羽倒成了英雄?

  大家都知道秦二世而亡之後,留下了兩個大BOSS,劉邦和項羽,很多人都沒有想到之後的楚漢戰爭,劉邦會打敗項羽,創立大漢王朝,因為論個人實力,項羽能爆錘十個劉邦,但是奈何劉邦手下的馬仔吊打項羽,蕭何、韓信、張良等都有這個實力,而反觀項羽集團,項羽生性多疑,連自己的亞父都不相信,手底下怎麼能夠團結一致,而且項羽太過於目中無人,不懂得韜光養晦,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樣子,楚漢戰爭,楚敗漢勝早已毋庸置疑,可是就是這樣一個開國皇帝卻在我們心中如一個流氓般,歷史為什麼要留一個流氓般的形象呢?

  很多人都說這就要問問司馬遷了,因為是他將“流氓”劉邦和英雄項羽帶給了我們,很多人也在懷疑當時編寫《史記》時,會不會摻雜了一些自己的私人感情,畢竟,他不是被漢武帝處以宮刑嗎?“讓我一輩子當不成男人,寫寫你的祖宗怎麼了”,很多人怕是都這樣猜測,可是司馬遷當時是正兒八經的太史令,編史的筆桿子就在他那裡,他所寫的東西可以稱之為權威了,而且之後班固的《漢書》,荀悅的《前漢紀》中所提到的劉邦形象都沒有什麼出入,如果有人說:“一定是全天下的文人都在為司馬遷圓謊”,那麼我肯定覺得,不是你瘋了,就是天下儒生瘋了,儒生的驕傲你不懂。

  對於劉邦的“好酒及色”這一記載,恐怕真實性毋庸置疑,畢竟漢家皇帝都很驕傲,對大漢的正統和功績有足夠的自信,只要記載的基本是事實,有點皮裡陽秋的筆法,也容忍了,既然傳下來了,就意味著承認了,這點需要向唐太宗好好學學呀,而對於失敗者項羽英雄的描述,不足為奇,因為《史記》中從不缺少對失敗者的讚賞,比如伍子胥、屈原、李廣等,這可能也是一種陰陽之道,給失敗者一個機會,總的來說項羽和劉邦,本為一代梟雄,用貶低的手法描述劉邦,也有可能是在欲揚先抑。



山農小學生


前言:劉邦和項羽,一個是秦朝末年崛起的平民代表,一個是六國後裔的貴族代表。可以這麼說,兩個人相互交鋒是遲早的事。

結果也正如大家所知曉的那樣,劉邦在楚漢戰爭中獲得了勝利,建立了漢朝,而項羽則是在烏江自刎,永遠留下了“霸王”之名。

按照成王敗寇的理論,劉邦應該是被後人無限稱頌,項羽則應該被無限抹黑才對。然而事實上,對項羽的歌頌者卻數不勝數,類似“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詩句都是稱讚項羽的。甚至在司馬遷的《史記》中都表達了司馬遷對項羽的讚美之情。而司馬遷對劉邦則是類似“好酒及色”的評價。

而司馬遷身為漢武帝時期的人,難道不害怕漢武帝怪罪嗎?

司馬遷在《史記》中並沒有貶低劉邦,反而是大加讚賞的

司馬遷乃是漢武帝時期的人,也就是說他是漢朝的臣子。在古代,忠君報國的思想是十分流行的。哪怕是漢武帝對司馬遷做了很過分的事情,司馬遷也依舊要將這本史書寫完,足可以他對漢朝的忠心。

而劉邦作為大漢王朝的締造者,對這些漢朝臣子的意義則更加重大。因此,司馬遷是不會對劉邦又任何不敬的。

事實也的確如此,在《史記·高祖本紀》中,隨處都能看見司馬遷對劉邦的尊敬。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首先,在司馬遷對劉邦描述性格時提到其“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古代民以食為天,一個人如果連自己都無法養活,那是會受人恥笑的。比如說韓信,因為其不會勞作,還驕傲自大,以至於被周圍的人嘲笑,甚至遭受胯下之辱。

就算是到了現在,這種人也是為社會所不容的。結果到了司馬遷口中,劉邦遊手好閒的行為卻被美化成了意豁如也,有大度。這足可見司馬遷對劉邦的尊重。

再來看看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對其不敬的地方。

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劉邦好酒及色,確實不是什麼好詞,特別是對於當時一事無成的劉邦。然而根據下文所描述的事情,就能看出司馬遷這是對劉邦採用了先抑後揚的手法。

劉邦因為喜愛喝酒和美色,所以經常去王媼、武負那裡欠錢喝酒。誰曾想只要劉邦來喝酒,她們店裡的生意就會出奇的好,以至於她們自願放棄劉邦的欠債。

劉邦的行為明明是十分無賴的,可偏偏在司馬遷的筆下卻成為了神蹟。不得不說,司馬遷對於劉邦是十分偏愛的。

司馬遷在《史記》中雖對項羽有讚揚之詞,但亦有貶低之詞,可以說十分公正

看過史記的人都知道,司馬遷在每一個本紀、世家、列傳的後面,都會在最後協商對應的評價。項羽這裡也不例外。《史記·項羽本紀》的最後,司馬遷寫道:

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大概意思是說,項羽在毫無憑藉的情況下,迅速地推翻了暴秦的統治,並自稱為霸王,這是千古以來都未曾發生的事情。這一段顯然是為了讚賞項羽的功績。從這裡也能看出司馬遷對於項羽推翻秦朝統治的行為是表示讚賞的。

然而,在這之後,司馬遷馬上就起了個轉折,那就是

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大概意思是說,項羽自持武力,背離天下,施行暴政,終於導致了自己的滅亡。而司馬遷此舉顯然是對項羽的行為表達了極大的不滿。

也就是說,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是十分中肯,沒有偏頗的。

司馬遷所撰寫的史書被發現時,司馬遷已經死了,而漢武帝根本沒看見過《史記》

司馬遷有一個女兒嫁給楊敞,而楊敞是漢昭帝時期的宰相。楊敞和司馬遷女兒有一個兒子叫做楊惲。楊惲十分喜歡看司馬遷所留下的《史記》,並一直想要將其公佈開來。但是當時的大漢朝廷,一直被幾大權臣們把持著。因此,楊惲一直沒有將其獻出。

遷既死後,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佈焉。——《漢書·司馬遷傳》

直到後來漢宣帝即位,大漢逐漸呈現出政治清明的情形,楊惲才將這部史書公佈。而《史記》也得以重見天日。

也就是說就算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劉邦真的不敬,那也不關他什麼事了。當然,司馬遷還是十分公正的,畢竟史書就是要這樣。

結束語

司馬遷在《史記》中並不吝嗇自己對劉邦的讚美,也不過分的吹噓項羽,可謂是十分公正了。


小云軒談史


司馬遷筆下的劉邦,好逸惡勞,好酒無度,好色成性,堪稱古代版的老流氓,他乾的那些齷齪事,簡直了!現在咱們來列舉一下吧!

一是,吃狗肉不給錢。沛縣有個有名的小吃叫樊噲狗肉,是樊噲使用了獨家秘方製作的,香氣撲鼻,入口即化。每次,劉邦都去樊噲家吃狗肉,但劉邦身無分文,每次都是賒賬,樊噲見到劉邦就躲,但躲又躲不掉,惹又惹不起,因為劉邦是個泗水亭亭長,好歹是個官。

二是,與寡婦生孩子。劉邦這樣的破落戶,是討不到老婆的,沒有哪個女人肯嫁給一個沒錢沒房一身缺點的男人的,所以劉邦到了四十歲的時候,還是沒有討到老婆。

後來,鄰村有個美豔的曹寡婦,很是寂寞,劉邦隔三差五地去幫曹寡婦挑個水,砍個柴,做個飯啥的,非常勤快,曹寡婦覺得劉邦不錯,便委身於他,一年之後生了一個大胖小子,取名劉肥。

三是,踹孩子下馬。彭城之戰,項羽以三萬大軍,擊敗了劉邦五十萬大軍,劉邦玩命地往西逃竄,眼看楚軍將至,劉邦嫌馬車跑的太慢,就把兒女踹下了馬車。

車伕夏侯嬰不忍心,就把孩子拽了上來,結果劉邦又把孩子踹了下去,夏侯嬰又把他們救了上來,一而再,再而三,關鍵時刻,寧願保自己的命,也不顧孩子的命,這樣不負責任的男人,他的後代又出現一個,劉備。

四是,隔空喊話。彭城之戰後,劉太公和呂雉成了俘虜,劉邦和項羽隔著鴻溝對峙,項羽架起了一隻大鍋,下面燒起了柴火,不一會兒,水咕嚕嚕地開了。項羽命人把劉太公帶了過來,對著劉邦大喊:“劉三,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爹煮了!”

劉邦哈哈一笑:“大哥,咱們是結拜兄弟,這不是我爹,是咱爹,你煮吧,記得給我留點湯水!”項羽氣急敗壞,但他顧及名聲,只得放了劉太公和呂雉。

五是,不尊重知識分子。劉邦看不上寒酸的儒生,所以經常戲弄他們,最出格的一次,他看到一個儒生戴著一頂奇怪的帽子,劉邦就把帽子拿了下來,往裡面撒尿,完了之後,才把帽子還給他,此後,儒生見劉邦就提前把帽子藏了起來。

劉邦

漢武帝怎麼看

司馬遷是漢朝的史官,史官的職責是如實地記錄歷史,司馬遷如此廢寢忘食、孜孜不倦地還原歷史,把劉邦塑造成了自私自利、一無是處的小混混,漢武帝難道不知情嗎?

怎麼可能!帝王最在意的是後世的評價,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歷史可以把黑的寫成白的,把白的寫成黑的,是黑是白全靠史官一隻筆,漢武帝豈能不知這個道理。

1、或許有人說,漢武帝成天忙於四處征戰,無暇拜讀《史記》。

不是的。漢武帝精力充沛,他是個工作狂,漢武帝繼位初期,面向天下廣招賢才。東方朔寫了三十萬字的自薦信,胡言亂語,亂吹一氣。漢武帝愣是津津有味地看完了,整整花了一個月時間。所以漢武帝斷然沒有理由不看《史記》的,他就算不看漢朝以前的歷史,但漢朝歷史總該看看吧!

2、或許有人說,漢武帝求真務實,倡導言論自由,不搞虛頭巴腦的一套。

不是的!當年司馬遷只是替李廣的孫子李凌求個情,說了一句公道話,就惹得漢武帝雷霆震怒,並將司馬遷處以宮刑。在西漢,宮刑是比死刑更為殘忍的刑罰,一般人寧肯死也不願遭此奇恥大辱,然而,司馬遷卻選擇了宮刑,他如此選擇不是為了苟且偷生,而是為了寫《史記》。

3、還有人會問,劉邦真的幹了這麼多齷齪事嗎?

應該是的!劉邦好逸惡勞,流氓習氣重,這些都是有可能的,與曹寡婦生了兒子劉肥,踹孩子下車,往儒生帽子裡面尿尿應該都是真的,但把開國皇帝寫的如此齷齪的,恐怕只有司馬遷一個了!

除了劉邦,東漢開國皇帝劉秀、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等等,哪一個不是堂堂正正的君子啊,只有劉邦是個吊兒郎當小混混。

4、或許有人問,司馬遷都受到了宮刑之辱了,為何還敢把劉邦寫成小混混?不怕殺頭嗎?

看了以上幾點,大家應該明白了,司馬遷就算再借給他十個膽子,他也不敢隨意發揮的,他之所以這麼寫,都是漢武帝默許的,或者說,是漢武帝定下了調子,讓司馬遷這麼寫的。

司馬遷當然也想盡量還原真實歷史,但他必須在漢武帝制定條條框框下寫,他只能在儘量不違反“原則”之下,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哪怕他有一點點出格,輕則重新寫,重則直接燒燬,讓他的心血付之一炬。

漢武帝為何這麼幹

漢武帝讓司馬遷把劉邦寫成了一個渾身缺點,四十還娶不到老婆的老男人,其實大有深意的,咱們回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

秦朝末年,烽煙四起,戰亂不斷,先是陳勝吳廣起義,特別是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如晴天霹靂一般震驚了整個華夏。

接著,群雄四起,天下大亂,之前被秦國吞併的七國紛紛宣佈獨立,楚國貴族項羽和項伯找到了放牛的楚懷王,打著他的旗號起義,沛縣泗水亭長劉邦也跟著起義了。

秦國滅亡之後,楚漢戰爭爆發,四年之後,劉邦擊敗了項羽,奪取了整個天下,建立了大一統的王朝,但此時天下人心不負,大家還想著回到秦國之前,七國並存的時代。

後來,劉邦借用呂后之手,一一除掉了這些手握重兵的異性藩王,並把兒子們封到了七國的地盤,這樣帝國才正常運轉起來。

之後,經歷了文景之治,漢朝經濟迅速發展,人口不斷增長,有了經濟實力,漢武帝開始征討四方,開疆破土。漢武帝是個好大喜功的人,特別在意世人的評價,特別是歷史的評價,於是他讓司馬遷寫《史記》。

如何寫開國皇帝劉邦呢?

古代講究個“皇權天授”,皇帝是龍的兒子,真龍天子,但劉邦出身貧寒,他爹是劉太公,不是龍,於是漢武帝就讓司馬遷虛構了一個故事:

這天,劉邦媽媽在河邊休息,突然陰雲密佈,雷聲大作,劉太公擔心媳婦出事,趕忙去河邊尋找,剛到河邊,突然看到一條黑龍盤在媳婦下身。

劉太公不敢過去,遠遠地瞅著,大約十分鐘之後,龍騰空而去,媳婦居然毫髮無損,劉太公把媳婦帶回了家裡,不久之後,媳婦懷孕生下了劉邦。

漢武帝為了證明劉邦是龍子,不惜玷汙祖奶奶的名節,真的是拼了!

接著,漢武帝為了繼續證明劉邦是真命天子,開始全力吐槽劉邦了,什麼與曹寡婦勾搭生子,什麼踹兒子下馬,什麼往儒生帽裡尿尿,諸如此類,反正,品行上劉邦一無是處,渾身都是槽點。

而與劉邦相比,項羽高大英俊威猛,出身高貴,重情重義,愛情專一,有血有肉,是個高高在上的大英雄,可這又怎麼樣呢!最後還不是被小混混劉邦打敗了,此乃天意啊!

劉邦是真命天子,就算他再無恥下流,再胡作非為,但天命所歸,他還是當了皇帝,而項羽當不了。諸如,陳勝吳廣起兵最早,但沒有天命,失敗了;韓信用兵如神,但沒有天命,死於非命;張良絕世之才,但沒有天命,只能給劉邦打工。

漢武帝是想告訴天下百姓,人要信命,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劉邦得了天下是天命使然,不是他努力的結果,他是躺贏的。所以,各位父老鄉親,大家各回各家,各安其命,老老實實地替老劉家,不要有任何非分之想。

因為命是爭不來的!





徐銀章


司馬遷先生作為一位最偉大的史學家,他的記錄,雖然很有小說家的才華,但是,他的記錄還是以一個史學家的相對客觀來書寫記錄的。

劉邦本就是混社會的,身邊豬朋狗友酒肉朋友多多,當然,他的天下,這些人功不可沒。

而項羽本是貴族,作為貴族,他的氣質上和對待人是確實有其劉邦不同的風格和方式。

司馬遷先生不過是如實的寫而已,漢武帝沒有道理去幹涉,畢竟 那是歷史,漢武帝那點度量應該是有的。


喬加貝


首先你的說法是不準確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劉邦和項羽的描寫並非你所說的一個是小混混,一個是大英雄,而是對兩人進行了公正客觀的評價。

司馬遷在《高祖本紀》記述了劉邦一生,也給予其很高評價。“……故憤發其所為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此乃傳之所謂大聖乎。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聖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他把劉邦的功績歸結為大聖來形容,跟你所說的小混混相去甚遠。

《項羽本紀》則記錄了秦末英雄人物項羽的事蹟,在讚美項羽的同時,也中肯地指出了項羽的缺點。“……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信,奮其私智而不師青,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當然,作為一部偉大的史書,《史記》也提到了劉邦性格的缺點和項羽的英雄氣概。劉向、班固稱《史記》“不虛美,不隱惡”,就是從司馬遷對劉邦的描述而得出的結論。不虛美,就是對劉邦的讚譽有事實根據;不隱惡,就是對其存在的缺點不迴避不掩飾。

但是,後人往往忽略了司馬遷的不虛美,而特別看中了他的不隱惡,這就造成了很多人認為,司馬遷是貶劉褒項的。尤其後人一句“世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劉邦簡直成了厚黑學的祖師爺。必須澄清的是,這跟司馬遷無關。

所以現在回到你的問題。既然司馬遷對劉邦和項羽的評價都很中肯,並沒有“大逆不道”,漢武帝自然也沒必要生氣。何況漢武帝也算是一代明君,不至於做出太多的蠢事。說不定他的心裡,也很崇拜項羽這個大英雄呢!





笑談古和今


結論:

《史記》這部偉大的著作是在他的外孫楊惲手中得以發揚光大的。根本沒有機會惹怒漢武帝。

導語:

從《史記》著作的本身而言,它並沒有把劉邦寫成小混混,也並沒有把項羽寫成大英雄。只是太史公從自己的角度,把兩個人的事蹟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至於是什麼形象都是讀者自己所理解出來的,並非太史公本意。

分析

  • 《史記》的成書過程是極其艱難的,太史公在保護《史記》方面也是絞盡腦汁
  1. 太史公司馬遷在李陵戰敗,投降匈奴一事上觸怒了漢武帝,因此被下入獄。為了能夠完成《史記》的創作,太史公忍辱負重,接受了腐刑。即便朋友不解,親人離棄,太史公也從未曾放棄自己的追求,前後歷時一十四年,完成了《史記》的創作。為我們留下了這本寶貴的財富。
  2. 太史公曾擔心過,《史記》如果在漢武帝年代出現會被漢武帝焚燬。因此,他對《史記》進行了保護。在《報任安書》中他寫到過:僕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可見太史公在保護自己心血方面是“不惜一切代價”的。
  3. 《史記》能夠發揚光大要得力於太史公的外孫楊惲。楊惲所處的漢宣帝時代,讓他感覺到了政治清明。為了能夠讓外祖父的心血得以流傳,他把《史記》獻給了漢宣帝,此時《史記》才得以現世。也就是說,漢武帝在《史記》現世的時候已經去世多年了。
  • 通過《高祖本紀》與《項羽本紀》的對比:我們可以瞭解到《史記》並沒有把劉邦刻畫成一個小混混,也沒有把項羽美化成大英雄。
  1. 從《太史公自序》中我們就可以看到他的立場:秦失其道,豪桀並擾;項梁業之,子羽接之;殺慶救趙,諸侯立之;誅嬰背懷,天下非之。作項羽本紀第七。子羽暴虐,漢行功德;憤發蜀漢,還定三秦;誅籍業帝,天下惟寧,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紀第八。太史公在這裡就亮明瞭觀點:項羽背信棄義,為人殘暴;劉邦仁義愛民,奮發圖強,使天下重歸安寧。
  2. 《項羽本紀》裡面主要記錄了項羽的殘暴和勇武。書中記載了項羽勇武的表現,這是為了還原歷史而必要的記錄。也毫無隱瞞的記載了他的殘暴。僅僅是“烹”人這種事,項羽就幹了三次。在“烹”韓生、周苛兩件事上他實施了,在“烹”劉太公這件事上他沒有完成了。一個動不動以“烹”人為樂的人,很難讓我看出是司馬遷要把項羽描繪成大英雄。《項羽本紀》中勇武、殘暴的項羽並非真正的大英雄。之所以被後人視作英雄,是因為《項羽本紀》中對於項羽的鉅鹿之戰與垓下之圍兩處描寫,真的是精彩絕倫,精彩到讓人忽略了他的殘暴,只記住了他的勇猛。還有不能忽視的一點,就是他悲劇的結局引發了讀者的同情,將這種同情演化為認同。
  3. 劉邦在《高祖本紀》中也絕非小混混的形象。有關劉邦的負面形象主要是記錄於其他人的傳記當中。雖然說在《高祖本紀》裡一上來就說了劉邦好色,而其真正的目的是要突出他入咸陽後的秋毫無犯,志在天下。
  • 假設漢武帝本人看到了《史記》會不會因為書中的內容而生氣呢?
  1. 漢武帝是有大胸襟的人。他可以讓金日磾這個外族做託孤大臣,可以下《輪臺罪己詔》承認自己的錯誤,這都說明他是宏闊大氣之人。我承認漢武帝有其殘暴的一面,那都是為了維護他統治的尊嚴。對於一個史官的著作很難引發漢武帝的生氣。
  2. 史官本來就是要記錄歷史的,漢武帝不會因為《史記》上記錄著一些先祖小小不言的“不堪之事”,去為難一個史官。
  3. 漢武帝這個人在我看來有些六親不認,如果不會影響到他的統治地位,他可以放任不管,可只要是影響到了他的統治地位,他連兒子都不會放過。這樣一個親情感淡薄的人,我實在不敢想象他會為了一個自己連面都沒有見過的曾祖父去生氣。

結語:

司馬遷的《史記》客觀的記錄了劉邦與項羽的真實事蹟,並沒有去把劉邦刻畫成一個小混混,也沒有刻意迴避項羽身上的不足,而把項羽刻畫成大英雄。在《史記》得以發揚光大的時候,漢武帝早已不在人世,他根本沒有機會讀到這本皇皇鉅著。即便漢武帝本人真的讀了《史記》,看到裡面對劉邦那些“瑣事”的描寫,應該也是一笑而過。以漢武帝的胸懷,斷不會因為這些事情而生氣的。

畫外音:

然自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這是漢代大文學家揚雄對《史記》的評價,足見《史記》所記載史料之真實性。魯迅先生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無論是從瞭解歷史的角度,還是從文學欣賞的角度,這部傳世大作,都值得每個人去品讀一番。

《史記》

《漢書》


再言春秋


司馬遷沒有刻意醜化劉邦,漢武帝生哪門子氣呀。

劉邦能奪得天下,必有過人之處。當時那麼多能人都投在劉邦帳前,決不是隨意和盲目的。歷史不允猜想,但我們可以推測,沒有一套開明的用人制度,如何有張良、韓信的衷心效力?

封建社會的皇帝,為的是家天下,為了家天下的穩定,皇帝老兒必定容不下功高蓋主的有功之臣的。當初韓信等人正是對皇帝的殘忍認識不足,才有了後邊的一系列悲劇,致使後來無數文人憤憤不平。沒做皇帝前,劉邦還是開明的,他到蕭何門前,照樣要司禮的。當初韓信當上元帥,是劉邦拜韓信為帥的,而不是一道聖旨宣令的。這比宋以後的皇帝可不是開明瞭一星半點。

估計,當初漢武帝也不向後來的那些皇帝容不下半點不同意見。

現代的文人都仇恨劉邦,至於原因,鬼知道!


逸散哥


漢武帝是帝王中的帝王,司馬遷是史家中的史家,這兩人在各自領域都獨領風騷數千年。但由於為李陵投敵辯護,司馬遷因此陷入生死危機,荀悅《前漢紀》中記載:

上(漢武帝)以遷欲沮貳(敗壞)師(李廣利)。為陵遊說。後捕得匈奴生口。言陵教單于為兵法。上怒。乃族陵家。而下遷腐刑。

漢武帝以司馬遷敗壞“貳師將軍”李廣利名聲,為李陵遊說的理由,將司馬遷定為誣罔罪名,按律當斬。按照漢朝法律,如果司馬遷想要逃過這一劫,要麼花錢,要麼接受宮刑(閹割),於是沒錢的司馬遷只能接受宮刑。

對一個正直史官如此處理,也成為漢武帝的一個汙點。然而,對於司馬遷和漢武帝的恩怨,有學者卻感慨:司馬遷對漢武帝的記載有失偏頗,但漢武帝只對司馬遷按律宮刑,沒有動用皇帝手段除了他,展現出漢武帝的偉大胸懷;從歷史眼光來看,漢武帝功大於過,司馬遷欠漢武帝一個道歉!

魯迅評價司馬遷的《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贊之為史家楷模,比如西漢楊雄贊之為“太史遷,曰實錄”,西晉華嶠評價“遷文直而事核”等等。

從《史記》中的文字來看,司馬遷的確踐行著秉筆直書的實錄歷史的精神。《史記》中所記載的任何一件事,只要能調查瞭解,司馬遷都做了詳細核對,力求客觀、全面表現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

然而,司馬遷在對漢武帝的記載上,卻出現了嚴重問題。《史記》成書後,司馬遷上呈漢武帝,劉徹讀了《今上本紀》之後“怒而削之”(還有一種說法是司馬遷死於漢武帝之前,所以並未完成對漢武帝的總結),因此如今我們所看到的《史記·孝武本紀》,只是後人截取《史記·封禪書》,並在開頭補寫六十字而成。

所以,想要研究漢武帝為何討厭司馬遷,首先要看一看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如何記載漢武帝的。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泰山封禪,以彰顯功績,此後還有五次泰山封禪。對於漢武帝的泰山封禪,司馬遷寫了一篇《史記·封禪書》:只記載漢武帝巡行祭祀,一路建宮築壇,大興土木,耗費民脂,而且迷信(尋求長生不老,寵信很多方士)、滑稽、可恥,總之是大搞“鬼神之事”,幾乎與暴君秦始皇差不多,尤其最後點評的一句:

太史公曰:餘從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川而封禪焉。入壽宮侍祠神語,究觀方士祠官之意,於是退而論次自古以來用事於鬼神者,具見其表裡。後有君子,得以覽焉。若至俎豆珪幣之詳,獻酬之禮,則有司存。

總之,司馬遷在這一篇文章中,對漢武帝進行了充分的揭露和嘲笑。至於漢武帝對外北擊匈奴、對內消除封建割據的功績,司馬遷幾乎是閉口不談。其實,司馬遷就是有選擇的摘錄材料,漢武帝功績一面不說,盡找陰暗面報道。

其實,司馬遷對漢武帝的態度,史記中還有很多線索,最典型的是這麼三個。

(1)司馬遷認為漢武帝是一個殘暴之君,在《史記·酷吏列傳》中可以看到,每次漢武帝提及某個酷吏時,往往會用“喜”來說明漢武帝的態度。且,在司馬遷記載中,漢武帝時的酷吏還特別多,寧成、趙禹、張湯、王溫舒、義縱等,這又說明漢武帝的殘暴本性。

(2)司馬遷反對漢武帝北擊匈奴,認為漢武帝攻打匈奴,導致國家凋敝,民眾生活疾苦,而由此非常不滿。關於這一點,從《史記·平準書》中可以看到,司馬遷非常懷念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的富庶。

(3)司馬遷對漢武帝的用人譏諷多,漢武帝喜歡的衛青、霍去病等一代名將,司馬遷不僅描述的比較少,而且對霍去病直接用“幸”來說明。但對不受漢武帝重用的人物,比如李廣,則描述的比較多,也表達出了同情之意。

總而言之,如今看來漢武帝雄才大略,但在司馬遷眼裡,漢武帝禍國殃民,不是一個好皇帝。更為關鍵的是,司馬遷還堂而皇之的將其寫了出來,呈現給漢武帝閱覽。

從以上司馬遷對漢武帝的態度來看,漢武帝在李陵之事上,按律判處司馬遷死刑(不是因為寫史的打擊報復),而且還是可以贖買的死刑,這是何等博大的胸懷才能做出這樣的事情。換成被專家捧成千古一帝的康熙,估計司馬遷早就死透了,早就被文字獄弄的“誅三族”。

有人指出,因為司馬遷被處於宮刑,所以對漢武帝心有怨氣,自然無法客觀描述。其實,按司馬遷的寫史精神來看,應該不至於這麼做,這麼說是對司馬遷人格的侮辱。

另外,司馬遷寫史記時(估計司馬遷早有對漢武帝不滿言辭),漢武帝前前後後也沒有打擊報復,除了李陵之事“按律處理”之外,其他時間裡,司馬遷並未受到生命威脅。如果漢武帝真的殘暴,處理一個司馬遷,應該沒什麼難度吧!

正因如此,所以有學者研究兩人關係之後才感慨,漢武帝僅僅按律宮刑司馬遷,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漢武帝的胸懷寬廣,而且晚年還有勇氣承認錯誤,頒發“罪己詔”,這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這才是真正的偉大帝王。


360度精彩歷史視頻


《史記》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具有偉大的開創性和和卓越的藝術性,如果單純的將司馬遷筆下的劉邦視為“混混”之流,未免太過片面。事實上,司馬遷在《高祖本紀》中完全展現出了一位開國之君的風采。李景星在《四史評議》中,就強調“三代以下,以匹夫而有天下者,自漢高祖始,故太史公作紀多用特筆,與他本紀不同。”

司馬遷在描寫人物方面有一種特殊手法,即“互見法”。在本人的傳記中表現這個人物的主要經歷和性格特徵,以突出其主要特點。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點,則置入別人的傳記中去描述。《高祖本紀》主要寫劉邦起義、寫他的知人善任、仁愛大度,正面表現一代開國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詐、殘忍、無賴的一面,則在其他人物的傳記中表現。

如果深讀過《高祖本紀》,則會對劉邦的形象有全面的瞭解,尤其是他正面的一面。首先是關於劉邦外貌的描寫:“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劉邦初登場,就受到周圍人的稱讚:“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重敬之,引入坐。”正是因為劉邦相貌不俗,呂公才將自己的女兒下嫁給他。而且劉邦起初只是一名小小的亭長,他的上級蕭何、曹參卻以他為首,這也側面體現了劉邦的個人魅力。

其次,司馬遷在劉邦身上加入了諸多神話色彩:“高祖醉臥,見其上常有龍”,“所居上常有云氣”,後面又描寫斬白蛇的片段。這些方面無一不暗示劉邦乃天命所歸之人。後面比較常見的是與項羽的對比,《高祖本紀》中為了突出劉邦的仁愛寬厚,特在此章中大量描寫項羽的殘暴。一邊描寫劉邦的大赦行為,一面描寫項羽的坑殺暴行。對項羽的描述文中多用“攻”“拔”“斬”“殺”等詞,這種乾脆利落的動作描寫突出了項羽的粗魯寡情,這與劉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就強調:“子羽暴虐,漢行功德。憤發蜀漢,還定三秦。誅籍業帝,天下惟寧。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紀》第八。”從自序之中,就可以看出司馬遷的立場。司馬遷對劉邦的生平事蹟做出了詳細、客觀的敘述,也表達對劉邦的推崇。而這些是符合漢武帝的利益需求的。

基本上司馬遷對劉邦的塑造遵循了“不虛美、不隱惡”的原則,而且對項羽的描寫也做到實事求是。且看《項羽本紀》中開篇這段描寫: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競學。

小時候的項羽先學書,又學劍,後又學兵法,總是缺乏恆心,沒有毅力,什麼事情都沒能做好,這種有始無終的性格導致他在取得了重大成功的時候,依然免不了一場敗局,從開篇之中就已暗示著項羽的命運。

當然,司馬遷將項羽也給了項羽帝王般的待遇,將其列入本紀。司馬遷對項羽的感情是複雜的,既有對其英勇威猛的頌揚,也有對其殘暴的批判,寫項羽兵敗自殺,司馬遷足足用了千餘多字,表現出自己對項羽深深的惋惜。

迴歸問題的本質,就太史公司馬遷而言,他是一位十分偉大的史學家。自春秋時期,史官就堅持著“秉筆直書”的精神,司馬遷繼父親遺志,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去編著史書,即便後來遭遇宮刑,仍矢志不渝。這樣一位鐵骨錚錚之人,自然不會因為媚上,而去篡改歷史。

司馬遷因為李陵求情而遭遇侮辱性的宮刑,他在李陵傳記中仍對其充滿著同情。漢武帝雄才大略,他自己雖然有任人唯親、寡恩薄情等缺點,但對於史官,尤其漢唐之時,統治者還是抱有尊敬之意的。

從另一方面來說,太史公司馬遷的風骨,自然不是現在的媒體工作者所能比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