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把刘邦写成小混混,把项羽写成了大英雄,汉武帝为何不生气?

史事春秋


刘邦已经是皇帝了,家庭出生和年轻时做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项羽确实是楚国的大贵族,打仗也比刘邦厉害,但是事实就是刘邦赢了,而且赢的光明正大,项羽越牛,刘邦和刘家的后人脸上越有光,也就是没人阻止赞扬项羽的原因,这里有个很关键的问题刘邦不如项羽为什么能打赢他。其实一开始真正赢的人是项羽,而且他已经称王,开始分封天下,他推翻了秦,还推翻了秦的制度,又回到了周王朝的那一套分封诸侯体系里,所以他自封西楚霸王,但当时分封诸侯这一套已经给玩坏了,等分封一结束,分的小的觉的不公平开始打大的,大的觉的太小要吞并更小的,而且诸侯国内部还有杀主自封的,等于又回到了春秋战国,开了历史倒车,这时候中央王项羽开始东奔西跑治疗各种不服,而且治好了还是封诸侯,因为靠战争建立的威信是短暂,你一走又乱了,等项羽人困马乏的时候,刘邦却积攒了力量开始和项羽争夺天下,因为前面项羽的武力治疗导致很多诸侯不帮他,甚至反叛到刘邦哪里,这时候刘邦的小混混能力上来了,用现在的话叫市侩,你帮我我还是封你为王,等将来项羽死了,大汉朝建立了,呵呵!置县,去王,你反就杀你,你叫项羽一个大贵族做的出来吗!但是刘邦建立汉朝用秦制是正确的,这就把内忧解决了。其实以前用分封是除了武力还有周礼的束缚了,进入战国时代礼就崩塌了,其实战国时期的人也在找一个办法解决战乱不断的方法,秦始皇也是正好站在时代的拐点上,吸收了前人的宝贵经验,开始改革,只是改革了一半还没有成功,而且灭了国的贵族还是很想念以前的生活,所以起义不断,后来被一个叫刘邦的人接了棒,并一代一代的刘家人深化改革,到汉武帝时代空前强大。所以作为刘邦的重孙肯定很崇拜这个白手起家的太爷爷,不需要去美化出生,大汉天子天命之子,足够了。


钢铁梅花


现在我们所了解的历史都是各朝各代所遗留下来的文史资料,一朝继承一朝,从而中华文化能够较为完整的保留下来,可是在阅读这些经典的时候,你是否怀疑过这些史料的真实性,毕竟这是可以称之为敌国的后继者们所保留的,谁知道有没有改动呢?较为出名的一位改动史料的皇帝乃是唐太宗,毕竟玄武门之变,影响太恶劣,并且唐朝的史官也是天不怕地不怕,玄武门事变之事“语多微文”,唐太宗于是责令史官重写,美其名曰:“改削浮词,直书其事”,既然有了这么一个例子,反正我是对于每朝每代对于前朝的描述多了一丝怀疑,但是同样令人疑惑的是,同样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怎么汉高祖刘邦就成了流氓,项羽倒成了英雄?

  大家都知道秦二世而亡之后,留下了两个大BOSS,刘邦和项羽,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之后的楚汉战争,刘邦会打败项羽,创立大汉王朝,因为论个人实力,项羽能爆锤十个刘邦,但是奈何刘邦手下的马仔吊打项羽,萧何、韩信、张良等都有这个实力,而反观项羽集团,项羽生性多疑,连自己的亚父都不相信,手底下怎么能够团结一致,而且项羽太过于目中无人,不懂得韬光养晦,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样子,楚汉战争,楚败汉胜早已毋庸置疑,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开国皇帝却在我们心中如一个流氓般,历史为什么要留一个流氓般的形象呢?

  很多人都说这就要问问司马迁了,因为是他将“流氓”刘邦和英雄项羽带给了我们,很多人也在怀疑当时编写《史记》时,会不会掺杂了一些自己的私人感情,毕竟,他不是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吗?“让我一辈子当不成男人,写写你的祖宗怎么了”,很多人怕是都这样猜测,可是司马迁当时是正儿八经的太史令,编史的笔杆子就在他那里,他所写的东西可以称之为权威了,而且之后班固的《汉书》,荀悦的《前汉纪》中所提到的刘邦形象都没有什么出入,如果有人说:“一定是全天下的文人都在为司马迁圆谎”,那么我肯定觉得,不是你疯了,就是天下儒生疯了,儒生的骄傲你不懂。

  对于刘邦的“好酒及色”这一记载,恐怕真实性毋庸置疑,毕竟汉家皇帝都很骄傲,对大汉的正统和功绩有足够的自信,只要记载的基本是事实,有点皮里阳秋的笔法,也容忍了,既然传下来了,就意味着承认了,这点需要向唐太宗好好学学呀,而对于失败者项羽英雄的描述,不足为奇,因为《史记》中从不缺少对失败者的赞赏,比如伍子胥、屈原、李广等,这可能也是一种阴阳之道,给失败者一个机会,总的来说项羽和刘邦,本为一代枭雄,用贬低的手法描述刘邦,也有可能是在欲扬先抑。



山农小学生


前言:刘邦和项羽,一个是秦朝末年崛起的平民代表,一个是六国后裔的贵族代表。可以这么说,两个人相互交锋是迟早的事。

结果也正如大家所知晓的那样,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获得了胜利,建立了汉朝,而项羽则是在乌江自刎,永远留下了“霸王”之名。

按照成王败寇的理论,刘邦应该是被后人无限称颂,项羽则应该被无限抹黑才对。然而事实上,对项羽的歌颂者却数不胜数,类似“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都是称赞项羽的。甚至在司马迁的《史记》中都表达了司马迁对项羽的赞美之情。而司马迁对刘邦则是类似“好酒及色”的评价。

而司马迁身为汉武帝时期的人,难道不害怕汉武帝怪罪吗?

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贬低刘邦,反而是大加赞赏的

司马迁乃是汉武帝时期的人,也就是说他是汉朝的臣子。在古代,忠君报国的思想是十分流行的。哪怕是汉武帝对司马迁做了很过分的事情,司马迁也依旧要将这本史书写完,足可以他对汉朝的忠心。

而刘邦作为大汉王朝的缔造者,对这些汉朝臣子的意义则更加重大。因此,司马迁是不会对刘邦又任何不敬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史记·高祖本纪》中,随处都能看见司马迁对刘邦的尊敬。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首先,在司马迁对刘邦描述性格时提到其“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古代民以食为天,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无法养活,那是会受人耻笑的。比如说韩信,因为其不会劳作,还骄傲自大,以至于被周围的人嘲笑,甚至遭受胯下之辱。

就算是到了现在,这种人也是为社会所不容的。结果到了司马迁口中,刘邦游手好闲的行为却被美化成了意豁如也,有大度。这足可见司马迁对刘邦的尊重。

再来看看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对其不敬的地方。

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刘邦好酒及色,确实不是什么好词,特别是对于当时一事无成的刘邦。然而根据下文所描述的事情,就能看出司马迁这是对刘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

刘邦因为喜爱喝酒和美色,所以经常去王媪、武负那里欠钱喝酒。谁曾想只要刘邦来喝酒,她们店里的生意就会出奇的好,以至于她们自愿放弃刘邦的欠债。

刘邦的行为明明是十分无赖的,可偏偏在司马迁的笔下却成为了神迹。不得不说,司马迁对于刘邦是十分偏爱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虽对项羽有赞扬之词,但亦有贬低之词,可以说十分公正

看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司马迁在每一个本纪、世家、列传的后面,都会在最后协商对应的评价。项羽这里也不例外。《史记·项羽本纪》的最后,司马迁写道:

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大概意思是说,项羽在毫无凭借的情况下,迅速地推翻了暴秦的统治,并自称为霸王,这是千古以来都未曾发生的事情。这一段显然是为了赞赏项羽的功绩。从这里也能看出司马迁对于项羽推翻秦朝统治的行为是表示赞赏的。

然而,在这之后,司马迁马上就起了个转折,那就是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大概意思是说,项羽自持武力,背离天下,施行暴政,终于导致了自己的灭亡。而司马迁此举显然是对项羽的行为表达了极大的不满。

也就是说,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是十分中肯,没有偏颇的。

司马迁所撰写的史书被发现时,司马迁已经死了,而汉武帝根本没看见过《史记》

司马迁有一个女儿嫁给杨敞,而杨敞是汉昭帝时期的宰相。杨敞和司马迁女儿有一个儿子叫做杨恽。杨恽十分喜欢看司马迁所留下的《史记》,并一直想要将其公布开来。但是当时的大汉朝廷,一直被几大权臣们把持着。因此,杨恽一直没有将其献出。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惲祖述其书,遂宣布焉。——《汉书·司马迁传》

直到后来汉宣帝即位,大汉逐渐呈现出政治清明的情形,杨恽才将这部史书公布。而《史记》也得以重见天日。

也就是说就算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刘邦真的不敬,那也不关他什么事了。当然,司马迁还是十分公正的,毕竟史书就是要这样。

结束语

司马迁在《史记》中并不吝啬自己对刘邦的赞美,也不过分的吹嘘项羽,可谓是十分公正了。


小云轩谈史


司马迁笔下的刘邦,好逸恶劳,好酒无度,好色成性,堪称古代版的老流氓,他干的那些龌龊事,简直了!现在咱们来列举一下吧!

一是,吃狗肉不给钱。沛县有个有名的小吃叫樊哙狗肉,是樊哙使用了独家秘方制作的,香气扑鼻,入口即化。每次,刘邦都去樊哙家吃狗肉,但刘邦身无分文,每次都是赊账,樊哙见到刘邦就躲,但躲又躲不掉,惹又惹不起,因为刘邦是个泗水亭亭长,好歹是个官。

二是,与寡妇生孩子。刘邦这样的破落户,是讨不到老婆的,没有哪个女人肯嫁给一个没钱没房一身缺点的男人的,所以刘邦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是没有讨到老婆。

后来,邻村有个美艳的曹寡妇,很是寂寞,刘邦隔三差五地去帮曹寡妇挑个水,砍个柴,做个饭啥的,非常勤快,曹寡妇觉得刘邦不错,便委身于他,一年之后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取名刘肥。

三是,踹孩子下马。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大军,击败了刘邦五十万大军,刘邦玩命地往西逃窜,眼看楚军将至,刘邦嫌马车跑的太慢,就把儿女踹下了马车。

车夫夏侯婴不忍心,就把孩子拽了上来,结果刘邦又把孩子踹了下去,夏侯婴又把他们救了上来,一而再,再而三,关键时刻,宁愿保自己的命,也不顾孩子的命,这样不负责任的男人,他的后代又出现一个,刘备。

四是,隔空喊话。彭城之战后,刘太公和吕雉成了俘虏,刘邦和项羽隔着鸿沟对峙,项羽架起了一只大锅,下面烧起了柴火,不一会儿,水咕噜噜地开了。项羽命人把刘太公带了过来,对着刘邦大喊:“刘三,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爹煮了!”

刘邦哈哈一笑:“大哥,咱们是结拜兄弟,这不是我爹,是咱爹,你煮吧,记得给我留点汤水!”项羽气急败坏,但他顾及名声,只得放了刘太公和吕雉。

五是,不尊重知识分子。刘邦看不上寒酸的儒生,所以经常戏弄他们,最出格的一次,他看到一个儒生戴着一顶奇怪的帽子,刘邦就把帽子拿了下来,往里面撒尿,完了之后,才把帽子还给他,此后,儒生见刘邦就提前把帽子藏了起来。

刘邦

汉武帝怎么看

司马迁是汉朝的史官,史官的职责是如实地记录历史,司马迁如此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还原历史,把刘邦塑造成了自私自利、一无是处的小混混,汉武帝难道不知情吗?

怎么可能!帝王最在意的是后世的评价,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可以把黑的写成白的,把白的写成黑的,是黑是白全靠史官一只笔,汉武帝岂能不知这个道理。

1、或许有人说,汉武帝成天忙于四处征战,无暇拜读《史记》。

不是的。汉武帝精力充沛,他是个工作狂,汉武帝继位初期,面向天下广招贤才。东方朔写了三十万字的自荐信,胡言乱语,乱吹一气。汉武帝愣是津津有味地看完了,整整花了一个月时间。所以汉武帝断然没有理由不看《史记》的,他就算不看汉朝以前的历史,但汉朝历史总该看看吧!

2、或许有人说,汉武帝求真务实,倡导言论自由,不搞虚头巴脑的一套。

不是的!当年司马迁只是替李广的孙子李凌求个情,说了一句公道话,就惹得汉武帝雷霆震怒,并将司马迁处以宫刑。在西汉,宫刑是比死刑更为残忍的刑罚,一般人宁肯死也不愿遭此奇耻大辱,然而,司马迁却选择了宫刑,他如此选择不是为了苟且偷生,而是为了写《史记》。

3、还有人会问,刘邦真的干了这么多龌龊事吗?

应该是的!刘邦好逸恶劳,流氓习气重,这些都是有可能的,与曹寡妇生了儿子刘肥,踹孩子下车,往儒生帽子里面尿尿应该都是真的,但把开国皇帝写的如此龌龊的,恐怕只有司马迁一个了!

除了刘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等等,哪一个不是堂堂正正的君子啊,只有刘邦是个吊儿郎当小混混。

4、或许有人问,司马迁都受到了宫刑之辱了,为何还敢把刘邦写成小混混?不怕杀头吗?

看了以上几点,大家应该明白了,司马迁就算再借给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随意发挥的,他之所以这么写,都是汉武帝默许的,或者说,是汉武帝定下了调子,让司马迁这么写的。

司马迁当然也想尽量还原真实历史,但他必须在汉武帝制定条条框框下写,他只能在尽量不违反“原则”之下,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哪怕他有一点点出格,轻则重新写,重则直接烧毁,让他的心血付之一炬。

汉武帝为何这么干

汉武帝让司马迁把刘邦写成了一个浑身缺点,四十还娶不到老婆的老男人,其实大有深意的,咱们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

秦朝末年,烽烟四起,战乱不断,先是陈胜吴广起义,特别是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晴天霹雳一般震惊了整个华夏。

接着,群雄四起,天下大乱,之前被秦国吞并的七国纷纷宣布独立,楚国贵族项羽和项伯找到了放牛的楚怀王,打着他的旗号起义,沛县泗水亭长刘邦也跟着起义了。

秦国灭亡之后,楚汉战争爆发,四年之后,刘邦击败了项羽,夺取了整个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但此时天下人心不负,大家还想着回到秦国之前,七国并存的时代。

后来,刘邦借用吕后之手,一一除掉了这些手握重兵的异性藩王,并把儿子们封到了七国的地盘,这样帝国才正常运转起来。

之后,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朝经济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有了经济实力,汉武帝开始征讨四方,开疆破土。汉武帝是个好大喜功的人,特别在意世人的评价,特别是历史的评价,于是他让司马迁写《史记》。

如何写开国皇帝刘邦呢?

古代讲究个“皇权天授”,皇帝是龙的儿子,真龙天子,但刘邦出身贫寒,他爹是刘太公,不是龙,于是汉武帝就让司马迁虚构了一个故事:

这天,刘邦妈妈在河边休息,突然阴云密布,雷声大作,刘太公担心媳妇出事,赶忙去河边寻找,刚到河边,突然看到一条黑龙盘在媳妇下身。

刘太公不敢过去,远远地瞅着,大约十分钟之后,龙腾空而去,媳妇居然毫发无损,刘太公把媳妇带回了家里,不久之后,媳妇怀孕生下了刘邦。

汉武帝为了证明刘邦是龙子,不惜玷污祖奶奶的名节,真的是拼了!

接着,汉武帝为了继续证明刘邦是真命天子,开始全力吐槽刘邦了,什么与曹寡妇勾搭生子,什么踹儿子下马,什么往儒生帽里尿尿,诸如此类,反正,品行上刘邦一无是处,浑身都是槽点。

而与刘邦相比,项羽高大英俊威猛,出身高贵,重情重义,爱情专一,有血有肉,是个高高在上的大英雄,可这又怎么样呢!最后还不是被小混混刘邦打败了,此乃天意啊!

刘邦是真命天子,就算他再无耻下流,再胡作非为,但天命所归,他还是当了皇帝,而项羽当不了。诸如,陈胜吴广起兵最早,但没有天命,失败了;韩信用兵如神,但没有天命,死于非命;张良绝世之才,但没有天命,只能给刘邦打工。

汉武帝是想告诉天下百姓,人要信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刘邦得了天下是天命使然,不是他努力的结果,他是躺赢的。所以,各位父老乡亲,大家各回各家,各安其命,老老实实地替老刘家,不要有任何非分之想。

因为命是争不来的!





徐银章


司马迁先生作为一位最伟大的史学家,他的记录,虽然很有小说家的才华,但是,他的记录还是以一个史学家的相对客观来书写记录的。

刘邦本就是混社会的,身边猪朋狗友酒肉朋友多多,当然,他的天下,这些人功不可没。

而项羽本是贵族,作为贵族,他的气质上和对待人是确实有其刘邦不同的风格和方式。

司马迁先生不过是如实的写而已,汉武帝没有道理去干涉,毕竟 那是历史,汉武帝那点度量应该是有的。


乔加贝


首先你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刘邦和项羽的描写并非你所说的一个是小混混,一个是大英雄,而是对两人进行了公正客观的评价。

司马迁在《高祖本纪》记述了刘邦一生,也给予其很高评价。“……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他把刘邦的功绩归结为大圣来形容,跟你所说的小混混相去甚远。

《项羽本纪》则记录了秦末英雄人物项羽的事迹,在赞美项羽的同时,也中肯地指出了项羽的缺点。“……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信,奋其私智而不师青,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当然,作为一部伟大的史书,《史记》也提到了刘邦性格的缺点和项羽的英雄气概。刘向、班固称《史记》“不虚美,不隐恶”,就是从司马迁对刘邦的描述而得出的结论。不虚美,就是对刘邦的赞誉有事实根据;不隐恶,就是对其存在的缺点不回避不掩饰。

但是,后人往往忽略了司马迁的不虚美,而特别看中了他的不隐恶,这就造成了很多人认为,司马迁是贬刘褒项的。尤其后人一句“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刘邦简直成了厚黑学的祖师爷。必须澄清的是,这跟司马迁无关。

所以现在回到你的问题。既然司马迁对刘邦和项羽的评价都很中肯,并没有“大逆不道”,汉武帝自然也没必要生气。何况汉武帝也算是一代明君,不至于做出太多的蠢事。说不定他的心里,也很崇拜项羽这个大英雄呢!





笑谈古和今


结论:

《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是在他的外孙杨恽手中得以发扬光大的。根本没有机会惹怒汉武帝。

导语:

从《史记》著作的本身而言,它并没有把刘邦写成小混混,也并没有把项羽写成大英雄。只是太史公从自己的角度,把两个人的事迹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至于是什么形象都是读者自己所理解出来的,并非太史公本意。

分析

  • 《史记》的成书过程是极其艰难的,太史公在保护《史记》方面也是绞尽脑汁
  1. 太史公司马迁在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一事上触怒了汉武帝,因此被下入狱。为了能够完成《史记》的创作,太史公忍辱负重,接受了腐刑。即便朋友不解,亲人离弃,太史公也从未曾放弃自己的追求,前后历时一十四年,完成了《史记》的创作。为我们留下了这本宝贵的财富。
  2. 太史公曾担心过,《史记》如果在汉武帝年代出现会被汉武帝焚毁。因此,他对《史记》进行了保护。在《报任安书》中他写到过: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可见太史公在保护自己心血方面是“不惜一切代价”的。
  3. 《史记》能够发扬光大要得力于太史公的外孙杨恽。杨恽所处的汉宣帝时代,让他感觉到了政治清明。为了能够让外祖父的心血得以流传,他把《史记》献给了汉宣帝,此时《史记》才得以现世。也就是说,汉武帝在《史记》现世的时候已经去世多年了。
  • 通过《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的对比:我们可以了解到《史记》并没有把刘邦刻画成一个小混混,也没有把项羽美化成大英雄。
  1. 从《太史公自序》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的立场:秦失其道,豪桀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太史公在这里就亮明了观点:项羽背信弃义,为人残暴;刘邦仁义爱民,奋发图强,使天下重归安宁。
  2. 《项羽本纪》里面主要记录了项羽的残暴和勇武。书中记载了项羽勇武的表现,这是为了还原历史而必要的记录。也毫无隐瞒的记载了他的残暴。仅仅是“烹”人这种事,项羽就干了三次。在“烹”韩生、周苛两件事上他实施了,在“烹”刘太公这件事上他没有完成了。一个动不动以“烹”人为乐的人,很难让我看出是司马迁要把项羽描绘成大英雄。《项羽本纪》中勇武、残暴的项羽并非真正的大英雄。之所以被后人视作英雄,是因为《项羽本纪》中对于项羽的巨鹿之战与垓下之围两处描写,真的是精彩绝伦,精彩到让人忽略了他的残暴,只记住了他的勇猛。还有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他悲剧的结局引发了读者的同情,将这种同情演化为认同。
  3. 刘邦在《高祖本纪》中也绝非小混混的形象。有关刘邦的负面形象主要是记录于其他人的传记当中。虽然说在《高祖本纪》里一上来就说了刘邦好色,而其真正的目的是要突出他入咸阳后的秋毫无犯,志在天下。
  • 假设汉武帝本人看到了《史记》会不会因为书中的内容而生气呢?
  1. 汉武帝是有大胸襟的人。他可以让金日磾这个外族做托孤大臣,可以下《轮台罪己诏》承认自己的错误,这都说明他是宏阔大气之人。我承认汉武帝有其残暴的一面,那都是为了维护他统治的尊严。对于一个史官的著作很难引发汉武帝的生气。
  2. 史官本来就是要记录历史的,汉武帝不会因为《史记》上记录着一些先祖小小不言的“不堪之事”,去为难一个史官。
  3. 汉武帝这个人在我看来有些六亲不认,如果不会影响到他的统治地位,他可以放任不管,可只要是影响到了他的统治地位,他连儿子都不会放过。这样一个亲情感淡薄的人,我实在不敢想象他会为了一个自己连面都没有见过的曾祖父去生气。

结语:

司马迁的《史记》客观的记录了刘邦与项羽的真实事迹,并没有去把刘邦刻画成一个小混混,也没有刻意回避项羽身上的不足,而把项羽刻画成大英雄。在《史记》得以发扬光大的时候,汉武帝早已不在人世,他根本没有机会读到这本皇皇巨著。即便汉武帝本人真的读了《史记》,看到里面对刘邦那些“琐事”的描写,应该也是一笑而过。以汉武帝的胸怀,断不会因为这些事情而生气的。

画外音:

然自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是汉代大文学家扬雄对《史记》的评价,足见《史记》所记载史料之真实性。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无论是从了解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这部传世大作,都值得每个人去品读一番。

《史记》

《汉书》


再言春秋


司马迁没有刻意丑化刘邦,汉武帝生哪门子气呀。

刘邦能夺得天下,必有过人之处。当时那么多能人都投在刘邦帐前,决不是随意和盲目的。历史不允猜想,但我们可以推测,没有一套开明的用人制度,如何有张良、韩信的衷心效力?

封建社会的皇帝,为的是家天下,为了家天下的稳定,皇帝老儿必定容不下功高盖主的有功之臣的。当初韩信等人正是对皇帝的残忍认识不足,才有了后边的一系列悲剧,致使后来无数文人愤愤不平。没做皇帝前,刘邦还是开明的,他到萧何门前,照样要司礼的。当初韩信当上元帅,是刘邦拜韩信为帅的,而不是一道圣旨宣令的。这比宋以后的皇帝可不是开明了一星半点。

估计,当初汉武帝也不向后来的那些皇帝容不下半点不同意见。

现代的文人都仇恨刘邦,至于原因,鬼知道!


逸散哥


汉武帝是帝王中的帝王,司马迁是史家中的史家,这两人在各自领域都独领风骚数千年。但由于为李陵投敌辩护,司马迁因此陷入生死危机,荀悦《前汉纪》中记载:

上(汉武帝)以迁欲沮贰(败坏)师(李广利)。为陵游说。后捕得匈奴生口。言陵教单于为兵法。上怒。乃族陵家。而下迁腐刑。

汉武帝以司马迁败坏“贰师将军”李广利名声,为李陵游说的理由,将司马迁定为诬罔罪名,按律当斩。按照汉朝法律,如果司马迁想要逃过这一劫,要么花钱,要么接受宫刑(阉割),于是没钱的司马迁只能接受宫刑。

对一个正直史官如此处理,也成为汉武帝的一个污点。然而,对于司马迁和汉武帝的恩怨,有学者却感慨:司马迁对汉武帝的记载有失偏颇,但汉武帝只对司马迁按律宫刑,没有动用皇帝手段除了他,展现出汉武帝的伟大胸怀;从历史眼光来看,汉武帝功大于过,司马迁欠汉武帝一个道歉!

鲁迅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赞之为史家楷模,比如西汉杨雄赞之为“太史迁,曰实录”,西晋华峤评价“迁文直而事核”等等。

从《史记》中的文字来看,司马迁的确践行着秉笔直书的实录历史的精神。《史记》中所记载的任何一件事,只要能调查了解,司马迁都做了详细核对,力求客观、全面表现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然而,司马迁在对汉武帝的记载上,却出现了严重问题。《史记》成书后,司马迁上呈汉武帝,刘彻读了《今上本纪》之后“怒而削之”(还有一种说法是司马迁死于汉武帝之前,所以并未完成对汉武帝的总结),因此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史记·孝武本纪》,只是后人截取《史记·封禅书》,并在开头补写六十字而成。

所以,想要研究汉武帝为何讨厌司马迁,首先要看一看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如何记载汉武帝的。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泰山封禅,以彰显功绩,此后还有五次泰山封禅。对于汉武帝的泰山封禅,司马迁写了一篇《史记·封禅书》:只记载汉武帝巡行祭祀,一路建宫筑坛,大兴土木,耗费民脂,而且迷信(寻求长生不老,宠信很多方士)、滑稽、可耻,总之是大搞“鬼神之事”,几乎与暴君秦始皇差不多,尤其最后点评的一句:

太史公曰: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意,於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於鬼神者,具见其表里。後有君子,得以览焉。若至俎豆珪币之详,献酬之礼,则有司存。

总之,司马迁在这一篇文章中,对汉武帝进行了充分的揭露和嘲笑。至于汉武帝对外北击匈奴、对内消除封建割据的功绩,司马迁几乎是闭口不谈。其实,司马迁就是有选择的摘录材料,汉武帝功绩一面不说,尽找阴暗面报道。

其实,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态度,史记中还有很多线索,最典型的是这么三个。

(1)司马迁认为汉武帝是一个残暴之君,在《史记·酷吏列传》中可以看到,每次汉武帝提及某个酷吏时,往往会用“喜”来说明汉武帝的态度。且,在司马迁记载中,汉武帝时的酷吏还特别多,宁成、赵禹、张汤、王温舒、义纵等,这又说明汉武帝的残暴本性。

(2)司马迁反对汉武帝北击匈奴,认为汉武帝攻打匈奴,导致国家凋敝,民众生活疾苦,而由此非常不满。关于这一点,从《史记·平准书》中可以看到,司马迁非常怀念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富庶。

(3)司马迁对汉武帝的用人讥讽多,汉武帝喜欢的卫青、霍去病等一代名将,司马迁不仅描述的比较少,而且对霍去病直接用“幸”来说明。但对不受汉武帝重用的人物,比如李广,则描述的比较多,也表达出了同情之意。

总而言之,如今看来汉武帝雄才大略,但在司马迁眼里,汉武帝祸国殃民,不是一个好皇帝。更为关键的是,司马迁还堂而皇之的将其写了出来,呈现给汉武帝阅览。

从以上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态度来看,汉武帝在李陵之事上,按律判处司马迁死刑(不是因为写史的打击报复),而且还是可以赎买的死刑,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换成被专家捧成千古一帝的康熙,估计司马迁早就死透了,早就被文字狱弄的“诛三族”。

有人指出,因为司马迁被处于宫刑,所以对汉武帝心有怨气,自然无法客观描述。其实,按司马迁的写史精神来看,应该不至于这么做,这么说是对司马迁人格的侮辱。

另外,司马迁写史记时(估计司马迁早有对汉武帝不满言辞),汉武帝前前后后也没有打击报复,除了李陵之事“按律处理”之外,其他时间里,司马迁并未受到生命威胁。如果汉武帝真的残暴,处理一个司马迁,应该没什么难度吧!

正因如此,所以有学者研究两人关系之后才感慨,汉武帝仅仅按律宫刑司马迁,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汉武帝的胸怀宽广,而且晚年还有勇气承认错误,颁发“罪己诏”,这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这才是真正的伟大帝王。


360度精彩历史视频


《史记》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具有伟大的开创性和和卓越的艺术性,如果单纯的将司马迁笔下的刘邦视为“混混”之流,未免太过片面。事实上,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完全展现出了一位开国之君的风采。李景星在《四史评议》中,就强调“三代以下,以匹夫而有天下者,自汉高祖始,故太史公作纪多用特笔,与他本纪不同。”

司马迁在描写人物方面有一种特殊手法,即“互见法”。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仁爱大度,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表现。

如果深读过《高祖本纪》,则会对刘邦的形象有全面的了解,尤其是他正面的一面。首先是关于刘邦外貌的描写:“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刘邦初登场,就受到周围人的称赞:“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正是因为刘邦相貌不俗,吕公才将自己的女儿下嫁给他。而且刘邦起初只是一名小小的亭长,他的上级萧何、曹参却以他为首,这也侧面体现了刘邦的个人魅力。

其次,司马迁在刘邦身上加入了诸多神话色彩:“高祖醉卧,见其上常有龙”,“所居上常有云气”,后面又描写斩白蛇的片段。这些方面无一不暗示刘邦乃天命所归之人。后面比较常见的是与项羽的对比,《高祖本纪》中为了突出刘邦的仁爱宽厚,特在此章中大量描写项羽的残暴。一边描写刘邦的大赦行为,一面描写项羽的坑杀暴行。对项羽的描述文中多用“攻”“拔”“斩”“杀”等词,这种干脆利落的动作描写突出了项羽的粗鲁寡情,这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就强调:“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从自序之中,就可以看出司马迁的立场。司马迁对刘邦的生平事迹做出了详细、客观的叙述,也表达对刘邦的推崇。而这些是符合汉武帝的利益需求的。

基本上司马迁对刘邦的塑造遵循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而且对项羽的描写也做到实事求是。且看《项羽本纪》中开篇这段描写: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竞学。

小时候的项羽先学书,又学剑,后又学兵法,总是缺乏恒心,没有毅力,什么事情都没能做好,这种有始无终的性格导致他在取得了重大成功的时候,依然免不了一场败局,从开篇之中就已暗示着项羽的命运。

当然,司马迁将项羽也给了项羽帝王般的待遇,将其列入本纪。司马迁对项羽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对其英勇威猛的颂扬,也有对其残暴的批判,写项羽兵败自杀,司马迁足足用了千余多字,表现出自己对项羽深深的惋惜。

回归问题的本质,就太史公司马迁而言,他是一位十分伟大的史学家。自春秋时期,史官就坚持着“秉笔直书”的精神,司马迁继父亲遗志,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编著史书,即便后来遭遇宫刑,仍矢志不渝。这样一位铁骨铮铮之人,自然不会因为媚上,而去篡改历史。

司马迁因为李陵求情而遭遇侮辱性的宫刑,他在李陵传记中仍对其充满着同情。汉武帝雄才大略,他自己虽然有任人唯亲、寡恩薄情等缺点,但对于史官,尤其汉唐之时,统治者还是抱有尊敬之意的。

从另一方面来说,太史公司马迁的风骨,自然不是现在的媒体工作者所能比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