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以前農村晚飯後大家聚在一起聊天、納涼的場景,你還記得嗎?還懷念嗎?

農策分析


如果回到20年前,我肯定在外面與人吹牛X

我能記得的就是我15歲那幾年,那個時候沒空調,風扇都因為電壓不穩而不經常用,當然還有點不捨得用。

以前

那個時候每天晚上吃完晚飯我們附近很多人幾乎不約而同的都會去公路邊一處樹林裡,大人們一群一群的人坐著閒聊。並且那個時候聊天內容還多是聊美國為主,其實從來沒人去過,多是道聽途說。然後,我們一群小兒則在路邊聽,聽煩了便跑到公路邊上看見車就一陣大喊並往車上扔樹枝,想想,真後怕。

現在

現在幾乎每天晚飯後都是吹著空調,看著電視,要麼就是坐在電腦前或者拿著手機看今日頭條、抖音之類的APP。每天睡覺前眼睛都累的痠疼,想想雖然以前的日子很單調,但是卻讓人懷念,雖然再也回不去了。


農村王小霞


謝謝題主發了這樣一個鄉韻悠悠邀答題。

本人60後,儘管五十多年前的場景了,一想起來,恍如眼前。

我家住在村東頭,門前不遠是一條小溪,上架一座石板橋。悶熱的夏天,每天晚飯後,村東頭的十幾戶人家,便會聚集到小橋上納涼拉呱。我們小孩子便躺在涼爽的草蓆子上,仰望著滿天的繁星,背誦著白天學過的課文:青石板,石板青,青石板上釘銀釘……還嚷著大人們猜猜這是什麼?大人們愛搭不理的,他們正啦著那些南莊北疃道聽途說的閒呱呢。



拉呱的大人中,話題最多的是本家族的一個大奶奶。她當時也就四五十歲,是村裡的接生婆,不光能接生,凡是嬰幼兒所有的小病小症候,什麼“風”啊“痺”啊的,到她手裡,都不是問題,稍一療理,就好了。記得有一次我肚子突然間痛得厲害,母親喊她過來看看,她簡單問了幾句,兩手掌按我肚子上輕揉了一會,又切了兩片姜在肚臍周圍擦了擦,然後叫日母親取來一個鏡子,一個雞蛋,兩手扶著雞蛋立在鏡面上,口裡唸叨著:是不是你?是不是你?是你你就站住了……她慢慢鬆開手,那個雞蛋便穩穩地立住了。只見她臉一變,呵斥道:小孩芽芽的,你也好意思,走吧!缺錢了傍晚給你送點!然後衝母親說,行了,傍晚去東橋頭燒兩張紙吧。看著她神神道道的操作,我的肚子不知不覺好了起來……

這個大奶奶拉呱講得,也大都是這麼些神出鬼沒的故事。只要她一開拉,大家便都噤了聲,悄悄地聽著,我們幾個小孩子,也緊挨在大人身邊,又害怕又極想聽,也就不敢到處亂跑了。

記得她講得最嚇人的一段,是一個老磨匠的故事。那時候吃得各種麵粉,全是石頭磨人工研磨出來的。磨匠就是專門鑽磨石磨的匠人,整天背個皮兜兜,裡面裝著錘子、鐵鑽子等工具,周邊村裡攬活幹。有一次老磨匠在顧主家幹完活,吃了晚飯往回走,轉過蘿蔔山東溝,突然進了一個村子,這個村子好像從沒來過,就沿著主街道只管往外走,走著走著又走回原來的地方了,轉了好長時間就走不出去。心裡一激靈,出了一頭冷汗,知道怎麼回事了,呸了一口,從皮兜裡拿出鐵錘,照著跟前一戶的門上咣咣就是兩錘,只聽嘩啦一聲,定晴一看,是一塊墓碑被砸爛了,眼前競是一片墳地,回家的路就在不遠處。老石匠手握鐵錘,一路狂奔跑回家,從此再也不敢走夜路了……



她也並不完全講這些令人害怕的鬼啊怪的東西,記得她還指著銀河兩邊的牛郎織女星教我辯認,叫我找離牛郎星旁邊的一組梭子樣式的星星,說那是織女織布的梭子,扔過來打牛郎的,女人勁兒小,扔不遠,所以扔偏了。接著又指著織女星前面的一組三角形的星星,說那是牛柺子星,是牛郎扔過來了打織女的,男人勁兒大,扔的遠,正好扔織女面前了……

拉呱的人們經常到小半夜,空氣中有微微涼意下來了,便收起各自的涼蓆、蒲團,抱起己經睡著了的孩子,回家了,一天的莊戶日子,就算正式落幕了。


城中村2018


以前,我家住在一條大河邊上,爬上高高的堤坡,就是一個有上百年曆史的老渡口。那時候尋豬草和尋馬草的人多,堤坡上都沒有很深的雜草,特別是堤面上,可能行走的人多,有很寬的路面都不長草。

那時的農村,沒有空調,沒有電風扇,只有一把大扇子,不住手的搖啊搖。每到夏日的傍晚,住在附近的人家,都陸陸續續爬上堤。長長的堤樑上,到處擺的是拖椅、涼床和椅子。
大人們都聚在一起日白聊天,小孩子則四處亂竄。涼爽的風帶著河水的氣息,一陣趕一陣吹來,連蚊子都巴不住。

住在堤內的,都是附近鎮上的居民。住在堤外的,都是附近的農民。不論工人還是農民,都非常融洽的聚在一起,相談甚歡。

在渡口擺渡的李大爺,是個見多識廣的能人,他走南闖北到過很多地方,人也很隨和。我們一群小孩子,總是圍在他身邊,聽他講一些奇聞異事,或者講笑語、猜謎語。
我們雖然迷迷糊糊,聽得似懂非懂,謎語也多半猜不出,可還是樂此不疲。夜深了,父母三令五申,都不願回家去睡覺。最後多半是聽著聽著,就歪在母親懷裡睡著了。

記得有個小男孩,他本來是好好坐在椅子上的,我們都不知道他已經睡著了。他突然從椅子上站起來,拔腿就往遠外跑,嘴裡還含糊不清的喊著什麼。我們追了好遠,幾個大人費了九牛二虎之為,才把不斷掙扎的男孩揪回來,把他丟在椅子上,他又一動不動的呼呼睡去。

第二天問那男孩跑去幹什麼?他什麼都不知道。為此事,我們還笑話了他好久。
彷彿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那已經是40多年以前的往事了。

現在有了電扇,和各式各樣的空調,夏天的夜晚,在村裡的大路上,很少看到有人走動,人們都躲在溫度適宜的空調房裡,根本感覺不到夏日的酷暑。

現在,我們的生活雖然過得舒適愜意了,可那種聚在一起納涼談笑的樂趣,卻在我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


村婦瓊姑


對於以前農村晚飯後大家聚在一起聊天、納涼的場景,你還記得嗎?還懷念嗎?

<strong>當然記得了,當然懷念了,誰不懷念過去呢?過去總是最美好的,過去總是值得懷念的,沒有什麼能打敗過去。過去也確實如此。

我是個80後,小時候在農村長大,小學開始在市裡上學,暑假還是在農村過,那時著實抱怨農村無趣,然而現在最懷念的是農村,是那些時光。

我常常想起,小時候,家門口有幾棵大槐樹,有一棵橫倒的樹幹是人們的座位,住在一條垓的街比兒們和他們的小孩,在傍晚的時候,會坐在樹下乘涼嘮嗑,小孩子跑來跑去的玩耍,初夏的白色槐花散發著香氣。那時天氣不是那麼熱,天黑以後能玩好久,也曾看到過螢火蟲。

以前鄰居之間的院牆也很矮,站著自家院裡就能看到鄰居院裡。後來不知為何院牆加高了,超過了大人身高,還能聽到對方聲音,但不能直接看到。後來我家西邊鄰居做了包工頭,他家搬到村子另一頭,房子空了,最近租給了一個老人,老人又搬走了,又空了。我家西邊的西邊鄰居去年也搬走了,我家後面一排的鄰居前年全家出去打工,房子也空了。

我家東邊鄰居兩口子和他家東邊鄰居男人一起開大貨車,女人和他家鄰居男人被撞死了,只剩下東鄰男人,每天開車出去打工,他家小孫子半個月來一次,會跟我兒子一起玩。

前垓親戚家門口有一個兩米長的水泥坡,會有很多鄰居坐在那裡乘涼,小孩子們在家附近捉迷藏,玩夠了一起躺在涼蓆上,看天上的星星。

不止是夏天,我跟我的兩個表妹總會在一起玩,我還在表妹家裡睡過覺,跟我兩個表妹一起罩在一個被子,三個人打打鬧鬧,還把被子踹壞了。我喜歡奶奶家的長型大院子,就在我家靠西點的前排,也是老伯和表妹家,小時候我一遍遍走過,走到前垓去玩,後院有三叢大大的馬藺。後來奶奶死了,院子歸老伯所有,他家蓋了兩層房子,門總是關著,我再也不能隨便穿過了。老伯的小外孫我表妹的大兒子跟我兒子年齡相近,他們隔半個月會一起玩耍。


一起玩耍的沙堆,一起挖過的泥巴,雨後地上冒出的泉水,都沒有了,然而還在那裡,不去看的話還在那裡,彷彿下一秒我還會走過那裡。


如果感到快樂


這情景請看一段我寫的回憶錄:

晚飯前的夏天,院子裡最熱鬧,東南西北戶,全在屋外門口灶臺前做飯,小朋友們幾乎都在“拍噠、拍噠”的拉風箱,滿院子的藍煙和咯咯的說笑聲。飯熟了,孩子們端著大碗小米稀飯,裡面泡著玉米窩頭,在大門洞吃著還說笑著。 看誰家的飯香,來個現場交換,饅頭和發糕平時吃不上,也就不在交換的範圍,基本上是窩頭換窩頭,有鹹菜吃就不錯了。

晚飯後,姥姥和幾個老太太每人手裡一把扇子,一是為涼快,二是為防蚊子。她們坐在各自家門口,說著東家長李家短的事兒。

連生父母是公社幹部,吃完飯後手裡總有一份報紙在低頭讀著。

小燕她媽是婦女隊長,吃過飯站在院子中間講幾句大寨“鐵姑娘”的先進事蹟,讓姑娘們好好學學。

院子裡最熟悉的聲音是姥爺的收音機了,大家都喜歡聽評書和侯寶林、郭全寶的相聲。滿院子的笑聲有時會把姐姐的同學秀梅和她哥洪亮,還有很多小朋友招來,姥爺從不煩躁,把聲音開的大大的。

崗和姐姐他們愛聽姥姥給講《朝陽溝》銀環她媽蹦高高那一段情景,姥姥的動作學的太像了。

太陽落山前女孩子們在院子裡跳方方、跳皮筋、踢鍵子,嘴裡唸叨著什麼:“颳大風,下大雨,裡面坐著白毛女……。”

男孩子們彈玻璃球、甩“三角”(煙盒紙疊的三角形)。天黑後,跑出院外玩“傳電”,這種遊戲在晚上人少時玩。由一個人抓幾個人,從一個電杆跑到路對面另一個電杆沒被抓住,就贏了,非常驚心動魄,經常會跌倒受傷。直到各家大人們喊著要睡覺了,所有的活動才算停止了。

過去吃的不好,也沒什麼文化活動條件,孩子們更沒有玩具玩,可大家總是高高興興的,沒有那麼多複雜的事情,不懂得心情煩惱,很值得懷念。


作家恩出


對於以前農村晚飯後大家聚在一起聊天,納涼的場情,你還記得嗎?你還懷念嗎?對於以前農村晚飯後大家聚在一起聊天,納涼的場景,雖然過去幾十年了,每每想起,至今仍記意憂心!那時候農村人很窮,象風扇啊,空調啊城市富家人才有,,到了夏天,火陽火紅,滿屋到處都熱乎乎,特別是一吃晚飯,人滾身的熱汗水,那時也沒有洗澡設施,只好老人,小人,兄弟姐妹們都不約而同的聚在一個大場邊邊,有人拿個凳子坐,有人拿個蛇皮袋,有人拿個草蓆,,有人坐,有人拉長就睡草蓆上,你一言,我一語,,有時說到天上,有時片到地上,,,有些大人片種地打了多少糧食,啥種子好,,誰家養豬,誰家養羊賺了多少錢,,小娃們議論班上那娃學習好,啥難題咋算唱的,,,人們說東哩,議西哩,片的美的很,,,還有的人嘴上沒安門,胡說亂拌,吹牛吹的美的很,說有一母牛,在坡上撒了一泡尿,你看尿大小哩,流下去就澆了幾畝地,,,人們聽了,呵呵大笑,那時候雖說窮,人好象一天沒啥壓力,心情好的很!片著片著,時間過的快的很,當快到十二點左右了,人們涼下了,,,紛紛散場,各回各家,,,大熱天,這場邊邊就成了娛樂場了,大夥們日復一日自覺自願,聚到一塊,片個熱鬧,圖個涼爽,圖個快樂!而今社會的飛速發展,經濟的活反,人們的生存環境發生了質的變革,,風扇,空調,洗澡等設施應有盡有,舊時眾人聚到一塊納涼約的習慣已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想起來舊時眾人納涼真熱鬧,真歡樂,還珽有意思的!!!


知足常樂36996336933


懷念過去是我感覺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候,那時無憂無慮開開心心,農活幹完就東家轉悠,西家樂呵的年月。

那時候還是黑白電視機,而且不是每一家都可以買得起的,一到晚上我們就聚集在一起等著看電視劇聯播,又說有笑的,娛樂活動,那時候的人心也特簡單,也許是我還是兒童,不懂當時大人的思想,反正在我心裡他們就是那麼的真實簡單快樂[微笑]

這時候的我還會時常想起,懷念以前像電影一樣一幕幕浮現腦海中。








花開正園


說到在農村晚飯後納涼聊天真是感慨萬千,時間過的太快了,仔細回想一下,彷彿一切盡在昨天。


一眨眼距離那些和奶奶扇著芭蕉扇,飯後坐在門前的梧桐樹下聽奶奶講故事的日子,已經過去了至少有20年了,我今年30歲,記得我10歲左右時,農村的環境條件並不像現在這麼好,三天兩頭的停電,凡是颳風下雨必停電不可,家裡必備洋蠟是萬萬不能忘的,不然只能摸著黑刷鍋洗碗了,家家戶戶都是土牆、土炕、土房、感覺用一切都是天然的比喻最合適。

只要是晴天的晚上,奶奶就會帶著我坐在門前大梧桐樹下,與鄰居的奶奶拉家常,你東一句我西一句其樂融融,蚊子在身邊飛來飛去,一扇子過去就找不到影了,過一會又會聽見蚊子嗡嗡的聲音,彷彿在說“親”一口都不行嗎?真小氣!



其實現在想想,那時候吃完晚飯除了坐在家門口納涼聊天,真的是不知道再能幹些什麼呢!有電視的人家是少數,還是黑白電視,也許現在很多人都沒見過,空調就更不敢想象了,比電視更難見到,我那時真是沒有見到過,直到上了初中,看到城裡人家裡裝的,能夠製冷和制熱的設備,直到有人告訴我是空調,我才明白了過來。

所有美好的記憶已經成為了過去,願青春在心裡永駐,回味過去,展望未來,希望我們的未來一片光明!


阿祥生活錄


看到這個提問內容真是讓我感同身受,有點落淚的感覺。現在因為外地工作,老家農村一年回去不了幾次,夏天回去幾次也就住一晚,但和往常一樣照樣出來在馬路上坐坐和鄰居大爺大娘們聊聊天,雖然次數不多但還是能夠感到特別的溫馨。

記得我上高中之前暑假晚飯後除了找金蟬就是在村裡的馬路上和鄰居一起聚在一起喝水聊天打撲克,那個時候除了白天要下地澆玉米,晚飯從菜園子裡摘幾個西紅柿來一盆西紅柿雞蛋湯就把晚飯打發了。鄰居現在已經95歲高齡的大爺那個時候從村旁邊的蘆葦蕩中割了一捆捆蘆葦,曬乾後編織成席子,比現在的席夢思還舒服,夏天涼爽冬天保暖,晚上看完新聞聯播和天氣預報後就抱著席子佔地方去了,躺在席子上數天上的星星,那個時候學習初中地理,從天空中知道了北斗七星和銀河。



如果碰到縣城或者鄉鎮來村裡播電影,基本都傾巢出動了,那個時候娛樂活動很少,一年也很難幾次有電影看,所以每次有電影要放,下午在學校就傳開了,說鄰村昨晚放電影了,放的李連杰的武打片,唉!都期盼著明天來我們村來播。有時候也會來一兩個雜技團來村表演,當晚上看節目是不要錢的,第二天一大早就挨家挨戶要糧食,呵呵,我們那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摸透規律了,第二天都把門關緊,咋敲也不開,呵呵,標準的小農意識啊。沒辦法,那個時候農村說實話經濟實力還不是現在,都沒啥有錢的。



現在生活好了,村容村貌都煥然一新了,以前的土路變成水泥硬化了,所有的房屋都統一粉刷了,村邊小河旁也建成了文明的公園,每晚跳舞的,直播的,打球的都絡繹不絕,十里八村的好唱歌跳舞的都過來溜達,而晚上大街上很難簡單能夠席地而坐的現象了。

現在村還是那個村,而人已不在,現在回去看看村裡的人基本上都不認識了,以前的老人早已化為塵土,年輕的天天上班,我每次回老家都要招呼鄰居健在的大爺大娘一起聚聚喝喝茶、聊聊天,保持我父親在的時候一切東西,讓一切依舊如故吧!這就是對故鄉的一種情感、一種愛吧!也是對逝去的童年和記憶的緬懷。


魯北老於


這個印象太深刻了。

我小時候,家附近有一座水泥橋,成為夏天夜晚納涼的寶地。

我們會在傍晚的時候,用桶從橋下打水上去,把橋上一塊地方澆透了。先來的人佔據橋中間的位置,遲來的只能往兩邊挪了,因為中間有河風,最涼快。白天,大太陽把水泥橋曬得滾燙,水澆上去,滋滋的響,一會兒就幹了,熱氣也散了。

晚上,帶上涼蓆,帶上蒲扇,把涼蓆往橋上一鋪,可以躺下睡覺。因為乘涼的人多,拉家常的也多,前三莊後三莊人家的掌故,我們一個夏天瞭解得清清楚楚。

還有人會吹笛子,拉二胡,非常好聽,大概是因為那時候農村的娛樂實在太少的原因。尤其是遠處小橋上的笛子和二胡聲音,更加悠揚婉轉,宛如天籟。

更多的時候,是坐著聽人講故事。故事一般都是鬼故事,非常奇特,有的鬼故事我至今找不到出處,也沒有什麼藝術與邏輯可言,但那時候就是喜歡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