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周培公被康熙贬驻盛京十分凄惨,为何临死还要献皇图?

青灯问史


《康熙王朝》剧情冲突的设定一直沿用“二人转”模式,从康熙与鳌拜,到明珠与索尔图,再到康熙与伍次友,康熙与周培公,康熙与姚启圣等等,全部以两两对立切磋的固定套路引出剧情,较之《雍正王朝》多线叙事齐头并进,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大格局相差甚远,说的难听点,《康熙王朝》就是个打怪升级的套路,只不过较那些勾心斗角的后宫戏多些历史的厚重感罢了。

▲电视剧康熙王朝整体水平逊于雍正王朝

在这些二人转里,伍次友的角色设定最为薄弱,也最缺乏存在感,看似世外高人,不食人间烟火,实则是个感情上的懦夫,权力面前的菜鸟,更搞笑的是,编剧还让苏麻喇姑临终前说出:最爱的人是玄烨。不知道是苏麻老了,得了健忘症,还是编剧把伍次友这个跑龙套的给忘记了。如果她最爱的是康熙,又何必设定一出痴男怨女的伤别离,难道是初恋不懂事?

周培公算是二人转里设定较为成功的一个,他出身寒门,以科举入仕,后通过劝降王辅臣,平定陕甘叛乱成名,但这样一个忠心事主的干吏,却在功成名就后遭到了康熙的猜忌,被放逐到苦寒的盛京,郁郁而终,而在临死前,他念念不忘的依旧是臣子的忠义,将十余年苦心孤诣制成的地图献给康熙皇帝!

▲地图在古代是战略资源

周培公的遭遇,或者说设定,说明几个道理:

(1)伴君如伴虎

周培公初识康熙,对方尚是弱冠少年,两人一见如故。康熙欣赏周培公的才华,周培公感念康熙的识人之恩,所以在得到重用后,殚精竭虑,为主分忧,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劝降王辅臣,为平定三藩剪除了心腹大患,可以说居功至伟。但年纪轻轻的康熙皇帝却对这个一手提拔起来的汉人官吏视若寇仇,不仅把头功给了有名无实的满人图海,还在天下大定后把他放逐到盛京,让老家那些族人们死死盯住,唯恐他有非分之想。

周培公自小熟读经史子集,当然明白鸟尽弓藏的道理,但即便如此,也没有想到和颜悦色的康熙皇帝,会如此阴毒,就连一手抚养他的老祖母孝庄皇太后也觉得孙子做的太过分。

但话说回来,封建社会的君王哪个不是如此,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勾践杀范蠡,曹操杀吕伯奢,赵构杀岳飞,朱祁镇杀于谦,哪个不是如此,臣子只是皇权的奴隶,为主分忧,为主尽忠是他们的本分,纵然受些委屈,也是理所当然,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周培公出身贫寒,险些饿死街头

伴君如伴虎!

(2)士为知己者死

士为知己者死这个说法最早来自春秋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让,家主智伯瑶被杀后,豫让伏桥如厕、吞炭漆身(古龙的《剑花烟雨江南》中部分情节便是借鉴此处),最终自刎殉主。豫让的做法受到了后世的追捧,太史公在《史记》为他开了专栏,大书特书他为主尽忠的故事。

这种做法也影响到了仰慕中国文化的日本,德川幕府时期的赤穗四十七义士便是类似的套路,美国作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其研究日本的著作《菊与刀》中将这种思想定义为:义理,并言及这中做法源于日本的等级思想,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国的仁爱是两码事。她不明白,所谓的“义理”不过是中国忠义思想的变种,其内核并无太大差别,要说源头,便在豫让这里。

▲周培公与图海一起平叛,头功却给了图海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从一介草民到位高权重的大将军,靠的是康熙的赏识和重用,如此康熙便是他的知己、伯乐,按照“士为知己者死”的设定,纵然后来的康熙对不住他,他也不该有半分怨言,不仅如此,还应该以死相报。

今日再看“士为知己者死”,不过是等级社会愚忠思想的一部分罢了。

(3)忠君爱国

中国古代社会,家国一体,忠君就是爱国,爱国就是忠君,两者并无太大差别,历朝历代的君主们,希望借助这种君国思想,将读书人死死绑定在自己的棺材板上,如此才能万世一系,江山永固。

但满清却是的例外,发源于关外的后金,是地地道道的异族,按照忠君思想,读书人是不应该效忠于他们的。然而满人入关后,各路读书人很快为自己的软弱与犬儒找到了借口:文化!

▲周培公视康熙为伯乐,所以忠心耿耿

国家不是某个人的,也不是某个民族的,只要他们认同我们的文化,就是正宗。尊孔子为万世师表,三纲五常,民贵君轻,这就行了,至于皇帝是满人汉人不重要!

但满人却不这么想,虽然口口声声“满汉一家”,但对汉人的防备心理贯穿满清300年,庚子国难那会,主战派刚毅依旧在喊“汉人强,满人亡”。

周培公是个读书人,当然知道这么道理,但他能够十年如一日做出地图,并于临终之际献给康熙,除了报效知己的愚忠,还有就是超越种族的天下观。

对百姓来说,谁做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皇帝能够勤政爱民,将百姓的福祉放在第一位。较之明朝那些昏庸的汉人皇帝,康熙的能力格局都高出许多,辅佐康熙,维护国家统一不仅仅是忠君,也是忠于天下的百姓,这也是编剧最想表达的一层含义!

▲康熙为周培公守灵

当然,康熙也很会演戏,在周培公死后,以守灵这种下克上的叛逆模式来褒奖臣子,可谓:以礼还礼,不仅淡化了自身的阴毒罪过,还在周培公的忠君思想上更进一步,让百官明白:只要忠心,总会有回报的。

臣子半生一条命,皇帝包个夜,如此而已!

结语:

所以说,周培公从一出场,就注定了悲剧的命运。才华让他从一干人中脱颖而出,但也让君王们心怀忌惮,而对天下百姓的情感,又让他无力挣脱权力的枷锁,思来想去,只能把自己当作蜡烛,燃烧殆尽!



日慕乡关


《康熙王朝》中最令人唏嘘不止的要数周培公的遭遇,这位给他一根棒就能撬动地球的汉人率领三千家奴狂揙了吴三桂后,又拿下了拥兵自重的王辅臣,然而,结果却是被康熙夺取万世之功,被贬驻冰天雪地的盛京。因多种原因病逝,但是临死前,却将十年绘制的呕心之作大清皇舆图献与康熙,是忠心还是邀宠,抑或是雄心不死呢?我个人认为他献皇舆图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但是最后一点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一.忠君思想。周培公虽然出身卑微,也曾谋求科考但是因故落地,便过起了流浪生活,但是他从来都自诩是一个读书人,读书人向来为官都具忠君爱国思想,骨子里有一种清高和狂傲之气,比如对于伍次友的推荐信,他不愿搭上伍次友帝师这条船,领伍次友的情,更愿意以身正而得荣耀。在获得康熙的提拔和重用后,读书人忠于君主的思维得以真正实现,所以,正所谓“君父无过”,周培公自然也免不了封建社会的愚忠思想,无论境遇顺与不顺,都时刻效忠。好在他遇上的是康熙帝,要是遇上昏庸的无道君主,也许就是助纣为虐之人了。

二.知遇报恩。周培公的身世实际很悲凉,要不是遇上康熙,估计他这辈子就是讨饭的命,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于康熙的知遇之恩,周培公时刻铭记于心。对于康熙的贬黜,康熙问他:你恨不恨朕。周培公的回答可谓情深意切,真实表达了一个流浪儿得到家的心境,这让康熙十分动容。这本身也符合周培公的遭遇。周培公明白,满汉之分在康熙的嘴里虽然不存在,但是却始终烙在康熙的心间的,这不是康熙之错,就算是康熙要搞满汉平等,对于以满族地主阶级为基础的那些八旗子弟和官僚们也不会允许,这是康熙的无奈之举,是为了八旗政治的需要,所以,他周培公的牺牲无所谓冤枉与否,一切皆源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周培公看得透彻,想得明白。

三.打脸康熙,谋求满汉平等。如果非要说打脸康熙也不为过,因为康熙尽管只是八旗地主阶级的代表,但是他本人也确实对于汉人能臣有不信任之心,这事儿还包括后来的姚启圣、李光地和海霹雳等人。周培公一张皇舆图狠狠回击了康熙对汉人的不信任,不仅仅是对于康熙,主要是对于那些八旗地主阶级的回击,这另明珠索额图之辈十分汗颜。但是好还有重要一点,那就是为满汉平等进行争取,周培公用皇舆图告诉康熙:你康熙是少数民族,来领导人数最多的汉族,若不争取汉族的大力支持,是很难干下去的,你看看,像我这样的汉族,是能干出很多有利于国家稳定的事情的,不要被满族八旗的那些偏见思想所误导,这张图是以满汉为基础的中华土地皇舆图,不是八旗皇舆图,搞清楚了。但是周培公不可能直说,全在这张图里。康熙要为周培公守灵一晚,大概就是思索这个事情,并非只有哀婉。


青灯问史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康熙贬驻盛京十分凄惨,为何临死还要献皇图?(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

谈到周培公,一生为康熙立下了汗马功劳,到最后没有受到重用,而被贬到盛京。周培公早期,非常穷苦,不为五斗米折腰,经史子集无一不通。当时,虽不在庙堂之门,可是,对庙堂之事,依然看的很透。

周培公与朱国治结交比较好,朱国治见他确实有才,非常欣赏他。当年,虽说受康熙老师伍次友推荐,并有推荐信给明珠大人。周培公在穷困潦倒时,也没有拿着推荐信去找明珠,要的一官半职。他想要靠自己能力做官,不能靠人家的推荐信。

可见,周培公十分耿直,靠自己的能力闯出自己的仕途,更不会让别人推荐。是金子总会发光,最终,康熙还是发现了周培公。

由于周培公受到朱国治赏识,要去云南做巡抚时,向康熙征求要带上周培公。对康熙说:此人对他说,他此行有惊无险等。把朱国治此行预料的非常准,康熙感觉此人这么厉害,想要见他,且想重用他。因此,有了康熙找周培公,见到康熙,凭借看康熙的气质,与身边的随从,就能断定出康熙是皇帝。

由此可知,周培公确实比较厉害,康熙从此开始重用周培公,之后,周培公为康熙立下很多功绩。后来,由于朝中的流言蜚语,康熙不得不把周培公贬到盛京。从此,周培公不再受康熙重用。

康熙想再次启用周培公时,周培公已经身患恶疾不能下床,便献给康熙了一幅皇图。康熙看后,十分意外。

长城君便分析一下,周培公被康熙贬驻盛京,为何临死还要献出皇图?

其一,周培公忠心于大清朝,忠心于康熙。周培公为康熙奉献了一生的功绩,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展示。由于周培公的权力越来越大,朝中很多大臣,纷纷上奏折弹劾他。在形式危机之下,康熙不得不把周培公贬驻盛京,当时,周培公有可能知道康熙的苦心。

被贬盛京之后,周培公还不曾忘记康熙开疆拓土的计划,有了大概十年的时间,为康熙画了一幅疆域皇图。更为康熙考虑好,如何开疆拓土。

可见,周培公心系大清朝,心系康熙,也证明了周培公对康熙是忠心的,并没有私心,更没有企图。

其二,想让康熙看看,把我贬驻盛京,有多后悔。在朝中大臣上奏折弹劾周培公时,康熙已经对周培公有所担心了。作为皇帝的康熙,肯定会顾虑周培公的权力。之前,康熙经历类似的事情,非常之多,如鳌拜,三番等。当时,康熙认为,不管你周培公有没有私心,我都要将你贬驻盛京。

只有这样,康熙才对周培公放心,才能平服众大臣们的流言蜚语。当周培公献出皇图时,康熙有些后悔将周培公贬驻盛京。可惜此时已晚,周培公已不能在给康熙效力。当周培公去世后,康熙为周培公守了一夜灵。

由此可知,康熙把周培公贬驻盛京感到后悔,这样一个人人才,就被埋没十年之久,直到去世也没有给康熙效力。

其三,为自己以后留名,展现自己的才能。周培公是一个多么聪明的人,对自己以后肯定有所考虑。为康熙奉献一生的功绩,如不能把自己名字流芳百世,就感觉有些不值了。因此,周培公在临终时,把自己用了十年心血绘制的皇图献给康熙。

周培公知道,康熙肯定会把此图给众大臣看,也会给孝庄皇太后看,更会将此图传下去,让后人记住周培公这个人。这是周培公初衷的目的之一,更让康熙以及众大臣知道,周培公是忠于大清朝的。

长城君曰:从康熙重用周培公,到周培公被贬盛京,周培公一直忠于大清朝,一直忠于康熙。直到周培公去世,康熙十分后悔。孝庄皇太后看了皇图后,还责怪康熙,当年把周培公放在盛京十年。

无论怎样,周培公是一代传奇,给大清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给康熙立下了很多功绩。更为康熙推荐了姚启圣,让康熙继续开疆拓土。如没有周培公的推荐,姚启圣有可能就会被埋没。


长城说历史


纵观周培公此人,虽然康熙说他有刺,但其对于个人得失看得很淡。大隐、中隐、小隐,种种皆可,适应性极强,显现随遇而安,“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的道家性格。


初出茅庐

周培公的出场,是随时任潮州知府朱国治进京。朱国治者,汉代“晁错”式人物,其上书裁撤三藩,获罪进京。因周培公准确地,预测了朱国治进京的遭遇,为康熙青睐。一番找寻,康熙先是发现,周培公持有帝师伍次友推荐信而不用,而后其又在茶楼之上,从帝师处得知的信息、以及身边随从的特征,准确判断出康熙的身份。如此,被康熙看重,以无职无衔之身,上书房行走,参与国家重大决策。在其短暂的官宦生涯中,多次力挽狂澜,稳住政局。

渐入佳境

  • 在撤藩博弈之中,吴三桂给出撤藩费用,给朝廷出了难题。周培公将问题一分为三,清晰地指出了第一阶段是最重要,也是费用最少的。只要吴三桂下山进入内地,即表示诚意,同时也其失去了托身之所,主动权也落在了朝廷一方。
  • 年轻的康熙太嫩,最后一刻还是被吴三桂所骗,一时间失了方寸。在场的大臣都顾着安慰,只有周培公保持清醒头脑,提出:
  1. 立马逮捕吴三桂之子,吴应熊;
  2. 暂停福建、广东的撤藩,稳住东南的局面;
  3. 升原吴三桂大将,时任陕甘总督王辅臣为平南大将军,制造出其在吴三桂与康熙,左右为难的局面。

  • 在八旗军节节败退之时,已成强弩之末。提出提拔、重用汉军将领。用魏承谟、朱国治等汉臣的事例,当场反驳索额图的担心。其本人也颇具大将之潜力,初次领兵,面对察哈尔叛军,便旗开得胜。

随遇而安

在这些片段背后,是面对个人荣辱,处变不惊,不计得失,一心为公的周培公。

先是索额图主动请缨,以周培公与明珠人头,作为招安吴三桂的“药引子”。可谓是一箭双雕,既立下功劳,又打击政敌,遭到康熙斥责。而周培公不计前嫌,提议大失方寸的康熙立储,以当时情形,明摆着立胤礽。一则胤礽嫡出,二则胤礽生母难产,危在旦夕,赚了不少感情分。如此,索额图不仅身份进一步提升,压过“万花筒”明珠,且自己家族的富贵荣华也将得到延续。感动得老索一出坤宁官,连忙给周培公磕头,可见周培公的胸襟广阔。


其后周培公与图海,率领孝庄家仆的家仆,凭借“红衣大炮”,小试牛刀,便打败王吉贞(王辅臣之子)。接着炮轰平凉城,震慑王辅臣。念及城中无辜百姓,支身前往,劝降王辅臣。之后与吴三桂之战,胜利近在咫尺之时,被兵部下令诏回。此时已被吴三桂,搞得鸡犬不宁的“满州党”,已成惊弓之鸟,担心周培公成为第二个吴三桂。周培公当然清楚这点,拒绝了图海拖延返京的建议,坦然面对被剥夺功劳的局面。

盛京献图

如此便不难想象,周培公西北诏回的场景:大环境是满汉之间矛盾,而周培公多次挽回危局,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也成为众矢之的。这是作为统治阶级提防汉人的心理,毕竟有三藩的前车之鉴。小环境是周培公“给力”抢戏,令明珠与索额图两位重臣,沦为跑龙套。两人如何甘心屈居周培公之下。颇有嫌隙的两人,达成默契,借大环境之东风,“给力”挖坑,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于是,康熙为了统治也好,保护也罢,将周培公发配盛京。或许周培公心情,有过一丝的波动,很快恢复平静,心中还装着国家,仍有未尽之事,没有浪费自己才能,日以继夜,夜以继日,遍读典籍,完成了大清地图。献图之前,康熙发达了歉意,周培公云淡风轻,略显欣慰,并未过多苛责。更多的是自知时日不多,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不是个人得失。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6895893319407491"} --}

公子霜尘


《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应该算一个悲剧人物了,他是伍次友的学生,有着满腹的才学却科考不利,最后凭着伍次友的举荐信得到了康熙的重用,给朝廷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最后却被康熙贬驻盛京,最后死在了冰天雪地的盛京,很多人都说他是抑郁而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了?他自己其实也解释了:“我终究只是一个汉人。”

可是周培公没有抱怨,他在临终前不仅把自己用十年心血绘制的《康熙皇舆全览图》献给了康熙,还推荐了很有才能的汉人姚启圣,可以说是为了大清是鞠躬尽瘁,油尽灯枯了。康熙看着皇舆图还是感到愧疚了,他下令停朝一日,还亲自为周培公守灵一宿未睡。

周培公没有得到康熙的信任,平定三番大功告成的时候还被招了回去,最后还被贬驻盛京,他为何还要将自己耗尽十年心血绘制的图献给康熙了?为何还要推荐有才能的姚启圣了?很多人都在分析他到底是邀宠还是实力打康熙的脸,我个人认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这么做还是因为忠君和忠大清吧。

周培公是伍次友的学生,被康熙发现后重用,开启自己的仕途。

少年康熙微服私访的时候,和满腹才华又不畏惧权贵的伍次友遇见了,两个人感情很深,伍次友可以说是康熙的民间老师了,伍次友能写慷慨激昂的《圈地乱国论》批判权贵,只是当知道康熙是大清皇帝的时候决定隐退,更不敢开口要自己喜欢的苏麻喇姑。

伍次友走了,但是故事还没有结束,因为他还培养了很多学生了,其中就有李光地和周培公,今天要说的周培公就是带着伍次友的举荐信到了京城。

周培公是一个落魄书生,科考不顺利,被赶了出来,穷的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但是他运气很好,在集市闲逛的时候,在帮着一位卖豆脑的小丫头伸冤的时候,居然撞上了微服私访的康熙,康熙知道伍次友的才能,一万个相信伍次友举荐的学生肯定也不会差,就没有经过科考,直接带周培公回去,重用了他。

周培公很有实力,为了大清也做了很多事情,最后却被贬驻盛京。

周培公成了康熙身边的重臣,甚至可以与索额图、明珠等人一起议事了,周培公为人机警,也没有让康熙失望,曾经凭着太监拿的一批蜡烛没有芯就断定太监要作乱,粉碎了朱三太子的阴谋。周培公还率领着三千家奴平定了察哈尔叛乱,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的时候又怂恿了陕西提督王辅臣反叛,周培公又西征击败了王辅臣,可以说是战功赫赫了,为大清朝做了很多事情。

但是在三藩之乱即将大功告成的时候,他却被康熙招了回去,他没有怨言,又回去了,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终究只是一个汉人。”

周培公无怨无悔,耗尽心血绘制《康熙皇舆全览图》,临终前献给了康熙。

周培公是湖北荆门人,最后却被康熙贬驻在冰天雪地的盛京,但是他还是无怨无悔上任了,去了盛京还耗尽十年心血,绘制了《康熙皇舆全览图》,勾画了康熙大清朝的完整版图。

周培公临终前皇舆图献给了康熙,还无比谦卑地说只是自己十年画的小画,这哪里是小画了,这个可是周培公十年的心血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功劳。

周培公不仅给康熙献出了《康熙皇舆全览图》,还举荐了有才能的汉人姚启圣。

周培公这样做不存在邀功,人都要死了还邀什么功劳了?也不存在打脸康熙吧,他是忠于君王,忠于大清朝,只是他这么做,虽然不是要有心打脸康熙,但是也的确打脸康熙了。

康熙感到内疚,为周培公守灵。

康熙望着《康熙皇舆全览图》肯定无比内疚,他觉得这个人是汉人,不能完全信任,哪里晓得居然这样忠于自己和大清朝了,他后悔了,决定停朝一日,为周培公守灵一宿未睡,启用姚启圣。

康熙守灵这事干得还是有点情义,自己错了还知道弥补,不管有用没用,是否来得及,还是做了吧,当然康熙这样做也是为了让自己心安点。

故事说完了,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上的确有周培公这个人也的确很有才,但是《康熙皇舆全览图》却不是他绘制的,而是聘请的雷孝思、白晋等西洋传教士经过经纬度测量绘制而成。


湘西小木鱼


这个问题很没水平,当然《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也有很多与史实不符的地方,比如说历史上周培公这个人就没有电视剧里演的那么牛。

好了,就这部电视剧来说,我怎么觉得康熙派周培公去镇守盛京是因为对周培公的信任呢?盛京是什么地方?是清朝的陪都、旧都,清朝的龙兴之地。请问,康熙会不重视盛京的安稳吗?

而且在《尼布楚条约》之前,清朝的东北边境也就在牡丹江的宁古塔一带,而且清初清军还没少和沙俄发生军事冲突,那么盛京就是边防重镇宁古塔的后方基地,如果没有一个得力大臣去镇守盛京,康熙怎么能安心?更何况当时盛京已经取代辽阳成为东北地区的重心,并非什么蛮荒之地。

当然,由于小冰河期,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大规模降温,当然盛京的冬天会比关内冷,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现在东北的冬天也非常冷,所以康熙让周培公镇守盛京是贬谪的说法是说不通的。

当然,有人会把这事扯淡满汉问题上,但是实际上,东北地区的军政一把手,也就是那三个将军们,历来都是满人把控的,电视剧想说因为周培公是汉人就让周培公去镇守盛京,这根本说不过去。

另外周培公根本不可能送那幅地图,从地图的制作来看,这地图是清朝鼎盛时期的疆域,而康熙时期还没打下这么大的江山,尤其是清初尚未控制黑龙江流域。而且这幅地图完全是按照西方测绘学绘制的地图,但是问题是测绘学是传教士带进来的,他周培公一个传统知识分子上哪懂测绘?

如果按照电视剧的说法,周培公赠送康熙地图目的是为了告诉康熙,北疆、西北、东南还不太平,目的是为了塑造周培公忠君爱国的高大形象,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周培公是为了报答康熙的知遇之恩,如果不是康熙,也许周培公一辈子就是个叫花子。其次,周培公用自己十年画的地图,他不想让自己的地图从此埋葬到坟墓里,康熙也是一位军事家,交给康熙是最好的选择。然后,周培公是汉人,他也想向康熙证明汉人也不输于满清八旗。


归来影视


历史上是有这一幅图的。但是其实这个和周培公其实没什么太大的关系。影视剧创作嘛。其实和《三国演义》里面将草船借箭安在诸葛亮身上应该是相似的目的。


《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近乎于神的存在,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于是为了刻画他的这种形象,作者将一些其他人的功绩也加到他的身上,强化诸葛亮的事迹,使他的这种近乎于“神”的地位加以巩固。

在《康熙王朝》里面的这一些东西其实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一部剧几乎就是围绕着康熙一个人而展开的。几乎所有的人物的刻画都是为了体现康熙皇帝是一个有情有义,坚强果断,而且似水柔情的圣君。



包括蓝琪儿,容妃,孝庄太后。这些是康熙皇帝的家人,虽然有虚构的,但是康熙作为人这个物种的体现。还有姚启圣,明珠,还有周培公等等,这些个大臣为了体现康熙的君的地位。


那么君贤则臣忠。无论是姚启圣,还有明珠,还有索额图以及这个周培公,他们都忠。即使他们中有些人十恶不赦,但是都是忠君的,这样对于康熙皇帝的千古一帝的地位不是最好的一种称托吗?

所以,这才刻画了周培公即使在环境恶劣之地,但是他依旧一心为皇上,不埋怨,不抱怨。更是体现了康熙皇帝的能力。


是阿维啊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周培公的影响仅仅局限于二月河的小说,今天接着问题,我们一起拨开云雾走进其真实而又传奇的一生。

历史上的,周培公本是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穴三藩时期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此人结局远没有小说中那样凄惨,其先后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这里其实与小说出入较大,盛京提督其职位并不算底。

周培公幼年丧父,十岁时,李自成进攻荆郢间,其母孙夫人殉难而死,周培公落魄无依。成为州卒小吏,不久依附显赫者进入京城,担任内阁供奉,从此开始了自己比较传奇的一生。

劝降辅臣

康熙十三年腊月特别冷,一声惊雷打破了冬天大地的寂静。这一年,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同时派人策动当时手握军权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在耿精忠、王辅臣先后发动叛变后,吴三桂更是集中兵力,试图应援、打通与耿、王的联络,进而促使叛乱地区联成一片,迅速压缩对清军的包围圈。

初掌实权的康熙帝,便眼光毒辣,其看清了吴三桂的战略意图,派出署兵部事的东阁大学士黄锡衮与周培公调遣大军,从江西、浙江、陕西、甘肃等地阻击吴军,围剿耿、王叛军。

作为当时的西部战场的主战场——陕甘地区,既位处西北边防重地,又近京师;可以说是京师大祸。在这个地区对朝廷构成直接威胁的主要是王辅臣的叛军,因此,康熙帝把注意力集中放在西部战场,以恩威并用、剿抚结合的手段,力图尽快扑灭王辅臣的叛乱。

康熙十五年,康熙帝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王辅臣拥兵自重,以骁勇善战闻名,清将都有点怕他,不敢轻易进兵,他也没把清兵放在眼里,对10万清军围困毫无惧色,目空一切。

图海一到平凉,诸将勇气顿增,纷纷请命攻城。周培公向图海上取平凉策,被召为幕僚,他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陕西关中地区是天下脊梁,吴三桂这次造反不及时从云南取道四川进取陕西,而盘踞在湘鄂之间与荆襄官兵对峙,实在太不会算计。现在,王辅臣起来造反,举足轻重,但他的反叛,是情势所逼和舍不得高官厚禄,这好比白内障患者渴望重见光明,又恰似半身不遂者企求站立行走。如果朝廷派个能说会道的人前去劝诫,王辅臣必然会悬崖勒马,投降朝廷。这样也就用不着兴师动众与他们硬碰硬了。图海闻周培公之言,正中下怀,可是眼前并无合适的人可派。

王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与周培公均是同乡,曾屡劝王辅臣归降,王举棋不定。他们设法将内部情况写成文字,用蜡丸封闭,密送周培公。周培公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愿冒死进城劝降,说:“如果前去说服了王辅臣,那是大学士的福份;如果遭到不测,自己则死而无怨。”

图海闻听此事后十分高兴,星夜赶写奏本送至京城。康熙皇帝当即传谕周昌进京,并亲自在乾清宫召见。听完周培公的设想后,康熙帝嘉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

图海命周培公携带康熙帝赦诏,再次进城抚慰。王辅臣派龚荣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图海献平凉名册,其子王吉贞及总兵等上缴吴三桂投递的函札及“平远大将军印”、“陕西东路总管将军印”各一颗,接受清廷招抚。

仁义礼孝

平定王辅臣陕甘叛乱,不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胁,而且剪除了吴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对参战的汉将分别论功行赏,委以重任,多方鼓励和奖赏,使他们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力。周培公对奖赏只有一个要求:母亲孙氏以父死殉节,望皇上能为母请旌。图海奏请康熙皇帝升任周培公为山东登莱道,并对周培公母亲孙氏予以嘉封。

康熙十五年,朝廷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其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康熙皇帝还亲自御笔为孙氏撰写祭文,规定了祭祀规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参政吴毓珍办理。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后到山东任职,因与总兵官意见不合,难以继续共事,仅在任三年,便辞官回到荆门家乡。这里也与二月河的小说出入较大。

鞠躬尽瘁

康熙二十九年,西北蒙古族首领噶尔丹率众反清。赋闲在家的周培公仍不时关注朝廷政事,希望复起,闻讯后连忙赶写平叛“条呈”送到京城,亦被康熙帝采纳,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负责戍边。康熙四十年,卒于任上。

人物总评

无论是二月河的小说还是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都不失为臣子表率;不论出于何地何时,其忠君的思想一直没有改变,此一举绝对无愧于心,正所谓“自古官宦是非多,那顾留与后世评”。


爱麗麗521


二月河的小说《康熙王朝》可真是偏爱周培公啊,添加了很多的艺术加工,硬是把周培公写成康熙身边最重要的谋臣,而历史上的周培公,真的像小说演绎的这样吗?


周培公被派去任盛京提督到底是一种贬黜还是属于特别保护和晋升?他在盛京过的真的很凄惨吗?



其实不然,但是周培公在正史里面关于他的史料记载非常少,只有《清史稿》和《清圣祖实录》有些许记载。周培公成名于三藩之乱时,只身一人携康熙赦诏冒死进平凉城劝降陕西提督王辅臣,使得清廷得以顺利平定王辅臣的陕甘叛乱,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胁,更是令吴三桂如失臂膀,如此殊荣,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仅仅是出任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这样的外官,而且因与总兵官意见不合,任职仅三年便辞官回荆门老家。



按照《康熙王朝》的说法,康熙在盛京看望周培公的时候道出是为了保护周培公以期将来能重新起用才把他雪藏在盛京长达十一年时间。盛京,是清朝入关前的国都,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被改为留都,其地位略逊于北京,但因为清朝两代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都长埋在这里,盛京的地位非同一般。康熙能把一个汉人安排在盛京做提督,这显然不是简单的流放、贬黜所能解释的,笔者以为,这恰恰是一种晋升,是对周培公的重视肯定。



特别是盛京提督这一官职,绝对是属于封疆大吏,地方要员。盛京提督由皇帝亲自任命,为从一品武官,与清朝九大总督同品秩。唯一能够调配盛京兵权的只有皇帝, 且有秘折专奏之权,调兵权等如同地方督抚的相应权利。如此位高权重,怎么能说是贬黜呢?盛京虽然历来是关外苦寒之地,但周培公作为一品大员,堂堂盛京巡抚,他的日子可不叫凄惨吧。

不过令人不解的是,按照《清史稿》的说法,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葛尔丹在西北反叛清朝,当时赋闲在家的周培公,上平叛“条呈”书,希望能复起用参与平叛事。康熙采纳他的建议,却出人意料的把周培公派到盛京为盛京提督,负责戍边,直到康熙四十年(1701年)病逝于盛京,这一番操作着实让人费解。



电视剧《康熙大帝》关于周培公和康熙的最后一面也是在盛京提督府,周培公病榻前还不忘葛尔丹之事,还献出自己耗费十年呕心沥血绘成的宏篇巨作《康熙皇與全揽图》,这让康熙大为感动,回京后把此画展示给群臣看,自己一个人在地图前呆坐了整整一夜。此画几乎画齐了大清帝国主要的山川河流城池岛屿,堪称是最为完整,可能也是唯一的大清帝国地图。

不过,这幅地图一直到周培公死后十七年(1718年)才绘制完成。因此,此图属于《康熙王朝》附会到周培公身上,要知道,历史上真实的《康熙皇與全览地图》,是康熙皇帝于1708年下令编绘,通过清朝和欧洲耶稣会的学者十余人,历时整整十年,跑遍了大江南北才绘制而成的地图,岂是长期镇守盛京的周培公一人之力所能完成的?



当然我们姑且从小说角度出发来分析周培公为什么要在临终前献图,首先,葛尔丹未平,此时献图对平葛尔丹之乱能起到重要作用。让康熙觉得周培公虽久任这苦寒之地却并没有闲着,其忠可嘉。其次,周培公要传达一个“大统”的观念,希望通过此图能令满汉同等。最后,就是希望自己能落叶归根,康熙能够公平公正的给予自己身后评价。

这样一个尽忠报国的大臣,周培公的身后事却很令人唏嘘,《清史稿》仅以“后卒于家”草草结尾,周培公死后连谥号都没得到。他的一生,谈不上多辉煌,但在《康熙大帝》里可是足够风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