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勺言|本次疫情,地產行業家底大暴露

一勺言|本次疫情,地產行業家底大暴露

諸位,我們正在親歷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切換進入「速凍模式」,已逾25天了。

公共交通,文化娛樂,餐飲生產,地產基建,春耕製造,絕大多數人近乎原地停止。這樣的動員規模與管制強度,相當罕見。

我個人比較樂觀,最多隻剩下兩週,除湖北之外,全國經濟「速凍模式」將再次切換為「報復反彈模式」。

那麼,我們能夠學到什麼東西,取決於你如何定義本次疫情。

如果你把它當作瘟疫之戰,那麼,結局最有價值,生命贏下來是第一位的;

如果你把它當作壓力測試,那麼,過程最有價值,暴露的問題是第一位的;

如果你只把它當作一場黑天鵝聚會,那麼,結果與過程都沒有你的觀念更重要,你的思維模式才是最致命的。

2020NCP當然是一場不期而遇的瘟疫,但它更是一個沒有任何提前預警的實戰檢驗。

媒體,有司,傳染病預警預報體系,民眾,醫護,外交,應急管理,心理素質。誰通過了這場測試?

說多了都是敏感詞。推薦大家看四本書,勒龐的《狂熱分子》、沃爾特-李普曼的《幻影公眾》與《公眾輿論》,以及約翰-波恩的《藍血十傑》。

本次疫情,民眾的理性素養不足,易恐慌性,對謠言的熱愛,淋漓極致。同樣,有司的應急管理體系,流於公文,實戰面前,不堪一擊。

今天,一勺言只談談房地產的測試表現。

先亮明看法是:本次疫情測試,貴行業表現非常優秀。

雖然過去四五年,不為政策所喜,但它的行為無愧於兩個大標籤:造富行業,支柱產業。面對2020NCP,地產行業實力大暴露,不知不覺間,我們這個行業獲得了第三個大標籤:國民基礎設施行業。

談談我的理由。

1,現金捐贈榜,地產站在第一列。

從恆大2億起步,萬科、碧桂園、融創依次跟進,動輒過億元的捐贈額,與行業排名高度一致。TOP20強,動輒1000萬元起步,畫面超讚。

我們就不放榜單圖了,否則有道德綁架嫌疑。

這個畫面,非常符合民眾心目中的地產富貴行業特徵。疫情發生後,老實說,貴行業其實處在有點尷尬的境地,你捐或不捐,輿情壓力都在那裡。

我們當然知道逼捐是不道德的,但是,當看到如此多的房企,主動魚貫而入捐贈榜時,作為一個從業者,我得承認,自己是長舒了一口氣的。

捐贈之際,地產全行業正處於史上最長週期的一個調控長通道內。現金如此寶貴,姿勢方顯難得——這一次,地產無愧於「都是自己人」五個字。

2,第三種捐贈橫空出世。

捐贈清單上,出現了現金、物資之外的第三種捐贈物:免租金。

以萬達集團為起點,宣佈豁免一定週期內的租金與物業費用,引發同行競相跟進,一兩天內,免租成為地產行業致敬戰疫的標配動作,華潤,龍湖,融創文旅,新城,美的,印力,佳兆業等等,蔚為壯觀。

按照營業口徑測算,萬達減免額高達40億元,其他同行動輒過億元。這種做法,適用於本次疫情,可謂是精準打擊,對症下藥,令人印象極為深刻。

今天中國的地產行業,已經是中國線下消費基礎設施的核心供應商,尤其是大量的購物中心,商場、酒店、文旅與物流平臺,在國民消費中的角色扮演越來越重要——但是,有什麼比「基礎設施供應商」這個稱謂更令人激動呢?

與現金捐贈的C端特徵不同,免租金的扶助對象偏向B端,其直接觸感不像現金捐贈那麼「暴力美學」,有巨大的視覺衝擊力。

但是,它起到的作用,一點都不遜色。事實上,它在通過幫助增加商戶的商業免疫力,而為國家,也為自己保留一個個商業生態系統的火種不滅,功德無量。

靜悄悄,很低調,但是,影響深遠。

3,捐贈清單能力大爆炸。

前幾天,萬科旗下的萬緯物流宣佈,位於27個城市的59個物流雲,向政府與慈善機構無償開放,包括10個冷鏈物流園與49個常溫高標倉物流園。

物流在本次戰疫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諸位,十年前,誰能想到,這樣的慈善服務清單可以由一箇中國地產商來提供呢?

更有意思的,融創宣佈,未來一年,無錫文旅城對全國醫務工作者免票;碧桂園宣佈, 向武漢捐贈全自主研發的煲仔飯機器人,一小時做120份煲仔飯,24小時運行;綠地宣佈,旗下武漢的星級酒店為一線醫護人員提供免費住宿與餐飲服務。

諸位,本次疫情讓中國地產商的綜合實力大暴露。你看看,放到十年前,很多地產商其實還不具備這種捐贈的能力。

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中國地產商過去數年多元化業務擴張的意外饋贈。隨著越來越多的地產商將觸角伸向產業,物流,養老,長租,醫療與教育,我們可以預期,地產商的慈善能力也會同步擴張。

雖然我們過去寫了不少文章批評質疑地產商業務多元化的水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你們的能力越來越綜合,這個方向是受到真正歡迎的。

4,物業臨危受命。

物業在本次疫情中的價值,堪比互聯網電商公司此次戰鬥力爆表的物流。

物流與物業,這兩個好基友,一個負責最開始1000公里,一個負責最後300米,聯手讓我們普通民眾的「居家抗疫」,更加有後勤保證。

一場疫情會永久性改變很多思維與觀念,物業必定位居其中。疫情過後,重估物業價值會成為資本與行業的新潮流。

過去二十多日,物業公司的資本市場表現,基本都跑贏它們的資本母體,這是最好的人心投票。

如果說,過去大家買物業股票,是因為它身上各種不明覺厲的標籤,表面上你買的是物業股票,其實你買的是自己對它的想象,那麼,未來你買物業股票,會因為這次疫情中的物業表現更加堅定,你買到的不是一個虛擬的想象,你買到的是一個實打實創造安全感與價值感的服務產品。

5,自救而不是哭慘。

不管是高週轉的明星房企,還是沒有能力高週轉的地產公司,都正在共同面對一場罕見的壓力測試:50天無法賣房。

在此之前,再大膽的房企CFO都不敢做這樣的場景假設。很不幸,它真的發生了。

但是,我們看到,當西貝出現在媒體頭條上時,地產商卻沒有集體躺倒,向政策與政府哭慘求救,反而是一邊捐贈,一邊進行最進取的自救。

貴行業,見多識廣,自救者天助之。從積極的一面看,此次疫情,何嘗不是一次能力實戰檢驗與系統風險測試呢?

歷史經驗顯示,2003年的非典過後,地產迎來了暴漲行情;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後,地產發生了V型反轉。這一次,新冠疫情,地產不需要過度焦慮。

因為,需求並未逃跑,購買力也並沒有喪失。錢就在不遠處,你通過技巧與努力,還是能夠得著的。

但是,開發商的傳統營銷策略卻不得不升級革新,甚至進行「冗餘」測試——在任何時間,你不能押注某一個單一策略,你必須同時保持線上與線下的能力,即使為了小概率事件,你也必須具備「備胎」的能力。

以上五點,是我對本次疫情中地產商壓力測試的主要看法。

看看提供的清單,我們真的應該有足夠的理由為自己感到驕傲,也為未來自己可能的模樣感到激動。一個有底蘊的行業,不懼測試;一個跨週期的公司,擁抱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