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我們明白和珍惜以往那些“習以為常”

疫情,讓我們明白和珍惜以往那些“習以為常”

北京回龍觀龍澤苑東區西門外的京東攤位。季曉莉/攝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記者 | 季曉莉

2月1日晚自家鄉自駕抵京,居委會要求我們居家隔離14天。春節期間沒離京的人,已經在社交網絡上發出警告,除了口罩、酒精、消毒液,還有好些東西不像平時那麼好買了。為了減少外出次數,購買生活必需品的“行動”就此展開。

回京第一件事就是列表。2月2日晚,羅列了以下品類擬購買:維持生存必需的米、面、油、鹽、糖;維持營養必需的菜、肉、蛋、奶、水果、酵母、調料;不可或缺的日化用品,包括肥皂、洗衣液、消毒劑、洗手液等;其他日常必需品,如干電池、捲筒紙、溼紙巾、女士衛生巾,以及急迫需要、但又不想去醫院購買的與疫情無關的藥物。

當時仍在運營的物流只有京東、順豐、中郵。京東因為電商和物流一體,自營商品能當日達、次日達且送貨上門,平時我們就用得比較多,這時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日深夜至凌晨,筆者按壓住緊張的情緒,在手機京東上下單了上述除蔬菜、水果之外的所有商品,發現供應尚且充足,價格和年前相比沒有太大變化。2月3日下午,京東快遞小哥就把筆者下單的大部分商品送到了小區門口,筆者先生戴好口罩,開車出小區繞到大門口,把物資搬到車上開回小區。

這一趟下單,僅有3.5元/400克的中鹽無碘純精岩鹽在付款之前顯示有貨,但下單後沒幾分鐘就顯示“無貨”,一直到2月10日才顯示,將在2月11日送達。筆者意識到,生活必需品已經進入普通民眾在網上購物的視野範圍內——這段時間全國各地出現了在超市、菜市場感染新冠肺炎的報道,更多的人開始選擇網購。

一週以來,京東上越來越多的平價自營商品開始出現階段性短缺,商品已經放到購物車裡,但“手慢無”的情況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筆者親身經歷的商品包括:19.8元的金沙河5公斤麵粉、39.8元的1×6升裝荷蘭奶牛脫脂牛奶、200ml×18盒的歐德堡酸奶、5克~50克/袋的所有規格的安琪活性乾酵母,還有黃油、蘋果、牛肉、橙子、雞蛋、花椒……接近2月10日,一些“補倉”無法完成只能放棄,因為真的沒貨了。僅剩可買的洗手液是5公斤一桶的,筆者咬咬牙,也買下了,感覺自己很“土豪”!

很多商品變成“採購中”,原有的降價優惠也取消了。接下來人們開始買貴一點的品牌,貴的也沒有了之後,就只剩非自營商品了。由於很多快遞公司尚未開工,這些商品什麼時候能到貨,消費者心裡沒底,自然也不太敢下單。

不過,一定是經過相關政府部門和企業的努力,2月12日,京東自營平價麵粉又充足供應了。例如輸入“麵粉”搜索出來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分別來自中糧福臨門米麵京東自營旗艦店和金沙河面業京東自營旗艦店。2月10日前售價19.8元的金沙河5公斤麵粉,2月12日售價24.8元;該品牌還推出了25公斤一袋的麵粉,可能之前是給飯館用的,現在也備受家庭歡迎。

隨著2月10日復工的腳步越來越近,返京人流越來越壯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網購大軍”,京東快遞開始不如假日那麼快,下了訂單往往要等兩天以上,甚至更久;而且不再一次送達,而是像擠牙膏似的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一趟送貨到小區門口。

有時貨少,筆者步行去取貨,一路上會遇到多個取快遞的小區居民同時向大門走去,自己恨不得能全程屏住呼吸——家裡所有正規不正規的口罩存貨只有20個,一個口罩要節省著用好多次。筆者家住昌平,所在小區已有確診病例1例、密切接觸者1例,加上氣溶膠也能傳染病毒的消息,小區居民個個戴著口罩手套、步履匆匆。

沒有汽車的居民想購買體積或重量較大的商品成了難題。有一次,筆者看到一位男士在京東快遞的攤子那裡,往一個大號旅行箱裡放4桶5升裝的純淨水,怎麼排列組合也放不下,遲遲不能離去。

筆者先生有一天加上物美生鮮取了三回貨,不禁抱怨這還不如去趟超市一次購齊呢。但是想想家裡的老人小孩,想想短缺的口罩和網上訂購了但不知什麼時候能到的84消毒液,想想出門一趟的小心謹慎,還能網購就謝天謝地吧。短短10天,筆者網購下單總金額超過5000元。

筆者在網上看到,京東正在大力招聘掃碼錄入和快遞人員,給快遞小哥的薪酬達到6000~12000元/月。幫我們小區送貨的小哥就是整個春節沒有回老家,一直在加班。他們是更辛苦和更涉身危險的人,沒有他們,我們就不可能坐在家裡按按手機就得到補給。

疫情使得人們坐困愁城,但總是有一些人腦筋轉得更快。筆者發現,原來孩子英語、體育課外培訓班的課程顧問們一個個兒“轉行”兼職做起了微商,有的賣消毒液,有的賣口罩,也有的賣蔬菜!

回京以來,為了不出門,我們吃了整整七八天從老家帶來的薺菜、豌豆苗、大白菜和蘿蔔。冰箱庫存的一斤豬肉餡搭配蘿蔔絲和山藥、芋頭,再加上雞蛋和麵粉,做了一鍋花捲、一鍋包子、一鍋饅頭、幾十個肉圓,此外就沒有什麼犖腥。早晚喝粥加麵食,中午一菜一湯加米飯,全是光盤,再無剩菜。

連平時從不吃零食的筆者先生也要開始喝酸奶了,否則飢餓難耐。因為過去平常在單位,零食免費,一頓伙食的量是目前在家的兩三倍;現在居家遠程辦公,工作量不變,飯量當然就上去了。

2月9日,我們在物美生鮮上買了豬肉,做了一頓紅燒肉,桌上有了3個菜,“恍若隔世”,其實也就才十天不到。9歲的兒子吃著肉,感慨地說:“我從來沒有覺得紅燒肉有這麼好吃!為什麼我現在每次吃飯前都這麼餓?為什麼我現在一頓吃兩個包子、兩碗粥還是不夠?”我們大笑,看來普通人還是不能食無肉,民以食為天吶!

婆婆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人只能在過年時吃到豬肉,當時她一頓最多能喝4碗薄粥還是吃不飽。改革開放40多年了,我們早已告別商品短缺時代,在家防護的感覺可真是新鮮又刺痛!目前疫情防控已經影響到了普通人的正常生活規律,長期看復工無論如何勢在必行。

這個春節的居家隔離,還改變了很多人的消費方式與生活方式。宅在家裡的人們拿著單調的食材,變著法兒地改善伙食。現在網絡上最暢銷的東西是:冰箱、冰櫃、電飯煲、蒸鍋、麵包機、烤箱、打蛋器,麵粉、酵母、黃油、雞蛋、鹽、糖。如果在網上買麵粉,APP會推薦給你低價換購商品,打開頁面一看,從上到下一水兒的小家電,電飯煲和電蒸鍋排在最前面。據說不會做飯的年輕人今年被逼著什麼都會做了。

筆者現在最缺一臺新冰箱,買了一堆雞胸肉、龍利魚、牛腱子、牛腩已經把冷凍室的空間利用到極致,還有3箱蘋果留在汽車後備箱,因為冷藏室也滿了。最新訂購的3箱雞蛋也在發愁怎麼保鮮。2月10日翻看帶來的3棵沒吃的大白菜,發現靠袋子一面的菜葉已經有腐爛的跡象,只能把它們從袋中取出,豎起來碼放。

現在在北京即使下單買冰箱也沒用,因為小區管得嚴,大件的送貨上門目前無法實現。經此一疫,相信物流公司的冷鏈運輸配送將進一步得到發展,而大容量冰箱預計也會迎來一波巨大的新需求。

“手裡有糧,心中不慌”、“端好我們中國人自己的飯碗”……人們有恐慌情緒很正常,重要的是能否迅速撫平情緒。能在防控疫情的同時,迅速週轉糧食、蔬菜、日用品等居民急需物資投放,並在源頭保持生產和運輸的通暢,將給我們更多信心。

即使在疫情膠著的時期,我們仍能做到全國範圍內水、電、氣、暖、通信不停,全民居家隔離,社會秩序不亂。接下來,控制疫情、恢復日常生產生活工作節奏或許不容易,但筆者相信我們一定可以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