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面對疫情,今年經濟怎麼看怎麼辦?

導語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是一種難以預測的不可抗拒性干擾,對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的實現構成不確定性影響。疫情會對我國經濟帶來哪些衝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能否如期實現?降低疫情衝擊,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需要採取哪些非常規政策手段?針對這些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言之有理工作室約請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進行解答。

蔡昉認為,新冠肺炎疫情雖然會對經濟活動造成負面影響,但終究是一次性衝擊現象,對生產要素供給和生產率都不會產生長期影響,不會改變我國經濟基本面,總體上不會延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但也不能低估疫情的影響。確保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任務指標,需要採取更加強有力的措施,作出比常規更大的努力。

疫情會對經濟帶來哪些衝擊?

蔡昉認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時代,產業結構、發展方式和增長動能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與發生非典型肺炎重大疫情的2003年相比,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了約20個百分點,農業勞動力所佔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三產業就業顯著超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就業,外出農民工總規模增加了五成;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35.4%提高到57.8%,資本形成的貢獻率從70%下降到31.2%;我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現代化經濟體系正在加快形成。這些變化為防控疫情帶來新優勢。同時也要看到,此次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很大挑戰。

一是對居民消費的衝擊。2003年非典疫情高峰時對當年第二季度的消費產生了抑制作用,但由於居民在下半年乃至第二年的補償性消費,很大一部分需求損失得到彌補。目前,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一部分消費項目具有易受衝擊又難以形成補償性增長的特點。例如,我國居民在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和娛樂方面的支出已經佔到全部消費支出的1/4,其他類別消費有較大部分是在外出活動中發生的。一些受到衝擊的消費需求如住宿、餐飲、旅遊、娛樂、客運等,疫情過後可以迅速恢復,但已經損失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難以挽回。為了儘量減少對居民消費的衝擊,必須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在堅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著力穩定居民消費,發展網絡消費,擴大健康類消費。

二是對就業的衝擊。從近年的常態來看,每年第一季度新增城鎮就業人數佔全年總量的比例在24%左右。由於疫情造成農民工延期返城、企業開工不足以及新成長經營主體減少,新增就業數量會減少,在短期內會加劇摩擦性失業現象,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緩解疫情防控與勞動力到崗的矛盾,非疫情嚴重地區可以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以科學方式有序安排農民工返城和企業復工復產。

三是對中小微企業的衝擊。中小微企業用工中農民工所佔比例較大,農民工返城延期和職工到崗率低造成不能開工或開工不足的現象更為普遍;訂單形式相對不規範,雖然疫情是不可抗力因素,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難度更大;在開工不足情況下,面臨的廠房租金、設備閒置成本和原材料佔用等困難更大,支付未到崗職工工資和社會保險繳費也面臨較大壓力。針對中小微企業承受疫情能力偏低的特點,一些地區迅速推出針對性較強的幫扶政策措施,表現出較高經濟管理水平。

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分別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對我國經濟增長造成不利影響。一些國家頒佈限制旅行的規定,有的國家甚至反應過度,採取禁止中國公民入境等措施。人員的國際交流大幅減少,會影響服務貿易、貨物進出口和跨境投資等。此外,疫情發展還會影響市場信心,造成金融市場波動。我們要準確分析和把握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衝擊,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化解。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能否如期實現?

蔡昉認為,雖然疫情防控形勢嚴峻複雜,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也不會因突發事件的衝擊而改變。這是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並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更加鞏固。雖然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有所下行,但與潛在增長能力是相符的,仍處於合理區間。同時,我國就業比較充分,城鎮調查失業率和城鎮登記失業率雙雙穩定在較低水平。我們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不斷擴大對外開放,設立和擴大自由貿易試驗區,進一步縮減市場準入負面清單,這些舉措推動我國營商環境在世界的排名大幅提升,創新創業日益活躍,新興行業和新型業態迅猛發展,大量新成長市場主體不斷湧現,整個經濟保持強勁的就業吸納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雖然會對經濟活動產生負面影響,但終究是一次性衝擊現象,對生產要素供給和生產率都不會產生長期影響,甚至不會造成對全年的影響,更不會削弱我國經濟的潛在增長能力。同時,疫情在需求方面造成的損失也能較快得到恢復。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態勢和可能受到疫情影響的情況來判斷,疫情造成的暫時性干擾雖然會小幅降低增長速度和其他發展指標,但總體上不會延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定量要求來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能夠如期實現。

從實現兩個“翻一番”目標來看,黨的十八大確立了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2010年我國GDP總量為41.21萬億元,按不變價計算2019年GDP總量約為78.04萬億元。2020年只要達到5.7%左右的增長率,便可實現統計意義上的準確達標。至於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實現的把握更大。2010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520元,按不變價計算,2019年已經提高到24582元,2020年只要達到1.9%的增長速度即可實現目標。

從決戰脫貧攻堅來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的目標,黨的十九大把精準脫貧攻堅戰作為要堅決打好的三大攻堅戰之一,迄今已經取得具有歷史意義的成績。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9348萬人,也就是說在2012—2019年期間,平均每年脫貧人數都超過1000萬。2020年的任務是實現餘下的551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結合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脫貧成果,這個目標是能夠達到的。

降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應當採取哪些非常規政策手段?

蔡昉認為,在全力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統籌做好“六穩”工作,努力降低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衝擊,是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的關鍵。當前,應保持科學穩健的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同時更充分、靈活、適時地運用宏觀政策工具箱中的政策手段,相機抉擇,採取一定的非常規政策手段,把解決緊迫問題的舉措與完成長期任務的政策工具有機結合起來。

一是非疫情嚴重地區可以在堅決有效防控疫情的前提下有效促進職工到崗,特別是幫助農民工安全返城就業,努力保持全年就業比較充分。生產要素流動是經濟活動的核心。破解當前疫情防控與生產要素特別是勞動力流動之間的矛盾,需要將市場機制與政府作用創造性地結合起來。一方面,堅持積極就業政策,把勞動力市場指標作為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力度的依據;另一方面,用足用好失業保險金援企穩崗政策,提供更有針對性、效率更高的公共就業服務,有效銜接勞動力供求雙方,提高就業的匹配度,縮短摩擦性失業週期。

二是以幫助中小微企業恢復生產、渡過難關為重點,綜合運用各種政策措施,增強經濟的活力、韌性和自我恢復能力。貨幣政策適度強化逆週期調節力度,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力度,精準幫助中小微企業解決融資困難。繼續實施減稅降費政策,在加大為中小微企業減負政策力度的同時,財政可以考慮推出特殊的紓困安排。擴大並加快基礎設施等工程建設投資,在堅持補短板和優化結構的基礎上,最大程度促進中小微企業恢復活力,增強就業擴大效應。

三是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消費市場優勢。以促進第三產業儘快恢復發展為抓手,扶持發展新型業態和新消費模式;以穩定居民收入和保障民生為中心,充分挖掘消費潛力。在疫情高峰期受到抑制的消費需求,有些具有可補償的特點,疫情過後很大一部分可以得到彌補;另有一些需求具有可替代的特點,在消費被抑制的情況下,會轉向替代產品或服務;還有一些需求具有可引導的特點,如與公共健康相關的消費,可以實現超常規增長。通過為第三產業創造良好的創業和營商環境、推動消費市場細分、按照產品和服務特點因應施策,進一步增強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應。

四是找準並抓住疫情防控工作同既定發展任務的結合點,著力補上社會發展領域特別是公共衛生領域的短板。疫情發生後,相關領域的短板集中暴露出來。堅持新發展理念,以實現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突破口,在軟件和硬件方面同時補短板,既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任務,也可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審核:水木

蔡昉:面对疫情,今年经济怎么看怎么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