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家銀行“扎堆”救西貝 但更多“求救”需求卻被銀行拒絕了

30多家銀行“扎堆”救西貝 但更多“求救”需求卻被銀行拒絕了

圖:焦震楠

ID:BMR2004

西貝餐飲集團創始人賈國龍終於可以先鬆一口氣了!

不久前,他曾公開叫苦,西貝的現金流只夠撐3個月的,一時間引發業內的關注。目前已有國內30多家銀行旗下的七八十家分行、支行信貸部門陸續主動找到西貝溝通融資支持,部分西貝原有的融資合作銀行還表示要為企業爭取行內優惠政策,一起共渡難關。

西貝得到了銀行們的弛援得以喘息,那更多的無處發聲的、不出名的“西貝們”又怎麼樣呢?銀行業還能為中小企業做些什麼?

儘管多位專家認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不會改變,但短期內,經濟將面臨一定陣痛和挑戰。經濟決定金融,開年之初,這隻黑天鵝將會對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產生多大的影響呢?銀行又會如何應對?

紓困中小企業,基層仍缺失落實細節

中小微企業這次受疫情影響嚴重,特別是餐飲、旅遊、電影等第三產業服務消費行業。

近期,無論是監管機構、地方還是商業銀行,都在積極制定推出各項政策,加大對受疫情影響的中小微企業紓困力度。從內容上看,近期央行及其派出機構的政策要點主要體現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加大貨幣信貸支持力度;合理調度金融資源,保障人民群眾日常金融服務;保障金融基礎設施安全,維護金融市場平穩有序運行;建立“綠色通道”,切實提高外匯及跨境人民幣業務辦理效率等方面。

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統計,截至2月11日中午12點,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疫情防控以及企業恢復生產的信貸支持合計已超過3490億元。另據瞭解,為支持疫情防控,目前六大行皆已開通定存自動延期。

對於中小微企業,包括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政策性銀行、城商行在內的部分銀行機構,均針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採取了相應的紓困措施。如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信銀行等出臺相關政策,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針對疫情防控的相應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經營性貸款在現行基礎上利率下調0.5個百分點等措施。

與此同時,中國銀行、郵儲銀行、招商銀行、微眾銀行等提出,對於疫情影響正常經營、遇到暫時困難的企業,根據實際情況,通過減免逾期利息、貸款展期等方式進行支持。

不過,《商學院》記者亦注意到,目前銀行的信貸支持主要圍繞疫情展開,基本為生物製藥、醫療器械、醫藥科研等領域客戶。不過,有銀行信貸員工向《商學院》記者透露,即便是與這些領域相關,也有企業在此次疫情中申請貸款時遭到銀行“拒絕”。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商學院》記者採訪時表示:“銀行的經營一直就是一種審慎穩健的策略,不會發生根本變化。對受這次疫情衝擊的企業,要分成短期和長期來看。短時間內,比如西貝經營出現問題,這是因為短時間沒有客流了。對短時間受衝擊而出現問題的企業,銀行一定要給予支持,不能抽貸款,同時可以發展新的客戶,給他們投放新增貸款或者續貸。但是,就像以前一樣,很多企業可能本身就是一些落後產能、產能過剩或者不適應市場需要,那肯定該市場出清的時候就要出清。所以銀行一定也是趨利避害的,對於救助的企業也是要有所取捨。我們不能盲目要求銀行貸款像撒胡椒麵一樣,這是不合理的。當然對於一些但有前景的、短時間內受到衝擊的比較大的這些企業,銀行的貸款政策可以適度寬鬆一些。比如,可以增加額度,或者降低貸款利率。但是,銀行本身是一個商業機構,所以做自己合理的風控把握還是很有必要的。”

據北京某銀行業資深風控人士介紹,通常情況下,銀行貸款要考慮企業的現金流是否穩定、是否有抵押物等因素,正常情況下企業的授信額度都用不完,但如果疫情繼續,估計得反過來求銀行提供資金,但按照銀行的審批流程,很難及時‘滅火’。當下,很多遭受衝擊的企業並不能得到相應的信貸支持,而且即便是延期還款、減免逾期利息和租金等措施,對部分中小型企業來說,也就是能夠再扛扛,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對於企業當前困境及相關措施效力問題,上述銀行業資深風控人士認為,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因為疫情導致停工停產,金融行業所謂的續貸、降低利率等措施,只是維持企業不發生名義上的違約,但是企業的成本不僅僅是資金成本,還包括租金成本、人工成本等方面,單純依靠金融支持畢竟有限,企業更需要的是有訂單和進項科目;其次,差異化的、定向性的信貸政策雖然聽起來很美好,但尚需要配套的技術和人力支持,沒有信貸調研,出現了違約事件,信貸人員依然要要承擔責任,這是客觀情況;再次,銀行目前也受疫情影響無法開展全部工作,很多政策難以完全落實到位。

疫情對銀行業影響短暫且有限

疫情之下,銀行的信貸投放也受到影響。後置的信貸需求、部分貸款企業面臨經營困難也將對商業銀行息差、資產質量帶來一定影響。

企業、政府、居民的負債都直接或間接的集中在中國的銀行體系。從防範銀行體系的系統性風險能力來講,央行和監管層可以對銀行的負債端進行救助和管控。但是,對於銀行的資產端風險卻是辦法寥寥。如果疫情危機造成企業利潤率下降趨勢的失控,那麼,銀行體系的資產質量風險就會大幅上升,進而整個銀行體系的系統性風險就會上升。

經濟的壓力會傳導至銀行的經營層面的壓力。不過,此壓力對於銀行的直接影響相對較小。

對於疫情對銀行業的影響,國信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劍認為影響是短暫性的,衝擊有限。他認為疫情可能從資產質量和淨息差兩方面影響銀行的淨利潤,對銀行經營的影響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資產質量方面,不良資產不一定會立即形成,因為貸款不會馬上到期,再加上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中的後續政策支持,預計資產質量整體穩定;其次,信貸需求方面,隨著疫情繼續發酵,從事消費、商貿、服務等行業的小微企業(含個體工商戶)的信貸需求大概率會走弱,但未來疫情結束後,信貸需求會隨之快速反彈,影響是暫時性的;此外,淨息差方面,央行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各類企業進行政策性傾斜,這可能導致信貸供給增加與信貸需求減弱疊加,信貸利率大概率進一步下行,從而對銀行業淨息差可能有一定影響。

天風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將疫情對銀行業的影響分為兩個方面:1)對息差的影響,體現為讓利實體經濟。疫情之下,央行貨幣政策更加寬鬆,引導貸款利率下行,導致銀行息差收窄;2)疫情對銀行資產質量有短期衝擊。餐飲、住宿、旅遊、交通運輸業、線下娛樂等行業受疫情衝擊大,企業償債能力下降,銀行資產質量或惡化。大企業抗風險能力強,疫情衝擊對大企業信貸質量影響較小。中小微企業受影響大,尤其是湖北等疫情嚴重地區,預計中小微企業貸款不良貸款率短期將上升。

不過,如上文所述,此次疫情對於經濟的影響是短期的。那麼,對於銀行來說,只要其貸款客戶沒破產,銀行的營收受到的影響就相對有限。若本次疫情對於經濟的影響是短期的、一次性的,那麼企業的現金儲備會成為最先受到衝擊的部分。也就是說,企業的現金儲備會成為銀行的安全墊,只要疫情在3個月內得以控制,相關受衝擊的行業的貸款質量就不會受到影響。

另外,為應對新冠疫情,浙江、江蘇、上海等多地監管部門都在鼓勵銀行加大信貸供給、減費讓利的同時,陸續提出提高不良容忍度的要求。2月10日,上海銀保監局和江蘇銀保監局相繼發文。

而對於如何應對疫情帶來的影響,前述銀行業資深風控人士分析認為需要關注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和輿情風險。他提出三個方面的建議:

第一,當前,眾多銀行都向零售轉型,消費金融更是突圍重心之一,但短期內居民短期消費需求下降,因而需平衡好消費金融短期風險與長期經營的關係。

第二,新興業態蓬勃興起,考驗金融機構輕資產客戶服務能力。當前也存在一些融資需求大幅增加的機會,金融機構對於醫藥衛生等行業服務較有經驗,但對缺乏足額抵押擔保物、異地全網展業的網絡娛樂、在線教育、信息科技、電商等快速發展的輕資產企業往往難以適應。如何把握輕資產企業的生命週期和業務特性,做好信貸金融服務,將考驗傳統銀行的創新能力。

第三,線下業務衝擊巨大,金融科技真正應用將迎來春天。儘管各家金融機構都宣傳重視金融科技,但在實踐操作中參差不齊。經此一“疫”,金融機構將由表及裡,從戰略角度和實踐角度更加註重數字化轉型的真實價值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